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靠背组件及儿童推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42688发布日期:2019-02-12 21:40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一种靠背组件及儿童推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儿童用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靠背组件及儿童推车。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为了便于运输或存放,儿童推车通常设计为可折叠式的。可折叠的儿童推车一般包括具有展开位置和折叠位置的侧支架、设置于所述侧支架底前部的前轮组件、设置于所述侧支架底后部的后轮组件、设置于所述侧支架上的坐兜。现有的儿童推车的侧支架种类繁多,侧支架的杆件的数目不同、各杆件之间的连接关系、连接位置不同,从而折叠原理与折叠方式各不相同。而避免折叠的体积庞大且笨重以及携带不方便,使车架折叠方便、折叠后体积小则是儿童推车设计者追求的目标。儿童推车的侧支架通常还包括靠背杆,为了进一步减小折叠后的体积,靠背杆设置为可翻转折叠,然而,现有的儿童推车的靠背杆不能够随侧支架折叠,需要对靠背杆进行二次折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靠背组件及具有这种靠背组件的儿童推车,靠背杆可随支架折叠,折叠体积小且折叠方便。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靠背组件,其可展开和折叠,所述靠背组件包括靠背杆、第一杆、第二杆及用于将所述靠背杆和所述第一杆和所述第二杆连接的连接件,所述第一杆和所述连接件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形,所述第二杆通过一个枢轴可转动连接于所述连接件,所述靠背杆通过另一个枢轴可转动连接于所述连接件,当所述靠背组件展开后,所述连接件上设有插槽,所述插槽位于所述连接件和所述第二杆的端部之间,所述靠背杆的下端部插设于所述插槽中;当所述靠背组件在折叠后,所述靠背杆的下端部脱离所述插槽,所述靠背杆和所述第一杆相互靠拢。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靠背杆包括外杆、可滑动地连接于所述外杆下部的内杆及设于所述外杆和所述内杆之间的弹簧,所述外杆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连接件,在所述靠背组件折叠的过程中,所述弹簧被压缩并为所述内杆提供插入所述插槽的推动力;当所述靠背组件展开后,所述内杆的下端部插入所述插槽中。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内杆上开设有长孔,所述外杆上设有连接销,所述连接销可沿所述长孔滑动地插设在所述长孔中。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外杆的下部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内杆可滑动地插设于所述安装槽中,所述弹簧顶设于所述安装槽的槽底和所述内杆的上端部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具有呈三角形排布的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及第三端部,所述第一杆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端部,所述第二杆可转动地连接与所述第二端部,所述靠背杆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三端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杆上设有座位。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靠背组件包括两个左右设置的所述靠背杆以及连接于两个所述靠背杆之间的十字撑组件,所述十字撑组件包括两个第一连杆以及两个第二连杆,两个所述第一连杆的中部相转动连接而交叉构成十字形结构,每个所述第一连杆的上端部分别与一个所述第二连杆的内端部相转动连接,两个所述第二连杆的外端部分别可转动地连接于两个所述靠背杆的上端部,两个所述第一连杆的下端部分别可转动地连接于两个所述靠背杆的下端部。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具有靠背组件的儿童推车,靠背杆可随车架折叠或展开。

一种儿童推车,包括具有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的车架、设于所述车架底部的前轮组件和后轮组件,所述车架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侧支架;所述车架还包括所述的靠背组件,各所述侧支架分别包括:

推把;

前支架连杆,其上端部通过第一枢轴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推把;

前支架,其下端部设有所述的前轮组件;

推把连杆,其上端部通过第二枢轴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推把的下端部;及

后支架,其下端部设有所述的后轮组件;

其中,所述靠背组件的所述第二杆的后端部通过第三枢轴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后支架的下端部;

所述靠背组件的所述第一杆通过第四枢轴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前支架上;

