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坐型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487593发布日期:2020-04-21 21:47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跨坐型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跨坐型车辆,尤其关于一种跨坐型车辆的后部。



背景技术:

先前,已知有利用多个发光二极体光源而形成后方向灯的跨坐型车辆。

例如,在专利文献1的跨坐型车辆中,于后外壳配置有具备多个发光二极体光源的后方向灯。通过将发光二极体作为后方向灯的光源,与灯泡类型的后方向灯相比,能将后方向灯形成得较为小型。

另一方面,如图13所示,专利文献2的跨坐型车辆具有后外壳902l、902r,所述后外壳902l、902r支持于车体框架(图式中未予表示),且具有向后方延伸的下缘。后挡泥板903从后外壳902l、902r的下缘的后端向后下方延伸。后挡泥板903朝向较后轮wr的上端更靠后方且下方处延伸。并且,左、右的后方向灯904l、904r分别安装于后挡泥板903的左侧部和右侧部。并且,如图14所示,左、右的后方向灯904l、904r具有配置于基板905的多个发光二极体光源906、906、906、906。

在如此的专利文献2中,未于后外壳902l、902r安装左、右的后方向灯904l、904r,因此能将后外壳902l、902r形成得较为小型。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6-44538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12-76573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欲解决的问题]

如上所述,于专利文献1中,通过将发光二极体作为后方向灯的光源,与灯泡类型的后方向灯相比,能将后方向灯形成得较为小型。另一方面,为确保后方向灯的视认角度,通常使后方向灯的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尺寸较长,由此于车辆左右方向上跨及较长尺寸地确保发光面积。然而,如果使后方向灯的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尺寸较长,并且将后方向灯配置于后外壳,那么后外壳会于车宽方向上大型化,故而难以形成得较为小型。

与此相对地,于专利文献2的左、右的后方向灯904l、904r中,沿着车辆左右方向上并列而配置有配置于沿着车辆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基板905的多个发光二极体光源906、906、906、906。并且,左、右的后方向灯904l、904r于车辆左右方向上具有较长尺寸。即,左、右的后方向灯904l、904r形成为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尺寸大于上下方向的尺寸。从而,因专利文献2的左、右的后方向灯904l、904r沿着车辆左右方向上并列而配置有多个发光二极体光源906、906、906、906,故于车辆左右方向上跨及较长尺寸地确保了发光面积。即,因沿着车辆左右方向上并列而配置有多个发光二极体光源906、906、906、906,故于车辆左右方向上跨及较长尺寸地确保了被视认性。

并且,如上所述,于专利文献2中,左、右的后方向灯904l、904r安装于后挡泥板903,而未于后外壳902l、902r安装左、右的后方向灯904l、904r,因此能将后外壳902l、902r形成得较为小型。

另一方面,尝试想既实现配置于后挡泥板903的左、右的后方向灯904l、904r的进一步小型化,又确保发光面积。但于如专利文献2般的具有多个发光二极体光源906、906、906、906的后方向灯904l、904r中,多个发光二极体光源906、906、906、906和用以配置这些的基板905占据一定大小的空间,因此后方向灯的进一步小型化有限。

本发明是鉴于这种状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跨坐型车辆,即便将后外壳形成得较为小型,并且将左、右的后方向灯形成得更为小型,也能确保向左方延伸的左后方向灯和向右方延伸的右后方向灯的于车宽方向上的被视认性,从而提高左、右的后方向灯的识别性。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的发明人为解决所述问题,首先想通过缩减配置于后挡泥板的后方向灯的发光二极体光源,并利用导光部件,而将后方向灯形成得更为小型,并且确保后方向灯的发光面积。

具体来说,发明人曾试图使发光二极体光源仅有一个,削减相对较为需要空间的基板与配置于基板的多个发光二极体光源,从而谋求后方向灯的小型化。并且,如果缩减发光二极体光源的个数,那么发光面积会相应地减少,故而,想利用从仅一个发光二极体光源出射的光,使导光部件发光,由此确保发光面积。与多个发光二极体光源与配置多个发光二极体光源的基板相比,因设置导光部件的空间较小,因此能将后方向灯形成得更为小型。

然而,在使发光二极体光源仅有一个并利用导光部件的情形,如图15(a)所示,导光部件lgu'越长时,远离发光二极体光源s'的位置的光越弱。并且,也存在如下问题,即,即便考虑到发光二极体光源s'的光的指向性,而与沿着车辆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后方向灯一致地,使发光二极体光源s'的光的朝向指向左方或右方,也难以使较长的导光部件lgu'完美地发光。

另一方面,发明人在考虑到了使用上述导光部件时的后方向灯的发光特性的问题的前提下,也对左、右的方向灯的识别性进行了研究。先前,只要左、右的后方向灯相互分离,左、右的后方向灯的识别性便无任何问题,但发明人为进而提高左、右的后方向灯的识别性而进行了研究。

如上所述,在将仅一个发光二极体光源用作左、右的后方向灯的光源的情形时,在车辆左右方向上较长的导光部件中,因为远离光源的位置、即与发光二极体光源的配置位置为相反侧的端部难以发光,故而无法使较长的导光部件完美地发光。发明人对无法使较长的导光部件完美地发光的左、右的后方向灯的识别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有如下构想。

通常,与左、右的后方向灯邻近配置的情形相比,于左、右的后方向灯分离的情形时,认为该情形较容易进行左、右的区别,从而使识别性较高。并且,与明亮部分邻近配置的情形相比,于明亮部分分离配置的情形时,左、右的后方向灯的识别性较高。

因此,发明人有如下构想,即,如图15(b)所示,为提高左、右的后方向灯30l'、30r'的识别性,而将发光二极体光源s'配置于左后方向灯30l'的左端部(车宽方向的外端部),并将左后方向灯30l'以使发光二极体光源s'的光从左后方向灯30l'的左端部(车宽方向的外端部)朝向左后方向灯30l'的右端部(车宽方向的内端部)而进行指向的方式配置。将发光二极体光源s'配置于右后方向灯30r'的右端部(车宽方向的外端部),并将右后方向灯30r'以使发光二极体光源s'的光从右后方向灯30r'的右端部(车宽方向的外端部)朝向右后方向灯30r'的左端部(车宽方向的内端部)而进行指向的方式配置。

由此,左、右的后方向灯30l'、30r'各自的发光二极体光源s'于车辆左右方向上分离配置,因此明亮部分分离配置。其结果,与如图15(c)所示的、左、右的后方向灯30l'、30r'各自的明亮部分邻近配置的情形,即,将发光二极体光源s'置于左后方向灯30l'右端部(车宽方向的内端部),将发光二极体光源s'置于右后方向灯30r'左端部(车宽方向的内端部)的情形相比,左、右的后方向灯30l'、30r'的识别性提高。

然而,设置有左、右的后方向灯30l'、30r'的后挡泥板20'与后外壳相比,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尺寸较小。因此,为提高左、右的后方向灯30l'、30r'的识别性,而以使之于车辆左右方向上具有较长尺寸的方式形成左、右的后方向灯30l'、30r'的情形时,左后方向灯30l'的左端部和右后方向灯30r'的右端部分别从后挡泥板20'的左缘20l'和右缘20r'突出。并且,左后方向灯30l'的导光部件lgu'和右后方向灯30r'的导光部件lgu'也分别从后挡泥板20'的左缘20l'和右缘20r'突出。其结果,于车辆行驶时,难以阻挡对左、右的后方向灯碰撞的风,从而行驶风容易与左、右的后方向灯30l'、30r'碰撞。并且,关于左、右的后方向灯30l'、30r'从后挡泥板20'突出,因左后方向灯30l'的左端部和右后方向灯30r'的右端部均未设置于后挡泥板20',故也难以牢固地固定以对抗行驶风。其结果,左、右的后方向灯30l'、30r'容易通过行驶风而振动。

进而,在使用导光部件lgu'的情形时,能将左、右的后方向灯30l'、30r'形成得较为小型,但如果将左、右的后方向灯30l'、30r'形成得较为小型,那么振动会通过行驶风而变大。其结果,对分别配置于左后方向灯30l'的左端部和右后方向灯30r'的右端部的发光二极体光源s'的耐久性造成影响,因此会导致左、右的后方向灯30l'、30r'的小型化不理想的效果。

发明人为解决与左、右的后方向灯的振动相关的问题,一度想尝试如图15(d)所示,使左、右的后方向灯30l'、30r'较短,由此降低行驶风的影响。但如果与如专利文献2般的于车辆左右方向上形成得较长的左、右的后方向灯30l'、30r'相比,那么左、右的后方向灯30l'、30r'的发光面积变小,于识别性上尚留有提高的余地。

因此,发明人大幅转变其构想,想到了反之利用被视为问题所在的行驶风导致的左、右的后方向灯的振动。即,灵活运用行驶风导致的左、右的后方向灯的振动,通过使左、右的后方向灯更加上下地振动,而增大残光作用,由此提高左、右的后方向灯的识别性。

更详细来说,曾试图使左、右的后方向灯分别从后挡泥板的左、右缘突出,而积极地与行驶风碰撞,由此使左、右的后方向灯更易振动。尤其希望使左、右的后方向灯中发光不足的部分、即与发光二极体光源的配置位置为相反侧的端部容易通过行驶风而振动。如果使发光不足的部分更加振动,那么残光作用变大,因此能使发光的范围于视觉上较大。

由此,能弥补左、右的后方向灯的发光不足的缺点。即,即便使用具有远离发光二极体光源的位置的光变弱的导光部件的左、右的后方向灯,也能通过残光作用,给观察者带来发光不足的部分具有与发光充分的部分相同的发光范围的视觉印象。

此外,左、右的后方向灯具有“闪烁”的特性。亮灭交替容易产生残光作用。通过将闪烁所产生的残光作用与振幅所产生的残光作用结合,能更进一步提高弥补发光不足的缺点的效果。并且,与将发光二极体光源设置于被行驶风碰撞的外端部(左后方向灯的左端部和右后方向灯的右端部)的方面相比,将发光二极体光源设置于难以被行驶风碰撞的内端部(左后方向灯的右端部和右后方向灯的左端部)的情形时,能获得更佳的发光二极体光源的耐久性。即,发明人灵活运用左、右的方向灯的特性,将当初被视为缺点的行驶风导致的振动作为优点看待,从而想到了本发明。

具体来说,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跨坐型车辆具备车体框架、后外壳、后轮、后挡泥板、左后方向灯、右后方向灯。后外壳支持于车体框架,且具有向后方延伸的下缘。后轮配置于后外壳的下方。后挡泥板连接于后外壳,向较后外壳的下缘的后端更靠下方处延伸,且朝向较后轮的上端更靠后方且下方处延伸。左后方向灯配置于后挡泥板的左侧部。右后方向灯配置于后挡泥板的右侧部。左后方向灯具有仅一个左发光二极体光源、左发光二极体基板、棒状的左导光部件、左收容部件。左发光二极体基板供配置左发光二极体光源。左导光部件传导从左发光二极体光源出射的光,且朝向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左方延伸。左收容部件具有使左导光部件的光穿透的左外壳部。右后方向灯具有仅一个右发光二极体光源、右发光二极体基板、棒状的右导光部件、右收容部件。右发光二极体基板供配置右发光二极体光源。右导光部件传导从右发光二极体光源出射的光,且朝向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右方延伸。右收容部件具有使右导光部件的光穿透的右外壳部。左后方向灯的左发光二极体光源指向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左方,而以从左导光部件的右端部朝向左导光部件的左端部出射光的方式,配置于左发光二极体基板,其中,所述左发光二极体基板配置于所述左后方向灯的右侧部。右后方向灯的右发光二极体光源指向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右方,而以从右导光部件的左端部朝向右导光部件的右端部出射光的方式,配置于右发光二极体基板,其中,所述右发光二极体基板配置于所述右后方向灯的左侧部。左后方向灯的左导光部件将从左发光二极体光源出射的光从左导光部件的右端部朝向左导光部件的左端部传导。右后方向灯的右导光部件将从右发光二极体光源出射的光从右导光部件的左端部朝向右导光部件的右端部传导。左后方向灯的左收容部件的车辆左右方向的尺寸大于左收容部件的车辆上下方向的尺寸。右后方向灯的右收容部件的车辆左右方向的尺寸大于右收容部件的车辆上下方向的尺寸。左后方向灯的左导光部件的车辆左右方向的尺寸大于左导光部件的车辆上下方向的尺寸。右后方向灯的右导光部件的车辆左右方向的尺寸大于右导光部件的车辆上下方向的尺寸。左后方向灯的右侧部安装于后挡泥板的左侧部。左后方向灯的左侧部未安装于后挡泥板的左侧部。右后方向灯的左侧部安装于后挡泥板的右侧部。右后方向灯的右侧部未安装于后挡泥板的右侧部。在后视时,左后方向灯的左收容部件的左端部和左后方向灯的左导光部件的左端部配置于较位于与左后方向灯相同的高度的后挡泥板的后端部中的后挡泥板的左缘更靠左方。在后视时,右后方向灯的右收容部件的右端部和右后方向灯的右导光部件的右端部配置于较位于与右后方向灯相同的高度的后挡泥板的后端部中的后挡泥板的右缘更靠右方。

