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挡泥板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347880发布日期:2020-04-10 22:46阅读:281来源:国知局
车辆的挡泥板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车辆的挡泥板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具有被支承于摆臂的挡泥板的鞍乘型车辆是众所周知的,该挡泥板由侧壁部和遮盖部构成,该遮盖部以覆盖轮胎顶部的方式沿着轮胎上表面延伸(例如,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035930号公报

另外,在以往技术中,通过采用朝向轮胎顶部延伸并且覆盖轮胎外表面的挡泥板来防止溅泥等,并且对轮胎周围的行驶风的流动进行整流。但是,由于挡泥板为覆盖轮胎外表面的袋状,所以挡泥板是容易受到在轮胎与挡泥板之间通过的行驶风的影响的形状,在挡泥板受到行驶风的情况下有可能降低接地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不容易受到行驶风的影响的挡泥板。

本发明是车辆的挡泥板结构,该车辆构成为设置有摆臂13,该摆臂13在前端具有枢轴部13b,在后端对驱动轮3进行支承,并且该摆臂13具有覆盖所述驱动轮3的轮胎部3e的前部的挡泥板46,所述驱动轮3经由轮毂3d而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所述摆臂13,在所述驱动轮3的轮辋部3b上安装有所述轮胎部3e,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泥板46具有:基部46a,其与所述摆臂13的上表面13c连接;以及侧壁部46b,其从该基部46a沿着所述轮胎部3e的侧面3f向上方延伸,并且所述挡泥板在该侧壁部46b的上缘146b处具有覆盖所述轮胎部3e的上表面的遮盖部46d,在该遮盖部46d的后端具有切口部51。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遮盖部46d的后端位于比所述驱动轮3的旋转轴3a靠前方的位置,所述切口部51形成为使该遮盖部46d的后缘朝向车体前方被切除的形状。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侧壁部46b被设置成跨所述轮胎部3e的外径方向的宽度。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切口部51形成为圆弧状。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遮盖部46d的上表面配合轮胎表面形状而形成为圆弧状。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摆臂13具有左右一对臂部13r、13l和设置在左右的所述臂部13r、13l之间的横向部13a,所述挡泥板46的基部46a至少被支承于所述横向部13a的上表面13c,并且具有沿着所述左右一对臂部13r、13l向后方延伸的后方延伸部46r、46l,该后方延伸部46r、46l位于比所述轮胎部3e的侧面3f和轮辋部3b靠车体后方的位置。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侧壁部46b从所述后方延伸部46r、46l向上方延伸。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侧壁部46b的所述上缘146b位于与所述轮胎部3e的所述侧面3f的端部相同的高度,所述切口部51的缘部以在侧面观察时指向前后方向的方式设置于所述遮盖部46d。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遮盖部46b从所述基部46a向后上方延伸,在所述遮盖部46d的前部的左右具有向上方突出的鼓出部46c,该鼓出部46c的上表面的倾斜比遮盖部的倾斜小,随着靠向后方,该鼓出部46c和遮盖部46d的高度变为相同。

发明效果

在车辆的挡泥板结构中,该车辆构成为设置有摆臂13,该摆臂13在前端具有枢轴部13b,在后端对驱动轮3进行支承,并且该摆臂13具有覆盖所述驱动轮3的轮胎部3e的前部的挡泥板46,所述驱动轮3经由轮毂3d被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所述摆臂13,在所述驱动轮3的轮辋部3b上安装有所述轮胎部3e,其中,所述挡泥板具有:基部,其与所述摆臂的上表面连接;以及侧壁部,其从该基部沿着所述轮胎部的侧面向上方延伸,并且所述挡泥板在该侧壁部的上缘处具有覆盖所述轮胎部的上表面的遮盖部,在该遮盖部的后端具有切口部。

根据该结构,提供如下的挡泥板:能够在防止溅泥的同时对轮胎周围的行驶风进行整流,并且能够不容易受到穿过轮胎和挡泥板的行驶风。

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遮盖部的后端位于比所述驱动轮的旋转轴靠前方的位置,所述切口部形成为使该遮盖部的后缘朝向车体前方被切除的形状。

