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高稳定结构的智能客服机器人用驱动底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440701发布日期:2020-12-29 09:39阅读:108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高稳定结构的智能客服机器人用驱动底盘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底盘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具有高稳定结构的智能客服机器人用驱动底盘。



背景技术:

机器人是一种能够半自主或全自主工作的智能机器,具有感知、决策、执行等基本特征,可以辅助甚至替代人类完成危险、繁重、复杂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服务人类生活,扩大或延伸人的活动及能力范围,而机器人底座起到对机器人的支撑和驱动的作用,不同型号和功能的机器人所使用的机器人底座也各不相同。

现有的智能客服机器人用驱动底盘使用的滚轮往往是四个独立的橡胶轮,这种滚轮在使用时,受到地形的影响较大,在遇到障碍物时,易发生机器人的倾倒,且没有对机器人的支撑件,造成机器人的损坏,在安装机器人到底盘时,常常采用的是螺栓的固定,这种连接方式虽然牢固,但安装比较麻烦,底盘的尺寸固定的,不能进行调节,具有使用的局限性,因此亟需设计一种具有高稳定结构的智能客服机器人用驱动底盘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高稳定结构的智能客服机器人用驱动底盘,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机器人的稳定性不高,在移动时易倾倒,机器人和底盘安装不方便,底盘滚轮之间的轴距不能调节,有使用的局限性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具有高稳定结构的智能客服机器人用驱动底盘,包括机体,所述机体的内侧连接有卡板,所述机体的内侧连接有隔板,所述卡板的外侧连接有弹簧,所述卡板的外表面连接有第一把手,所述机体的上表面连接有转套,所述转套的内侧连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的一端连接有第一转杆,所述第一转杆的一侧连接有支撑护板,所述机体的底端连接有连接架,所述连接架的外侧设置有履带,所述履带的下表面设置有转轮,所述履带的表面连接有滑轮,所述滑轮的表面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表面连接有转轴,所述连接架的外表面连接有第二把手,所述连接架的表面连接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的表面连接有第二转杆,所述机体的内侧设置有支撑条,所述第一转杆的两侧连接有转球,所述转球的表面抵合有簧片,所述簧片的一侧连接有转槽。

优选的,所述卡板通过弹簧和机体连接,所述卡板和机体组成伸缩结构,所述卡板通过第一把手与机体组成滑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支撑护板呈圆弧状,且支撑护板分两组对称的连接在支撑杆上,所述支撑杆在转套内转动,所述支撑杆和转套组成转动结构。

优选的,所述履带呈倒梯形形状,所述履带和转轮组成滑动连接,所述转轮连接在连接架的两侧,所述转轮和连接架组成转动结构,所述滑轮和连接杆组成转动结构,所述连接杆和转轴组成转动结构。

优选的,所述伸缩杆分两组连接在连接架上,且伸缩杆一组的数量为两个,所述连接架和伸缩杆组成伸缩结构,所述第二转杆连接在机体和连接架之间的连接柱上,所述伸缩杆和第二转杆组成转动结构。

优选的,所述转球通过簧片连接在转槽上,所述簧片呈圆弧状,且簧片分两组连接在转槽表面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滚轮采用履带式,且轴距可调节,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机器人和底盘的安装连接便利,底盘上有固定件,对机器人进行支撑。

(1)设置有履带、滑轮、连接杆、转轴、伸缩杆和第二转杆,通过在连接架的内部连接有转轮,使履带在转轮上转动,通过滑轮和连接杆的连接,使滑轮和履带的内表面连接,经转轴在连接架上转动连接,增加连接架的稳定性,通过伸缩杆和连接架连接,使连接架之间的距离可调节,经第二转杆和伸缩杆的转动连接,使连接架可转动,改变行驶方向,通过连接架之间的距离调节,提高对机器人在机体上连接的稳定性。

(2)设置有卡板、弹簧和第一把手,通过卡板在机体内的伸缩,使卡板在机体内滑动,经弹簧连接在机体和卡板之间,方便对弹簧的抽拉,通过第一把手的拉取和弹簧的压缩,方便机器人连接在机体内,通过卡板和弹簧的作用,使机体和机器人的连接牢固,方便连接。

