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倒三轮车双减震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328610发布日期:2019-12-06 16:43阅读:818来源:国知局
一种倒三轮车双减震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倒三轮车双减震机构,属于车辆减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倒三轮车是前轮具有左、右各一轮,后轮具有一轮的反向三轮车,其中两个前轮具有转向功能,后轮具有驱动功能。最近几年出现了多种倒三轮车,克服了车身易摔倒、不稳定的缺点,又能给用户带来两轮车一样的骑行感受,占用空间与两轮车相当,成本低廉、节能环保,正逐步得到用户认可。倒三轮车前两轮悬挂装置及减震机构不仅决定了乘坐的舒适度,而且还是决定其运动性能的重要部件。因此可以按照车型选择的目标,来选择悬挂装置及减震机构的规格、特性,反过来减震装置的式样变化也会改变倒三轮摩托车的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倒三轮车双减震机构,倒三轮车前两轮安装架上设置两个减震弹簧,有效提升倒三轮车减震性能,提高整车舒适度。

为实现上述功能,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倒三轮车双减震机构,包括连接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架左上部、左下部、右上部、右下部对应铰链有左上臂、左下臂、右上臂、右下臂,所述左上臂、左下臂自由端部之间连接有左连接杆,所述右上臂、右下臂自由端部之间连接有右连接杆,所述左上臂、右上臂上方设置有上减震弹簧,该上减震弹簧两端对应铰接于所述左上臂、右上臂上,所述左下臂、右下臂上方设置有下减震弹簧,该下减震弹簧两端对应铰接于所述左下臂、右下臂上。

进一步的,所述上减震弹簧、下减震弹簧的竖直平分线与所述连接架竖直中心线处于同一平面内。

进一步的,所述左上臂、左下臂、右上臂、右下臂均包括两个水平前后排列的摇臂,该两摇臂一端均铰链于所述连接架上,其中,左上臂的两摇臂另一端之间固连有左上横杆,左下臂的两摇臂另一端之间固连有左下横杆,右上臂的两摇臂另一端之间固连有右上横杆,右下臂的两摇臂另一端之间固连有右下横杆。

进一步的,所述上减震弹簧、下减震弹簧分别处于所述连接架同一侧的摇臂上。

进一步的,所述左连接杆两端分别与所述左上横杆、所述左下横杆垂直活动连接,且所述左连接杆可绕自身中心线转动;所述右连接杆两端分别与所述右上横杆、右下横杆垂直活动连接,所述右连接杆可绕自身中心线转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原理简单,在前两轮车架上设置上、下两个减震弹簧,有效提高倒三轮车减震性能,提高整车舒适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倒三轮车双减震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倒三轮车双减震机构主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来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一种如图1至图2所示的倒三轮车双减震机构,包括连接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架1左上部、左下部、右上部、右下部对应铰链有左上臂2、左下臂4、右上臂3、右下臂5,所述左上臂2、左下臂4自由端部之间连接有左连接杆8,所述右上臂3、右下臂5自由端部之间连接有右连接杆9,所述左上臂2、右上臂3上方设置有上减震弹簧6,该上减震弹簧6两端对应铰接于所述左上臂2、右上臂3上,所述左下臂4、右下臂5上方设置有下减震弹簧7,该下减震弹簧7两端对应铰接于所述左下臂4、右下臂5上。

进一步的,所述上减震弹簧6、下减震弹簧7的竖直平分线与所述连接架1竖直中心线处于同一平面内。

进一步的,所述左上臂2、左下臂4、右上臂3、右下臂5均包括两个水平前后排列的摇臂,该两摇臂一端均铰链于所述连接架1上,其中,左上臂2的两摇臂另一端之间固连有左上横杆10,左下臂4的两摇臂另一端之间固连有左下横杆11,右上臂3的两摇臂另一端之间固连有右上横杆12,右下臂5的两摇臂另一端之间固连有右下横杆13。

进一步的,所述上减震弹簧6、下减震弹簧7分别处于所述连接架1同一侧的摇臂上。

进一步的,所述左连接杆8两端分别与所述左上横杆10、所述左下横杆11垂直活动连接,且所述左连接杆8可绕自身中心线转动;所述右连接杆9两端分别与所述右上横杆12、右下横杆13垂直活动连接,所述右连接杆9可绕自身中心线转动。

倒三轮车前两轮的轮毂安装在左连接杆8、右连接杆9上,上、下减震弹簧两端分别固定于左上臂、右上臂及左下臂、右下臂上部,车辆行驶过程中遇到颠簸时,左、右两前轮会向上或向下运动,导致左右摇臂绕所述连接架1向上或向下运动;当摇臂向上运动时,所述上减震弹簧6、下减震弹簧7被压缩,减震弹簧产生对抗压缩的力,使摇臂向下运动,车轮回到原位,上、下减震弹簧吸收振动,减少车架的颠簸。当摇臂向下运动时同理。同时,使用两个减震弹簧,可以减小每个减震弹簧刚度,或使用两个刚度不同的减震弹簧,得到更好的减震效果。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原理以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适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原理;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具体实施方式以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