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厢车变两厢车的车身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25262发布日期:2018-11-02 23:37阅读:65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车身结构,特别涉及一种三厢车变两厢车的车身结构。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对于一些跑车或小型车而言,多采用三厢两门的车型设计,但由于其车身较短(一般4300mm以下),因此均采用单排两座的设计,其车顶钢架10按照从前到后的顺序一般由A柱20、B柱30和C柱40支撑,A柱20支撑于车顶钢架10的前端,B柱30支撑于车顶钢架10位于车门位置处,C柱40则支撑于车顶钢架10的后端,A柱20、C柱40和车顶钢架10一般一体成型,A柱20和C柱40倾斜布置,B柱30一般竖直。对于一些跑车和小型车来说,由于车顶钢架10较短,B柱30、C柱40和车顶钢架10多连接于同一处。

如图2所示,该类车之所以无法采用前后双排座的设计,主要的原因在于C柱40和B柱30直接相连,导致后排乘坐高度不够,无法满足乘坐的要求。而对于两厢车来说,即使是车身长度在4000mm以下仍然可以制作前后两排。因此如果能够使一些跑车或三厢小型车的C柱40向后移动转变成两厢车的结构,那么即可满足后排乘坐的要求,可安装后排座。

目前三厢车转换成两厢车的车架结构,汽车厂家很少关注,但仍有涉及,比如专利文献CN201158417X公开了一种三厢车与两厢车的互换变形结构,其通过变换,在C柱后增加一个D柱从而变换成旅行车,加大了目前四门车的内部空间,但结构较为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三厢车变两厢车的车身结构,采用了一种新的方式实现了三厢车变换成两厢车的目的,转化成两厢车时增加了后排乘坐空间,从而使车身较短的小型车或跑车可设置后排座位。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三厢车变两厢车的车身结构,包括与车顶钢架和车尾侧钢架分离安装的左右两C柱,后窗玻璃安装于两C柱且位于两C柱之间并随两C柱移动,车尾侧钢架和两C柱之间安装有使两C柱同步向后移动变换成两厢车和回位变换回三厢车的移动机构。

所述移动机构为两组曲柄机构,每组曲柄机构具有至少两个平行的曲柄,车尾侧钢架设置左右两容置槽,两组曲柄机构分别置于两容置槽内,两组曲柄机构的曲柄下端均以可上下转动的方式分别枢接于两容置槽内,两组曲柄机构的曲柄的上端以可上下转动的方式分别枢接于两C柱的下端,两组曲柄机构中至少一个曲柄由电机驱动转动。

所述移动机构为驱动电机带动齿轮在滑动螺杆上移动。

所述两C柱上端和车顶钢架之间安装有可折叠的遮阳布。

所述车顶钢架开设遮阳布的容置区,遮阳布收折时置于该容置区内。

所述C柱和B柱之间的三角玻璃和C柱固定安装;两C柱在转变呈两厢车时向后移动留出的区域为加宽区,车身位于加宽区的两侧安装有升降玻璃,升降玻璃在车辆呈两厢车时伸出,在车辆呈三厢车时缩回。

所述后窗玻璃的上端以可上下转动的方式安装于两C柱上,车架的后备箱盖安装于车尾侧钢架的内侧面且位于两C柱之间。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的关键在于C柱与车顶钢架和车尾侧钢架分离,使得C柱可以前后移动,同时将后窗玻璃安装于两C柱,使C柱在移动时,后窗玻璃也随之移动。通过将C柱和后窗玻璃后移形成两厢车的结构,从而保证后排有足够的后排乘坐空间,使车身较短的小型车或跑车可设置后排座位。需变回三厢车时,将C柱和后窗玻璃回位即可。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车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车架假想设置后排座时的乘坐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施例三厢车形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施例C柱后移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施例转换呈两厢车形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施例转换呈两厢车形态时的乘坐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施例两厢车形态时打开后备箱时的结构示意图。

标号说明

车顶钢架10,A柱20,B柱30,C柱40;

车顶钢架1,遮阳布11,容置区12,车尾侧钢架2,容置槽21,C柱3,曲柄4,后窗玻璃5,加宽区6,升降玻璃7,三角玻璃8,后备箱盖9。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本实施例所述的左右、前后均相对于实际车身的位置,而非附图图纸方向上的左右、前后。

如图3-5所示,是本实用新型揭示的一种三厢车变两厢车的车身结构,包括与车顶钢架1和车尾侧钢架2分离安装的左右两C柱3(由于图示中为侧视图,因此图中只显示出其中一个C柱3),车尾侧钢架2和两C柱3之间安装有移动机构,移动机构使两C柱3同步向后移动变换成两厢车,以及回位变换回三厢车。

该移动机构优选为由两组曲柄机构构成,如图3所示,每组曲柄机构具有至少两个平行的曲柄4,车尾侧钢架2设置左右两容置槽21(由于图示中为侧视图,因此图中只显示出其中一个容置槽21),两组曲柄机构分别置于两容置槽21内,两组曲柄机构的曲柄4下端均以可上下转动的方式分别枢接于两容置槽21内,两组曲柄机构的曲柄4的上端以可上下转动的方式分别枢接于两C柱3的下端,两组曲柄机构中至少一个曲柄4由电机驱动转动。曲柄4在逆时针转动时,即可将C柱3向后移动变成两厢车形态,顺时针转动后,使C柱3回位变成三厢车形态。

该移动机构还可采用现有汽车的天窗滑动机构,例如采用驱动电机带动齿轮在滑动螺杆上移动。以上变型机构的驱动方式仅是其中几种,其他任何驱动方式实现本变型都算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后窗玻璃5安装于两C柱3且位于两C柱3之间,C柱3移动时带动后窗玻璃5一起移动。如图6所示,转变呈两厢车形态时,即可保证后排有足够的后排乘坐空间,使车身较短的小型车或跑车可设置后排座位。

三厢车形态时,C柱3和B柱之间安装的三角玻璃8和C柱3固定安装,C柱3移动时带动三角玻璃8一起移动。

两C柱3在转变呈两厢车时向后移动留出的区域为加宽区6,车身位于加宽区6的两侧安装有升降玻璃7。升降玻璃7在车辆呈两厢车时伸出,从而将该加宽区6的侧面封闭,在车辆呈三厢车时缩回,将位置留给回位的三角玻璃8。

两C柱3上端和车顶钢架1之间安装有可折叠的遮阳布11,车顶钢架1开设遮阳布的容置区12,遮阳布11收折时置于该容置区12内。C柱3向后移动时,遮阳布11展开遮盖于上述加宽区6的顶面。

为了保证在转换呈两厢车形态时,后备箱仍然可用,特进行如下设计。如图7所示,后窗玻璃5的上端以可上下转动的方式安装于两C柱3上,后备箱盖9安装于车尾侧钢架2的内侧面且位于两C柱3之间。使用时,向上转动打开后窗玻璃5,以预留后备箱盖9打开的空间,然后打开后备箱盖9即可。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的限定。凡依本案的设计思路所做的等同变化,均落入本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