一种用于变速线的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72344阅读:64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变速线的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行车部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变速线的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自行车除了作为代步之外,还提供了休闲、比赛、接近大自然和挑战人类极限等功能,因此对自行车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自行车骑行的功能性跟安全性也是尤为的重要,变速器是现代自行车上比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变速线的设置也是自行车一个尚需研究考虑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于变速线的固定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导致的上述多项缺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的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变速线的固定装置,包括车架Ⅰ、车架Ⅱ、车架Ⅲ和套接在其上的多个固定器,所述车架Ⅰ、车架Ⅱ、车架Ⅲ上设有穿线块,所述穿线块内部设有过线孔,所述固定器包括锁紧环,所述锁紧环上设有六角螺丝和与其配套的螺母,所述锁紧环上设有底座,所述底座上设有圆珠轴承,所述圆珠轴承内套有套管,所述套管内设有弹簧,所述弹簧一端连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上设有支架,所述支架上设有滑轮。

优选的,所述锁紧环采用铝合金材料制成。

优选的,所述锁紧环内设有橡胶垫圈。

优选的,所述套管上设有两个对称的导向杆,所述导向杆上均设有导向圈。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变速线的固定装置使用步骤为:在车架Ⅰ和车架Ⅲ的两端分别装上固定器,调整好角度,拧紧六角螺丝,固定好固定器,在车架Ⅱ的下端装上固定器,调整好角度,拧紧六角螺丝,固定好固定器,将前变速器的变速线从车架Ⅲ上端固定器的导向圈穿入经过滑轮从另一导向圈穿出,再将变速线从穿线块的过线孔穿出,然后穿入下端的固定器,最后连接到前变速器上,将后变速器的变速线通过车架Ⅰ上端固定器的导向圈穿入经过滑轮从另一导向圈穿出,再将变速线从穿线块的过线孔穿出,然后穿过下端的固定器,再穿过车架Ⅱ上的穿线块的过线孔,然后从车架Ⅱ上的固定器穿出连至后变速器,本实用新型相比传统方法改进效果多,传统穿线使变速线在折弯处经常受力,影响变速线的使用寿命,此装置在变速线折弯处利用滑轮和弹簧使的变速线受力分散,不会因为长期受力而影响使用寿命,固定器上的圆珠轴承使的变速线走线角度易于调节,此装置安装简单,拆卸方便,便于后期维护及更换,可操作性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固定器示意图;

图3是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其中,1-固定器,2-穿线块,21-过线孔,3-车架Ⅰ,4-车架Ⅱ,5-车架Ⅲ,6-六角螺丝,7-螺母,8-锁紧环,9-橡胶垫圈,10-底座,11-圆珠轴承,12-套管,13-导向圈,14-固定块,15-支架,16-滑轮,17-弹簧,18-导向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

图1、图2和图3出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一种用于变速线的固定装置,包括车架Ⅰ3、车架Ⅱ4、车架Ⅲ5和套接在其上的多个固定器1,所述车架Ⅰ3、车架Ⅱ4、车架Ⅲ5上设有穿线块2,所述穿线块2内部设有过线孔21,所述固定器1包括锁紧环8,所述锁紧环8上设有六角螺丝6和与其配套的螺母7,所述锁紧环8上设有底座10,所述底座10上设有圆珠轴承11,所述圆珠轴承11内套有套管12,所述套管12内设有弹簧17,所述弹簧17一端连有固定块14,所述固定块14上设有支架15,所述支架15上设有滑轮16。

本实施例中,所述锁紧环8采用铝合金材料制成,硬度高,质量轻,耐久度高。

本实施例中,所述锁紧环8内设有橡胶垫圈9,避免锁紧力太大对车架造成损坏。

本实施例中,所述套管12上设有两个对称的导向杆18,所述导向杆18上均设有导向圈13,使的变速线在骑行中不会从滑轮16上滑出。

基于上述,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变速线的固定装置使用步骤为:在车架Ⅰ3和车架Ⅲ5的两端分别装上固定器1,调整好角度,拧紧六角螺丝6,固定好固定器1,在车架Ⅱ4的下端装上固定器1,调整好角度,拧紧六角螺丝6,固定好固定器1,将前变速器的变速线从车架Ⅲ5上端固定器1的导向圈13穿入经过滑轮16从另一导向圈13穿出,再将变速线从穿线块2的过线孔21穿出,然后穿入下端的固定器1,最后连接到前变速器上,将后变速器的变速线通过车架Ⅰ3上端固定器1的导向圈13穿入经过滑轮16从另一导向圈13穿出,再将变速线从穿线块2的过线孔21穿出,然后穿过下端的固定器1,再穿过车架Ⅱ4上的穿线块2的过线孔21,然后从车架Ⅱ4上的固定器1穿出连至后变速器。本实用新型相比传统方法改进效果多,传统穿线使变速线在折弯处经常受力,影响变速线的使用寿命,此装置在变速线折弯处利用滑轮16和弹簧17使的变速线受力分散,不会因为长期受力而影响使用寿命,固定器1上的圆珠轴承11使的变速线走线角度易于调节,此装置安装简单,拆卸方便,便于后期维护及更换,可操作性高。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