根据上述方面,在本发明的跨坐型车辆中,形成有防溅泥用的后挡泥板,其从后外壳的下缘的后端朝向斜下方,且朝向后方延伸。左、右的后方向灯分别配置于后挡泥板的左、右侧部。因此,未于后外壳安装左、右的后方向灯。由此,即便为确保后方向灯的视认角度,而以能于车辆左右方向上跨及较长尺寸地确保发光面积的方式,形成左、右后方向灯,也能将后外壳形成得较为小型。

并且,本发明的跨坐型车辆形成为左、右的后方向灯各自的收容部件和导光部件的车辆左右方向的尺寸大于车辆上下方向的尺寸。由此,能于车辆左右方向上跨及较长尺寸地确保发光面积。

进而,为于车辆左右方向上跨和较长尺寸地维持发光面积,并且将后方向灯形成得更为小型,而使发光二极体光源仅有一个,以代替多个发光二极体光源,并且利用棒状的导光部件,将发光二极体光源所发出的光向左方或右方传导。具体来说,在本发明的跨坐型车辆中,左后方向灯具有:仅一个左发光二极体光源;左发光二极体基板,其供配置左发光二极体光源;棒状的左导光部件,其传导从左发光二极体光源出射的光,且朝向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左方延伸;和左收容部件,其具有使左导光部件的光穿透的左外壳部。右后方向灯具有:仅一个右发光二极体光源;右发光二极体基板,其供配置右发光二极体光源;棒状的右导光部件,其传导从右发光二极体光源出射的光,且朝向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右方延伸;和右收容部件,其具有使右导光部件的光穿透的右外壳部。

由此,对于左、右的后方向灯,使发光二极体光源仅有一个,削减相对较为需要空间的基板与配置于基板的多个发光二极体光源,从而能使左、右的后方向灯小型化。并且,如果缩减发光二极体光源的个数,那么发光面积会相应地减少,故而,利用从仅一个发光二极体光源出射的光,使左、右的导光部件发光,由此能维持发光面积。

用以设置左、右的导光部件所需的空间较多个发光二极体光源与配置多个发光二极体光源的基板小,因此,能于车辆左右方向上跨和较长尺寸地维持发光面积,并且将左、右的后方向灯形成得更为小型。

另一方面,通常,在使发光二极体光源仅有一个并利用于车辆左右方向上较长的导光部件的情形时,即便考虑到发光二极体光源的光的指向性,而与沿着车辆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后方向灯一致地,使发光二极体光源的光的朝向指向左方或右方,也会因难以抵达与发光二极体光源的配置位置为相反侧的导光部件的端部,而难以使较长的导光部件完美地发光。

针对于此,在本发明的跨坐型车辆中,将左后方向灯的左发光二极体光源指向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左方,而以从左导光部件的右端部朝向左导光部件的左端部出射光的方式,配置于左后方向灯的右侧部所配置的左发光二极体基板。将右后方向灯的右发光二极体光源指向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右方,而以从右导光部件的左端部朝向右导光部件的右端部出射光的方式,配置于右后方向灯的左侧部所配置的右发光二极体基板。并且,左后方向灯的左导光部件将从左发光二极体光源出射的光从左导光部件的右端部朝向左导光部件的左端部传导。右后方向灯的右导光部件将从右发光二极体光源出射的光从右导光部件的左端部朝向右导光部件的右端部传导。由此,以使左、右的后方向灯中发光不足的部分、即与发光二极体光源的配置位置为相反侧的端部成为左、右的后方向灯的外端部(即,左后方向灯的左端部和右后方向灯的右端部)的方式,配置后方向灯的发光二极体光源和导光部件。

并且,关于本发明的跨坐型车辆,左后方向灯的右侧部安装于后挡泥板的左侧部,左后方向灯的左侧部未安装于后挡泥板的左侧部。右后方向灯的左侧部以悬臂方式安装于后挡泥板的右侧部,右后方向灯的右侧部未安装于后挡泥板的右侧部。并且,左后方向灯的左端部从后挡泥板的左缘向左方突出。更详细来说,在后视时,左后方向灯的左收容部件的左端部和左后方向灯的左导光部件的左端部配置于较位于与左后方向灯相同的高度的后挡泥板的后端部中的后挡泥板的左缘更靠左方。并且,右后方向灯的右端部从后挡泥板的右缘向右方突出。更详细来说,在后视时,右后方向灯的右收容部件的右端部和右后方向灯的右导光部件的右端部配置于较位于与右后方向灯相同的高度的后挡泥板的后端部中的后挡泥板的右缘更靠右方。由此,左后方向灯是将左后方向灯的右端部作为固定端,将左后方向灯的左端部作为自由端而安装于后挡泥板。右后方向灯是将右后方向灯的左端部作为固定端,将右后方向灯的右端部作为自由端而安装于后挡泥板。因此,左、右的后方向灯并非牢固地固定以对抗行驶风者,故而容易通过行驶风而发生振动。并且,因左后方向灯从后挡泥板向左方突出,且右后方向灯从后挡泥板向右方突出,故在车辆行驶时,能通过使具有从后挡泥板突出的部分的左、右的后方向灯积极地与行驶风碰撞,而使左、右的后方向灯进而振动。尤其能使左、右的后方向灯中发光不足的部分、即与发光二极体光源的配置位置为相反侧的端部容易通过行驶风而振动。如果使发光不足的部分更易振动,那么残光作用变大,因此能使发光的范围在视觉上较大。

进而,因为将仅一个发光二极体光源和用以配置其的基板配置于左、右的后方向灯的车宽方向内端部、即左后方向灯的右端部和右后方向灯的左端部,故能使左、右的后方向灯的外端部、即左后方向灯的左端部和右后方向灯的右端部更轻。因此,能使左后方向灯的左端部较左后方向灯的右端部,更加上下地振动。并且,能使右后方向灯的右端部较右后方向灯的左端部,更加上下地振动。

因此,左后方向灯的左端部和右后方向灯的右端部与发光二极体光源的设置位置分离,故而,即便发光不足,也能利用通过上下地振动而产生的残光作用,给观察者带来具有与左后方向灯的右端部和右后方向灯的左端部相同的发光范围的视觉印象。即,能通过残光作用,给观察者带来左、右的后方向灯中发光较弱的部分变佳的视觉印象。

由此,能抑制左、右的后方向灯的识别性的降低,关于所述识别性的降低,使发光二极体光源仅有一个并使导光部件形成得较长会导致完美地发光的面积缩小,随之便会造成上述识别性的降低。

进而,即便通过使用导光部件,而将左、右的后方向灯形成得较为小型,也会因发光二极体光源分别配置于左后方向灯的右端部(车宽方向的内端部)和右后方向灯的左端部(车宽方向的内端部),而达成如下效果,即,即便通过行驶风使左、右的后方向灯于上下方向上振动,也能降低对发光二极体光源的耐久性的影响。因此,为降低行驶风对发光二极体光源的耐久性的影响,需使左、右的后方向灯较短。其结果,能确保左、右的后方向灯的于车宽方向上的被视认性,从而于识别性上有所提高。

因此,即便将后外壳形成得较为小型,并且将左、右的后方向灯形成得更为小型,也可达成能提高左、右的后方向灯的识别性的效果。

优选为,在本发明的跨坐型车辆中,在后视时,左后方向灯的左收容部件的左端部和左后方向灯的左导光部件的左端部配置于较位于与左后方向灯相同的高度且位于较左后方向灯更靠前方的后挡泥板的后端部中的后挡泥板的左缘更靠左方。在后视时,右后方向灯的右收容部件的右端部和右后方向灯的右导光部件的右端部配置于较位于与右后方向灯相同的高度且位于较右后方向灯更靠前方的后挡泥板的后端部中的后挡泥板的右缘更靠右方。

在所述情形时,左后方向灯的左端部能以从后挡泥板的左缘进而突出的方式配置。并且,右后方向灯的右端部能以从后挡泥板的右缘进而突出的方式配置。由此,能通过进而更加积极地与行驶风碰撞,而使左、右的后方向灯进而更加振动,因此能进而提高残光作用。其结果,能通过残光作用,给观察者带来左、右的后方向灯的外端部中发光较弱的部分进而变佳的视觉印象。因此,可达成能进一步提高左、右的后方向灯的识别性的效果。

优选为,在本发明的跨坐型车辆中,在后视时,左后方向灯的左收容部件的左端部和左后方向灯的左导光部件的左端部在上述后挡泥板安装于上述后外壳的状态下,配置于较位于与左后方向灯相同的高度的后挡泥板的前端部中的后挡泥板的左缘更靠左方。在后视时,右后方向灯的右收容部件的右端部和右后方向灯的右导光部件的右端部在上述后挡泥板安装于上述后外壳的状态下,配置于较位于与右后方向灯的右收容部件的右端部相同的高度的后挡泥板的前端部中的后挡泥板的右缘更靠右方。

在所述情形时,左后方向灯的左端部能以从后挡泥板的左缘进而突出的方式配置。并且,右后方向灯的右端部能以从后挡泥板的右缘进而突出的方式配置。由此,能通过进而更加积极地与行驶风碰撞,而使左、右的后方向灯进而更加振动,因此能进而提高残光作用。其结果,能通过残光作用,给观察者带来左、右的后方向灯中发光较弱的部分进而变佳的视觉印象。因此,可达成能进一步提高左、右的后方向灯的识别性的效果。

优选为,在本发明的跨坐型车辆中,在后视时,左后方向灯的左收容部件的左端部和左后方向灯的左导光部件的左端部配置于较位于与左后方向灯相同的高度的后外壳的后缘更靠左方。在后视时,右后方向灯的右收容部件的右端部和右后方向灯的右导光部件的右端部配置于较位于与右后方向灯相同的高度的后外壳的后缘更靠右方。

在所述情形时,左后方向灯的左端部能以从后外壳的后缘进而突出的方式配置。并且,右后方向灯的右端部能以从后外壳的后缘进而突出的方式配置。由此,能通过进而更加积极地与行驶风碰撞,而使左、右的后方向灯进而更加振动,因此能进而提高残光作用。其结果,能通过残光作用,给观察者带来左、右的后方向灯中发光较弱的部分进而变佳的视觉印象。因此,可达成能进一步提高左、右的后方向灯的识别性的效果。

优选为,在本发明的跨坐型车辆中,在将后外壳去除后的俯视时,左后方向灯的左收容部件的左端部和左后方向灯的左导光部件的左端部配置于较后挡泥板的左缘更靠左方。右后方向灯的右收容部件的右端部和右后方向灯的右导光部件的右端部配置于较后挡泥板的右缘更靠右方。

在所述情形时,左后方向灯的左端部能以从后挡泥板的左缘突出的方式配置。并且,右后方向灯的右端部能以从后挡泥板的右缘突出的方式配置。由此,能通过积极地与行驶风碰撞,而使左、右的后方向灯进而振动。因此,能通过残光作用,给观察者带来左、右的后方向灯的外端部中发光较弱的部分变佳的视觉印象。由此,即便将后外壳形成得较为小型,并且将左、右的后方向灯形成得更为小型,也可达成能提高左、右的后方向灯的识别性的效果。

优选为,在本发明的跨坐型车辆中,后外壳进而具有左侧外壳、右侧外壳、以及配置于左侧外壳与右侧外壳之间的尾部外壳。在俯视时,左后方向灯的左收容部件的左端部和左后方向灯的左导光部件的左端部配置于较左侧外壳更靠左方。右后方向灯的右收容部件的右端部和右后方向灯的右导光部件的右端部配置于较右侧外壳更靠右方。

在所述情形时,左后方向灯的左端部能以从后外壳的左侧外壳的左缘突出的方式配置。并且,右后方向灯的右端部能以从后外壳的右侧外壳的右缘突出的方式配置。由此,能通过进而更加积极地与行驶风碰撞,而使左、右的后方向灯进而更加振动,因此能进而提高残光作用。其结果,能通过残光作用,给观察者带来左、右的后方向灯的外端部中发光较弱的部分进而变佳的视觉印象。因此,可达成能进而提高左、右的后方向灯的识别性的效果。

优选为,在本发明的跨坐型车辆中,在后视时,在左后方向灯中,左收容部件的车辆左右方向的尺寸大于左收容部件的车辆上下方向的尺寸,且在后视时,在右后方向灯中,右收容部件的车辆左右方向的尺寸大于右收容部件的车辆上下方向的尺寸。

在所述情形时,左、右的后方向灯分别可于车辆左右方向上形成得较为细长。由此,左、右的后方向灯可于上下方向上形成得较为小型。并且,于左、右的后方向灯与行驶风碰撞时,与不细长的左、右的后方向灯相比,更易振动,因此能进而提高残光作用。其结果,能通过残光作用,给观察者带来左、右的后方向灯的外端部中发光较弱的部分进而变佳的视觉印象。因此,可达成能将左、右的后方向灯形成得进而更加小型,并且进而提高左、右的后方向灯的发光面积和识别性的效果。