(3)设置有转套、支撑杆、第一转杆、支撑护板、转球、转槽和簧片,通过在机体的表面连接转套,支撑杆在转套内转动,经第一转杆两侧的转球连接支撑杆和支撑护板,通过转槽和簧片的作用,使转球在转槽内卡合转动,方便对支撑护板的连接角度进行调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正视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俯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仰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俯视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中:1、机体;2、卡板;3、隔板;4、弹簧;5、第一把手;6、转套;7、支撑杆;8、第一转杆;9、支撑护板;10、连接架;11、履带;12、转轮;13、滑轮;14、连接杆;15、转轴;16、第二把手;17、伸缩杆;18、第二转杆;19、支撑条;20、转球;21、转槽;22、簧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具有高稳定结构的智能客服机器人用驱动底盘,包括机体1,机体1的内侧连接有卡板2,机体1的内侧连接有隔板3,卡板2的外侧连接有弹簧4,卡板2的外表面连接有第一把手5,卡板2通过弹簧4和机体1连接,卡板2和机体1组成伸缩结构,卡板2通过第一把手5与机体1组成滑动连接,如图1和图4所示,通过第一把手5对卡板2的抽拉,经弹簧4的压缩,方便机器人进入到机体1内,使机体1和机器人的连接方便,经弹簧4的弹性性能,使卡板2和机体1的连接牢固,从而使机器人在机体1内的连接牢固稳定。

机体1的上表面连接有转套6,转套6的内侧连接有支撑杆7,支撑杆7的的一端连接有第一转杆8,第一转杆8的一侧连接有支撑护板9,支撑护板9呈圆弧状,且支撑护板9分两组对称的连接在支撑杆7上,支撑杆7在转套6内转动,支撑杆7和转套6组成转动结构,如图1-2所示,经转套6和支撑杆7的连接,方便对支撑护板9的位置调整,支撑护板9通过和连接在机体1内机器人连接,对其进行支撑,防止在机体1移动时,造成其倾倒,影响使用。

机体1的底端连接有连接架10,连接架10的外侧设置有履带11,履带11的下表面设置有转轮12,转轮12连接在连接架10的两侧,对履带11进行支撑和带动,履带11的表面连接有滑轮13,滑轮13的表面连接有连接杆14,连接杆14的表面连接有转轴15,履带11呈倒梯形形状,履带11和转轮12组成滑动连接,转轮12连接在连接架10的两侧,转轮12和连接架10组成转动结构,滑轮13和连接杆14组成转动结构,连接杆14和转轴15组成转动结构,如图1所示,通过转轴15在连接架10上转动连接,使滑轮13转动时,通过连接杆14和转轴15的作用,使滑轮13具有弹性结构,经履带11增加机体1的稳定性。

连接架10的外表面连接有第二把手16,通过第二把手16可以拉动连接架10,调整连接架10之间的距离,连接架10的表面连接有伸缩杆17,伸缩杆17的表面连接有第二转杆18,机体1的内侧设置有支撑条19,伸缩杆17分两组连接在连接架10上,且伸缩杆17一组的数量为两个,连接架10和伸缩杆17组成伸缩结构,第二转杆18连接在机体1和连接架10之间的连接柱上,伸缩杆17和第二转杆18组成转动结构,如图3所示,经伸缩杆17的伸缩,可改变连接架10之间的轴距,使连接架10连接的轴距增长,提高机体1的稳定性,经第二转杆18的作用,使履带11在移动的轨迹方向上可调节,提高其灵活性。

第一转杆8的两侧连接有转球20,转球20的表面抵合有簧片22,簧片22的一侧连接有转槽21,转球20通过簧片22连接在转槽21上,簧片22呈圆弧状,且簧片22分两组连接在转槽21表面上,如图5所示,通过支撑杆7的内侧有转槽21,第一转杆8的两端连接转球20,使转球20在转槽21内转动,转槽21对转球20卡合,防止转球20的脱落,通过簧片22抵合在转球20的表面,增加转球20的转动摩擦力,防止在支撑护板9的位置角度调节好后,转球20的转动改变位置角度,影响支撑护板9对机器人的支撑。

工作原理:使用时,通过在机体1内部的卡板2滑动,方便机器人和机体1的连接,通过弹簧4的连接,使机体1和卡板2的连接牢固,进而使机体1和机器人的连接牢固,经第一把手5方便对弹簧4的抽拉,通过转套6和支撑杆7的转动,可对支撑护板9进行调节,通过第一转杆8和转球20的连接,使支撑护板9和机器人的连接角度可调节,通过转槽21表面的簧片22和转球20连接,增大转球20在转槽21中的转动摩擦力,使支撑护板9的角度和位置不会轻易的改变。

通过连接架10两侧的转轮12和履带11连接,可带动履带11的转动,连接架10表面连接的转轴15可转动,通过转轴15使滑轮13在履带11表面转动使,可上下移动,在遇到小的障碍物时,不会对机体1造成滑动,受地形的影响较小,履带11可提高机体1的稳定性,通过伸缩杆17的作用,可在伸缩杆17伸缩时,改变连接架10之间的连接轴距,进而再次的提高机体1的稳定性,防止机体1内连接的机器人倾倒,造成其损坏,通过第二转杆18和伸缩杆17的连接,可改变连接架10的运动轨迹,增加机体1的运动灵活性,较为实用。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