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载具及其收折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9687047发布日期:2020-01-14 18:15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移动载具及其收折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人座的移动载具,特别涉及一种可变换两个座椅相对位置的移动载具及其收折方法。



背景技术:

双承载件的移动载具,例如双人座的婴儿车可同时供两位婴幼儿乘坐。一般来说,传统上双人座婴儿车的两个座椅都是固定位置、无法调整,而且,两位婴幼儿坐在婴儿车时一般是并排,或一人在前,另一人在后,而且都是脸部朝前,而父母在后面推,使用者无法自行改变或调整两个座椅的位置,父母也无法实时看到婴儿的脸部表情,或与婴儿互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一种移动载具及其收折方法。本发明的移动载具具有两个可变换承载位置的承载件,并可因应使用者的需要而变换两个承载件的相对位置,符合用户的不同需求。另外,本发明的移动载具的收折方法可使移动载具占有的空间变小,方便收纳与运搬。

为达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种移动载具包括底支架组件、第一支撑件以及转接组件。第一支撑件具有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第一端部连接底支架组件。转接组件包含转接件、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及两个承接件,转接件设置于第一支撑件的第二端部,第一连接件及第二连接件设置于转接件,并分别通过转接件连接第一支撑件的第二端部,两个承接件对应设置于第一连接件及第二连接件的相对两端,并分别具有承接部;其中,在第一连接件及第二连接件相对转接件改变位置的过程中,这些承接部都朝向同一方向。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及第二连接件相对转接件改变位置的过程中,第一连接件及第二连接件都保持平行。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及第二连接件分别具有相对应的第三端部与第四端部,两个承接件的其中之一同时连接第一连接件的第三端部及第二连接件的第三端部,两个承接件的其中另一个同时连接第一连接件的第四端部及第二连接件的第四端部。

在一个实施例中,转接件具有转接部,第一连接件及第二连接件分别枢接于转接部。

在一个实施例中,转接组件进一步包含第三连接件,第三连接件的一端连接转接件,第三连接件的另一端滑设于第一连接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转接组件进一步包含定位件,第一连接件进一步具有滑轨,定位件连接于第三连接件的另一端,且第三连接件通过定位件滑设于第一连接件的滑轨。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进一步具有多个定位孔,定位件具有定位部,定位部与各定位孔对应设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定位件进一步具有弹性件,定位部与弹性件连接,且定位部通过弹性件突设于定位孔。

在一个实施例中,移动载具进一步包括第二支撑件,其与第一支撑件交叉连接,第二支撑件具有第五端部,第五端部连接底支架组件。

为达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种移动载具的收折方法,移动载具包括底支架组件、第一支撑件、转接组件、第二支撑件及两个承载件,第一支撑件具有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第一端部连接底支架组件,转接组件与第一支撑件对应设置,且转接组件连接第一支撑件的第二端部,第二支撑件与第一支撑件交叉连接,并连接于底支架组件,两个承载件对应设置于转接组件的两端,该收折方法包括:将两个承载件与转接组件分离;以第二支撑件的弯折部为弯折支点,将第二支撑件往底支架组件的方向弯折;以及,继续使第二支撑件弯折且靠近底支架组件,进而使第二支撑件与底支架组件平行。

承上所述,在本发明的移动载具中,通过转接组件的转接件设置于第一支撑件的第二端部,第一连接件及第二连接件设置于转接件,并分别通过转接件连接第一支撑件的第二端部,且这些承接件对应设置于第一连接件及第二连接件的相对两端,并分别具有承接部;其中,在第一连接件及第二连接件相对转接件改变位置的过程中,这些承接部都朝向同一方向的结构设计,使得本发明的移动载具可因应使用者的需求而变换两个承载件的相对位置,符合用户的不同需求。另外,本发明的移动载具的收折方法可使移动载具占的空间变小,方便收纳与运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种移动载具的示意图。