优选为,在本发明的跨坐型车辆中,于车辆左侧视下,在左后方向灯中,左收容部件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尺寸大于左收容部件的左端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尺寸。在车辆右侧视下,在右后方向灯中,右收容部件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尺寸大于右收容部件的右端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尺寸。

在所述情形时,左、右的后方向灯分别可于车辆前后方向上形成得较为细长。因此,左、右的后方向灯的向后挡泥板安装时的车辆上下方向的安装刚性弱于向后挡泥板安装时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安装刚性,故而左、右的后方向灯更易于上下方向上振动。由此,能进而提高残光作用。其结果,能通过残光作用,给观察者带来左、右的后方向灯的外端部中发光较弱的部分进而变佳的视觉印象。因此,可达成能进而提高左、右的后方向灯的识别性的效果。

优选为,在本发明的跨坐型车辆中,在后外壳,设置有尾灯。在后视时,左后方向灯位于较尾灯的下端更靠下方,且位于较尾灯的左缘更靠左方。在后视时,右后方向灯位于较尾灯的下端更靠下方,且位于较尾灯的右缘更靠右方。

在所述情形时,左、右的后方向灯各自的顶端分别配置于与尾灯分离的位置,因此能以肉眼与尾灯加以区别。左、右的后方向灯更加在上下方向上振动时,带给观察者的视觉印象、即通过残光作用,左、右的后方向灯中发光较弱的部分进而变佳的视觉印象更为明显。由此,可达成能进而提高左、右的后方向灯的识别性的效果。

优选为,在本发明的跨坐型车辆中,在左后方向灯中,左导光部件的右端部安装于左收容部件的右侧部,左导光部件的左端部安装于左收容部件的左侧部。在右后方向灯中,右导光部件的左端部安装于右收容部件的左侧部,右导光部件的右端部安装于上述右收容部件的右侧部。

在所述情形时,左导光部件的左、右端均安装于左后方向灯。右导光部件的左、右端均安装于右后方向灯。因此,于通过积极地与行驶风碰撞,而使左、右的后方向灯更加振动时,左、右的导光部件也与左、右的后方向灯的振动同频地上下振动。由此,能进而提高残光作用。其结果,能通过残光作用,给观察者带来左、右的后方向灯中发光较弱的部分进而变佳的视觉印象。因此,可达成能进一步提高左、右的后方向灯的识别性的效果。

优选为,在本发明的跨坐型车辆中,在左后方向灯中,左导光部件的右端部安装于左收容部件的右侧部,左导光部件的左端部未安装于左收容部件的左侧部。于右后方向灯中,右导光部件的左端部安装于右收容部件的左侧部,右导光部件的右端部未安装于右收容部件的右侧部。

在所述情形时,无法使左、右的导光部件与左、右的后方向灯的振动同频地振动,但因左、右的导光部件分别以悬臂方式安装于左、右的收容部件,故也会产生相对于左、右的后方向灯的上下方向的相对振动。其结果,左、右的导光部件的外端部更易振动。由此,能进而提高残光作用,故而,能通过残光作用,给观察者带来左、右的后方向灯的外端部中发光较弱的部分进而变佳的视觉印象。因此,可达成进一步提高左、右的后方向灯的识别性的效果。

优选为,在本发明的跨坐型车辆中,在左后方向灯中,左导光部件的左端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尺寸较左导光部件的右端部小。在右后方向灯中,右导光部件的右端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尺寸较右导光部件的左端部小。

在所述情形时,左、右的导光部件的自由端(左导光部件的左端部和右导光部件的右端部)能形成得较固定端(左导光部件的右端部和右导光部件的左端部)轻,故而所述自由端的上下方向的振动变得容易。其结果,左、右的导光部件的外端部更易振动。由此,能进而提高残光作用,故而,能通过残光作用,给观察者带来左、右的后方向灯的外端部中发光较弱的部分变得进而更佳的视觉印象。因此,可达成更进一步提高左、右的后方向灯的识别性的效果。

优选为,在本发明的跨坐型车辆中,在左后方向灯中,左导光部件的左端部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尺寸较上述左导光部件的右端部小。在右后方向灯中,右导光部件的右端部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尺寸较右导光部件的左端部小。

在所述情形时,左、右的导光部件的自由端(左导光部件的左端部和右导光部件的右端部)能形成得较固定端(左导光部件的右端部和右导光部件的左端部)轻,故而所述自由端的上下方向的振动变得容易。其结果,左、右的导光部件更易振动。由此,能进而提高残光作用,故而,能通过残光作用,给观察者带来左、右的后方向灯中发光较弱的部分变得进而更佳的视觉印象。因此,可达成更进一步提高左、右的后方向灯的识别性的效果。

优选为,在本发明的跨坐型车辆中,在左后方向灯中,以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平面截剖所述左导光部件的左端部的截面面积小于左导光部件的右端部的截面面积。在右后方向灯中,以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平面截剖所述右导光部件的右端部的截面面积小于右导光部件的左端部的截面面积。

在所述情形时,左、右的导光部件的自由端(左导光部件的左端部和右导光部件的右端部)能形成得较固定端(左导光部件的右端部和右导光部件的左端部)轻,故而所述自由端的上下方向的振动变得容易。其结果,左、右的导光部件的外端部更易振动。由此,能进而提高残光作用,故而,能通过残光作用,给观察者带来左、右的后方向灯的外端部中发光较弱的部分变得进而更佳的视觉印象。因此,可达成更进一步提高左、右的后方向灯的识别性的效果。

优选为,在本发明的跨坐型车辆中,于左后方向灯中,左导光部件的车辆上下方向的最大尺寸大于左导光部件的右端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尺寸。在右后方向灯中,右导光部件的车辆上下方向的最大尺寸大于右导光部件的左端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尺寸。

在所述情形时,与左、右的导光部件的固定端(左导光部件的右端部和右导光部件的左端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尺寸在左、右的导光部件中最大的情形相比,能使左、右的导光部件的距固定端较近的部分形成得更轻,且能将左、右的导光部件的固定端的向左、右的收容部件安装时的车辆上下方向的安装刚性设定得更小。因此,左、右的导光部件的上下方向的振动变得容易。其结果,左、右的导光部件的外端部更易振动。由此,能进而提高残光作用,故而,能通过残光作用,给观察者带来左、右的后方向灯的外端部中发光较弱的部分变得进而更佳的视觉印象。因此,可达成更进一步提高左、右的后方向灯的识别性的效果。

优选为,在本发明的跨坐型车辆中,在后视时,在左后方向灯中,左导光部件的车辆左右方向尺寸大于左导光部件的车辆上下方向的最大尺寸。在后视时,在右后方向灯中,右导光部件的车辆左右方向尺寸大于右导光部件的车辆上下方向的最大尺寸。

在所述情形时,左、右的导光部件分别可于车辆左右方向上形成得较为细长。因此,在左、右的后方向灯与行驶风碰撞时,与不细长的左、右的导光部件相比,细长的左、右的导光部件的外端部更易振动,故而能进而提高残光作用。其结果,能通过残光作用,给观察者带来左、右的后方向灯的外端部中发光较弱的部分进而变佳的视觉印象。因此,可达成进而提高左、右的后方向灯的发光面积和识别性的效果。

优选为,在本发明的跨坐型车辆中,在左后方向灯中,左收容部件的左端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尺寸小于左收容部件的右端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尺寸。在右后方向灯中,右收容部件的右端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尺寸小于上述右收容部件的左端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尺寸。

在所述情形时,左后方向灯的左收容部件和右后方向灯的右收容部件均可根据细长的左、右的导光部件的形状,于车辆左右方向上形成得较为细长。由此,能使左、右的后方向灯于上下方向上形成得较为小型,并且能使左、右的后方向灯的自由端(左后方向灯的左端部和右后方向灯的右端部)形成得较固定端(左后方向灯的右端部和右后方向灯的左端部)轻。因此,所述自由端容易沿着上下方向振动,故而能进而提高残光作用。其结果,能通过残光作用,给观察者带来左、右的后方向灯的外端部中发光较弱的部分变得进而更佳的视觉印象。因此,可达成使左、右的后方向灯形成得进而更加小型,并且进而提高左、右的后方向灯的发光面积和识别性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跨坐型车辆1的车辆右侧视图。

图2是跨坐型车辆1的车辆左侧视图。

图3是跨坐型车辆1的车辆后视图。

图4是表示跨坐型车辆1的一部分的车辆后视图。

图5是表示跨坐型车辆1的一部分的车辆右侧视图。

图6是表示跨坐型车辆1的一部分的车辆左侧视图。

图7是跨坐型车辆1的车辆后部的左后方向灯30附近的放大图。

图8是跨坐型车辆1的车辆后部的右后方向灯40附近的放大图。

图9是表示跨坐型车辆1的一部分的车辆俯视图。

图10(a)是表示左导光部件30lgu的立体图。

图10(b)是表示左导光部件30lgu的俯视图。

图10(c)是表示左导光部件30lgu的后视图。

图10(d)是表示右导光部件40lgu的立体图。

图10(e)是表示右导光部件40lgu的俯视图。

图10(f)是表示右导光部件40lgu的后视图。

图11(a)~(e)是左后方向灯30的组装图。

图12是表示将后外壳12去除后的跨坐型车辆1的一部分的车辆俯视图。

图13是专利文献2的跨坐型车辆910的车辆左侧视图。

图14是表示专利文献2的后方向灯904r的立体图。

图15(a)是表示使发光二极体光源s'仅有一个,并利用导光部件lgu'的情形的导光部件lgu'中的光量分布的图。

图15(b)是表示将发光二极体光源s'配置于左、右的后方向灯30l'、40l'的车宽方向的外端部的情形的光传导的图。

图15(c)是表示将发光二极体光源s'配置于左、右的后方向灯30l'、40l'的车宽方向的内端部的情形的光传导的图。

图15(d)是表示将发光二极体光源s'配置于左、右的后方向灯30l'、40l'的车宽方向的内端部,并使导光部件lgu'较短的情形的光传导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图式对本发明的实施形态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本实施形态所应用的跨坐型车辆1是小型摩托车型车辆。但本发明的跨坐型车辆1并不限定于小型摩托车型车辆,也可为其它跨坐型车辆。并且,并不限于机车,也可为自动三轮车。

在以下的说明中,前方、后方、左方、右方分别表示从乘坐于跨坐型车辆1的骑乘者角度观察的前方、后方、左方、右方。前后方向与车辆前后方向相同,左右方向与车辆左右方向相同。并且,图式中的箭头f方向与箭头b方向表示前方与后方,箭头u方向与箭头d方向表示上方与下方,箭头l方向与箭头r方向表示左方与右方。

《车辆整体》

首先,参照图1~3对本实施形态的跨坐型车辆1的整体构造进行概述。于图1~2中,以虚线表示出车体框架2和头管10等的一部分的车辆内部构造。

如图1~2所示,跨坐型车辆1具有底架型的车体框架2。车体框架2的前端部具有头管10。车体框架2具有下框架部21、底部框架部22、后框架部23。下框架部21连接于头管10,朝向车辆后方,向斜下方延伸,且位于较前轮7更靠后方。底部框架部22连接于下框架部21的下部,且朝向后方延伸。后框架部23连接于底部框架部22的后部,且朝向后方且上方延伸,而从下方支持座部6。于头管10,可旋动地支持有转向机构3。在转向机构3的下部,设置有左右一对前叉部4。即,左右一对前叉部4可旋动地支持于头管10。头管10和转向机构3向前方斜下方延伸。下框架部21的前端部可左右旋动地支持前叉部4,后框架部23支持单元摆动式的动力单元5。在所述动力单元5的上方,配置有座部6。

左右一对前叉部4向前方斜下方延伸,且于下端可旋转地支持有前轮7。前叉部4的上端安装于上述转向机构3。在转向机构3的上端,配置有把手8。在动力单元5的后端部,配置有后轮9,所述后轮9可旋转地支持于所述动力单元5的后端部,且通过所述动力单元5的驱动力而驱动。在动力单元5的上方,能以其前端部的铰链销(未图示)为中心相对于储物箱(未图示)而开合地安装有座部6。

并且,跨坐型车辆1具有配置于头管10的前方的前外壳11、配置于前外壳11的左照明装置11ll和右照明装置11lr。头管10和转向机构3等被前外壳11从前方覆盖。并且,头管10和转向机构3等被右护腿板14r、左护腿板14l和后护腿板14b分别从右方、左方和后方覆盖。后外壳12配设于座部6的下方且储物箱的外围。后外壳12覆盖后框架部23的周围。后轮9配置于后外壳12的下方。

《后外壳12》

如图1~2所示,后外壳12支持于车体框架2。更详细来说,后外壳12支持于车体框架2的后框架部23。后外壳12具有向后方延伸的下缘12d。如图3所示,在后视时,关于后外壳12的下缘12d,其左半部形成为从车辆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朝向车辆左方且上方延伸,并从与下述左后方向灯安装部13c于左右方向上处于相同位置的部分朝向车辆左方且下方延伸;其右半部形成为从车辆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朝向车辆右方且上方延伸,并从与下述右后方向灯安装部13d于左右方向上处于相同位置的部分朝向车辆右方且下方延伸。如图1~3所示,后外壳12具有左侧外壳12l、右侧外壳12r、尾部外壳12t。如图1所示,在车辆右侧视下,右侧外壳12r形成为朝向车辆后方且上方延伸。如图2所示,在车辆左侧视下,左侧外壳12l形成为朝向车辆后方且上方延伸。

