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隐藏走线式自行车把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59808发布日期:2019-01-02 22:30阅读:491来源:国知局
一种隐藏走线式自行车把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行车把,尤其涉及一种隐藏走线式自行车把结构。



背景技术:

车把是自行车的重要配件,现有技术中,为了起到简洁、美观、防止刹车线受损的作用,很多自行车厂家都致力研究能够将线材隐藏的自行车,其中最难实现的就是车把部分的线材隐藏,为解决这些问题,很多厂家提出了相应的产品结构,请参照申请号为“201720693458.9”、名称为“一种基于隐藏走线的自行车”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说明书,该项专利提出的自行车是将车把设置为中空管状,并在车把的两端设置出线孔,该结构虽然能够实现刹车线在车把内走线,但是这种车把上必须开孔,由于车把要求能够承受一定的应力,而这些开孔将导致车把的受力强度降低,进而影响车把的品质和性能。

在此基础上,为了将刹把固定于车把上,常用办法是在车把上安装卡箍,利用卡箍作为中间部件,再将刹把安装于卡箍,这种结构的缺陷是,不仅零件过多、成本较高,而且卡箍容易松动,需要经常维修,用户体验较差。

同时,在车把端部,刹车线必须穿过出线孔才可连接于刹把,而该穿出部分将会裸露于车把之外,因而无法实现将刹车线完全隐藏。

其次,现有的车把只能实现在车把内走线,而车把的立柱或竖管部分则无法实现线材隐藏,导致线材还是会裸露于车把外侧,无法满足隐藏走线的要求。

此外,现有技术中的握把大多是套接于车把端部的胶套,两者基于过盈配合以及摩擦力的作用,令握把与车把紧密套接,但是在长期使用条件下,握把极易发生松动,导致握把转动、脱落,不仅降低了骑乘体验,而且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不影响车把的受力强度和结构稳定性,同时能完全隐藏走线的自行车把结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隐藏走线式自行车把结构,其包括有车把,所述车把的两端分别设有刹把,且所述刹把与所述车把铰链连接,所述刹把连接有刹车线,所述车把内形成有隔断,所述隔断沿所述车把的长度方向延伸,藉由所述隔断将所述车把分隔成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所述刹车线容置于所述第二管体内。

优选地,包括有套筒,所述车把的中间处固定有立柱,所述套筒内形成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并行设置且二者均沿所述套筒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立柱穿过所述第一通孔而固定连接于自行车架,所述车把的中间处开设有出线孔,所述出线孔与所述立柱相邻设置,且所述出线孔与所述第二通孔对齐,所述刹车线依次穿过出线孔和第二通孔。

优选地,所述套筒通过塑胶材料注塑成型。

优选地,所述车把两端的第一管体分别向外延伸预设长度,并且两个向外延伸的第一管体上分别套设有握把。

优选地,所述第二管体的两端开口处分别开设有狭槽,所述刹把呈“L”形,所述刹把的端部插设于所述狭槽内,且所述刹把与所述第二管体之间通过一转轴而铰链连接。

优选地,所述狭槽内设有护套,所述护套覆盖于所述刹把的端部,且所述护套夹设于刹把与第二管体之间,所述护套向外延伸有两个相对设置的挡片,所述刹把与刹车线的连接部隐藏于两个挡片之间。

优选地,所述握把内开设有插孔,所述第一管体插设于所述插孔内,所述插孔的内壁形成有抵接部,所述抵接部与所述隔断紧密贴合。

优选地,所述隔断是向所述第一管体内凹陷的弧形隔断,所述抵接部是向所述插孔内凸出的弧形抵接部。

优选地,所述隔断和所述抵接部均呈波浪形。

优选地,所述隔断和所述抵接部均呈平直状。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隐藏走线式自行车把结构中,通过在车把内设置隔断,将车把分隔成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其中,第一管体主要起到支撑作用,第二管体在具有支撑作用的同时,还用于放置刹车线,从而将刹车线隐藏于自行车把内,在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的共同作用下,既实现了隐藏走线,又保证了车把具有足够的受力强度,使得车把的产品品质、结构稳定性、美观简洁性都得以大幅度提升,进而满足市场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自行车把的立体图。