图2a为图1的移动载具移除承载件的示意图。

图2b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移动载具的示意图。

图3a为图2a的移动载具移除转接组件的示意图。

图3b为图2a的移动载具的转接组件的示意图。

图3c为图3b的转接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4a与图4b分别为图3b的转接组件在不同位置的剖视示意图。

图5a与图5b分别为本实施例的移动载具的两个承载件在不同位置的示意图。

图5c至图5n分别为实施例的移动载具的转接组件与承载件的相对位置变化的示意图。

图6a至图6c分别为图5a的移动载具的收折过程示意图。

图7a、图7b与图8分别为本发明不同实施例的移动载具的示意图。

图9a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移动载具的示意图。

图9b为图9a的移动载具中,移除承载件、顶蓬与置物件后的示意图。

图10a至图10e分别为本发明的移动载具改装成婴儿拖车的第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11a至图11c分别为本发明的移动载具改装成婴儿拖车的第二实施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相关附图,说明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移动载具及其收折方法,其中相同的组件将以相同的附图标记加以说明。

为了清楚说明本发明的移动载具的连接关系,以下实施例的图标大部分只显示移动载具的骨架,并没有显示供婴幼儿乘坐及背靠的软垫。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移动载具1的示意图,而图2a为图1的移动载具1移除承载件(座椅)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移动载具1是以双人座的婴儿车为例。

如图1及图2a所示,移动载具1包括底支架组件11、第一支撑件12以及转接组件13。另外,移动载具1进一步可包括第二支撑件14、承载件15及推把支架16。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12、转接组件13、第二支撑架14与承载件15的数量都是二,并且,两个转接组件13位于移动载具1的两侧,且对应设置于两个第一支撑件12,而两个承载件15设置于两个转接组件13上。

底支架组件11包括底支架111、至少一个前轮组112、两个后轮组113与后轮轴114。至少一个前轮组112与两个后轮组113均设置于底支架111。其中,前轮组112与后轮组113分别与底支架111连接。先提醒的是,本申请的“连接”可包括无法相对移动或转动的固接,以及,可以相对移动或转动的连接。另外,本申请的“连接”也可包括直接连接或通过其他组件连接之间接连接,并不限制。本实施例的底支架111构成封闭形的底车架,而且两个前轮组112与两个后轮组113分别连接于底支架111的前、后两侧为例。当然,在不同实施例中,移动载具也可具有一个前轮组112与两个后轮组113,或者具有两个前轮组112与一个后轮组113,本发明不限制。本实施例的两个前轮组112分别与底支架111固接,且两个后轮组113分别与底支架111间接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封闭形的底支架111可安装具有凹陷的置物件(例如置物桶),以供使用者放置物品。

第一支撑件12具有第一端部e1与第二端部e2,且第一支撑件12可通过第一端部e1连接底支架组件11。本实施例的第一支撑件12的第一端部e1是连接(固接)于底支架组件11的后轮轴114,而后轮轴114连接底支架111,且两个后轮组113设置于后轮轴114的两端。

第二支撑件14与第一支撑件12交叉连接。第二支撑件14具有第五端部e5与第六端部e6,第五端部e5连接底支架组件11的底支架111,而第六端部e6连接推把支架16。在此,各第二支撑件14的第六端部e6对应连接于弧形的推把支架16的一端。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在推把支架16上设置置物架(例如杯架),方便使用者放置物品。

各承载件15可分别通过转接组件13而设置于第一支撑件12上(图1)。在此,两个承载件15的型式可以相同或不相同,并不限制。在本实施例中,两个承载件15分别是以有靠背的座椅为例,然并不以此为限,在不同的实施例中,两个承载件15也可为没有靠背的座椅、或置物架、睡篮、或置物篮,或者如图2b所示,其中一个承载件15为有靠背的座椅,另一承载件15’为没有靠背的座椅,或者,是上述的任意组合,本申请不限制,视使用者的需求而定。若以两个承载件15均为座椅为例,则可根据使用者的需求安装座椅的方向,使乘坐的两个婴幼儿的脸部都朝向前方(即朝向前轮组112的方向)、或者都朝向后方(即朝向后轮组113的方向),或者一朝前、一朝后。此外,若承载件15为置物篮时,则可使移动载具成为小拖车(trailer)或宠物推车。其中,上述所谓的“置物篮”指的是一种四周包围起来,但中间部分可以置物的物件,例如图8的移动载具1b中,标号为15b的物件即可称为一种置物篮。

