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车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59019发布日期:2019-02-12 23:52阅读:251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车架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车架。



背景技术:

公共汽车,又称城市客车或公交车,是一种常见的城市交通工具。公共汽车从设计和技术特性的角度来看,与其它大、中型客车的车型(如长途客车、旅游客车、团体客车等)不同,这种车辆设有乘客座椅及乘客站立与走动的通道,要求站立面积大,车厢内通道与出入口宽、两个以上车门,踏板低。

传统的汽车采用粗重的大梁结构,重量较重,导致整车的油耗较高。此外,汽车中如果不采用粗重的大梁,在结构强度上难以保证。公共汽车在长度较长,中段需要承受较大的载荷,在结构上需要考虑。

另外,公共汽车的车架较大,制造的时间和周期都较长,不利于批量制造。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出一种汽车车架,该汽车车架由车架前段、车架前悬段、车架中段、车架后悬段、车架后段各个模块组装而成,易于分模块制造,且没有采用粗重的大梁结构,使用了较多的方管制造而成,重量较轻。

所述汽车车架由车架前段、车架前悬段、车架中段、车架后悬段、车架后段组装而成;所述汽车车架具有两相互平行的主纵梁,以及所述主纵梁上设置的若干横梁;所述主纵梁在车架前段、车架中段、车架后悬段、车架后段为方管。

可选地,所述主纵梁在车架前悬段为一z形梁,所述z形梁的截面为z字形。

可选地,所述汽车车架在车架前段、车架前悬段、车架中段具有一连通的平面区域,所述平面区域上设置有前后车门位;其中,前后车门与地面之间为一级踏步。

可选地,所述车架中段设有多根横梁,所述横梁具体包括上横梁和下横梁;

其中,所述上横梁在主纵梁处断开,并在断开处与主纵梁固定连接;下横梁固定在主纵梁下方的开口中。

可选地,所述z形梁具有上端板、中部支撑板、下端板;上端板与下端板相互平行;下端板朝内侧水平设置;所述中部支撑板上固定有一衬板。

可选地,所述车架后悬段与车架中段固定连接;所述车架后悬段的主纵梁的高度高于车架中段,并向车架中段方向倾斜,与水平面之间形成一倾斜角度。

可选地,所述车架后段在下侧尾部设有一切角。

可选地,车架后悬段在靠近车架中段的地方设有台阶结构;所述台阶结构位于两根主纵梁之间。

可选地,所述台阶结构具有两级台阶。

可选地,所述汽车车架上设有多个斜向设置的支撑筋。

本申请提出了一种汽车车架,所述汽车车架由车架前段、车架前悬段、车架中段、车架后悬段、车架后段各个模块组装而成,各个模块可分开制造,提高了生产的效益,各个模块还可通用于多个车型,降低了开发成本和周期;所述汽车车架具有两相互平行的主纵梁,以及所述主纵梁上设置的若干横梁;所述主纵梁在车架前段、车架中段、车架后悬段、车架后段为方管。该汽车车架没有采用粗重的大梁结构,使用了较多的方管制造而成,重量较轻,降低了整车的油耗。

进一步地,所述车架后悬段的主纵梁的高度高于车架中段,并可向车架中段方向倾斜,与水平面之间形成一倾斜角度,有效的降低了城市中公共汽车后段的台阶高度,使得乘客进出到后段车厢时更为容易。此外,由于车架后悬段的向前倾斜,增大了车辆的离去角,提高了汽车在糟糕路面上的通过能力。

此外,在车架中段设有多根横梁,所述横梁具体包括上横梁和下横梁;其中,所述上横梁在主纵梁处断开,并在断开处与主纵梁固定连接;下横梁固定在主纵梁下方的开口中。上横梁采用断开的方式固定在主纵梁上,下横梁嵌入到主纵梁的开口中,这样形成纵横交错的连接方式,增加了车架中段的强度和抗扭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汽车车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车架前悬段z形梁处的局部剖面图。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车架中段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车架后悬段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车架后段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申请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诸如具体的配置和组件的特定细节仅仅是为了帮助全面理解本申请的实施例。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清楚,可以对这里描述的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变和修改而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和精神。另外,为了清楚和简洁,省略了对已知功能和构造的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示出了一种汽车车架,应用于公共汽车。该汽车车架由车架前段、车架前悬段、车架中段、车架后悬段、车架后段各个模块组装而成,易于分模块制造,且没有采用粗重的大梁结构,使用了较多的方管制造而成,重量较轻。

具体地,所述汽车车架由车架前段、车架前悬段、车架中段、车架后悬段、车架后段各个模块组装而成,各个模块可分开制造,提高了生产的效益,各个模块还可通用于多个车型,降低了开发成本和周期;所述汽车车架具有两相互平行的主纵梁,以及所述主纵梁上设置的若干横梁;所述主纵梁在车架前段、车架中段、车架后悬段、车架后段为方管。该汽车车架没有采用粗重的大梁结构,使用了较多的方管制造而成,重量较轻,降低了整车的油耗。