所述前支架连杆的下端部、所述前支架的上端部和所述后支架的上端部两两相对转动地连接或同轴转动连接;所述推把连杆通过第六枢轴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后支架,且所述推把连杆的下端部可滑动且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二杆;当所述车架在展开状态时,所述靠背杆的下端部插入所述插槽中,所述推把连杆的下端部连接于所述第二杆的第一位置处;当所述车架在折叠状态时,所述推把的上端部与所述前支架的上端部、所述后支架的上端部相靠拢,所述推把的下端部和所述后支架的下端部、所述前支架的下端部相靠拢,所述靠背杆和所述第一杆相靠拢,所述推把连杆的下端部连接于所述第二杆的第二位置处,所述第二位置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的前方。

在一实施例中,各所述侧支架还分别包括可滑动地设于所述第二杆上的第一滑动件,所述推把连杆的下端部通过第七枢轴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滑动件。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滑动件为可滑动地套设于所述第二杆上的第一滑套。

结合上述,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靠背组件,随着第一杆和第二杆的相对折叠或展开,靠背杆能够随之向第一杆靠拢或展开,折叠后体积较小而且折叠方便。而具有这种靠背组件的儿童推车,折叠后靠背杆和侧支架的其它杆件靠拢使得折叠后的推车体积进一步减小,且能够随着其它杆件一起折叠,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靠背组件在展开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中靠背杆的剖视图;

图4为图1所示的靠背组件在折叠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图4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图1所示的靠背组件在折叠后的侧视图;

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儿童推车在展开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的儿童推车折叠时的侧视图;

图9为图8所示的儿童推车进一步折叠时的侧视图;

图10为图7所示的儿童推车在折叠状态时的侧视图。

其中,100、侧支架;200、横支架;300、前轮组件;400、后轮组件;

10、推把;20、前支架连杆;30、前支架;40、推把连杆;50、后支架;501、接头;60、第二杆;601、第一滑套;70、第一杆;701、连接件;702、插槽;80、后杆;801、第二滑套;90、靠背杆;901、外杆;9010、连接销;902、内杆;9020、长孔;903、弹簧;

21、第一十字撑组件;22、第二十字撑组件;23、第三十字撑组件;24、第四十字撑组件;240、第一连杆;241、第二连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本实用新型中述及的方位词是以本领域对展开状态时的儿童推车的惯常观察视角及为了叙述方便而定义的。

图1-6示出了根据本实施例的一种靠背组件,其用于儿童推车上。参照图1-6所示,靠背组件包括靠背杆90、第一杆70、第二杆60及用于将靠背杆90和第一杆70和第二杆60连接的连接件,第一杆70具体可为设于儿童推车车架上的座杆,用于设置承载儿童的座位。连接件701的第一端部固定连接于第一杆70的后端部,连接件701的第二端部通过第五枢轴a5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二杆60,靠背杆90通过第八枢轴a8可转动地连接于连接件701的第三端部,连接件701的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及第三端部大体呈三角形排布。当靠背组件展开后,连接件701上设有插槽702,插槽702位于连接件701和第二杆60的后端之间且由二者相互拼接而成,靠背杆90的下端部插入该插槽702中而稳定展开,如图1和2所示;参照图4和5所示,当折叠时,随着第二杆60转动,第二杆60和第一杆70相对连接件701向下转动,第二杆60和第一杆70对靠背杆90的阻挡作用消失,靠背杆90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向下翻转并和第一杆70相互靠拢,达到如图6所示的折叠状态。本实施例中第五枢轴a5和第二杆60的后端之间具有一段间距,在车架折叠时,第二杆60的后端向上转动至连接件701外。