请先参照图3b与图3c,以说明转接组件13的结构。其中,图3b为图2a的移动载具1的转接组件13的示意图,而图3c为图3b的转接组件13的分解示意图。

转接组件13与第一支撑件12对应设置。本实施例的转接组件13包含转接件131、第一连接件132、第二连接件132’及两个承接件133。转接件131设置于第一支撑件12的第二端部e2(图2a),而第一连接件132与第二连接件132’并排设置于转接件131。本实施例的转接组件13及对应的第一支撑件12位于移动载具1的一侧,另一转接组件13及对应的第一支撑件12位于移动载具1的另一侧,且各转接组件13的转接件131固接于各第一支撑件12的第二端部e2(图2a)。

如图3b与图3c所示,本实施例的转接件131具有两个突出的转接部1311,两个转接部1311形成凹槽u,而第一连接件132、第二连接件132’设置于凹槽u内,且分别枢接于这些转接部1311。在此,第一连接件132通过枢接结构t(图3b)与这些转接部1311枢接(图3b),且第二连接件132’通过另一枢接结构t与这些转接部1311枢接,使得第一连接件132、第二连接件132’可分别以对应的枢接结构t为中心而相对于转接部1311改变其位置。另外,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件132的截面为“ㄇ”字型,且第二连接件132’隐藏于“ㄇ”字型的内侧,使得第一连接件132、第二连接件132’除了具有连接的功能外,又具有美观及避免夹手的功能。

请参照图4a与图4b,并搭配图5a与图5b所示,其中,图4a与图4b分别为图3b的转接组件13在不同位置的剖视示意图,而图5a与图5b分别为本实施例的移动载具1的两个承载件15在不同位置的示意图。

本实施例的转接组件13进一步可包含第三连接件134,第三连接件134的一端连接转接件131,第三连接件134的另一端滑设于第一连接件132,使得第一连接件132、第二连接件132’相对转接件131改变位置的过程中,可限制转接件131与第一连接件132(及第二连接件132’)的移动行程。其中,为了使第三连接件134的另一端可滑设于第一连接件132,本实施例的转接组件13进一步可包含定位件135,第一连接件132进一步具有滑轨1321,定位件135连接于第三连接件134远离转接件131的另一端,且第三连接件134可通过定位件135滑设于第一连接件132的滑轨1321。

此外,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件132进一步具有多个定位孔1322,而定位件135具有定位部1351及弹性件1352,定位部1351与各定位孔1322对应设置。在此,图标中显示有三个定位孔1322,而定位部1351例如为凸块,然并不以为限,在不同的实施例中,定位部1351与定位孔1322可以有不同的数量及实施方式。另外,本实施例的这些定位孔1322是以等距为例,在不同的实施例中,这些定位孔1322也可以是不等距。

定位部1351与弹性件1352连接,且定位部1351可通过弹性件1352而突设于定位孔1322。具体来说,当第三连接件134通过定位件135滑设于第一连接件132的滑轨1321时,为了固定第一连接件132(及第二连接件132’)与转接件131的相对位置,可利用定位件135的弹性件1352的弹力推动定位部1351,使得定位部1351可突出且卡设于第一连接件132的定位孔1322中,由此,使转接组件13不会相对第一支撑件12改变其位置而固定转接组件13的角度。再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定位件135在滑轨1321上滑动时,可以利用定位部1351固定在三个定位孔1322的其中之一中(在此称为有段滑动),然并以不以此为限,在不同的实施例中,定位件135于滑轨1321上滑动时也可以是无段滑动,其中,当定位件135在滑轨1321滑动至一位置,且用户要固定定位件135与第一连接件132(及第二连接件132’)的相对位置时,可通过例如螺丝锁固或紧束机构扣紧的方式来完成,本发明不限制。

