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摩托车链传动的倒挡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86026阅读:155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摩托车部件,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摩托车链传动的倒挡器结构。



背景技术:

摩托车是比较普遍使用的一种交通工具,对于单人骑乘出行非常方便。现有的车辆倒挡多是采用轴传动的方式;在为摩托车增加倒挡结构时,为适应链传动的摩托车要采用复杂的结构安装上轴传动的倒挡器,将其连入整体传动机构中;在结构复杂的同时,安全性能也不够好,摩托车采用轴传动倒挡的话,很多情况下可能传动轴会露在外面,如果不做保护措施,会影响到乘车安全,如果做了保护措施,有可能就会影响到外观的美观性以及占用整体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较好的设置于摩托车的传动机构中,实现倒挡功能并且结构简单小巧的摩托车链传动的倒挡器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摩托车链传动的倒挡器结构,包括传动轴、换挡拨环、输出齿轮和中间齿轮,换挡拨环套设于传动轴上,传动轴与换挡拨环两者在圆周方向联动而换挡拨环可在传动轴轴向上滑移;输出齿轮和中间齿轮相配合联动,当换挡拨环移至与输出齿轮配合时驱动输出齿轮正向旋转,当换挡拨环移至与中间齿轮配合时驱动中间齿轮带动输出齿轮反向旋转;传动轴通过一联轴器与发动机输出轴连接并联动,输出齿轮包括带有空腔的柱形架,柱形架套设于传动轴上,由空腔容纳限位传动轴和联轴器,柱形架外壁 连接输出链轮。

作为一种改进,还包括壳体,传动轴、换挡拨环、输出齿轮和中间齿轮设置于壳体中,输出齿轮的柱形架部分伸出于壳体外。

作为一种改进,壳体的出口处设置有支撑固定板,支撑固定板具有开口并在开口周边设置向外延伸的隔套,柱形架通过开口部分伸出于壳体外并套设于隔套中。

作为一种改进,柱形架的内壁设置有挡环,联轴器安装至传动轴上到位时端部由挡环限位。

作为一种改进,联轴器与发动机输出轴通过键槽结构定位进行圆周方向的联动而发动机输出轴可在联轴器轴向上滑移。

作为一种改进,中间齿轮包括第一锥齿轮和第二锥齿轮,输出齿轮包括设置于柱形架一端的第三锥齿轮,第一锥齿轮套设于传动轴上,其位于换挡拨环相对第三锥齿轮的另一侧,第二锥齿轮设置于传动轴的侧边并分别与第一锥齿轮和第三锥齿轮啮合。

作为一种改进,换挡拨环包括拨环本体、设置于拨环本体两侧的键或槽、设置于拨环本体外周面上供外部换挡机构配合的换挡槽,第一锥齿轮和第三锥齿轮上设置有与拨环本体两侧键或槽相配合的槽或键。