参照图3所示,靠背杆90包括外杆901、可滑动地插设于外杆901下部中的内杆902及设于外杆901和内杆902之间的弹簧,外杆901通过所述第八枢轴a8可转动地连接于连接件701。具体地,外杆901的下部设有供内杆902插入的安装槽,内杆902可滑动地插设在安装槽中,弹簧为顶设在安装槽的槽底和内杆902的上端部之间的压簧903。在第一杆70和第二杆60相对展开的过程中,内杆902的下端部受到第二杆60的后端的挤压而向外杆901内滑动,同时连接件701逐步和第二杆60的后端逐步拼接形成所述插槽702,压簧903被压缩从而为内杆902提供插入插槽702的推动力。当靠背组件在展开后,连接件701和第二杆60的后端拼接,内杆902的下端部在压簧903的推动下插入插槽702中。具体到本实施例中,内杆902上开设有长孔9020,外杆901中设有连接销9010,该连接销9010可沿长孔9020的延伸方向滑动地插设于该长孔9020中,从而允许内杆902相对外杆901滑动并防止内杆902完全脱离外杆901。

所述的靠背杆90为两个且左右设置,每个靠背杆90分别通过一个所述连接件701与一个所述第一杆70及一个所述第二杆60连接。两个靠背杆90之间连接有一个第四十字撑组件24,第四十字撑组件24包括两个第一连杆240以及两个第二连杆241,两个第一连杆240的中部通过枢轴相转动连接而交叉构成十字形结构,每个第一连杆240的上端部分别与一个第二连杆241的内端部相转动连接。两个第二连杆241的外端部分别可转动地连接于两个靠背杆90的上端部,两个第一连杆240的下端部分别可转动地连接于两个靠背杆90的下端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靠背组件中,靠背杆可随着第一杆和第二杆的折叠而和第一杆相互靠拢,减小了靠背组件折叠后的体积,且折叠方便,不需要二次折叠。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儿童推车,参照图7-10所示,该儿童推车包括具有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的车架、设于车架底部的前轮组件300和后轮组件400。车架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侧支架100以及连接于侧支架100之间的横支架200,本实施例中侧支架100的数量为两个并分别位于儿童推车的左右两侧。车架还包括上述的如图1-6所示的靠背组件。

参照图7-10所示,各侧支架100分别包括:推把10、前支架连杆20、前支架30、推把连杆40以及后支架50。所述的前轮组件300设于前支架30的下端部,所述的后轮组件400设于后支架50的下端部。前支架连杆20的上端部通过第一枢轴a1可转动地连接于推把10,推把连杆40的上端部通过第二枢轴a2可转动地连接于推把10下端部,且第一枢轴a1位于第二枢轴a2的上方。第二杆60的后端部通过第三枢轴a3可转动地连接于后支架50的下端部。其中,靠背组件的第一杆70用作座位的座杆,第一杆70通过第四枢轴a4可转动地连接于前支架30上,且第一杆70的后端部通过第五枢轴a5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二杆60的前端部。前支架连杆20的下端部、前支架30的上端部和后支架50的上端部两两相对转动地连接或同轴转动连接,即前支架连杆20的下端部、前支架30的上端部及后支架50的上端部三个部件通过同一枢轴相转动连接,或三个部件中的第一个部件和第二个部件通过一个枢轴相转动连接且第三个部件通过另一个枢轴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一个部件或第二个部件;具体到本实施例中,后支架50的上端部具有接头501,接头501和后支架50的其它部分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形,前支架30的上端部通过一个枢轴可转动地连接于接头501的前部,前支架连杆20的下端部通过另一个枢轴可转动地连接于接头501的后部,且这两个枢轴的轴心线相互平行并分别沿儿童推车的左右方向延伸。推把连杆40通过第六枢轴a6可转动地连接于后支架50,且推把连杆40的下端部可滑动且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二杆60;具体到本实施例中,各侧支架100还分别包括可滑动地设于第二杆60上的第一滑动件,第一滑动件具体为可滑动地套设于第二杆60上的第一滑套601,推把连杆40的下端部通过第七枢轴a7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一滑套601。当车架在展开状态时,推把连杆40的下端部连接于第二杆60的第一位置(即第一滑套601所处位置)处;当车架在折叠状态时,推把连杆40的下端部连接于第二杆60的第二位置处,第二位置位于第一位置的前方。也就是说,随着折叠时推把10翻转,第一滑套601在推把连杆40的作用下沿第二杆60向前滑动,从而配合第一杆70带动前支架30和后支架50相互靠拢。各靠背杆90可以随着侧支架100的其它部件折叠、展开。