如图3所示,尾部外壳12t配置于左侧外壳12l与右侧外壳12r之间。并且,在后外壳12,设置有尾灯tl。更详细来说,在后外壳12的尾部外壳12t,设置有尾灯tl。更佳为,在后视时,尾灯tl设置于后外壳12的尾部外壳12t的车辆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

并且,如图4所示,在后视时,后外壳12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小于左右方向的宽度。更详细来说,如图4所示,尾部外壳12t具有上缘12tu、下缘12td、左缘12tl、右缘12tr。在后视时,尾部外壳12t的左缘12tl形成为朝向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左方且下方延伸。在后视时,尾部外壳12t的右缘12tr形成为朝向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右方且下方延伸。如图4所示,在后视时,尾部外壳12t的上缘12tu形成为车辆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朝向上方突出。在后视时,尾部外壳12t的下缘12td形成为如下形态,即,车辆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朝向下方突出,且与下述左后方向灯安装部13c于左右方向上处于相同位置的部分、和与下述右后方向灯安装部13d于左右方向上处于相同位置的部分分别朝向上方突出。尾部外壳12t以其左缘12tl与左侧外壳12l的后缘12lr连接,且其右缘12tr与右侧外壳12r的后缘12rr连接的方式设置。

《后挡泥板13》

如图1~2所示,后挡泥板13连接于后外壳12,且向较后外壳12的下缘12d的后端更靠下方处延伸。更佳为,如图4所示,后挡泥板13连接于后外壳12的尾部外壳12t,且如图1~2所示,向较尾部外壳12t的下缘12td的后端更靠下方处延伸。

后挡泥板13位于后轮9的上方。后挡泥板13朝向较后轮9的上端更靠后方且下方处延伸。后挡泥板13以覆盖后轮9的上部的方式配置。

后挡泥板13具有上挡泥板部13a、下挡泥板部13b。如图5、6所示,在车辆侧视下,上挡泥板部13a形成为以平缓斜率从车辆上方朝向下方延伸,且其上端部与后外壳12的下缘12d连接,其下端部与下挡泥板部13b连接。更详细来说,上挡泥板部13a连接于后外壳12的尾部外壳12t。并且,在车辆侧视下,下挡泥板部13b形成为以急陡斜率从车辆上方朝向下方延伸。

如图4所示,后挡泥板13进而包括左后方向灯安装部13c与右后方向灯安装部13d。右后方向灯安装部13d设置于上挡泥板部13a的右侧部的上方。左后方向灯安装部13c设置于上挡泥板部13a的左侧部的上方。

如图5、7所示,在右后方向灯安装部13d,形成有向车辆右方开口的右开口部13o2。右后方向灯40以插通右开口部13o2,而从右后方向灯安装部13d向车辆更右方突出的方式,安装于后挡泥板13的右后方向灯安装部13d。

更佳为,如图5所示,于车辆右侧视下,右开口部13o2的后缘13o2r形成为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朝向后方突出。右开口部13o2的上缘13o2u形成为从后缘13o2r的上端点朝向前方且下方延伸。右开口部13o2的下缘13o2d形成为从后缘13o2r的下端点朝向前方且上方延伸,且与右开口部13o2的上缘13o2u的前端点连接。如图4所示,在后视时,右开口部13o2的后缘13o2r形成为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朝向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左方突出。在后视时,右开口部13o2的上缘13o2u形成为从后缘13o2r的上端点朝向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右方且下方延伸。在后视时,右开口部13o2的下缘13o2d形成为从后缘13o2r的下端点朝向右方且上方延伸,且与右开口部13o2的上缘13o2u的右端点连接。

如图6、8所示,在左后方向灯安装部13c,形成有向车辆左方开口的左开口部13o1。左后方向灯30以插通左开口部13o1,而从左后方向灯安装部13c向车辆更左方突出的方式,安装于后挡泥板13的左后方向灯安装部13c。

更佳为,在车辆左侧视下,左开口部13o1的后缘13o1r形成为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朝向后方突出。在车辆左侧视下,左开口部13o1的上缘13o1u形成为从后缘13o1r的上端点朝向前方且下方延伸。在车辆左侧视下,左开口部13o1的下缘13o1d形成为从后缘13o1r的下端点朝向前方且下方延伸,且与左开口部13o1的上缘13o1u的前端点连接。如图4所示,在后视时,左开口部13o1的后缘13o1r形成为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朝向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右方突出。在后视时,左开口部13o1的上缘13o1u形成为从后缘13o1r的上端点朝向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左方且下方延伸。在后视时,左开口部13o1的下缘13o1d形成为从后缘13o1r的下端点朝向左方且上方延伸,且与左开口部13o1的上缘13o1u的左端点连接。

《左后方向灯30、右后方向灯40》

左后方向灯30和右后方向灯40分别作为方向指示灯而发挥功能。

如图8所示,左后方向灯30具有:仅一个左发光二极体光源30s;左发光二极体基板30b,其供配置左发光二极体光源30s;棒状的左导光部件30lgu,其传导从左发光二极体光源30s出射的光,且朝向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左方延伸;和左收容部件30st,其具有使左导光部件30lgu的光穿透的左外壳部30c。如图7所示,右后方向灯40具有:仅一个右发光二极体光源40s;右发光二极体基板40b,其供配置右发光二极体光源40s;棒状的右导光部件40lgu,其传导从右发光二极体光源40s出射的光,且朝向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右方延伸;和右收容部件40st,其具有使右导光部件40lgu的光穿透的右外壳部40c。再者,在本实施形态中,作为左后方向灯30和右后方向灯40,均使用芯片led(lightemittingdiode,发光二极体)。并且,于本实施形态中,作为左发光二极体基板30b和右发光二极体基板40b,使用铝基板。

如图7所示,右后方向灯40的右发光二极体光源40s指向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右方,而以从右导光部件40lgu的左端部朝向右导光部件40lgu的右端部出射光的方式,配置于右后方向灯40的左侧部所配置的右发光二极体基板40b。更详细来说,在车辆后视时,右发光二极体基板40b以与上下方向平行的方式配置。如图9所示,于车辆俯视时,右发光二极体基板40b以与车辆前后方向平行的方式配置。并且,右发光二极体光源40s配置于右发光二极体基板40b的右表面。由此,右发光二极体光源40s以指向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右方的方式发光。

如图8所示,左后方向灯30的左发光二极体光源30s指向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左方,而以从左导光部件30lgu的右端部朝向左导光部件30lgu的左端部出射光的方式,配置于左后方向灯30的右侧部所配置的左发光二极体基板30b。更详细来说,在车辆后视时,左发光二极体基板30b以与上下方向平行的方式配置。如图9所示,在车辆俯视时,左发光二极体基板30b以与车辆前后方向平行的方式配置。并且,左发光二极体光源30s配置于左发光二极体基板30b的左表面。由此,左发光二极体光源30s以指向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左方的方式发光。

其次,对左导光部件30lgu和右导光部件40lgu详细地进行说明。在本实施形态中,左导光部件30lgu为棒状。并且,如图10(a)所示,左导光部件30lgu具有前表面30lguf、后表面30lgub、上表面30lguu、下表面30lgud、右表面30lgur、左表面30lgul。并且,如图10(d)所示,右导光部件40lgu具有与左导光部件30lgu对称的构造,故而具有前表面40lguf、后表面40lgub、上表面40lguu、下表面40lgud、右表面40lgur、左表面40lgul。

并且,如图8所示,在车辆后视时,左导光部件30lgu配置于较左发光二极体光源30s更靠左方处。由此,左发光二极体光源30s所发出的光通过左导光部件30lgu被传导,而能从左导光部件30lgu的右端部朝向左导光部件30lgu的左端部出射光。如图7所示,在车辆后视时,右导光部件40lgu配置于较右发光二极体光源40s更靠右方处。由此,右发光二极体光源40s所发出的光通过右导光部件40lgu被传导,而能从右导光部件40lgu的左端部朝向右导光部件40lgu的右端部出射光。

如上所述,左导光部件30lgu将从左发光二极体光源30s出射的光从左导光部件30lgu的右端部朝向左导光部件30lgu的左端部传导。并且,右导光部件40lgu将从右发光二极体光源40s出射的光从右导光部件40lgu的左端部朝向右导光部件40lgu的右端部传导。

在左后方向灯30设置于后挡泥板13的状态下,左导光部件30lgu以后表面30lgub朝向左后方向灯30的左外壳部30c的方式配设。在左导光部件30lgu中,在与后表面30lgub为相反侧的前表面30lguf,以车宽方向上的水平截面构成成为锯齿状的方式形成有多条槽。更佳为,形成于前表面30lguf的多条槽形成为沿着横切导光方向、左导光部件30lgu的长度方向的方向延伸。

如上所述,从左发光二极体光源30s产生的光通过左导光部件30lgu的右端部被聚集,并从左导光部件30lgu的右端部朝向左导光部件30lgu的左端部传导。更详细来说,从左发光二极体光源30s产生的光通过左导光部件30lgu的右表面30lgur被聚集,且从右表面30lgur入射的光在一面在左导光部件30lgu内全反射一面前进的过程中,通过前表面30lguf的横切导光方向的多条槽,于每条槽处某种程度地集中而断续地反射折射后,从后表面30lgub出射,又在左导光部件30lgu内进而前进。而且,在槽彼此之间设置有间隙,故而,入射的光不会立即连续地漫反射而显著衰减,乃至导光方向后段,光也充分地抵达。因此,能获得光的利用效率高,且即便左导光部件30lgu较长也无不均的高亮度的光。再者,因右导光部件40lgu具有与左导光部件30lgu对称的构造,故省略其导光原理。

如图10(b)所示,在俯视时,在左后方向灯30中,左导光部件30lgu的左端部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尺寸较左导光部件30lgu的右端部小。

在俯视时,左后方向灯30的左导光部件30lgu的车辆左右方向的尺寸大于左导光部件30lgu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尺寸。更详细来说,在俯视时,左后方向灯30的左导光部件30lgu形成为从左导光部件30lgu的右端部朝向左导光部件30lgu的左端部,车辆前后方向的尺寸逐渐变小,然后维持于特定尺寸。更佳为,在俯视时,后表面30lgub与车辆左右方向平行而形成,前表面30lguf从左导光部件30lgu的右端部朝向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左方且后方倾斜,然后与车辆左右方向平行而形成。

如图10(c)所示,在后视时,左后方向灯30的左导光部件30lgu的车辆左右方向的尺寸大于左导光部件30lgu的车辆上下方向的尺寸。在后视时,在左后方向灯30中,左导光部件30lgu的左端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尺寸较左导光部件30lgu的右端部小。在后视时,在左后方向灯30中,左导光部件30lgu的车辆上下方向的最大尺寸大于左导光部件30lgu的右端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尺寸。并且,在后视时,在左后方向灯30中,左导光部件30lgu的车辆左右方向的尺寸大于左导光部件30lgu的车辆上下方向的最大尺寸。

更详细来说,在后视时,左后方向灯30的左导光部件30lgu形成为从左导光部件30lgu的右端部朝向左导光部件30lgu的左端部,车辆上下方向的尺寸首先变大,然后逐渐变小。更佳为,在后视时,关于左后方向灯30的左导光部件30lgu,上表面30lguu与车辆左右方向平行而形成,下表面30lgud以从左导光部件30lgu的右端部朝向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左方且下方倾斜,然后朝向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左方且上方倾斜的方式,朝向左导光部件30lgu的左端部而形成。

如图10(a)所示,于左后方向灯30中,以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平面截剖左导光部件30lgu的左端部的截面面积小于左导光部件30lgu的右端部的截面面积。

并且,右后方向灯40具有与左后方向灯30对称的构造,故而,如图10(e)所示,在俯视时,在右后方向灯40中,右导光部件40lgu的右端部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尺寸较右导光部件40lgu的左端部小。在俯视时,右后方向灯40的右导光部件40lgu的车辆左右方向的尺寸大于右导光部件40lgu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尺寸。更详细来说,在俯视时,右后方向灯40的右导光部件40lgu形成为从右导光部件40lgu的左端部朝向右导光部件40lgu的右端部,车辆前后方向的尺寸逐渐变小,然后维持于特定尺寸。更佳为,在俯视时,后表面30lgur与车辆左右方向平行而形成,前表面30lguf从右导光部件40lgu的左端部朝向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右方且后方倾斜,然后与车辆左右方向平行而形成。

如图10(f)所示,在后视时,右后方向灯40的右导光部件40lgu的车辆左右方向的尺寸大于右导光部件40lgu的车辆上下方向的尺寸。在后视时,在右后方向灯40中,右导光部件40lgu的右端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尺寸较右导光部件40lgu的左端部小。在后视时,在右后方向灯40中,右导光部件40lgu的车辆上下方向的最大尺寸大于右导光部件40lgu的左端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尺寸。并且,在后视时,在右后方向灯40中,右导光部件40lgu的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尺寸大于右导光部件40lgu的车辆上下方向的最大尺寸。

