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翻转侧导流罩固定装置及侧导流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050191发布日期:2022-08-06 06:48阅读:234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翻转侧导流罩固定装置及侧导流罩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汽车导流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可翻转侧导流罩固定装置及侧导流罩。


背景技术:

2.侧导流罩是装在载货汽车或牵引汽车的驾驶室后侧的空气导流装置,它的主要作用是引导车身和货箱间的空气流向,可以有效地减小载货车高速行驶时的空气阻力,从而实现降低燃油消耗。
3.现有的侧导流罩大多使用支架直接固定在驾驶室后围。目前,如图1所示,侧导流罩可采用固定式支架30进行固定,装配完成后,侧导流罩本体10无法实现翻转,侧导流罩本体10将占用驾驶室后围车身20至牵引座之间的空间,影响用户上下底盘工作台的便利性。如图2所示,侧导流罩还可采用四连杆机构40进行固定,四连杆机构40可以实现侧导流罩本体10在整车前后方向(x向)的平移避让,解决固定式支架30固定侧导流罩导致侧导流罩本体10无法翻转的问题。在上下车时,先翻转侧导流罩本体10,使得侧导流罩本体10在翻转过程中平移至驾驶室侧面,但该类结构存在翻转后可实现的x向避让空间小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鉴于以上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翻转侧导流罩固定装置及侧导流罩,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采用四连杆机构固定侧导流罩,存在翻转后可实现的x向避让空间小的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6.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可翻转侧导流罩固定装置,包括:
7.翻转连接组件,所述翻转连接组件包括多个翻转连接件,多个所述翻转连接件上下间隔安装在侧导流罩本体与车身的交接处,所述翻转连接件可翻转打开或折叠;
8.气撑杆,所述气撑杆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在侧导流罩本体和车身上;
9.限位撑杆组件,所述限位撑杆组件包括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转动连接在所述侧导流罩本体上,所述第二连杆转动连接在所述车身上,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杆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一侧转动设置有手柄,且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手柄之间连接有弹性件;
10.按压所述手柄的一端,所述手柄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杆分离,所述翻转连接件、所述限位撑杆组件均可翻转折叠,以使侧导流罩本体贴合在车身上;打开所述翻转连接件、所述限位撑杆组件,所述手柄的另一端扣合在所述第二连杆上,以使侧导流罩本体相对于车身打开。
11.优选地,每个所述翻转连接件的一端各固定有用于安装在所述侧导流罩本体上的侧导流罩连接支架,每个所述翻转连接件的另一端各固定有用于安装在所述车身上的车身连接支架。
12.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杆的端部设置有第一过渡支架,所述第一过渡支架与所述侧导流罩连接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过渡支架与所述侧导流罩本体间隔布置,以在所述第一过渡支架与所述侧导流罩本体之间形成容置所述手柄的避让空间;所述第二连杆的端部设置有第二过渡支架,所述第二过渡支架贴合在车身上,且所述第二过渡支架与所述车身连接支架固定连接。
13.优选地,所述第二过渡支架设置有第二u形槽道,所述第二u形槽道的槽底与车身贴合,所述限位撑杆组件翻转折叠状态下,所述第二连杆的端部置于所述第二u形槽道内。
14.优选地,所述车身连接支架设置有第一u形槽道,所述第一u形槽道的槽底与车身贴合,所述翻转连接件翻转折叠状态下,所述侧导流罩连接支架置于所述第一u形槽道内。
15.优选地,所述翻转连接组件还包括加强连接杆,各个所述侧导流罩连接支架均固定在所述加强连接杆上,所述加强连接杆上设置有用于固定于侧导流罩本体上的连接架。
16.优选地,所述气撑杆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在多个所述翻转连接件中的其中一个所述翻转连接件的所述车身连接支架上和所述侧导流罩连接支架上。
17.优选地,所述气撑杆设置有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气撑杆中的其中一个所述气撑杆安装于最上方的所述翻转连接件的上侧;至少两个所述气撑杆中的另一个所述气撑杆安装于最下方的所述翻转连接件的上侧。
18.优选地,所述限位撑杆组件安装在最下方的所述翻转连接件的下侧。