根据该结构,能够不形成为承受行驶风的袋形状。

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侧壁部被设置成跨所述轮胎部的外径方向的宽度。

根据该结构,由于覆盖轮胎部的侧面,所以能够通过挡泥板来高效地防止溅泥。另外,在侧面观察时,能够利用与轮胎部重叠的部分来构成挡泥板,能够抑制因设置挡泥板而导致的车体侧方的投影面积的增大。

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切口部形成为圆弧状。

由此,通过设为圆弧状的切口,能够将挡泥板设置成更接近轮胎。

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遮盖部的上表面配合轮胎表面形状而形成为圆弧状。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挡泥板设置成更接近轮胎。

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摆臂具有左右一对臂部和设置在左右的所述臂部之间的横向部,所述挡泥板的基部至少被支承于所述横向部的上表面,并具有沿着所述左右一对臂部向后方延伸的后方延伸部,该后方延伸部位于比所述轮胎部的侧面和轮辋部靠车体后方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由于挡泥板在轮胎前部覆盖轮胎的上表面侧面,所以能够防止溅泥,并且能够使行驶风避开轮胎地向车体后方流动。

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侧壁部从所述后方延伸部向上方延伸。

根据该结构,由于是在轮胎前部覆盖侧面的结构,所以挡泥板在轮胎前部覆盖轮胎的上表面侧面,因此能够防止溅泥,并且能够使行驶风避开轮胎而向车体后方流动。

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侧壁部的所述上缘位于与所述轮胎部的所述侧面的端部相同的高度,所述切口部的缘部以在侧面观察时指向前后方向的方式设置于所述遮盖部。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挡泥板配置成更接近轮胎,形成为非袋形状的挡泥板(遮盖部)形状。

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遮盖部从所述基部向后上方延伸,在所述遮盖部的前部的左右具有向上方突出的鼓出部,该鼓出部的上表面的倾斜比遮盖部的倾斜浅,随着靠向后方,该鼓出部和遮盖部的高度变为相同。

根据该结构,使挡泥板为对遮盖部处的行驶风进行引导的形状,由于在遮盖部承受行驶风,所以施加将轮胎按压向地面的方向的力。

附图说明

图1是自动二轮车的左视图。

图2是车架、摆臂以及后轮的左视图。

图3是摆臂、内挡泥板以及后轮的前方立体图。

图4是摆臂、内挡泥板以及后轮的左视图。

图5是摆臂、内挡泥板以及后轮的俯视图。

图6是沿图5中的vi-vi线的剖视图。

图7是沿图5中的vii-vii线的剖视图。

标号说明

1:自动二轮车;3:后轮;3a:车轴;3b:轮辋部;3e:轮胎部;3f:侧面;3g:胎面;10:车架;13:摆臂;13l:左臂部;13r:右臂部;13a:横向部;13b:枢轴部;13c:上表面;46:内挡泥板;46l:左延伸部;46r:右延伸部;46a:基部;46b:侧壁部;46c:鼓出部;46d:遮盖部;46g:链引导件;47:后挡泥板;48:踏板;51:切口部;51a:缘部;60:螺栓;146b:上缘。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鞍乘型车辆的挡泥板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在说明中,关于前后左右和上下之类的方向的记载,如果没有特别记载,则与相对于车体的方向相同。另外,各图所示的标号“前”表示车体前方,标号“上”表示车体上方,标号“左”表示车体左方,标号“右”表示车体右方。

图1是自动二轮车1的左视图。

自动二轮车1是如下的车辆:作为动力单元的发动机11被支承于车架10,对前轮2进行支承的前叉12以能够转向的方式支承在车架10的前端。而且,对后轮3进行支承的摆臂13设置于车架10的后部。

自动二轮车1是乘员以骑跨座椅14的方式就座的鞍乘型车辆,座椅14设置于车架10的后部的上方。

图2是车架10、摆臂13以及后轮3的左视图。

参照图1和图2,对车架10进行说明。车架10具有:前立管15,其设置于车架10的前端;以及左右一对主车架16,它们从前立管15向后下方延伸。此外,车架10还具有:左右一对枢轴框架17,它们从主车架16的后端向下方延伸;以及左右一对座椅框架18,它们从枢轴框架17的上部向后上方延伸。