更详细来说,在后视时,右后方向灯40的右导光部件40lgu形成为从右导光部件40lgu的左端部朝向右导光部件40lgu的右端部,车辆上下方向的尺寸首先变大,然后慢慢变小。更佳为,在后视时,关于右后方向灯40的右导光部件40lgu,上表面30lguu与车辆左右方向上平行而形成,下表面30lgud以从右导光部件40lgu的左端部朝向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右方且下方倾斜,然后朝向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右方且上方倾斜的方式,朝向右导光部件40lgu的右端部而形成。如图10(a)所示,在右后方向灯40中,以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平面截剖所述右导光部件40lgu的右端部的截面面积小于右导光部件40lgu的左端部的截面面积。

如图8所示,左后方向灯30的左收容部件30st的车辆左右方向的尺寸大于左收容部件30st的车辆上下方向的尺寸。并且,在后视时,左后方向灯30的车辆左右方向的尺寸大于车辆上下方向的尺寸。并且,在后视时,在左后方向灯30中,左收容部件30st的左端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尺寸小于左收容部件30st的右端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尺寸。更详细来说,如图8所示,在左后方向灯30的左收容部件30st安装于后挡泥板13的状态下,在后视时,左收容部件30st形成为从左收容部件30st的右端部朝向左收容部件30st的左端部,车辆上下方向的尺寸逐渐变小。更佳为,在左后方向灯30的左收容部件30st安装于后挡泥板13的状态下,在后视时,关于左后方向灯30的左收容部件30st,上表面与车辆左右方向平行而形成,下表面以从左收容部件30st的右端部朝向车辆左右方向的左方且上方倾斜的方式形成。

如图9所示,在左后方向灯30的左收容部件30st安装于后挡泥板13的状态下,在俯视时,在左后方向灯30中,左收容部件30st的左端部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尺寸较左收容部件30st的右端部小。在左后方向灯30的左收容部件30st安装于后挡泥板13的状态下,在俯视时,左后方向灯30的左收容部件30st的车辆左右方向的尺寸大于左收容部件30st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尺寸。更详细来说,如图9所示,在左后方向灯30的左收容部件30st安装于后挡泥板13的状态下,在俯视时,左后方向灯30的左收容部件30st形成为从左收容部件30st的右端部朝向左收容部件30st的左端部,车辆前后方向的尺寸逐渐变小。更佳为,在左后方向灯30的左收容部件30st安装于后挡泥板13的状态下,在俯视时,关于左后方向灯30的左收容部件30st,前表面形成为从左收容部件30st的右端部朝向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左方且后方倾斜,后表面形成为从左收容部件30st的右端部朝向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左方且前方倾斜。

如图6所示,在左侧视下,左后方向灯30的左收容部件30st的后缘形成为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朝向后方突出。左后方向灯30的左收容部件30st的上缘形成为从后缘的上端点朝向前方且下方延伸。左后方向灯30的左收容部件30st的下缘形成为从后缘的下端点朝向前方且上方延伸,且与左收容部件30st的上缘的前端点连接。

如图7所示,右后方向灯40具有与左后方向灯30对称的构造,故而,在后视时,右后方向灯40的车辆左右方向的尺寸大于车辆上下方向的尺寸。并且,在后视时,在右后方向灯40中,右收容部件40st的右端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尺寸小于右收容部件40st的左端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尺寸。更详细来说,如图7所示,在右后方向灯40的右收容部件40st安装于后挡泥板13的状态下,在后视时,右收容部件40st形成为从右收容部件40st的左端部朝向右收容部件40st的右端部,车辆上下方向的尺寸逐渐变小。更佳为,在右后方向灯40的右收容部件40st安装于后挡泥板13的状态下,在后视时,关于右后方向灯40的右收容部件40st,上表面与车辆左右方向上平行而形成,下表面以从右收容部件40st的左端部朝向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右方且上方倾斜的方式形成。

如图9所示,右后方向灯40的右收容部件40st的车辆左右方向的尺寸大于右收容部件40st的车辆上下方向的尺寸。并且,在右后方向灯40的右收容部件40st安装于后挡泥板13的状态下,在俯视时,在右后方向灯40中,右收容部件40st的右端部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尺寸较右收容部件40st的左端部小。在右后方向灯40的右收容部件40st安装于后挡泥板13的状态下,在俯视时,右后方向灯40的右收容部件40st的车辆左右方向的尺寸大于右收容部件40st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尺寸。

更详细来说,在右后方向灯40的右收容部件40st安装于后挡泥板13的状态下,在俯视时,右后方向灯40的右收容部件40st形成为从右收容部件40st的左端部朝向右收容部件40st的右端部,车辆前后方向的尺寸逐渐变小。更佳为,在右后方向灯40的右收容部件40st安装于后挡泥板13的状态下,在俯视时,关于右后方向灯40的右收容部件40st,前表面形成为从右收容部件40st的左端部朝向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右方且后方倾斜,后表面形成为从右收容部件40st的左端部朝向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右方且前方倾斜。

如图5所示,在右侧视下,右后方向灯40的右收容部件40st的后缘形成为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朝向后方突出。右后方向灯40的右收容部件40st的上缘形成为从后缘的上端点朝向前方且下方延伸。右后方向灯40的右收容部件40st的下缘形成为从后缘的下端点朝向前方且上方延伸,且与右收容部件40st的上缘的前端点连接。

如图8所示,在左后方向灯30中,左导光部件30lgu的右端部安装于左收容部件30st的右侧部,左导光部件30lgu的左端部未安装于左收容部件30st的左侧部。即,于左后方向灯30中,左导光部件30lgu的右端部以悬臂方式安装于左收容部件30st的右侧部。

如图7所示,于右后方向灯40中,右导光部件40lgu的左端部安装于右收容部件40st的左侧部,右导光部件40lgu的右端部未安装于右收容部件40st的右侧部。即,于右后方向灯40中,右导光部件40lgu的左端部以悬臂方式安装于右收容部件40st的左侧部。

其次,一面参照图11,一面对左后方向灯30的组装进行说明。再者,右后方向灯40以与左后方向灯30相同的程序组装,故而省略其说明。

左后方向灯30的左收容部件30st具有透射左导光部件30lgu的光的左外壳部30c、左基底部30stb、以及左后挡泥板固定部30stm。如图11(a)所示,左外壳部30c具有于车辆上下方向上,中央部朝向较上下两端部更靠后方突出的形状。左外壳部30c从车辆后方安装于左基底部30stb。更佳为,采用超声波熔接方法将左外壳部30c的周缘部与左基底部30stb的周缘部接着,由此将左外壳部30c从车辆后方安装于左基底部30stb。

并且,如图11(b)所示,左后方向灯30进而具有左发光二极体基板安装部30m1。左发光二极体光源30s配置于左发光二极体基板30b。并且,左发光二极体基板30b以与配置左发光二极体光源30s的面为相反侧的面成为与左发光二极体基板安装部30m1的接合面的方式,安装于左发光二极体基板安装部30m1。进而,左导光部件30lgu以左导光部件30lgu的右端部与左发光二极体光源30s对向的方式,利用螺丝安装于左发光二极体基板30b。由此,从左发光二极体光源30s产生的光通过左导光部件30lgu的右端部被聚集,并从左导光部件30lgu的右端部朝向左导光部件30lgu的左端部传导。

进而,如图11(a)、11(c)所示,已组装起来的左发光二极体光源30s、左发光二极体基板30b、左导光部件30lgu和左发光二极体基板安装部30m1以左导光部件30lgu插通配设于左基底部30stb的右侧的开口部30stbo的方式,且利用螺丝固定于已组装起来的左外壳部30c和左基底部30stb。由此,左发光二极体光源30s、左发光二极体基板30b和左导光部件30lgu收容于左基底部30stb,左外壳部30c以从车辆后方包围左导光部件30lgu的方式,安装于左基底部30stb。

进而,如图11(d)、11(e)所示,已组装起来的左发光二极体光源30s、左发光二极体基板30b、左导光部件30lgu、左发光二极体基板安装部30m1、左外壳部30c和左基底部30stb以插通配设于左后挡泥板固定部30stm的右侧的开口部30stmo的方式,且利用螺丝安装于左后挡泥板固定部30stm。再者,于本实施形态中,左外壳部30c由透明或有色透明的树脂等形成。左基底部30stb和左后挡泥板固定部30stm由不透明的树脂等形成。

如图9所示,在俯视时,左外壳部30c与左后挡泥板固定部30stm的连接缘部30stc形成为从左收容部件30st的右端部朝向左收容部件30st的左端部缓缓地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延伸。在俯视时,左后方向灯30的左导光部件30lgu配置于较左外壳部30c与左后挡泥板固定部30stm的连接缘部30stc更靠前方。并且,在俯视时,左后挡泥板固定部30stm的前表面即为左收容部件30st的前表面,左外壳部30c的后表面即为左收容部件30st的后表面。

如图6所示,在左侧视下,左外壳部30c与左后挡泥板固定部30stm的连接缘部30stc形成为于左收容部件30st的上缘与左收容部件30st的下缘之间,上下地延伸。在左侧视下,左后方向灯30的左导光部件30lgu配置于较左外壳部30c与左后挡泥板固定部30stm的连接缘部30stc更靠前方。

如图9所示,在俯视时,右外壳部40c与右后挡泥板固定部40stm的连接缘部40stc形成为从右收容部件40st的左端部朝向右收容部件40st的右端部缓缓地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延伸。在俯视时,右后方向灯40的右导光部件40lgu配置于较右外壳部40c与右后挡泥板固定部40stm的连接缘部40stc更靠前方。并且,在俯视时,右后挡泥板固定部40stm的前表面即为右收容部件40st的前表面,右外壳部40c的后表面即为右收容部件40st的后表面。

如图5所示,于右侧视下,右外壳部40c与右后挡泥板固定部40stm的连接缘部40stc形成为于右收容部件40st的上缘与右收容部件40st的下缘之间,上下地延伸。在右侧视下,右后方向灯40的右导光部件40lgu配置于较右外壳部40c与右后挡泥板固定部40stm的连接缘部40stc更靠前方。

如图4所示,左后方向灯30的右侧部安装于后挡泥板13的左侧部,左后方向灯30的左侧部未安装于后挡泥板13的左侧部。更详细来说,如图12所示,左后方向灯30通过其左后挡泥板固定部30stm,安装于后挡泥板13的左后方向灯安装部13c。

如图4所示,右后方向灯40的左侧部安装于后挡泥板13的右侧部,右后方向灯40的右侧部未安装于后挡泥板13的右侧部。更详细来说,如图12所示,右后方向灯40通过其右后挡泥板固定部40stm,安装于后挡泥板13的右后方向灯安装部13d。

如图4、8所示,在后视时,左后方向灯30的左收容部件30st的左端部和左后方向灯30的左导光部件30lgu的左端部配置于较位于与左后方向灯30相同的高度的后挡泥板13的后端部中的后挡泥板13的左缘更靠左方。此处,所谓“位于与左后方向灯30相同的高度的后挡泥板13的后端部中的后挡泥板13的左缘”指,后挡泥板13的左后方向灯安装部13c的左缘13cl中,位于与左后方向灯30相同的高度的部分。更详细来说,所谓“位于与左后方向灯30相同的高度的后挡泥板13的后端部中的后挡泥板13的左缘”指,在后视时,后挡泥板13的左后方向灯安装部13c的左缘13cl中,通过左后方向灯30的上端点的水平线与通过左后方向灯30的下端点的水平线之间的部分。如图4、7所示,在后视时,右后方向灯40的右收容部件40st的右端部和右后方向灯40的右导光部件40lgu的右端部配置于较位于与右后方向灯40相同的高度的后挡泥板13的后端部中的后挡泥板13的右缘更靠右方。此处,所谓“位于与右后方向灯40相同的高度的后挡泥板13的后端部中的后挡泥板13的右缘”指,后挡泥板13的右后方向灯安装部13d的右缘13dr中,位于与右后方向灯40相同的高度的部分。更详细来说,所谓“位于与右后方向灯40相同的高度的后挡泥板13的后端部中的后挡泥板13的右缘”指,在后视时,右后方向灯安装部13d的右缘13dr中,通过右后方向灯40的上端点的水平线与通过右后方向灯40的下端点的水平线之间的部分。

并且,如图4、8所示,在后视时,左后方向灯30的左收容部件30st的左端部和左后方向灯30的左导光部件30lgu的左端部配置于较位于与左后方向灯30相同的高度且位于较左后方向灯30更靠前方的后挡泥板13的后端部的后挡泥板13的左缘更靠左方。此处,所谓“位于与左后方向灯30相同的高度且位于较左后方向灯30更靠前方的后挡泥板13的后端部的后挡泥板13的左缘”指形成于后挡泥板13的左后方向灯安装部13c的左开口部13o1的上缘13o1u与下缘13o1d。如图4、7所示,在后视时,右后方向灯40的右收容部件40st的右端部和右后方向灯40的右导光部件40lgu的右端部配置于较位于与右后方向灯40相同的高度且位于较右后方向灯40更靠前方的后挡泥板13的后端部中的后挡泥板13的右缘更靠右方。此处,所谓“位于与右后方向灯40相同的高度且位于较右后方向灯40更靠前方的后挡泥板13的后端部中的后挡泥板13的右缘”指,形成于后挡泥板13的右后方向灯安装部13d的右开口部13o2的上缘13o2u与下缘13o2d。