19.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侧导流罩,包括侧导流罩本体和如上所述的可翻转侧导流罩固定装置,其中,所述侧导流罩本体的一侧通过所述可翻转侧导流罩固定装置安装在车身上,以使所述侧导流罩本体可相对于所述车身打开或贴合在所述车身上。
20.本发明实施例一种可翻转侧导流罩固定装置及侧导流罩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21.本发明实施例的可翻转侧导流罩固定装置及侧导流罩,将翻转连接件安装在侧导流罩本体与车身的交接处,在翻转连接件折叠时,可将侧导流罩本体完全贴合在车身上,在侧导流罩翻转后,增加整车前后方向的避让空间,减小侧导流罩的占用空间。并且,在侧导流罩本体与车身之间还安装气撑杆和限位撑杆组件,通过按压限位撑杆组件中的手柄,使得翻转连接件、限位撑杆组件处于可折叠状态,向侧导流罩本体施力,即可将侧导流罩本体贴合在车身上,实现侧导流罩的翻转闭合;向侧导流罩本体反向施力,使得翻转连接件、限位撑杆组件打开,手柄在弹性件作用下复位,即可固定限位撑杆组件,使得侧导流罩本体在气撑杆和限位撑杆组件的作用下处于打开状态,操作简单,改善了上下底盘工作台的便利性。并且,气撑杆可起到辅助翻转作用,操作过程轻便省力。
附图说明
22.图1是现有技术中侧导流罩与车身的连接结构示意图一;
23.图2是现有技术中侧导流罩与车身的连接结构示意图二;
24.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可翻转侧导流罩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5.图4是图3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6.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翻转连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7.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中限位撑杆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8.图7是图6所示限位撑杆组件的局部剖视图;
29.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可翻转侧导流罩固定装置处于折叠状态的示意图;
30.图9是图8中去除侧导流罩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31.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中限位撑杆组件折叠前后状态示意图;
32.图中,10、侧导流罩本体;20、车身;30、固定式支架;40、四连杆机构;
33.1、翻转连接组件;11、翻转连接件;12、侧导流罩连接支架;13、车身连接支架;131、第一u形槽道;14、加强连接杆;141、连接架;
34.2、气撑杆;
35.3、限位撑杆组件;31、第一连杆;32、第二连杆;33、手柄;34、弹性件;35、第一过渡支架;36、第二过渡支架;361、第二u形槽道;37、销轴。
具体实施方式
36.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7.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3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39.如图3-图9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可翻转侧导流罩固定装置,包括翻转连接组件1、气撑杆2和限位撑杆组件3,其中,翻转连接组件1包括多个翻转连接件11,多个所述翻转连接件11上下间隔安装在侧导流罩本体10与车身20的交接处,所述翻转连接件11可翻转打开或折叠,通过翻转打开翻转连接件11打开侧导流罩本体10,通过折叠翻转连接件11可将导流罩本体贴合在车身20上;由于翻转连接件11安装在侧导流罩本体10与车身20的交接处,当翻转连接件11折叠时,侧导流罩本体10绕侧导流罩本体10与车身20的交接线翻转折叠,使得侧导流罩本体10与车身20之间不会存在间隔,使得侧导流罩本体10可贴合在车身20上;所述气撑杆2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在侧导流罩本体10和车身20上,使得在侧导流罩本体10翻转打开时,气撑杆2向侧导流罩本体10提供翻转的推力,辅助侧导流罩翻转打开,且可支撑在侧导流罩本体10与车身20之间,起到限位作用;在侧导流罩本体10折叠时,气撑杆2可辅助折叠,为侧导流罩本体10提供折叠助力;所述限位撑杆组件3包括第一连杆31和第二连杆32,所述第一连杆31转动连接在所述侧导流罩本体10上,所述第二连杆32转动连接在所述车身20上,所述第一连杆31与所述第二连杆32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31的一侧转动设置有手柄33,且所述第一连杆31与所述手柄33之间连接有弹性件34,弹性件34可为弹簧。
40.按压所述手柄33的一端,手柄33相对于第一连杆31转动,所述手柄33的另一端与
所述第二连杆32分离,所述翻转连接件11、所述限位撑杆组件3均处于可翻转折叠的状态,向侧导流罩本体10施力,可使得侧导流罩本体10贴合在车身20上;打开所述翻转连接件11、所述限位撑杆组件3,所述手柄33的另一端在弹性件34的弹性作用下可自动扣合在所述第二连杆32上,以使侧导流罩本体10相对于车身20打开,由于手柄33扣合在第二连杆32上,锁定第一连杆31和第二连杆32之间的转动,使得第一连杆31和第二连杆32相对固定,使得限位撑杆组件3支撑在侧导流罩本体10与车身20之间,起到限位支撑作用。