主车架16具有发动机吊架部16a,该发动机吊架部16a从主车架16的前部向下方延伸并对发动机11进行支承。

前叉12被前立管15轴支承为左右转向自如。在前叉12的上端部设置有转向把手21。前轮2被设置于前叉12的下端部的车轴2a轴支承。

摆臂13被支承于左右的枢轴框架17的枢轴22轴支承。枢轴22沿车宽方向水平延伸。摆臂13的前端部被枢轴22轴支承,摆臂13以枢轴22为中心上下摆动。

后轮3被设置于摆臂13的后端部的车轴3a轴支承。

在车体与摆臂13之间架设有后悬架24。后悬架24的上端与车体连结。后悬架24的上端例如经由从发动机11的后端部向后方延伸的悬架连结部(未图示)而与作为车体的发动机11连结。

后悬架24的下端经由未图示的连杆机构而与摆臂13及枢轴框架17的下端部连结。

发动机11在主车架16的下方配置于枢轴框架17的前方,并固定于车架10。

发动机11具有:曲轴箱28,其对沿车宽方向(左右方向)水平延伸的曲轴27进行支承;以及气缸部29,其从曲轴箱28的前部向前上方延伸。在气缸部29中收纳有在气缸部29内进行往返运动的活塞(未图示)。气缸部29的气缸轴线29a相对于铅直方向前倾。

曲轴箱28的后部是收纳变速器(未图示)的变速器箱部28a。发动机11的输出经由驱动链30被传递到后轮3,其中,该驱动链30连接上述变速器的输出轴和后轮3。

空气滤清器箱31配置在气缸部29的后上方。空气滤清器箱31经由节气门体(未图示)而与气缸部29的后表面的进气口连接。

发动机11的排气管32从气缸部29的前表面的排气口被向下方引出,通过发动机11的下方而向后方延伸。排气管32的后端与配置于后轮3的侧方的消音器33连接。

燃料箱35在主车架16的上方配置在座椅14与空气滤清器箱31之间。

发动机11的散热器36配置在发动机11的前方。

作为覆盖车架10和发动机11等车体的车体罩,自动二轮车1具有:前整流罩40,其从前方覆盖前叉12的上部和前立管15;以及前侧罩41,其从侧方覆盖车体的前部。此外,作为车体罩,还具有:底罩42,其从下方覆盖发动机11;箱罩43,其覆盖空气滤清器箱31和燃料箱35的一部分;以及后罩44,其覆盖车体的后部。

从上方覆盖前轮2的前挡泥板45被安装于前叉12。

从上方覆盖后轮3的前部的内挡泥板46被安装于摆臂13。

从上方覆盖后轮3的后部的后挡泥板47被从座椅框架18的后端部向后下方延伸。

供座椅14上的乘员放脚的踏板48被枢轴框架17支承,配置在枢轴框架17的后方。

接着,使用图3到图7对摆臂13、内挡泥板46以及后轮3进行说明。另外,在说明中,摆臂13的角度是以无负载状态的悬架的长度即0g状态为前提的。

图3是摆臂13、内挡泥板46以及后轮3的前方立体图,图4是摆臂13、内挡泥板46以及后轮3的左视图,图5是摆臂13、内挡泥板46以及后轮3的俯视图。而且,图6是沿图5中的vi-vi线的剖视图,图7是沿图5中的vii-vii线的剖视图。

摆臂13由枢轴部13b、左臂部13l、右臂部13r以及横向部13a构成。枢轴部13b是摆臂13的前端部,沿车体左右方向延伸。

左臂部13l和右臂部13r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左臂部13l和右臂部13r的前端部彼此通过枢轴部13b来连接。另外,在枢轴部13b的后方通过横向部13a而将左臂部13l和右臂部13r的中途部彼此连接起来。

在左臂部13l和右臂部13r的车体上下方向的宽度较大的部分处,横向部13a与左臂部13l和右臂部13r连接。在从车体侧面方向观察的情况下,横向部13a的截面形状构成为大致四边形状,横向部13a的车体左右方向上的端部分别与左臂部13l和右臂部13r连接。