并且,如图4、8所示,在后视时,左后方向灯30的左收容部件30st的左端部和左后方向灯30的左导光部件30lgu的左端部在后挡泥板13安装于后外壳12的状态下,配置于较位于与左后方向灯30相同的高度的后挡泥板13的前端部的后挡泥板13的左缘更靠左方。此处,所谓“位于与左后方向灯30相同的高度的后挡泥板13的前端部的后挡泥板13的左缘”指,后挡泥板13的与后外壳12的尾部外壳12t的连接缘部13u中,位于较连接缘部13u的中央部更靠左方,且通过左后方向灯30的上端点的水平线与通过左后方向灯30的下端点的水平线之间的部分。即,在后视时,左后方向灯30的左收容部件30st的左端部和左后方向灯30的左导光部件30lgu的左端部配置于较位于与左后方向灯30相同的高度的后外壳12的后缘更靠左方。此处,所谓“位于与左后方向灯30相同的高度的后外壳12的后缘”指,在后视时,后外壳12的尾部外壳12t的下缘12td中,位于较下缘12td的中央部更靠左方,且通过左后方向灯30的上端点的水平线与通过左后方向灯30的下端点的水平线之间的部分。

如图4、7所示,在后视时,右后方向灯40的右收容部件40st的右端部和右后方向灯40的右导光部件40lgu的右端部在后挡泥板13安装于后外壳12的状态下,配置于较位于与右后方向灯40相同的高度的后挡泥板13的前端部的后挡泥板13的右缘更靠右方。此处,所谓“位于与右后方向灯40相同的高度的后挡泥板13的前端部的后挡泥板13的右缘”指,后挡泥板13的与后外壳12的尾部外壳12t的连接缘部13u中,位于较连接缘部13u的中央部更靠右方,且通过右后方向灯40的上端点的水平线与通过右后方向灯40的下端点的水平线之间的部分。即,在后视时,右后方向灯40的右收容部件40st的右端部和右后方向灯40的右导光部件40lgu的右端部配置于较位于与右后方向灯40相同的高度的后外壳12的后缘更靠右方。此处,所谓“位于与右后方向灯40相同的高度的后外壳12的后缘”指,在后视时,后外壳12的尾部外壳12t的下缘12td中,位于较下缘12td的中央部更靠右方,且通过右后方向灯40的上端点的水平线与通过右后方向灯40的下端点的水平线之间的部分。

并且,如图12所示,在将后外壳12去除后的俯视时,左后方向灯30的左收容部件30st的左端部和左后方向灯30的左导光部件30lgu的左端部配置于较后挡泥板13的左缘13l更靠左方。在将后外壳12去除后的俯视时,右后方向灯40的右收容部件40st的右端部和右后方向灯40的右导光部件40lgu的右端部配置于较后挡泥板13的右缘13r更靠右方。

并且,如图9所示,在俯视时,左后方向灯30的左收容部件30st的左端部和左后方向灯30的左导光部件30lgu的左端部配置于较左侧外壳12l更靠左方。更详细来说,在俯视时,左后方向灯30的左收容部件30st的左端部和左后方向灯30的左导光部件30lgu的左端部配置于较左侧外壳12l的后部的至少一部分更靠左方。在俯视时,左后方向灯30的左收容部件30st的左端部和左后方向灯30的左导光部件30lgu的左端部配置于较位于通过左后方向灯30的前端点的水平线与通过左后方向灯30的后端点的水平线之间的左侧外壳12l更靠左方。

在俯视时,右后方向灯40的右收容部件40st的右端部和右后方向灯40的右导光部件40lgu的右端部配置于较右侧外壳12r更靠右方。更详细来说,在俯视时,右后方向灯40的右收容部件40st的右端部和右后方向灯40的右导光部件40lgu的右端部配置于较右侧外壳12r的后部的至少一部分更靠右方。在俯视时,右后方向灯40的右收容部件40st的右端部和右后方向灯40的右导光部件40lgu的右端部配置于较位于通过右后方向灯40的前端点的水平线与通过右后方向灯40的后端点的水平线之间的右侧外壳12r更靠右方。

并且,如图4所示,在后视时,左后方向灯30位于较尾灯tl的下端更靠下方,且位于较尾灯tl的左缘更靠左方。在后视时,右后方向灯40位于较尾灯tl的下端更靠下方,且位于较尾灯tl的右缘更靠右方。

《实施方面的效果》

(1)本发明的跨坐型车辆1具备车体框架2、后外壳12、后轮9、后挡泥板13、左后方向灯30、右后方向灯40。后外壳12支持于车体框架2,且具有向后方延伸的下缘12d。后轮9配置于后外壳12的下方。后挡泥板13连接于后外壳12,向较后外壳12的下缘12d的后端更靠下方延伸,且朝向较后轮9的上端更靠后方且下方处延伸。左后方向灯30配置于后挡泥板13的左侧部。右后方向灯40配置于后挡泥板13的右侧部。左后方向灯30具有仅一个左发光二极体光源30s、左发光二极体基板30b、棒状的左导光部件30lgu、左收容部件30st。左发光二极体基板30b供配置左发光二极体光源30s。左导光部件30lgu传导从左发光二极体光源30s出射的光,且朝向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左方延伸。左收容部件30st具有使左导光部件30lgu的光穿透的左外壳部30c。右后方向灯40具有仅一个右发光二极体光源40s、右发光二极体基板40b、棒状的右导光部件40lgu、右收容部件40st。右发光二极体基板40b供配置右发光二极体光源40s。右导光部件40lgu传导从右发光二极体光源40s出射的光,且朝向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右方延伸。右收容部件40st具有使右导光部件40lgu的光穿透的右外壳部40c。左后方向灯30的左发光二极体光源30s指向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左方,而以从左导光部件30lgu的右端部朝向左导光部件30lgu的左端部出射光的方式,配置于左发光二极体基板30b,其中,左发光二极体基板30b配置于左后方向灯30的右侧部。右后方向灯40的右发光二极体光源40s指向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右方,而以从右导光部件40lgu的左端部朝向右导光部件40lgu的右端部出射光的方式,配置于右发光二极体基板40b,其中,右发光二极体基板40b配置于右后方向灯40的左侧部。左后方向灯30的左导光部件30lgu将从左发光二极体光源30s出射的光从左导光部件30lgu的右端部朝向左导光部件30lgu的左端部传导。右后方向灯40的右导光部件40lgu将从右发光二极体光源40s出射的光从右导光部件40lgu的左端部朝向右导光部件40lgu的右端部传导。左后方向灯30的左收容部件30st的车辆左右方向的尺寸大于左收容部件30st的车辆上下方向的尺寸。右后方向灯40的右收容部件40st的车辆左右方向的尺寸大于右收容部件40st的车辆上下方向的尺寸。左后方向灯30的左导光部件30lgu的车辆左右方向的尺寸大于左导光部件30lgu的车辆上下方向的尺寸。右后方向灯40的右导光部件40lgu的车辆左右方向的尺寸大于右导光部件40lgu的车辆上下方向的尺寸。左后方向灯30的右侧部安装于后挡泥板13的左侧部。左后方向灯30的左侧部未安装于后挡泥板13的左侧部。右后方向灯40的左侧部安装于后挡泥板13的右侧部。右后方向灯40的右侧部未安装于后挡泥板13的右侧部。在后视时,左后方向灯30的左收容部件30st的左端部和左后方向灯30的左导光部件30lgu的左端部配置于较位于与左后方向灯30相同的高度的后挡泥板13的后端部中的后挡泥板13的左缘更靠左方。在后视时,右后方向灯40的右收容部件40st的右端部和右后方向灯40的右导光部件40lgu的右端部配置于较位于与右后方向灯40相同的高度的后挡泥板13的后端部中的后挡泥板13的右缘更靠右方。

根据上述方面,在本发明的跨坐型车辆1中,形成有防溅泥用的后挡泥板13,其从后外壳12的下缘12d的后端朝向斜下方,且朝向后方延伸。左、右的后方向灯30、40分别配置于后挡泥板13的左、右侧部。因此,未在后外壳12安装左、右的后方向灯30、40。由此,即便为确保后方向灯的视认角度,而以能于车辆左右方向上跨及较长尺寸地确保发光面积的方式,形成左、右的后方向灯30、40,也能将后外壳12形成得较为小型。

并且,本发明的跨坐型车辆1形成为左、右的后方向灯30、40各自的收容部件30st、40st和导光部件30lgu、40lgu的车辆左右方向的尺寸大于车辆上下方向的尺寸。由此,能于车辆左右方向上跨及较长尺寸地确保发光面积。

进而,为于车辆左右方向上跨及较长尺寸地维持发光面积,并且将后方向灯形成得更为小型,而使发光二极体光源仅有一个,以代替多个发光二极体光源,并且利用棒状的导光部件,将发光二极体光源所发出的光向左方或右方传导。具体来说,于本发明的跨坐型车辆1中,左后方向灯30具有:仅一个左发光二极体光源30s;左发光二极体基板30b,其供配置左发光二极体光源30s;棒状的左导光部件30lgu,其传导从左发光二极体光源30s出射的光,且朝向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左方延伸;和左收容部件30st,其具有透射左导光部件30lgu的光的左外壳部30c。右后方向灯40具有:仅一个右发光二极体光源40s;右发光二极体基板40b,其供配置右发光二极体光源40s;棒状的右导光部件40lgu,其传导从右发光二极体光源40s出射的光,且朝向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右方延伸;和右收容部件40st,其具有透射右导光部件40lgu的光的右外壳部40c。

由此,对于左、右的后方向灯30、40,使发光二极体光源30s、40s仅有一个,而削减相对较为需要空间的基板与配置于基板的多个发光二极体光源,从而能使左、右的后方向灯30、40小型化。并且,如果缩减发光二极体光源的个数,那么发光面积会相应地减少,故而,利用从仅一个发光二极体光源30s、40s出射的光,使左、右的导光部件30lgu、40lgu发光,由此能维持发光面积。

用以设置左、右的导光部件30lgu、40lgu所需的空间较多个发光二极体光源与配置多个发光二极体光源的基板小,因此,能于车辆左右方向上跨及较长尺寸地维持发光面积,并且将左、右的后方向灯30、40形成得更为小型。

另一方面,通常,在使发光二极体光源仅有一个并利用于车辆左右方向上较长的导光部件的情形时,即便考虑到发光二极体光源的光的指向性,而与沿着车辆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后方向灯一致地,使发光二极体光源的光的朝向指向左方或右方,也会因难以抵达与发光二极体光源的配置位置为相反侧的导光部件的端部,而难以使较长的导光部件完美地发光。

针对于此,于本发明的跨坐型车辆1中,将左后方向灯30的左发光二极体光源30s指向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左方,而以从左导光部件30lgu的右端部朝向左导光部件30lgu的左端部出射光的方式,配置于左后方向灯30的右侧部所配置的左发光二极体基板30b。将右后方向灯40的右发光二极体光源40s指向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右方,而以从右导光部件40lgu的左端部朝向右导光部件40lgu的右端部出射光的方式,配置于右后方向灯40的左侧部所配置的右发光二极体基板40b。并且,左后方向灯30的左导光部件30lgu将从左发光二极体光源30s出射的光从左导光部件30lgu的右端部朝向左导光部件30lgu的左端部传导。右后方向灯40的右导光部件40lgu将从右发光二极体光源40s出射的光从右导光部件40lgu的左端部朝向右导光部件40lgu的右端部传导。由此,以使左、右的后方向灯30、40中发光不足的部分、即与发光二极体光源30s、40s的配置位置为相反侧的端部成为左、右的后方向灯30、40的外端部(即,左后方向灯30的左端部和右后方向灯40的右端部)的方式,配置左、右的后方向灯30、40的左、右的发光二极体光源30s、40s和左、右的导光部件30lgu、40lgu。

并且,关于本发明的跨坐型车辆1,左后方向灯30的右侧部安装于后挡泥板13的左侧部,左后方向灯30的左侧部未安装于后挡泥板13的左侧部。右后方向灯40的左侧部安装于后挡泥板13的右侧部,右后方向灯40的右侧部未安装于后挡泥板13的右侧部。并且,左后方向灯30的左端部从后挡泥板13的左缘向左方突出。更详细来说,在后视时,左后方向灯30的左收容部件30st的左端部和左后方向灯30的左导光部件30lgu的左端部配置于较位于与左后方向灯30相同的高度的后挡泥板13的后端部中的后挡泥板13的左缘更靠左方。并且,右后方向灯40的右端部从后挡泥板13的右缘向右方突出。更详细来说,在后视时,右后方向灯40的右收容部件40st的右端部和右后方向灯40的右导光部件40lgu的右端部配置于较位于与右后方向灯40相同的高度的后挡泥板13的后端部中的后挡泥板13的右缘更靠右方。由此,左后方向灯30是将左后方向灯30的右端部作为固定端,将左后方向灯30的左端部作为自由端而安装于后挡泥板13。右后方向灯40是将右后方向灯40的左端部作为固定端,将右后方向灯40的右端部作为自由端而安装于后挡泥板13。因此,左、右的后方向灯30、40并非牢固地固定以对抗行驶风者,故而容易通过行驶风而发生振动。并且,因左后方向灯30从后挡泥板13向左方突出,且右后方向灯40从后挡泥板13向右方突出,故于车辆行驶时,能通过使具有从后挡泥板13突出的部分的左、右的后方向灯30、40积极地与行驶风碰撞,而使左、右的后方向灯30、40进而振动。尤其能使左、右的后方向灯30、40中发光不足的部分、即与发光二极体光源30s、40s的配置位置为相反侧的端部容易通过行驶风而振动。如果使发光不足的部分更易振动,那么残光作用变大,因此能使发光的范围于视觉上较大。