另外,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件132、第二连接件132’分别枢接于转接件131的两个转接部1311,而两个承接件133对应设置于第一连接件132、第二连接件132’的相对两端,并分别具有承接部1331。具体来说,第一连接件132、第二连接件132’分别具有相对应的第三端部e3与第四端部e4,而两个承接件133的其中之一同时连接第一连接件132的第三端部e3及第二连接件132’的第三端部e3,且两个承接件133的其中另一个同时连接第一连接件132的第四端部e4及第二连接件132’的第四端部e4。在此,一个承接件133同时枢接于第一连接件132及第二连接件132’的第三端部e3,另一个承接件133同时枢接于第一连接件132及第二连接件132’的第四端部e4。再提醒的是,在转接组件13中,若两个组件通过枢接结构t枢接时,则相互枢接的两个组件可以枢接结构t为中心而相对改变其位置(例如相对转动),具体通过枢接结构t枢接的组件可参照图3b。

另外,各承接件133分别具有承接部1331,而各承载件15的侧边分别具有连接部151(请先参照图5a),且各连接部151对应设置于各承接部1331。在此,承载件15具有两个侧边,且两个侧边的连接部151对应设置于两个承接部1331。其中,承接部1331可包含凹槽、凸件、卡件、扣件、螺丝或螺孔,或其组合,而连接部151可包含与承接部1331对应设置的构件,使两者可以稳固的连接。在此,承接件133是以凹槽,而连接部151是以具有与凹槽对应的凸件,使得承接部1331与连接部151可以紧密连接为例。再者,为了使两者可更稳固地连接,当连接部151插入对应的承接部1331时,还可再利用例如螺纹锁固的方式将连接部151锁固在承接件133上,使两个承载件15可稳固地连接于两个转接组件13上。

如图4a与图4b所示,第一连接件132、第二连接件132’可相对转接件131改变位置。在于,第一连接件132、第二连接件132’可相对转接件131改变位置就表示,第一连接件132、第二连接件132’可相对第一支撑件12改变其位置。其中,在第一连接件132、第二连接件132’相对转接件131改变位置的过程中,转接组件13的这些承接部1331都朝向同一方向。换言之,在图4a与图4b的转接组件13中,第一连接件132、第二连接件132’相对转接件131往例如顺时针方向转动的过程中(图4a转到图4b的位置是顺时针方向),两个承接部1331(凹槽)都朝向同一个方向(在此以上侧为例)。当然,第一连接件132、第二连接件132’相对转接件131往例如逆时针方向转动的过程中,两个承接部1331(凹槽)也会朝向上侧的同一个方向。另外,在第一连接件132、第二连接件132’相对转接件131改变位置的过程中,第一连接件132、第二连接件132’都保持平行。在此,第一连接件132、第二连接件132’与两个承接件133的连接(枢接)可构成平行四连杆机构,其具有四个连接点p1~p4(枢接点),当第一连接件132、第二连接件132’相对转接件131改变位置(转动)时,通过平行四连杆机构的四个连接点p1~p4的移动限制,使得第一连接件132、第二连接件132’在移动的过程中都保持平行,也使两个承接部1331也都朝向同一方向。

图5a与图5b的转接组件13的位置分别对应于图4a与图4b。如图5a与图5b所示,在转接组件13转动的过程中,由于承接部1331都朝向同一方向(朝上),使得两个承载件15都可保持相同的朝上方向,让乘坐者可以乘坐。其中,图5a的两个承载件15在同一水平方向上,而图5b的后侧的承载件15高于前侧的承载件15。在此提醒的是,图5a与图5b是转接组件13以顺时针方向转动为例,当然,转接组件13也可逆时针方向转动,使前侧的承载件15高于后侧的承载件15,本发明不限制。因此,本实施例的移动载具1具有两个可变换承载位置的承载件15,可因应使用者的需求而变换两个承载件15的相对位置,由此符合用户的不同需求。值得一提的是,当使用者改变移动载具1的两个承载件15位置之后,可通过前述连接组件13的定位部1351卡设于定位孔1322,以固定第一连接件132、第二连接件132’与转接件131的相对位置,进而固定两个承载件15的相对位置,避免移动载具1在移动的过程中,两个承载件15因为摇晃而改变其相对位置,发生乘坐者掉落的危险。