在横向部13a的后方配置有作为驱动轮的后轮3。左臂部13l与右臂部13r之间的左右方向的间隔在横向部13a的后部比在横向部13a的前部大,在左臂部13l和右臂部13r的后端部,安装有作为后轮3的旋转轴的车轴3a。另外,如图6所示,横向部13a为沿着后轮3的轮胎部3e的外形的形状。

后轮3具有车轴3a、轮毂3d、多个轮辐3c、轮辋部3b以及轮胎部3e。轮毂3d被车轴3a支承为转动自如,轮毂3d和轮辋部3b通过多个轮辐3c连接。而且,在轮辋部3b安装有轮胎部3e。

在摆臂13的上表面安装有覆盖后轮3的轮胎部3e的前部的内挡泥板46。如图4所示,内挡泥板46在从车体侧面方向观察时是将底边设置在摆臂13的上表面的大致三角形状。而且,如图5所示,内挡泥板46在俯视观察时是在后部形成有向车体前方为凸形状的切口部51的大致四边形状。另外,内挡泥板46形成为使平板屈曲而得到的形状,内挡泥板46的各部分的厚度大致均匀。

内挡泥板46具有基部46a,基部46a在俯视观察时为大致u字形状,是使u字的圆弧侧朝向前方并且使开口侧朝向车体后方的形状。基部46a沿着摆臂13的上表面安装于摆臂13。基部46a的前部通过3个螺栓60将左右方向中央部和左右端部固定在横向部13a的上表面13c上。而且,基部46a具有:左延伸部46l,其从前左端部沿着左臂部13l向后方延伸;以及右延伸部46r,其从前右端部沿着右臂部13r向后方延伸。

左延伸部46l和右延伸部46r位于比后轮3的被摆臂13夹持的部分的轮胎部3e的侧面3f和轮辋部3b靠车体后方的位置。而且,侧壁部46b从左延伸部46l和右延伸部46r分别向上方延伸。

左右的侧壁部46b分别在左右内侧连接有遮盖部46d,遮盖部46d的左右侧部由鼓出部46c构成。鼓出部46c是从基部46a的左右端部向车体的后方且斜上方向延伸的部分。

此外,在内挡泥板46中,左右的侧壁部46b从基部46a沿着轮胎部3e的侧面3f向上方延伸。而且,在侧壁部46b的上缘146b具有覆盖轮胎部3e的上表面的遮盖部46d。

遮盖部46d从基部46a的前部朝向车体的后方且斜上方向延伸。如图5所示,遮盖部46d的后方的边缘部51a在俯视观察时构成为向前方凸出的圆弧状,在遮盖部46d的左右宽度的整个范围内形成有切口部51。另外,内挡泥板46的遮盖部46d的后端位于比后轮3的车轴3a靠前方的位置。

能够将后轮3放入到切口部51来配置内挡泥板46,从而能够将内挡泥板46配置成靠近后轮3。另外,通过设置切口部51,能够减少内挡泥板46的承受行驶风的部分。

遮盖部46d配合后轮3的外周面形成为圆弧状。轮胎部3e是二轮车用轮胎,轮胎部3e的外周面形状即胎面3g的形状是胎面3g的车体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向远离车轴3a的方向凸出的圆弧形状。

如图7所示,遮盖部46d的截面形成为曲率比胎面3g的曲率稍小的圆弧状。由此,遮盖部46d的左右中央部的边缘部51a最接近轮胎部3e。由此,经过了遮盖部46d的行驶风顺畅地流向后轮3。

遮盖部46d构成为使左右的中央部在前后方向的整个区域内向车体的斜前方方向凸出的弯曲形状。由此,使遮盖部46d的背面靠近轮胎部3e的表面形状。

另外,切口部51的边缘部51a在侧面观察时指向前后方向。如图4所示,边缘部51a在侧面观察时形成为直线状。由此,内挡泥板46并不为袋形状。如图6所示,切口部51的边缘部51a指向水平方向。在车体正面观察时,轮胎部3e比边缘部51a向上方突出。由此,经过了内挡泥板46的行驶风顺畅地流向后轮3。

