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平衡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263380发布日期:2021-03-16 22:24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一种平衡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平衡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平衡车。



背景技术:

平衡车是利用动态平衡原理控制前进及后退的高科技智能产品,随着身体的倾斜,可随心所欲地控制驾驶速度及前进方向。现有的平衡车的提手一般位于车体的尾部,这种设计存在以下问题:骑行者下车后,需要转动身体,才能以比较舒适的姿态提起平衡车,比较麻烦,并且提起的瞬间,未设置提手的一端容易与地面磨蹭而刮花,车体在行进途中倾斜时提手还容易触碰到地上的凸起物,造成安全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平衡车,旨在解决现有的平衡车提起姿势不自然,提起瞬间底部容易刮花以及提手容易触碰到地上的凸起物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平衡车,包括车体,所述车体顶面的中部位置设有向上凸起的提手,所述提手的两端与所述车体连接,所述提手与所述车体的顶面形成可容人手伸入的通槽,所述提手与所述车体一体成型。

进一步地,所述提手的形状为圆拱形。

进一步地,所述提手的延伸方向与所述车体的延伸方向垂直,所述提手包括与所述车体连接的两个连接部以及连接在两个所述连接部之间的握持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车体短轴方向的两侧边缘平滑过渡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部的厚度大于所述握持部的厚度,所述连接部的厚度与所述握持部的厚度以渐变的方式过渡。

进一步地,所述车体具有容置腔,所述平衡车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容置腔内且位于所述车体的中部位置的转轴,所述转轴与所述车体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车体包括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所述第一车体和所述第二车体通过所述转轴转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提手包括与所述第一车体连接的第一提手部以及与所述第一提手部相对且与所述第二车体连接的第二提手部,所述第一提手部和所述第二提手部呈圆拱形且所述第一提手部和所述第二提手部相互对称,所述第一提手部和所述第二提手部可绕所述转轴相对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提手部和所述第二提手部包括外侧面以及与所述外侧面相对的内侧面,所述外侧面沿所述转轴的轴线方向的投影为第一圆弧,所述第一圆弧所在的圆的圆心落在所述转轴的轴线上,所述内侧面位于所述握持部区域的部分沿所述转轴的轴线方向的投影为第二圆弧,所述第二圆弧所在的圆的圆心落在所述转轴的轴线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将提手设置在车体顶面的中部位置,提手与车体的顶面形成通槽方便使用者用手向上提起,使得使用者提起的姿势更加方便自然,并且在提起的瞬间车体整体向上,没有任何部位与地面接触,不会造成刮花,提手在车体转动过程中也始终远离地面,不会触碰到地上的凸起物,减少安全隐患。另外,由于提手与车体一体成型,提手与车体连接可靠,能够有效避免提手在使用过程中与车体脱落分离的现象,且无需装配,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平衡车直行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平衡车转向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平衡车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在附图中,各附图标记表示:

1、提手;3、通槽;21、第一车体;22、第二车体;11、第一提手部;12、第二提手部;4、踏板组件;13、连接部;14、握持部;5、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平衡车,包括车体,车体顶面的中部位置设有向上凸起的提手1,提手1的两端与车体连接,提手1与车体的顶面形成可容人手伸入的通槽3。

由于本实用新型将提手1设置在车体顶面的中部位置,提手1与车体的顶面形成通槽3方便使用者用手向上提起,使得使用者提起的姿势更加方便自然,并且在提起的瞬间车体整体向上,没有任何部位与地面接触,不会造成刮花,提手1在车体转动过程中也始终远离地面,不会触碰到地上的凸起物,减少安全隐患。进一步地,提手1与车体一体成型,使得提手1与车体连接可靠,能够有效避免提手1在使用过程中与车体脱落分离的现象,且无需装配,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本实施例的提手1的形状为圆拱形,提手1的延伸方向与车体的延伸方向垂直,提手1包括与车体连接的两个连接部13以及连接在两个连接部13之间的握持部14,连接部13与车体短轴方向的两侧边缘平滑过渡连接,从而避免在车体的外观表面出现尖锐结构,使得平衡车整体更为美观。

优选的,连接部13的厚度大于握持部14的厚度,连接部13的厚度与握持部14的厚度以渐变的方式过渡,提手1形成中部尺寸较小而两端尺寸较大的整体外形,连接部13的厚度较大可防止提手1和车体在连接处出现断裂,而握持部14的厚度较小可方便使用者握持。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提手1的形状也可以是方拱形或其他形状,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请一同参阅图2和图3,车体具有容置腔,平衡车还包括设置在容置腔内且位于车体的中部位置的转轴5,转轴5与车体的延伸方向相同,车体包括第一车体21和第二车体22,第一车体21和第二车体22通过转轴5转动连接。第一车体21和第二车体22上可设置踏板组件4,从而形成相对转动的两个承载平台,使用者的双脚分别站在两个承载平台上,再通过使用者的双脚或重心的变化使其所站立的承载平台产生枢转,从而达到操控车体转向的目的。

进一步地,提手1包括与第一车体21连接的第一提手部11以及与第一提手部11相对且与第二车体22连接的第二提手部12,第一提手部11和第二提手部12呈圆拱形且第一提手部11和第二提手部12相互对称,第一提手部11和第二提手部12可绕转轴5相对转动。第一提手部11和第二提手部12包括外侧面以及与外侧面相对的内侧面,外侧面沿转轴5的轴线方向的投影为第一圆弧,第一圆弧的圆的圆心落在转轴5的轴线上,内侧面位于握持部14区域的部分沿转轴5的轴线方向的投影为第二圆弧,第二圆弧所在的圆的圆心落在转轴5的轴线上,因此即使第一提手部11和第二提手部12相对转动一定角度时,第一提手部11的外侧面和第二提手部12的外侧面彼此不会相互错开,第一提手部11内侧面位于握持部14区域的部分和第二提手部12内侧面位于握持部14区域的部分也不会相互错开,从而使得提手1的外表面以及受力内表面不会出现高度差。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将将提手1设置在车体顶面的中部位置,提手1与车体的顶面形成通槽3方便使用者用手向上提起,使得使用者提起的姿势更加方便自然,并且在提起的瞬间车体整体向上,没有任何部位与地面接触,不会造成刮花,提手1在车体转动过程中也始终远离地面,不会触碰到地上的凸起物,减少安全隐患。进一步地,提手1与车体一体成型,使得提手1与车体连接可靠,能够有效避免提手1在使用过程中与车体脱落分离的现象,且无需装配,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