进而,因为将仅一个发光二极体光源30s、40s和用以配置其的基板30b、40b配置于左、右的后方向灯30、40的车宽方向内端部、即左后方向灯30的右端部和右后方向灯40的左端部,故能使左、右的后方向灯30、40的外端部、即左后方向灯30的左端部和右后方向灯40的右端部更轻。因此,能使左后方向灯30的左端部较左后方向灯30的右端部,更加上下地振动。并且,能使右后方向灯40的右端部较右后方向灯40的左端部,更加上下地振动。

因此,左后方向灯30的左端部和右后方向灯40的右端部与发光二极体光源30s、40s的设置位置分离,故而,即便发光不足,也能利用通过上下地振动而产生的残光作用,给观察者带来具有与左后方向灯30的右端部和右后方向灯40的左端部相同的发光范围的视觉印象。即,能通过残光作用,给观察者带来左、右的后方向灯30、40中发光较弱的部分变佳的视觉印象。

由此,能抑制左、右的后方向灯30、40的识别性的降低,关于所述识别性的降低,使发光二极体光源30s、40s仅有一个并使导光部件30lgu、40lgu形成得较长会导致完美地发光的面积缩小,随之便会造成上述识别性的降低。

进而,即便通过使用导光部件30lgu、40lgu,而将左、右的后方向灯30、40形成得较为小型,也会因发光二极体光源30s、40s分别配置于左后方向灯30的右端部(车宽方向的内端部)和右后方向灯40的左端部(车宽方向的内端部),而达成如下效果,即,即便通过行驶风使左、右的后方向灯30、40于上下方向上振动,也能降低对发光二极体光源30s、40s的耐久性的影响。因此,为降低行驶风对发光二极体光源30s、40s的耐久性的影响,需使左、右的后方向灯30、40较短。其结果,能确保左、右的后方向灯30、40的于车宽方向上的被视认性,从而于识别性上有所提高。

因此,即便将后外壳12形成得较为小型,并且将左、右的后方向灯30、40形成得更为小型,也可达成能提高左、右的后方向灯30、40的识别性的效果。

(2)并且,在本实施形态的跨坐型车辆1的一个优选形态中,在后视时,左后方向灯30的左收容部件30st的左端部和左后方向灯30的左导光部件30lgu的左端部配置于较位于与左后方向灯30相同的高度且位于较左后方向灯30更靠前方的后挡泥板13的后端部中的后挡泥板13的左缘更靠左方。在后视时,右后方向灯40的右收容部件40st的右端部和右后方向灯40的右导光部件40lgu的右端部配置于较位于与右后方向灯40相同的高度且位于较右后方向灯40更靠前方的后挡泥板13的后端部中的后挡泥板13的右缘更靠右方。

在所述情形时,左后方向灯30的左端部能以从后挡泥板13的左缘进而突出的方式配置。并且,右后方向灯40的右端部能以从后挡泥板13的右缘进而突出的方式配置。由此,能通过进而更加积极地与行驶风碰撞,而使左、右的后方向灯30、40进而更加振动,因此能进而提高残光作用。其结果,能通过残光作用,给观察者带来左、右的后方向灯30、40的外端部中发光较弱的部分进而变佳的视觉印象。因此,可达成能进一步提高左、右的后方向灯30、40的识别性的效果。

(3)并且,在本实施形态的跨坐型车辆1的一个优选形态中,关于本发明的跨坐型车辆1,在后视时,左后方向灯30的左收容部件30st的左端部和左后方向灯30的左导光部件30lgu的左端部在上述后挡泥板13安装于上述后外壳12的状态下,配置于较位于与左后方向灯30相同的高度的后挡泥板13的前端部的后挡泥板13的左缘更靠左方。在后视时,右后方向灯40的右收容部件40st的右端部和右后方向灯40的右导光部件40lgu的右端部在上述后挡泥板13安装于上述后外壳12的状态下,配置于较位于与右后方向灯40的右收容部件40st的右端部相同的高度的后挡泥板13的前端部的后挡泥板13的右缘更靠右方。

在所述情形时,左后方向灯30的左端部能以从后挡泥板13的左缘进而突出的方式配置。并且,右后方向灯40的右端部能以从后挡泥板13的右缘进而突出的方式配置。由此,能通过进而更加积极地与行驶风碰撞,而使左、右的后方向灯30、40进而更加振动,因此能进而提高残光作用。其结果,能通过残光作用,给观察者带来左、右的后方向灯30、40中发光较弱的部分进而变佳的视觉印象。因此,可达成能进一步提高左、右的后方向灯30、40的识别性的效果。

(4)并且,在本实施形态的跨坐型车辆1的一个优选形态中,在后视时,左后方向灯30的左收容部件30st的左端部和左后方向灯30的左导光部件30lgu的左端部配置于较位于与左后方向灯30相同的高度的后外壳12的后缘更靠左方。在后视时,右后方向灯40的右收容部件40st的右端部和右后方向灯40的右导光部件40lgu的右端部配置于较位于与右后方向灯40相同的高度的后外壳12的后缘更靠右方。

在所述情形时,左后方向灯30的左端部能以从后外壳12的后缘进而突出的方式配置。并且,右后方向灯40的右端部能以从后外壳12的后缘进而突出的方式配置。由此,能通过进而更加积极地与行驶风碰撞,而使左、右的后方向灯30、40进而更加振动,因此能进而提高残光作用。其结果,能通过残光作用,给观察者带来左、右的后方向灯30、40中发光较弱的部分进而变佳的视觉印象。因此,可达成能进一步提高左、右的后方向灯30、40的识别性的效果。

(5)并且,在本实施形态的跨坐型车辆1的一个优选形态中,于将后外壳12去除后的俯视时,左后方向灯30的左收容部件30st的左端部和左后方向灯30的左导光部件30lgu的左端部配置于较后挡泥板13的左缘更靠左方。右后方向灯40的右收容部件40st的右端部和右后方向灯40的右导光部件40lgu的右端部配置于较后挡泥板13的右缘更靠右方。

在所述情形时,左后方向灯30的左端部能以从后挡泥板13的左缘突出的方式配置。并且,右后方向灯40的右端部能以从后挡泥板13的右缘突出的方式配置。由此,能通过积极地与行驶风碰撞,而使左、右的后方向灯30、40进而振动。因此,能通过残光作用,给观察者带来左、右的后方向灯30、40的外端部中发光较弱的部分变佳的视觉印象。由此,即便将后外壳12形成得较为小型,并且将左、右的后方向灯30、40形成得更为小型,也可达成能提高左、右的后方向灯30、40的识别性的效果。

(6)并且,在本实施形态的跨坐型车辆1的一个优选形态中,后外壳12进而具有左侧外壳12l、右侧外壳12r、以及配置于左侧外壳12l与右侧外壳12r之间的尾部外壳12t。在俯视时,左后方向灯30的左收容部件30st的左端部和左后方向灯30的左导光部件30lgu的左端部配置于较左侧外壳12l更靠左方。右后方向灯40的右收容部件40st的右端部和右后方向灯40的右导光部件40lgu的右端部配置于较右侧外壳12r更靠右方。

在所述情形时,左后方向灯30的左端部能以从后外壳12的左侧外壳12l的左缘突出的方式配置。并且,右后方向灯40的右端部能以从后外壳12的右侧外壳12r的右缘突出的方式配置。由此,能通过进而更加积极地与行驶风碰撞,而使左、右的后方向灯30、40进而更加振动,因此能进而提高残光作用。其结果,能通过残光作用,给观察者带来左、右的后方向灯30、40的外端部中发光较弱的部分进而变佳的视觉印象。因此,可达成能进而提高左、右的后方向灯30、40的识别性的效果。

(7)并且,在本实施形态的跨坐型车辆1的一个优选形态中,在后视时,在左后方向灯30中,左收容部件30st的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尺寸大于左收容部件30st的车辆上下方向的尺寸,且在后视时,在右后方向灯40中,右收容部件40st的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尺寸大于右收容部件40st的车辆上下方向的尺寸。

在所述情形时,左、右的后方向灯30、40分别可于车辆左右方向上形成得较为细长。由此,左、右的后方向灯30、40可于上下方向上形成得较为小型。并且,于左、右的后方向灯30、40与行驶风碰撞时,与不细长的左、右的后方向灯30、40相比,更易振动,因此能进而提高残光作用。其结果,能通过残光作用,给观察者带来左、右的后方向灯30、40的外端部中发光较弱的部分进而变佳的视觉印象。因此,可达成能将左、右的后方向灯30、40形成得进而更加小型,并且进而提高左、右的后方向灯30、40的发光面积和识别性的效果。

(8)并且,在本实施形态的跨坐型车辆1的一个优选形态中,在车辆左侧视下,在左后方向灯30中,左收容部件30st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尺寸大于左收容部件30st的左端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尺寸。在车辆右侧视下,在右后方向灯40中,右收容部件40st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尺寸大于右收容部件40st的右端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尺寸。

在所述情形时,左、右的后方向灯30、40分别可于车辆前后方向上形成得较为细长。因此,左、右的后方向灯30、40的向后挡泥板13安装时的车辆上下方向的安装刚性弱于向后挡泥板13安装时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安装刚性,故而左、右的后方向灯30、40更易于上下方向上振动。由此,能进而提高残光作用。其结果,能通过残光作用,给观察者带来左、右的后方向灯30、40的外端部中发光较弱的部分进而变佳的视觉印象。因此,可达成能进而提高左、右的后方向灯30、40的识别性的效果。

(9)并且,在本实施形态的跨坐型车辆1的一个优选形态中,在后外壳12,设置有尾灯tl。在后视时,左后方向灯30位于较尾灯tl的下端更靠下方,且位于较尾灯tl的左缘更靠左方。在后视时,右后方向灯40位于较尾灯tl的下端更靠下方,且位于较尾灯tl的右缘更靠右方。

在所述情形时,左、右的后方向灯30、40各自的顶端分别配置于与尾灯tl分离的位置,因此能以肉眼与尾灯tl加以区别。左、右的后方向灯30、40更加于上下方向上振动时,带给观察者的视觉印象、即通过残光作用,左、右的后方向灯30、40中发光较弱的部分进而变佳的视觉印象更为明显。由此,可达成能进而提高左、右的后方向灯30、40的识别性的效果。

(10)并且,在本实施形态的跨坐型车辆1的一个优选形态中,于左后方向灯30中,左导光部件30lgu的右端部安装于左收容部件30st的右侧部,左导光部件30lgu的左端部安装于左收容部件30st的左侧部。于右后方向灯40中,右导光部件40lgu的左端部安装于右收容部件40st的左侧部,右导光部件40lgu的右端部安装于右收容部件40st的右侧部。

在所述情形时,左导光部件30lgu的左、右端均安装于左后方向灯30。右导光部件40lgu的左、右端均安装于右后方向灯40。因此,于通过积极地与行驶风碰撞,而使左、右的后方向灯30、40更加振动时,左、右的导光部件30lgu、40lgu也与左、右的后方向灯30、40的振动同频地上下振动。由此,能进而提高残光作用。其结果,能通过残光作用,给观察者带来左、右的后方向灯30、40中发光较弱的部分进而变佳的视觉印象。因此,可达成能进一步提高左、右的后方向灯30、40的识别性的效果。

(11)并且,在本实施形态的跨坐型车辆1的一个优选形态中,在左后方向灯30中,左导光部件30lgu的右端部安装于左收容部件30st的右侧部,左导光部件30lgu的左端部未安装于左收容部件30st的左侧部。在右后方向灯40中,右导光部件40lgu的左端部安装于右收容部件40st的左侧部,右导光部件40lgu的右端部未安装于右收容部件40st的右侧部。

在所述情形时,无法使左、右的导光部件30lgu、40lgu与左、右的后方向灯30、40的振动同频地振动,但因左、右的导光部件30lgu、40lgu分别以悬臂方式安装于左、右的收容部件30st、40st,故也会产生相对于左、右的后方向灯30、40的上下方向的相对振动。其结果,左、右的导光部件30lgu、40lgu的外端部更易振动。由此,能进而提高残光作用,故而,能通过残光作用,给观察者带来左、右的后方向灯30、40的外端部中发光较弱的部分进而变佳的视觉印象。因此,可达成进一步提高左、右的后方向灯30、40的识别性的效果。

