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固型车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347082发布日期:2022-01-05 11:04阅读:259来源:国知局
一种加固型车架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自行车技术领域,更具体的,是一种加固型车架。


背景技术:

2.自行车车架作为自行车的灵魂,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自行车的稳定性、安全性及舒适度。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更加稳固、平衡感更强、减震性能增加的一种加固型自行车车架。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加固型车架,包括:前管、上管、下管、座管、后上叉管、后下叉管;
6.所述上管、所述下管的一端分别与所述座管连接;所述上管、所述下管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前管连接,或所述下管的另一端与所述前管连接,所述上管与所述下管连接;所述上管、所述下管、所述座管围设形成第一空间,或所述上管、所述下管、所述座管、所述前管围设形成第一空间;
7.所述后上叉管、所述后下叉管的一端分别与所述座管连接,所述后上叉管、所述后下叉管的另一端相互连接;所述后上叉管、所述后下叉管与所述座管围设形成第二空间;
8.所述第一空间与所述第二空间分别布置在所述座管相对的两侧。
9.进一步的,所述后下叉管与所述下管设置在所述座管的同一端;所述后上叉管设置在所述座管的远离所述后下叉管的一端。
10.进一步的,所述上管的一端与所述前管的一端相连接;所述上管的另一端与所述座管的中部相连接;所述下管的一端与所述前管的另一端相连接;所述下管的另一端与所述座管的一端相连接。
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空间内设置若干组强化管组。
12.进一步的,所述强化管组包括第一强化管、第二强化管、第三强化管。
13.进一步的,所述上管、所述下管的分别与所述前管连接,
14.所述前管与所述上管和/或下管连接处设置u型加强板;和/或
15.所述座管与所述上管和/或下管连接处设置u型加强板;和/或
16.所述座管与所述后上叉管和/或所述后下叉管连接处设置u型加强板。
17.进一步的,所述下管的一端与所述前管连接,所述上管与所述下管连接,
18.所述前管与所述下管连接处设置u型加强板;和/或
19.所述座管与所述上管和/或下管连接处设置u型加强板;和/或
20.所述座管与所述后上叉管和/或所述后下叉管连接处设置u型加强板。
21.进一步的,所述座管内部设置第二强化管。
2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增加了前管与上下管之间的强度以分散座管与上管所
承受的作用力,并加强整体车架的稳固性及提高钢性,以降低断裂,弯折,变形的情况,提高了骑行者的骑行舒适度。
附图说明
23.图1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示意图。
24.图2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示意图。
25.图3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示意图。
26.图4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示意图。
27.图5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示意图。
28.图6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示意图。
29.其中:
30.前管1
31.上管2
32.下管3
33.座管4
34.后上叉管5
35.后下叉管6
36.第一强化管7
37.第二强化管8
38.第三强化管9
39.加强板10
40.第二强化管11。
具体实施方式
4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42.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加固型车架,增加了前管与上下管之间的强度以分散座管与上管所承受的作用力,并加强整体车架的稳固性及提高钢性,以降低断裂,弯折,变形的情况,提高了骑行者的骑行舒适度,更加稳固、平衡感更强、减震性能增加。