在一些应用例中,移动载具的转接组件与承载件可以有一些相对位置上的变化。例如图5c至图5n所示,由侧视方向来看,相对于地面来说,转接组件13可以为直立或倾斜状,而两个承载件15也可以因应转接组件13的旋转而分别呈现直立或倾斜状。因此,转接组件13与承载件15的组合变化可以相当多样,由此符合不同使用者的不同使用需求。

图6a至图6c分别为图5a的移动载具1的收折过程示意图。其中,图6a至图6c分别显示图5a的移动载具1中,不包含承载件15的示意图。另外,移动载具1的结构已于上述中详述,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的移动载具1的收折方法可包括以下的步骤:

步骤一:先将两个承载件15与转接组件13分离,使移动载具1不包括承载件15。

步骤二:如图6a所示,以第二支撑件14的弯折部141为弯折支点,将第二支撑件14(含推把支架16)往底支架组件11的方向弯折,使第二支撑件14靠近底支架组件11。

步骤三:如图6b与图6c所示,继续使第二支撑件14(含推把支架16)弯折且靠近底支架组件11,使推把支架16、第二支撑件14都靠近底支架组件11,进而使第二支撑件14与底支架组件11平行(图6c)。其中,在收折过程中,这些承接部133都朝向同一方向,且第一连接件132及第二连接件132’都保持平行。另外,第二支撑件14朝底支架组件11的方向靠近时可连动第一支撑件12及转接组件13往下,使第一支撑件12及转接组件13都朝底支架组件11的方向靠近,由此,可使移动载具1占的空间变小,方便收纳与运搬。

图7a、图7b与图8分别为本发明不同实施例的移动载具1a、1b的示意图。其中,图7a为实施例的移动载具1a的示意图,而图7b为图7a的移动载具1a中,移除承载件15a的示意图。

如图7a与图7b所示,本实施例的移动载具1a与前述实施例的移动载具1大致相同。与移动载具1主要的不同在于,本实施例的移动载具1a的转接组件13a与移动载具1的转接组件13不同。其中,各转接组件13a包含转接件131a、连接件132a与承接件133a。转接件131a设置于第一支撑件12的第二端部e2(图7a),而连接件132a设置于转接件131a,并分别通过转接件131a连接第一支撑件12的第二端部。另外,本实施例的移动载具1a是以一个承载件15a(座椅)为例。如图7a与图7b所示,位于承载件15a两侧的各承接件133a分别具有承接部1331a,而承载件15a的两侧边分别具有连接部151a(图7a),且各连接部151a可对应设置于各承接部1331a。

另外,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移动载具1b与前述实施例的移动载具1大致相同。与移动载具1主要的不同在于,本实施例的移动载具1b的各转接组件13b只包含一个转接件131b。另外,本实施例的移动载具1b是以一个承载件15b,并且为置物篮,使得移动载具1b为宠物推车为例。其中,承载件15b的两个侧边对应设置于两转接组件13b的转接件131b,且分别通过各转接件131b(和/或螺纹锁固)连接各第一支撑件12的第二端部。

承上,在前述实施例的移动载具1、1a、1b中,要更换成不同的承载方式相当容易,例如要由双人座椅变换成单人座椅,或变换成其他型式的承载件时,只要更换对应的转接组件即可,因此,本发明的移动载具也具有容易变换承载方式与承载方式多样化的特点。