而且,切口部51的边缘部51a的曲率构成为比轮胎表面的曲率即胎面形状的曲率大。由此,能够使切口部51在前后方向上构成为较长,使后轮3靠近内挡泥板46。

在内挡泥板46中,在遮盖部46d的左右设置有向上方突出的鼓出部46c。关于鼓出部46c相对于遮盖部46d的左右侧部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量,该突出量在鼓出部46c的前部处较大,并随着朝向后方而变小。

另外,在侧面观察时,鼓出部46c的上表面相对于水平方向朝向后方的倾斜角比遮盖部46d的上表面的左右中央部相对于水平方向朝向后方的倾斜角要浅,随着靠向后方,遮盖部46d和鼓出部46c的高度变为相同。

通过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的鼓出部46c,将吹到内挡泥板46的行驶风朝向后方进行整流。而且,能够使鼓出部46c与遮盖部46d的内侧部分的高度朝向车体后方减少,由此,能够将行驶风顺畅地导入到后轮3的表面。

另外,侧壁部46b的上缘146b在侧面观察时与轮胎部3e的对应的侧面3f的外侧端位于相同的高度。另外,轮胎部3e的侧面3f的外侧端是侧面3f和胎面3g相连接的部位。

此外,在内挡泥板46中,左延伸部46l延伸到比右延伸部46r靠后方的位置,构成为覆盖驱动链30的上方的链引导件46g。

内挡泥板46的遮盖部46d在车体侧面观察时配置在轮胎部3e的前后宽度内且上下宽度内,并接近轮胎部3e的胎面3g地配置。另外,如图7所示,使遮盖部46d形成为圆弧状,使遮盖部46d接近胎面3g。

侧壁部46b被设置成跨轮胎部3e的外径方向的宽度。如图4所示,侧壁部46b被设置成跨轮胎部3e的轮胎高度。即,侧壁部46b在车体侧面观察时在后轮3的径向外侧覆盖轮辋部3b的侧方和轮胎部3e的侧方。由此,能够在内挡泥板46的配置部附近防止空气卷入轮胎部3e,能够在内挡泥板46中促进行驶风的整流。

对内挡泥板46的作用进行说明。

内挡泥板46抑制在行驶时后轮3溅起的泥或砂等引起的后轮3周围的污染,并且提高车辆的美观性。

通过使后轮3位于内挡泥板46的切口部51,能够沿着摆臂13的上表面将内挡泥板46配置成靠近后轮3。由于从后轮3飞溅的泥等呈放射状飞溅,所以即使内挡泥板46的大小较小,也能够使泥等大多与内挡泥板46接触。

侧壁部46b的后下部位于比上缘146b靠后方的位置,增大了通过内挡泥板46覆盖后轮3的面积,成为不容易受到行驶风的影响的形状。

由于遮盖部46d的中央部构成为朝向前上方向凸出的曲面状,所以针对遮盖部46d上朝向车体的后方施加的力,与构成为平板状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刚性。

由于内挡泥板46的切口部51在俯视观察时构成为使遮盖部46d的中央部的长度较短,所以能够提高遮盖部46d的中央部的刚性。

当行驶风吹到内挡泥板46上时,通过遮盖部46d使行驶风朝向上方。由此,由于内挡泥板46受到向下的力,所以对摆臂13施加将后轮3按压向地面的方向的力。

如上述结构那样,自动二轮车1借助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于车架10的摆臂13来对后轮3进行支承。而且,自动二轮车1具有摆臂13,该摆臂13在前端具有枢轴部13b,在后端对后轮3进行支承,具有覆盖后轮3的轮胎部3e的前部的内挡泥板46。而且,自动二轮车1具有后轮3,该后轮3经由轮毂3d而能够旋转地支承于摆臂13,在轮辋部3b上安装轮胎部3e。

此外,内挡泥板46具有与摆臂13的横向部13a的上表面13c连接的基部46a。而且,内挡泥板46具有从基部46a沿着轮胎部3e的侧面3f向上方延伸的侧壁部46b,在侧壁部46b的上缘146b具有覆盖轮胎部3e的上表面的遮盖部46d,在遮盖部46d的后端具有切口部51。