作为一种改进,壳体内设置有第一轴承、第二轴承和第三轴承,第一轴承套设于传动轴的一端,第二轴承套设于第二锥齿轮的延伸轴上,第三轴承套设于柱形架上。

作为一种改进,柱形架内设置有第四轴承和第五轴承,第四轴承套设于传动轴上,第五轴承套设于发动机输出轴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现有倒挡器结构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采用了 新颖的输出齿轮结构,可以适配到输出链轮,令倒挡器可以很好的适应链传动的摩托车,基本上保持摩托车原有的结构然后配置上倒挡器结构,在实现倒挡功能的同时降低了摩托车配置倒挡器所需要修改的部件的数量和成本。另一方面发动机输出轴通过联轴器配合至传动轴的方式,也是令倒挡器结构可以良好的适配上不同型号的摩托车,不需要额外的设计发动机与倒挡器进行复杂的安装,降低成本和结构上的复杂程度。整体上相比于现有轴传动的倒挡器也是更加安全和美观,减小占用的空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摩托车链传动的倒挡器结构的纵向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摩托车链传动的倒挡器结构的一种具体实施例。该实施例包括传动轴1、换挡拨环2、输出齿轮3和中间齿轮4,换挡拨环2套设于传动轴1上,传动轴1与换挡拨环2两者在圆周方向联动而换挡拨环2可在传动轴1轴向上滑移;输出齿轮3和中间齿轮4相配合联动,当换挡拨环2移至与输出齿轮3配合时驱动输出齿轮3正向旋转,当换挡拨环2移至与中间齿轮4配合时驱动中间齿轮4带动输出齿轮3反向旋转;传动轴1通过一联轴器5与发动机输出轴6连接并联动,输出齿轮3包括带有空腔32的柱形架31,柱形架31套设于传动轴1上,由空腔32容纳限位传动轴1和联轴器5,柱形架31外壁连接输出链轮7。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以图上的位置关系为参照,换挡拨环2在中间位置时,摩托车位于空档。当换挡拨环2向右活动与输出齿轮3配合时,摩托车进入正向行驶的传动状态,发动机输出轴6输出动力,由联轴器5连接的传动轴1 同步被带动,换挡拨环2带动输出齿轮3与传动轴1同向旋转,即我们将其定义为正向旋转,输出齿轮3带动输出链轮7正向旋转,摩托车为正向行驶的状态。当换挡拨环2向左活动与中间齿轮4配合时,摩托车进入反向行驶的传动状态,发动机输出轴6输出动力,由联轴器5连接的传动轴1同步被带动,换挡拨环2带动中间齿轮4动作,通过中间齿轮4转动的转换,传递到输出齿轮3时令输出齿轮3与传动轴1处于反向旋转,输出齿轮3带动输出链轮7反向旋转,摩托车为反向行驶的倒车状态。本实用新型采用的输出齿轮3结构可以适配到输出链轮6,令倒挡器可以很好的适应链传动的摩托车,基本上保持摩托车原有的结构然后配置上倒挡器结构,在实现倒挡功能的同时降低了摩托车配置倒挡器所需要修改的部件的数量和成本。另一方面发动机输出轴6通过联轴器5配合至传动轴1的方式,也是令倒挡器结构可以良好的适配上不同型号的摩托车,不需要额外的设计发动机与倒挡器进行复杂的安装,降低成本和结构上的复杂程度。整体上相比于现有轴传动的倒挡器也是更加安全和美观,减小占用的空间。

作为一种改进的具体实施方式,还包括壳体0,传动轴1、换挡拨环2、输出齿轮3和中间齿轮4设置于壳体0中,输出齿轮3的柱形架31部分伸出于壳体0外。主要的倒挡结构零部件容纳于壳体0中,形成较为小巧的整体结构,仅由柱形架31伸出壳体0,便于与摩托车的输出链轮7、发动机的发动机输出轴6进行良好的配合。

作为一种改进的具体实施方式,壳体0的出口处设置有支撑固定板01,支撑固定板01具有开口并在开口周边设置向外延伸的隔套02,柱形架31通过开口部分伸出于壳体0外并套设于隔套02中。设置的支撑固定板01一方面用于设置隔套02,有效的与壳体0装配成一体,封闭壳体0的出口处;支撑固定板 01可用于与摩托车上结构进行装配,令倒挡器结构良好的与摩托车成为一体。隔套02的设置用于在外侧稳定和保护柱形架31,隔套02可以和支撑固定板01一体加工,也可以采用装配的方式成为一体。

作为一种改进的具体实施方式,柱形架31的内壁设置有挡环33,联轴器5安装至传动轴1上到位时端部由挡环33限位。挡环33限定了联轴器5的装入深度,令柱形架31、传动轴1、挡环33相互配合,稳定的设置,便于向外连接发动机输出轴6。