图2为自行车把的分解图。

图3为图2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的车把B-B线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的握把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的车把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的握把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的车把剖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的握把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更加详细的描述。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隐藏走线式自行车把结构,结合图1至图5所示,其包括有车把1,所述车把1的两端分别设有刹把2,且所述刹把2与所述车把1铰链连接,所述刹把2连接有刹车线3,所述车把1内形成有隔断10,所述隔断10沿所述车把1的长度方向延伸,藉由所述隔断10将所述车把1分隔成第一管体11和第二管体12,所述刹车线3容置于所述第二管体12内。

上述自行车把结构中,通过在车把1内设置隔断10,将车把1分隔成第一管体11和第二管体12,其中,第一管体11主要起到支撑作用,第二管体12在具有支撑作用的同时,还用于放置刹车线3,从而将刹车线3隐藏于自行车把内,在第一管体11和第二管体12的共同作用下,既实现了隐藏走线,又保证了车把具有足够的受力强度,使得车把的产品品质、结构稳定性、美观简洁性都得以大幅度提升,进而满足市场需求。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为了实现立柱部分的线材隐藏,所述车把包括有套筒4,所述车把1的中间处固定有立柱5,所述套筒4内形成有第一通孔40和第二通孔41,所述第一通孔40和第二通孔41并行设置且二者均沿所述套筒4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立柱5穿过所述第一通孔40而固定连接于自行车架,所述车把1的中间处开设有出线孔13,所述出线孔13与所述立柱5相邻设置,且所述出线孔13与所述第二通孔41对齐,所述刹车线3依次穿过出线孔13和第二通孔41。

进一步地,所述套筒4通过塑胶材料注塑成型。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所述套筒4还可以由其他材质制成。

为了实现握把的安装,所述车把1两端的第一管体11分别向外延伸预设长度,并且两个向外延伸的第一管体11上分别套设有握把6。其中,将握把6套接于第一管体11向外延伸的部分,可使得第二管体12的开口朝向握把,对于一些变速式或者具有灯光效果的自行车而言,因第二管体12的端部开口与握把6的端部相对,所以可将变速器或者闪灯的线材直接由第二管体12的开口穿入车把,致使车把无需开口即可实现线材的引入。

实际应用中,所述握把6上可设置闪灯,闪灯的线材经由第二管体12的端部开口穿入车把,不仅能实现骑行过程中的灯光提示,而且具有隐藏走线的性能。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第二管体12的两端开口处分别开设有狭槽14,所述刹把2呈“L”形,所述刹把2的端部插设于所述狭槽14内,且所述刹把2与所述第二管体12之间通过一转轴而铰链连接。其中,刹把2采用常见的“L”形结构,转轴穿过第二管体12和刹把2的端部,其目的是利用杠杆原理对刹车线3施加拉力,上述结构通过在第二管体12的端部开口处设置狭槽14,再将刹把2铰链连接于该狭槽14内,使得刹把2能够相对车把1摆动,进而在握紧刹把2时拉动刹车线3,该结构无需另外配置卡箍,不仅简化了产品结构、节省了零件成本,而且可有效避免因卡箍松动、滑动而影响骑行体验。

为了将刹把2与刹车线3的连接部遮挡,并进一步满足隐藏走线的要求,所述狭槽14内设有护套7,所述护套7覆盖于所述刹把2的端部,且所述护套7夹设于刹把2与第二管体12之间,所述护套7向外延伸有两个相对设置的挡片70,所述刹把2与刹车线3的连接部隐藏于两个挡片70之间。

关于握把6与第一管体11的连接关系,所述握把6内开设有插孔60,所述第一管体11插设于所述插孔60内,所述插孔60的内壁形成有抵接部61,所述抵接部61与所述隔断10紧密贴合。

本实施例中,请参照图4和图5,所述隔断10是向所述第一管体11内凹陷的弧形隔断,所述抵接部61是向所述插孔60内凸出的弧形抵接部。在上述抵接部61和隔断10的紧密贴合作用下,可有效防止握把6转动,同时可提高握把6与第一管体11之间的连接关系紧密可靠。

实施例二

结合图6和图7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隔断10和所述抵接部61均呈波浪形。该结构同样可防止握把6转动。

实施例三

结合图8和图9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二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隔断10和所述抵接部61均呈平直状。该结构可实现抵接部61和隔断10的紧密贴合,避免握把6发生转动。

实际应用中,关于握把6与第一管体11的具体连接关系和形状结构,并不限制于上述三个实施例,也就是说,以上三个实施例只作为举例,用来说明本申请中可采用多种结构形式,而实际应用中任何一种能实现抵接部61与隔断10紧密贴合,进而防止握把6转动的结构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以上所述只是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内所做的修改、等同替换或者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