这样,通过具有切口部51,能够将支承于摆臂13的内挡泥板46设置成靠近后轮3,由于是在遮盖部46d设置切口的形状,所以能够极力减小承受行驶风的袋状的部分。而且,能够使由行驶风造成的影响难以波及到摆臂13。另外,能够利用遮盖部46d和侧壁部46b来进行后轮3的前部的行驶风的整流。

在上述结构中,遮盖部46d的后端位于比后轮3的车轴3a靠前方的位置,切口部51形成为使遮盖部46d的后缘朝向车体前方被切除的形状。

由此,能够使内挡泥板46不是承受行驶风的袋形状。

通过将内挡泥板46配置成靠近后轮3,能够进一步缩短遮盖部46d的前后长度,保护后罩44的下表面不受后轮3溅起的泥等影响。

在上述结构中,侧壁部46b被设置成跨轮胎部3e的外径方向的宽度。

由此,由于侧壁部46b覆盖轮胎部3e的侧面3f,所以能够通过内挡泥板46高效地防止溅泥。另外,在侧面观察时,能够利用与轮胎部3e重叠的部分来构成内挡泥板46,能够抑制因设置内挡泥板46而导致的车体侧方的投影面积的增大。

在上述结构中,由于切口部51形成为圆弧状,所以能够将内挡泥板46设置成靠近接近后轮3。通过使后轮3进入到遮盖部46d的切口部51,能够将内挡泥板46配置成靠近后轮3。

在上述结构中,由于遮盖部46d的上表面配合轮胎表面形状而形成为圆弧状,所以遮盖部46d的背面的形状接近轮胎部3e的配置内挡泥板46的部位处的胎面的表面形状。由此,能够将内挡泥板46接近轮胎部3e地设置。

在上述结构中,摆臂13具有左右一对右臂部13r和左臂部13l、以及设置在右臂部13r和左臂部13l之间的横向部13a。而且,内挡泥板46的基部46a至少支承于横向部13a的上表面13c,并且具有右延伸部46r和左延伸部46l,该右延伸部46r和左延伸部46l是沿着右臂部13r和左臂部13l向后方延伸的后方延伸部。此外,右延伸部46r和左延伸部46l位于比轮胎部3e的侧面3f和轮辋部3b靠车体后方的位置。

由此,由于内挡泥板46在轮胎部3e的前部覆盖轮胎部3e的上表面侧面,所以能够防止溅泥,并且能够使行驶风避开轮胎部3e地流向车体后方。

在上述结构中,内挡泥板46的侧壁部46b从右延伸部46r和左延伸部46l向上方延伸。

由此,由于内挡泥板46在轮胎部3e的前部覆盖轮胎部3e的上表面侧面,所以能够防止溅泥,并且能够使行驶风避开轮胎部3e地流向车体后方。

另外,由于侧壁部46b向远离车轴3a的方向延伸并与遮盖部46d连接,所以提高了遮盖部46d接近轮胎部3e的方向上的刚性。

在上述结构中,侧壁部46b的上缘146b位于与轮胎部3e的侧面3f的端部相同的高度,切口部51的缘部以在侧面观察时指向前后方向的方式设置于遮盖部46d。

因此,能够将内挡泥板46配置成更靠近轮胎部3e,使内挡泥板46的形状为非袋形状的形状。

在上述结构中,遮盖部46d从基部46a向后上方延伸,在遮盖部46d的前部的左右具有向上方突出的鼓出部46c,鼓出部46c的上表面的倾斜比遮盖部46d的倾斜要小,随着靠向后方,该鼓出部46c和遮盖部46d的高度变为相同。

由此,形成为对遮盖部46d处的行驶风进行引导的形状,在遮盖部46d处承受行驶风,因此施加将后轮3按压向地面的方向的力。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鞍乘型车辆,以自动二轮车1为例来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

本发明能够应用于具有两个前轮或后轮的三轮鞍乘型车辆或者具有4个以上的车轮的鞍乘型车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