作为一种改进的具体实施方式,联轴器5与发动机输出轴6通过键槽结构定位进行圆周方向的联动而发动机输出轴6可在联轴器5轴向上滑移。以上设置方式保证了发动机输出轴6对联轴器5的旋转联动,而发动机输出轴6在轴向上又有一定的自由度,可以适应不同长度发动机轴的安装,适应不同型号摩托车的位置不同来安装,并且在运行过程中前后若存在窜动也不影响正常的传动。相应的传动轴1和联轴器5之间也可以设置相同的结构,令结构间具有一定的自由度便于装配、便于调试,而又不会影响传动。

作为一种改进的具体实施方式,中间齿轮4包括第一锥齿轮41和第二锥齿轮42,输出齿轮3包括设置于柱形架31一端的第三锥齿轮34,第一锥齿轮41套设于传动轴1上,其位于换挡拨环2相对第三锥齿轮34的另一侧,第二锥齿轮42设置于传动轴1的侧边并分别与第一锥齿轮41和第三锥齿轮34啮合。如图1所示,当换挡拨环2向右活动与输出齿轮3配合时,摩托车进入正向行驶的传动状态,发动机输出轴6输出动力,由联轴器5连接的传动轴1同步被带动,换挡拨环2带动第三锥齿轮34与传动轴1同向旋转,即我们将其定义为正向旋转,第三锥齿轮34带动输出链轮7正向旋转,摩托车为正向行驶的状态;此时第三锥齿轮34将动作传递到第二锥齿轮42和第一锥齿轮41并不影响整体 使用。当换挡拨环2向左活动与第一锥齿轮41配合时,摩托车进入反向行驶的传动状态,发动机输出轴6输出动力,由联轴器5连接的传动轴1同步被带动,换挡拨环2带动第一锥齿轮41与传动轴1同向旋转,通过第一锥齿轮41、第二锥齿轮42、第三锥齿轮34的旋转传递后,第三锥齿轮34与传动轴1处于反向旋转,第三锥齿轮34带动输出链轮7反向旋转,摩托车为反向行驶的倒车状态。以上结构紧凑,占用的空间较小,可以有效的缩小倒挡器的结构尺寸,更有利于摩托车整体体积的减小,为乘坐者留出更宽敞的空间放置腿脚,提高舒适度。

作为一种改进的具体实施方式,换挡拨环2包括拨环本体21、设置于拨环本体21两侧的键或槽、设置于拨环本体21外周面上供外部换挡机构配合的换挡槽22,第一锥齿轮41和第三锥齿轮34上设置有与拨环本体21两侧键或槽相配合的槽或键。拨环本体21在活动时两侧的键或槽与第一锥齿轮41和第三锥齿轮34上的槽或键相卡,可以配合进行传动,键可以是单根或者多根,根据情况进行槽数量或角度尺寸的设计;当键和槽的结构设计的密集时,也可以形成如齿轮般的配合结构进行传动。第二锥齿轮42设置于一个方向,可以在剩余的另外三个方向去设置换挡机构,换挡机构伸入呈环形的换挡槽22处,前后活动控制拨环本体21进行前后的换挡活动。

作为一种改进的具体实施方式,壳体0内设置有第一轴承81、第二轴承82和第三轴承83,第一轴承81套设于传动轴1的一端,第二轴承82套设于第二锥齿轮42的延伸轴43上,第三轴承83套设于柱形架31上。第一轴承81和第三轴承83令传动轴1和柱形架31形成的结构在轴向上保持稳定并顺畅转动,第二轴承82令第二锥齿轮42保持稳定顺畅转动,从而保证了各齿轮之间的稳定配合,齿轮转动更加灵活无卡涩。

作为一种改进的具体实施方式,柱形架31内设置有第四轴承84和第五轴 承85,第四轴承84套设于传动轴1上,第五轴承85套设于发动机输出轴6上。第四轴承84保持了传动轴1和柱形架31相互之间的稳定和顺畅转动,第五轴承85保持了柱形架31和发动机输出轴6相互之间的稳定和顺畅转动,从而保证了柱形架31、传动轴1、发动机输出轴6转动更加灵活无卡涩。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