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前纵梁后端的连接件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643616发布日期:2020-01-10 14:26阅读:328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前纵梁后端的连接件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前纵梁后端的连接件结构。



背景技术:

在车辆的高速碰撞过程中,汽车前部对碰撞能量的吸收能力和脚部空间能否保持对乘员的安全有着重要关系。但二者呈现一个矛盾的关系,能量的吸收及乘员空间的保持往往不能兼顾。

现有技术中,在纵梁的设计上通常较多的考虑用前部纵梁来吸收主要碰撞能量,很少考虑利用前纵梁后端连接件这条主要的传力路径上的关键件的变形来吸收部分能量,比如申请号为cn200910191263.4、cn201110318633.3、cn200310101822.0的专利申请或专利公开的技术。虽然这些技术在结构、成本、以及驾驶员舒适性方面都有所提高,但在车辆被动安全性能上均未能使前纵梁后端连接件适当变形,在乘员保护性能提升方面发挥作用。当碰撞发生时,前部纵梁完全压溃或者变形后,由于前纵梁后端的连接件较强无法适当的变形吸收能量,从而导致整车加速度较高,造成乘员伤害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汽车前纵梁后端的连接件结构,旨在当碰撞发生时,能使前纵梁后端连接件适当变形吸收部分由于碰撞产生的动能,同时亦能保持乘员下肢的空间不受较大的侵占。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方案:

一种汽车前纵梁后端的连接件结构,包括连接件本体,所述连接件本体的前后两端分别与前纵梁和底板纵梁连接,所述连接件本体的前段纵向地设置有前段加强板,所述连接件本体的后段纵向地设置有后段加强板;所述前段加强板和所述后段加强板的连接处形成变形引导区,且位于脚部空间前侧上方。

进一步,所述前段加强板的连接端和所述后段加强板的连接端上分别设置有翻边结构,且两连接端的翻边结构间通过点焊连接形成强度薄弱区从而作为变形引导区。

进一步,所述前段加强板和所述后段加强板的连接处还设置有变形引导槽或加工有弱化强度的孔结构。

当车辆发生前碰事故时,车体的前保吸能盒、前纵梁前段、前纵梁后段,由于碰撞产生较大的能量依次压溃或变形,从而吸收碰撞产生的能量。当前纵梁完全压溃时,前纵梁后端的连接件由于其前段加强板与后段加强板不是一体件,在前段加强板与后段加强板的连接处产生一个强度较弱的区域,此时在前段加强板与后段加强板的连接处会产生一个折弯的变形来吸收部分整车碰撞过程中的能量,而后段加强板则可以保持乘员脚部空间及前底板的结构完整性。由于前纵梁后端连接件的前段加强板和后段加强板的连接位置位于脚部空间前侧上方,可以有效的避开前纵梁后端连接件的变形发生在影响乘员下肢伤害的相关区域(如脚尖、脚跟等),这样既达到吸收碰撞产生的能量,又不影响乘员下肢安全系统的集成的目的。

该汽车前纵梁后端的连接件结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以前纵梁后端连接件的适当变形来吸收碰撞过程的能量从而达到降低整车加速度的目的、以前纵梁后端连接件加强板结构的分体式设计以及对分体式加强板的连接位置的设计来保证前纵梁后端本体变形时避开乘员下肢所需空间的位置,这样既保证前纵梁后端连接件能够发生形变消耗能量降低整车碰撞的加速度,亦能使乘员的下部空间得到保障,从而提高提高乘员保护的性能。

(2)本实用新型在不影响原有车身设计以及乘坐舒适性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减小前碰过程中车体加速度并保持乘员下肢空间完整性,从而有效提升了整车安全性能,同时保证了较低的成本和较好的系统集成性。

(3)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成本低、实用性强、使用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汽车前纵梁后端的连接件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碰撞前的前纵梁后端连接件的状态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碰撞后的前纵梁后端连接件的变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连接件本体;2—前段加强板;3—后端加强板;4—前后加强板的连接处;5—脚部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图1至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前纵梁后端的连接件结构的具体实施方式。图1是本施方式中汽车前纵梁后端的连接件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和图3是本施方式中前纵梁后端连接件碰撞前后的状态示意图。本实用新型中的前后向和汽车的前后向一致,本实用新型中的纵向和汽车前纵梁的布置方向一致,也即汽车的前后向。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汽车前纵梁后端的连接件结构,包括连接件本体1,连接件本体1的前后两端分别与前纵梁和底板纵梁连接,连接件本体1的前段纵向地设置有前段加强板2,连接件本体1的后段纵向地设置有后段加强板3;前段加强板2和后段加强板3的连接处4形成变形引导区,且位于脚部空间5前侧上方。碰撞发生时,后段加强板3可以保持乘员脚部空间及前底板的结构完整性。

优选地,前段加强板2的连接端和后段加强板3的连接端上分别设置有翻边结构,且两连接端的翻边结构间通过点焊连接形成强度薄弱区从而作为变形引导区。

优选地,前段加强板2和后段加强板3的连接处4还可设置有变形引导槽或加工有弱化强度的孔结构等。

当车辆发生前碰事故时,车体的前保吸能盒、前纵梁前段、前纵梁后段,由于碰撞产生较大的能量依次压溃或变形,从而吸收碰撞产生的能量。当前纵梁完全压溃时,前纵梁后端的连接件由于其前段加强板2与后段加强板3不是一体件,在前段加强板2与后段加强板3的连接处4产生一个强度较弱的区域,此时在前段加强板2与后段加强板3连接处4会产生一个折弯的变形吸收部分整车碰撞过程中的能量,如图3所示。众所周知,车辆碰撞过程中,能量的吸收与侵入量是相矛盾的,前纵梁后端连接件前段发生变形势必会导致整车防火墙的侵入量增加,造成乘员下肢空间变小,但改变前纵梁后端连接件的前段加强板2和后段加强板3的连接位置可以有效的避开前纵梁后端连接件的变形发生在影响乘员下肢伤害的相关区域(如脚尖、脚跟等),这样既达到吸收碰撞产生的能量,又不影响乘员下肢安全系统的集成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在不影响原有车身设计以及乘坐舒适性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减小前碰过程中车体加速度并保持乘员下肢空间完整性,从而有效提升了整车安全性能,同时保证了较低的成本和较好的系统集成性。

本实用新型以前纵梁后端连接件的适当变形来吸收碰撞过程的能量从而达到降低整车加速度的目的、以前纵梁后端连接件加强板结构的设计来保证前纵梁后端本体变形时避开乘员下肢所需空间的位置,达到了既能降低整车加速度又能保证乘员下肢空间的目的。这样既保证前纵梁后端连接件能够发生形变消耗能量降低整车碰撞的加速度,亦能使乘员的下部空间得到保障,从而提高提高乘员保护的性能。

本实用新型以较低的成本和简单的结构有效的减小了前碰事故中乘员的伤害,提高了车辆的安全性能。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的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的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