图9a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移动载具2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移动载具2为单人座婴幼儿车为例,其可包括支推把支架21、两个支撑架22、两个底支架23(支撑架22与底支架23可统称为车架)、两组前轮组24、两组后轮组25、承载件26、顶蓬27、置物件28以及座椅支架29。支撑架22与底支架23连接,推把支架21的两端连接两个支撑架22,而座椅支架29安装在车架(支撑架22与底支架23)上,且顶蓬27与承载件26安装在座椅支架29上。其中,承载件26、顶蓬27、置物件28相对于底支架23为可拆卸的,而图9b为图9a的移动载具2中,移除承载件26、顶蓬27与置物件28后的示意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将该移动载具2改装成婴儿拖车,并利用拖杆连接在例如脚踏车后面。以下介绍移动载具2改装成两种不同婴儿拖车的实施例。

图10a至图10e分别为本发明的移动载具改装成婴儿拖车的第一实施例示意图,而图11a至图11c分别为本发明的移动载具改装成婴儿拖车的第二实施例示意图。其中,图10a至图10c分别为第一实施例的婴儿拖车3a的零件示意图,图10d与10e分别为第一实施例的婴儿拖车3a的组合示意图,图11a为第二实施例的婴儿拖车3b的零件示意图,而图11b与11c分别为第二实施例的婴儿拖车3b的组合示意图。

如图10a至图10e所示,本实施例可利用移动载具2原有的座椅支架29(图10a)、车架(支撑架22与底支架23,图10b)、推把支架21(图10b)和顶蓬27(图10e),先拆除移动载具2的前轮组24与后轮组25后,更换成较大尺寸的后轮组25’(图10c、图10d),且加装拖杆20(图10c)连接在支撑架22的侧边(图10d、图10e),最后,再加装承载件26与顶蓬27,即可成为第一实施例的婴儿拖车3a(图10e)。其中,座椅支架29与车架(支撑架22与底支架23)的链接位置是可调整的,在此,在婴儿拖车3a中,座椅支架29与车架(支撑架22与底支架23)的链接位置与婴儿车时不同,婴儿拖车3a的座椅支架29连结在支撑架22与底支架23较低的位置,由此降低婴儿拖车3a的重心。前述更换成较大尺寸的后轮组25’与降低重心可让婴儿拖车3a行进时更安全,不易翻覆。此外,如图10e所示,可将顶蓬27拉下且罩住整个承载件26以防雨、防风或防灰尘风沙。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顶蓬27可具备有透明膜、或透明纱网、拉链或开口,或其他适当的配件,以利照顾者查看座椅内的婴幼儿情况。

另外,请再参照图10b、图10c并配合图11a至图11c所示,在第二实施例中,需先拆除移动载具2原有的座椅支架29、前轮组24与后轮组25,利用移动载具2原有的车架(支撑架22与底支架23,图10b),加装另一种座椅支架29’(图11a)在支撑架22上(图11b),之后,同样更换成较大尺寸的后轮组25’,且加装拖杆20(图11b)连接在支撑架22的侧边(图11b),再加对应的装承载件在座椅支架29’(需配合新的前盖27’,图11c),即可成为第二实施例的婴儿拖车3b。此外,如图11c所示,可将前盖27’拉下且罩住整个座椅支架29’与承载件,以防雨、防风或防灰尘风沙。此外,前盖27’也可具备有透明膜、或透明纱网、拉链或开口,或其他适当的配件,以利照顾者查看座椅内的婴幼儿情况。

综上所述,在本发明的移动载具中,通过转接组件的转接件设置于第一支撑件的第二端部,第一连接件及第二连接件设置于转接件,并分别通过转接件连接第一支撑件的第二端部,且这些承接件对应设置于第一连接件及第二连接件的相对两端,并分别具有承接部;其中,在第一连接件及第二连接件相对转接件改变位置的过程中,这些承接部都朝向同一方向的结构设计,使得本发明的移动载具可因应使用者的需求而变换两个承载件的相对位置,符合用户的不同需求。另外,本发明的移动载具的收折方法可使移动载具占的空间变小,方便收纳与运搬。

以上所述仅为举例性而非为限制性。任何未脱离本发明的精神与范畴而对其进行的等效修改或变更均应包含于随附权利要求书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