参照图7和8所示,各侧支架100还分别包括位于第一杆70后方的后杆80,第一杆70和后杆80上分别设有座位,两个座位前后间隔设置,该儿童推车用作双人推车。第一杆70作为前方座位的座杆,后杆80作为后方座位的座杆。此外,该儿童推车也可以只在第一杆70上设置一个座位而用作单人推车。

后杆80具体设置于后支架50和推把连杆40之间。其中,后杆80可滑动且可转动地连接于推把连杆40,且后杆80的前端部通过第九枢轴a9可转动地连接于后支架50,当车架在折叠状态时,后杆80和推把连杆40及后支架50相互靠拢。具体地,各侧支架100还分别包括可滑动地设于后杆80上的第二滑动件,第二滑动件具体为可滑动地套设于后杆80上的第二滑套801,推把连杆40通过第十枢轴a10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二滑套801,第二滑套801设于第九枢轴a9的后方,在车架折叠时,后杆80可以随之一起折叠。

位于车架同一侧的第一枢轴a1、第二枢轴a2、第三枢轴a3、第四枢轴a4、第五枢轴a5、第六枢轴a6、第七枢轴a7、第八枢轴a8、第九枢轴a9及第十枢轴a10的轴心线相互平行,优选为沿儿童推车的左右方向水平延伸。两个侧支架100的相对应的枢轴的轴心线相互重合,如两个侧支架100的第一枢轴a1的轴心线相互重合,两个侧支架100的两个第二枢轴a2的轴心线相互重合,依此类推。

参照图7所示,横支架200由一或多个十字撑组件构成而可横向收折以使两侧的侧支架100向中间收合,减少儿童推车折叠后的横向尺寸。具体到本实施例中,两个侧支架100的前支架30之间设有一个第一十字撑组件21,用于使两侧的前支架30相互靠拢;两个侧支架100的后支架50之间设有一个第二十字撑组件22,用于使两侧的后支架50相互靠拢;两个侧支架100的推把连杆40之间设有一个第三十字撑组件23,用于使两侧的推把连杆40相互靠拢;两个侧支架100的靠背杆90之间设有一个所述的第四十字撑组件24,用于使两侧的靠背杆90相互靠拢。

参照图7所示,当车架处于展开状态时,横支架200的第一十字撑组件21、第二十字撑组件22、第三十字撑组件23和第四十字撑组件24分别展开,两个侧支架100左右间隔,推把10、前支架30、后支架50相对展开,且靠背杆90内杆902的下端部插入插槽702中。

如图8和9所示,当车架在折叠时,向下压推把10,使得推把10下端部向后且向下翻转,推把连杆40翻转带动第一滑套601沿第二杆60向前滑动,使推把10向后支架50靠拢,同时后杆80的后端部向后支架50靠拢,前支架30在第二杆60和第一杆70的作用下向后支架50靠拢,靠背杆90的内杆902的下端部逐渐向前支架30靠拢;而随着侧支架100折叠,第一十字撑组件21、第二十字撑组件22、第三十字撑组件23和第四十字撑组件24折叠,使得两侧的侧支架100向中间收合。直至折叠到如图10所示的状态,车架折叠完成达到折叠状态,此时横支架200被折叠使得两侧的侧支架100靠拢;各侧支架100的推把10的上端部、推把连杆40的下端部和后支架50的上端部(接头501)、第二杆60的前端部、第一杆70的后端部相互靠拢,推把10的下端部、推把连杆40的上端部和后支架50的下端部、前支架30的下端部、靠背杆90的上端部相互靠拢,两侧的前轮组件300收拢在两侧的后轮组件400之间。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是优选的实施方式,其目的在于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所作的等效变换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