43.【实施例1】
44.车架结构包括前管1、上管2、下管3、座管4、后上叉管5、后下叉管6、第一强化管7、第二强化管8,所述上管2、下管3的一端与所述前管1相连接,另一端则与所述座管4相连接,所述上管2,所述下管3及所述座管4,所述前管1围绕连接形成有一区空间,进一步设有二后叉组连接于座管4,并相反于上,下管,该二后叉组的一端分别连接于座管4,另一端则分别朝两侧延伸并形成有一夹角;所述上管2与所述下管3之间原有第一强化管7及第二强化管8分别置于上下管组的前端和中端。
45.增加了前管与上下管之间的强度以分散座管与上管所承受的作用力,并加强整体
车架的稳固性及提高钢性,以降低断裂,弯折,
46.变形的情况,提高了骑行者的骑行舒适度。
47.【实施例2】
48.车架结构包括前管1、上管2、下管3、座管4、后上叉管5、后下叉管6、第一强化管7、第二强化管8、第三强化管9,所述上管2、下管3的一端与所述前管1相连接,另一端则与所述座管4相连接,所述上管2,所述下管3及所述座管4,所述前管1围绕连接形成有一区空间,进一步设有二后叉组连接于座管4,并相反于上,下管,该二后叉组的一端分别连接于座管4,另一端则分别朝两侧延伸并形成有一夹角;所述上管2与所述下管3之间原有第一强化管7及第二强化管8分别置于上下管组的前端和中端,两个强化管后面距离座管较近的位置增加所述第三强化管9。在实施例1的车架结构上增加强化管组。两个强化管后面距离座管较近的位置增加所述第三强化管9。
49.【实施例3】
50.车架结构包括前管1、上管2、下管3、座管4、后上叉管5、后下叉管6,,所述下管3的一端与所述前管1相连接,另一端则与所述座管4相连接,所述上管2的一端与所述下管3相连接,另一端则与所述座管4相连接,所述下管3及所述座管4,所述上管2围绕连接形成有一区空间,进一步设有二后叉组连接于座管4,并相反于下管,该二后叉组的一端分别连接于座管4,另一端则分别朝两侧延伸并形成有一夹角。
51.【实施例4】
52.车架结构包括前管1、上管2、下管3、座管4、后上叉管5、后下叉管6、u型加强板10,所述下管3的一端与所述前管1相连接,另一端则与所述座管4相连接,所述上管2的一端与所述下管3相连接,另一端则与所述座管4相连接,所述下管3及所述座管4,所述上管2围绕连接形成有一区空间,进一步设有二后叉组连接于座管4,并相反于下管,该二后叉组的一端分别连接于座管4,另一端则分别朝两侧延伸并形成有一夹角,在前管与下管的开叉处加一片u型加强板10,贴合前管与下管的管型,形成三角形加固空间。
53.本技术增加了前管与下管交界处的稳定性与刚性,分散车架前部的压力,使前管和下管的焊接更加牢固,延长了车架的使用寿命。本实用新型是在前管与下管的开叉处加一片u型加强板10,贴合前管与下管的管型,形成三角形空间,加强所述前管1与所述下管3的结构稳定性,防止此处变形、开裂。
54.【实施例5】
55.车架结构包括前管1、上管2、下管3、座管4、后上叉管5、后下叉管6、第一强化管7、第二强化管11,所述上管2、下管3的一端与所述前管1相连接,另一端则与所述座管4相连接,所述上管2,所述下管3及所述座管4,所述前管1围绕连接形成有一区空间,进一步设有二后叉组连接于座管4,并相反于上,下管,该二后叉组的一端分别连接于座管4,另一端则分别朝两侧延伸并形成有一夹角;所述上管2与所述下管3之间有第一强化管7及第二强化管11分别置于上下管组的前端和中端。
56.【实施例6】
57.车架结构包括前管1、上管2、下管3、座管4、后上叉管5、后下叉管6、第一强化管7、第二强化管11、9座管强化管,所述上管2、下管3的一端与所述前管1相连接,另一端则与所述座管4相连接,所述上管2,所述下管3及所述座管4,所述前管1围绕连接形成有一区空间,
进一步设有二后叉组连接于座管4,并相反于上,下管,该二后叉组的一端分别连接于座管4,另一端则分别朝两侧延伸并形成有一夹角;所述上管2与所述下管3之间有第一强化管7及第二强化管11分别置于上下管组的前端和中端,在座管的管内底部,增加座管强化管11。
58.本技术增加了座管4与上管2、下管3之间的强度以分散座管4与上管2、下管3所承受的作用力,并加强整体车架的稳固性及提高钢性,以降低断裂,弯折,变形的情况,提高了骑行者的骑行舒适度。
59.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上述已经展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就实现上述所述的功能技术特点,在程序编程和技术运算实现层面都不存在难度,对于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