(12)并且,在本实施形态的跨坐型车辆1的一个优选形态中,在左后方向灯30中,左导光部件30lgu的左端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尺寸较左导光部件30lgu的右端部小。在右后方向灯40中,右导光部件40lgu的右端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尺寸较右导光部件40lgu的左端部小。

在所述情形时,左、右的导光部件30lgu、40lgu的自由端(左导光部件30lgu的左端部和右导光部件40lgu的右端部)能形成得较固定端(左导光部件30lgu的右端部和右导光部件40lgu的左端部)轻,故而所述自由端的上下方向的振动变得容易。其结果,左、右的导光部件30lgu、40lgu的外端部更易振动。由此,能进而提高残光作用,故而,能通过残光作用,给观察者带来左、右的后方向灯30、40的外端部中发光较弱的部分变得进而更佳的视觉印象。因此,可达成更进一步提高左、右的后方向灯30、40的识别性的效果。

(13)并且,在本实施形态的跨坐型车辆1的一个优选形态中,在左后方向灯30中,左导光部件30lgu的左端部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尺寸较上述左导光部件30lgu的右端部小。在右后方向灯40中,右导光部件40lgu的右端部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尺寸较右导光部件40lgu的左端部小。

在所述情形时,左、右的导光部件30lgu、40lgu的自由端(左导光部件30lgu的左端部和右导光部件40lgu的右端部)能形成得较固定端(左导光部件30lgu的右端部和右导光部件40lgu的左端部)轻,故而所述自由端的上下方向的振动变得容易。其结果,左、右的导光部件30lgu、40lgu更易振动。由此,能进而提高残光作用,故而,能通过残光作用,给观察者带来左、右的后方向灯30、40中发光较弱的部分变得进而更佳的视觉印象。因此,可达成更进一步提高左、右的后方向灯30、40的识别性的效果。

(14)并且,在本实施形态的跨坐型车辆1的一个优选形态中,在左后方向灯30中,以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平面截剖左导光部件30lgu的左端部的截面面积小于左导光部件30lgu的右端部的截面面积。在右后方向灯40中,以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平面截剖右导光部件40lgu的右端部的截面面积小于右导光部件40lgu的左端部的截面面积。

在所述情形时,左、右的导光部件30lgu、40lgu的自由端(左导光部件30lgu的左端部和右导光部件40lgu的右端部)能形成得较固定端(左导光部件30lgu的右端部和右导光部件40lgu的左端部)轻,故而所述自由端的上下方向的振动变得容易。其结果,左、右的导光部件30lgu、40lgu的外端部更易振动。由此,能进而提高残光作用,故而,能通过残光作用,给观察者带来左、右的后方向灯30、40的外端部中发光较弱的部分变得进而更佳的视觉印象。因此,可达成更进一步提高左、右的后方向灯30、40的识别性的效果。

(15)并且,在本实施形态的跨坐型车辆1的一个优选形态中,于左后方向灯30中,左导光部件30lgu的车辆上下方向的最大尺寸大于左导光部件30lgu的右端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尺寸。于右后方向灯40中,右导光部件40lgu的车辆上下方向的最大尺寸大于右导光部件40lgu的左端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尺寸。

在所述情形时,与左、右的导光部件30lgu、40lgu的固定端(左导光部件30lgu的右端部和右导光部件40lgu的左端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尺寸在左、右的导光部件30lgu、40lgu中最大的情形相比,能使左、右的导光部件30lgu、40lgu的距固定端较近的部分形成得更轻,且能将左、右的导光部件30lgu、40lgu的固定端的向左、右的收容部件30st、40st安装时的车辆上下方向的安装刚性设定得更小。因此,左、右的导光部件30lgu、40lgu的上下方向的振动变得容易。其结果,左、右的导光部件30lgu、40lgu的外端部更易振动。由此,能进而提高残光作用,故而,能通过残光作用,给观察者带来左、右的后方向灯30、40的外端部中发光较弱的部分变得进而更佳的视觉印象。因此,可达成更进一步提高左、右的后方向灯30、40的识别性的效果。

(16)在本实施形态的跨坐型车辆1的一个优选形态中,在后视时,在左后方向灯30中,左导光部件30lgu的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尺寸大于左导光部件30lgu的车辆上下方向的最大尺寸。在后视时,在右后方向灯40中,右导光部件40lgu的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尺寸大于右导光部件40lgu的车辆上下方向的最大尺寸。

在所述情形时,左、右的导光部件30lgu、40lgu分别可于车辆左右方向上形成得较为细长。因此,在左、右的后方向灯30、40与行驶风碰撞时,与不细长的左、右的导光部件30lgu、40lgu相比,细长的左、右的导光部件30lgu、40lgu的外端部更易振动,故而能进而提高残光作用。其结果,能通过残光作用,给观察者带来左、右的后方向灯30、40的外端部中发光较弱的部分进而变佳的视觉印象。因此,可达成进而提高左、右的后方向灯30、40的发光面积和识别性的效果。

(17)在本实施形态的跨坐型车辆1的一个优选形态中,在左后方向灯30中,左收容部件30st的左端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尺寸小于左收容部件30st的右端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尺寸。在右后方向灯40中,右收容部件40st的右端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尺寸小于右收容部件40st的左端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尺寸。

在所述情形时,左后方向灯30的左收容部件30st和右后方向灯40的右收容部件40st均可根据细长的左、右的导光部件30lgu、40lgu的形状,在车辆左右方向上形成得较为细长。由此,能使左、右的后方向灯30、40于上下方向上形成得较为小型,并且能使左、右的后方向灯30、40的自由端(左后方向灯30的左端部和右后方向灯40的右端部)形成得较固定端(左后方向灯30的右端部和右后方向灯40的左端部)轻。因此,所述自由端容易沿着上下方向振动,故而能进而提高残光作用。其结果,能通过残光作用,给观察者带来左、右的后方向灯30、40的外端部中发光较弱的部分变得进而更佳的视觉印象。因此,可达成使左、右的后方向灯30、40形成得进而更加小型,并且进而提高左、右的后方向灯30、40的发光面积和识别性的效果。

《变化例》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而可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中所记载的本发明的前提下,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例如,在本实施形态中,在车辆右侧视下,右侧外壳12r形成为朝向车辆后方且上方延伸,在车辆左侧视下,左侧外壳12l形成为朝向车辆后方且上方延伸,但并不限于此,只要在车辆左、右侧视下,左侧外壳12l和右侧外壳12r形成为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即可,也可形成为朝向车辆后方且上方延伸,然后向下方延伸,或可形成为以上下方向的高度大致一致的方式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

并且,例如,在本实施形态中,在后视时,尾灯tl设置于后外壳12的尾部外壳12t的车辆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但并不限于尾部外壳12t的车辆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也可偏向尾部外壳12t的右侧部而配置,或可偏向尾部外壳12t的左侧部而配置。

并且,例如,在本实施形态中,在后视时,尾部外壳12t的左缘12tl形成为朝向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左方且下方延伸。在后视时,尾部外壳12t的右缘12tr形成为朝向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右方且下方延伸。在后视时,尾部外壳12t的上缘12tu形成为车辆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朝向上方突出。在后视时,尾部外壳12t的下缘12td形成为如下形态,即,车辆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朝向下方突出,且与下述左后方向灯安装部13c于左右方向上处于相同位置的部分、和与下述右后方向灯安装部13d于左右方向上处于相同位置的部分分别朝向上方突出。但并不限于此,在后视时,尾部外壳12t的左缘12tl也可形成为朝向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右方且下方延伸,或可形成为以左右方向的位置大致一致的方式沿着车辆上下方向延伸。并且,在后视时,尾部外壳12t的右缘12tr也可形成为朝向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左方且下方延伸,或可形成为以左右方向的位置大致一致的方式沿着车辆上下方向延伸。并且,在后视时,尾部外壳12t的上缘12tu也可形成为车辆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朝向下方凹陷,或可形成为以上下方向的位置大致一致的方式沿着车辆左右方向延伸。并且,在后视时,尾部外壳12t的下缘12td也可形成为车辆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朝向上方突出,或可形成为以上下方向的位置大致一致的方式沿着车辆左右方向延伸。

并且,例如,在本实施形态中,作为左发光二极体基板30b和右发光二极体基板40b,使用铝基板,但也可使用以铜、银等金属材料制作而成的基板,或可使用以陶瓷材料制作而成的基板。

并且,例如,在本实施形态中,左后方向灯30的左发光二极体光源30s指向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左方,而以从左导光部件30lgu的右端部朝向左导光部件30lgu的左端部出射光的方式,配置于左后方向灯30的右侧部所配置的左发光二极体基板30b,但并不限于此,只要能以从左导光部件30lgu的右端部朝向左导光部件30lgu的左端部出射光的方式传导光即可,左后方向灯30的左发光二极体光源30s也能指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的方式配置于左发光二极体基板30b,并利用反射装置等将光以向左导光部件30lgu的右端部传导的方式进行反射。并且,在本实施形态中,右后方向灯40的右发光二极体光源40s指向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右方,而以从右导光部件40lgu的左端部朝向右导光部件40lgu的右端部出射光的方式,配置于右后方向灯40的左侧部所配置的右发光二极体基板40b,但并不限于此,只要能以从右导光部件40lgu的左端部朝向右导光部件40lgu的右端部出射光的方式传导光即可,右后方向灯40的右发光二极体光源40s也能以指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的方式配置于右发光二极体基板40b,并利用反射装置等将光以向右导光部件40lgu的左端部传导的方式进行反射。

并且,例如,在本实施形态中,于左后方向灯30中,左导光部件30lgu的右端部安装于左收容部件30st的右侧部,左导光部件30lgu的左端部未安装于左收容部件30st的左侧部。于右后方向灯40中,右导光部件40lgu的左端部安装于右收容部件40st的左侧部,右导光部件40lgu的右端部未安装于右收容部件40st的右侧部。但并不限于此,在左后方向灯30中,也可为,左导光部件30lgu的右端部安装于左收容部件30st的右侧部,左导光部件30lgu的左端部安装于左收容部件30st的左侧部。在右后方向灯40中,也可为,右导光部件40lgu的左端部安装于右收容部件40st的左侧部,右导光部件40lgu的右端部安装于右收容部件40st的右侧部。进而,也可为,在左导光部件30lgu的左端部设置间隔件,而隔着间隔件将左导光部件30lgu的左端部安装于左收容部件30st的左侧部,在右导光部件40lgu的右端部设置间隔件,而隔着间隔件将右导光部件40lgu的右端部安装于右收容部件40st的右侧部。

并且,例如,在本实施形态中,左后方向灯30的左收容部件30st的左外壳部30c和右后方向灯40的右收容部件40st的右外壳部40c由透明或有色透明的树脂等形成,但也可由玻璃形成。

并且,在本发明的跨坐型车辆中,并不限于具有2个车轮,也可具有3个以上车轮。例如,也可具有2个前轮与1个后轮。跨坐型车辆并不限于小型摩托车型车辆,也可为运动型机车或附踏板的轻型机车等其它机车。或者,跨坐型车辆并不限于小型摩托车型车辆,也可为atv(allterrainvehicle(全地形型车辆)等四轮越野车等其它车辆。再者,在对电动车辆应用的情形时,动力单元并非引擎,而为马达。

符号说明

1跨坐型车辆

2车体框架

3转向机构

4前叉部

5动力单元

6座部

7前轮

8把手

9后轮

10头管

11前外壳

11ll左照明装置

11lr右照明装置

12后外壳

12d下缘

12l左侧外壳

12r右侧外壳

12t尾部外壳

12td下缘

12tl左缘

12tr右缘

12tu上缘

12lr后缘

12rr后缘

13后挡泥板

13a上挡泥板部

13b下挡泥板部

13c左后方向灯安装部

13cl左缘

13d右后方向灯安装部

13dr右缘

13l左缘

13o1左开口部

13o1d下缘

13o1r后缘

13o1u上缘

13o2右开口部

13o2d下缘

13o2r后缘

13o2u上缘

13r右缘

13u连接缘部

14b后护腿板

14l左护腿板

14r右护腿板

20'后挡泥板

20l'左缘

20r'右缘

21下框架部

22底部框架部

23后框架部

23d下缘

30左后方向灯

30b左发光二极体基板

30c左外壳部

30l'左后方向灯

30lgu左导光部件

30lgub后表面

30lgud下表面

30lguf前表面

30lgul左表面

30lgur右表面

30lguu上表面

30m1左发光二极体基板安装部

30r'右后方向灯

30s左发光二极体光源

30st左收容部件

30stb左基底部

30stbo开口部

30stc连接缘部

30stm左后挡泥板固定部

40右后方向灯

40b右发光二极体基板

40c右外壳部

40lgu右导光部件

40lgub后表面

40lgud下表面

40lguf前表面

40lgul左表面

40lgur右表面

40lguu上表面

40m1左发光二极体基板安装部

40s右发光二极体光源

40st右收容部件

902l后外壳

902r后外壳

903后挡泥板

904l左后方向灯

904r右后方向灯

905基板

906发光二极体光源

lgu'导光部件

s'发光二极体光源

tl尾灯

wr后轮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