进一步地,所述车架后悬段的主纵梁的高度高于车架中段,并可向车架中段方向倾斜,与水平面之间形成一倾斜角度,有效的降低了城市中公共汽车后段的台阶高度,使得乘客进出到后段车厢时更为容易。此外,由于车架后悬段的向前倾斜,增大了车辆的离去角,提高了汽车在糟糕路面上的通过能力。

此外,在车架中段设有多根横梁,所述横梁具体包括上横梁和下横梁;其中,所述上横梁在主纵梁处断开,并在断开处与主纵梁固定连接;下横梁固定在主纵梁下方的开口中。上横梁采用断开的方式固定在主纵梁上,下横梁嵌入到主纵梁的开口中,这样形成纵横交错的连接方式,增加了车架中段的强度和抗扭性能。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汽车车架作进一步地说明。

参考图1,所述汽车车架由车架前段1、车架前悬段2、车架中段3、车架后悬段4、车架后段5组装而成;所述汽车车架具有两相互平行的主纵梁6,以及所述主纵梁上设置的若干横梁7;所述主纵梁6在车架前段1、车架中段3、车架后悬段4、车架后段5为方管。

需要说明的是,汽车车架由车架前段1、车架前悬段2、车架中段3、车架后悬段4、车架后段5各个模块组装而成,各个模块可分开制造,提高了生产的效益;此外,各个模块还可通用于多个车型,降低了开发生产的成本和周期。

所述汽车车架具有两相互平行的主纵梁6,以及所述主纵梁6上设置的若干横梁7;所述主纵梁6在车架前段1、车架中段3、车架后悬段4、车架后段5为方管。该汽车车架没有采用粗重的大梁结构,使用了较多的方管制造而成,重量较轻,降低了整车的油耗。

参考图2,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主纵梁6在车架前悬段2为一z形梁61,所述z形梁61的截面为z字形。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z形梁61具有上端板611、中部支撑板612、下端板613;上端板611与下端板613相互平行;下端板613朝内侧水平设置;所述中部支撑板612上固定有一衬板21。

需要说明的是,主纵梁6在车架前悬段2为一z形梁61,其中,z形梁61上固定有衬板21,增加了结构强度和抗扭性能。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汽车车架在车架前段1、车架前悬段2、车架中段3具有一连通的平面区域8,所述平面区域8上设置有前后车门位81;其中,前后车门与地面之间为一级踏步。

需要说明的是,平面区域8为乘客承载平面,在平面区域8设有前后车门位81,用于安装前后门。由于该汽车车架可具有较低的地板高度,前后门与地面之间可设定为一级踏步,方便乘客的上下车。

参考图3,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车架中段3设有多根横梁7,所述横梁7具体包括上横梁71和下横梁72;

其中,所述上横梁71在主纵梁6处断开,并在断开处与主纵梁6固定连接;下横梁72固定在主纵梁6下方的开口62中。

需要说明的是,下横梁72固定在主纵梁6下方的开口62中。上横梁71采用断开的方式固定在主纵梁6上,下横梁72嵌入到主纵梁6的开口62中,这样形成纵横交错的连接方式,增加了车架中段3的强度和抗扭性能。

参考图4,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车架后悬段4与车架中段3固定连接;所述车架后悬段4的主纵梁6的高度高于车架中段3,并向车架中段3方向倾斜,与水平面之间形成一倾斜角度。

进一步地,所述倾斜角度可以为1度到5度之间,例如3.5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车架后悬段4上设有后段车厢,由于车架后悬段4的主纵梁6的高度高于车架中段3,在车厢内部形成一高度差,使得乘客进入到后段车厢时不方便。当车架后悬段4的主纵梁6向车架中段3方向倾斜时,可有效的降低该高度差,方便乘客进出后段车厢。

此外,由于车架后悬段4的主纵梁6向车架中段3方向倾斜,使得车辆尾部向上抬高了,进而增大了车辆的离去角,提高了汽车在糟糕路面上的通过能力。

参考图5,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车架后段5在下侧尾部设有一切角51。切角51增加了车辆的离去角。

此外,为了增加车辆的离去角,可以在适当缩短车架后段5的长度。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车架后悬段4在靠近车架中段3的地方设有台阶结构41;所述台阶结构41位于两根主纵梁6之间。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台阶结构41具有两级台阶。相比一级台阶,两级台阶使得乘客更易于通过。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汽车车架上设有多个斜向设置的支撑筋9。支撑筋9可以增强整个车架的强度。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申请精神作举例说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