41.本发明通过将翻转连接件11安装在侧导流罩本体10与车身20的交接处,在翻转连接件11折叠时,可将侧导流罩本体10完全贴合在车身20上,在侧导流罩翻转后,增加整车前后方向的避让空间,减小侧导流罩的占用空间。并且,在侧导流罩本体10与车身20之间还安装气撑杆2和限位撑杆组件3,通过按压限位撑杆组件3中的手柄33,使得翻转连接件11、限位撑杆组件3处于可折叠状态,向侧导流罩本体10施力,即可将侧导流罩本体10贴合在车身20上,实现侧导流罩的翻转闭合;向侧导流罩本体10反向施力,使得翻转连接件11、限位撑杆组件3打开,手柄33在弹性件34作用下复位,即可固定限位撑杆组件3,使得侧导流罩本体10在气撑杆2和限位撑杆组件3的作用下处于打开状态,操作简单,改善了上下底盘工作台的便利性。并且,气撑杆2可起到辅助翻转作用,操作过程轻便省力。
42.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每个所述翻转连接件11的一端各固定有用于安装在所述侧导流罩本体10上的侧导流罩连接支架12,每个所述翻转连接件11的另一端各固定有用于安装在所述车身20上的车身连接支架13。侧导流罩连接支架12、翻转连接件11和车身连接支架13连接在侧导流罩本体10与车身20之间,侧导流罩连接支架12和车身连接支架13作为侧导流罩本体10的主要承重部件,可承受侧导流罩本体10的重力,避免车身20驾驶室后围板开裂。
43.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位于最下侧的车身连接支架13的长度大于其他车身连接支架13的长度。通过增加下侧的车身连接支架13的长度,可增加翻转连接组件1与车身20的接触面积,减小应力集中。
44.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车身连接支架13设置有第一u形槽道131,第一u形槽道131的开口向远离车身20的方向布置,所述第一u形槽道131的槽底与车身20贴合,所述翻转连接件11翻转折叠状态下,所述侧导流罩连接支架12置于所述第一u形槽道131内,使得翻转连接件11翻转时,侧导流罩连接支架12可嵌在第一u形槽道131内,减小侧导流罩连接支架12和车身连接支架13折叠后的占用空间,从而减小侧导流罩本体10与车身20之间的间隔,使得侧导流罩本体10可贴合在车身20上。
45.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翻转连接组件1还包括加强连接杆14,各个所述侧导流罩连接支架12均固定在所述加强连接杆14上,所述加强连接杆14上设置有用于固定于侧导流罩本体10上的连接架141。加强连接杆14在侧导流罩本体10上竖向布置,将各个侧导流罩连接支架12串接在一起,增强翻转连接组件1的整体强度,提高翻转连接组件1的承重能力。连接架141设置在加强连接杆14的底部,连接架141与侧导流罩本体10可通过螺栓连接。
46.本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所述第一连杆31的端部设置有第一过渡支架35,所述第一过渡支架35与所述侧导流罩连接支架12固定连接,可固定在侧导流罩连接支架12的下侧,所述第一过渡支架35与所述侧导流罩本体10间隔布置,以在所述第一过渡支架35与所述侧导流罩本体10之间形成容置所述手柄33的避让空间,使得第一连杆31相对第二连杆
32转动折叠后,手柄33相对于第一连杆31折叠,手柄33的端部置于该避让空间内;所述第二连杆32的端部设置有第二过渡支架36,所述第二过渡支架36贴合在车身20上,且所述第二过渡支架36与所述车身连接支架13固定连接。通过设置的第一过渡支架35和第二过渡支架36方便第一连杆31和第二连杆32的安装,将第一过渡支架35连接在侧导流罩连接支架12上,将第二过渡支架36连接在车身连接支架13上,可增加翻转连接件11和限位撑杆组件3的整体连接强度。
47.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杆31与第二连杆32通过销轴37连接,第一连杆31与第一过渡支架35通过销轴37连接,第二连杆32与第二过渡支架36通过销轴37连接,手柄33与第一连杆31通过销轴37连接。
48.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过渡支架36设置有第二u形槽道361,第二u形槽道361的槽口朝向远离车身20的方向布置,所述第二u形槽道361的槽底与车身20贴合,所述限位撑杆组件3翻转折叠状态下,所述第二连杆32的端部置于所述第二u形槽道361内,减小第二连杆32与第二过渡支架36的占用空间。本实施例中,第二u形槽道361的槽壁可与第一u形槽道131的槽壁通过螺栓连接固定。
49.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气撑杆2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在多个所述翻转连接件11中的其中一个所述翻转连接件11的所述车身连接支架13上和所述侧导流罩连接支架12上,以辅助支撑翻转连接件11翻转折叠或打开。进一步地,气撑杆2的端部与车身连接支架13、侧导流罩连接支架12分别采用球头铰接。
50.可选地,所述气撑杆2设置有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气撑杆2中的其中一个所述气撑杆2安装于最上方的所述翻转连接件11的上侧;至少两个所述气撑杆2中的另一个所述气撑杆2安装于最下方的所述翻转连接件11的上侧。两个气撑杆2上下间隔布置,使得两个气撑杆2向侧导流罩本体10提供的作用力均衡。进一步地,所述限位撑杆组件3安装在最下方的所述翻转连接件11的下侧,增强最下方的翻转连接件11的连接强度和支撑承载力。本实施例中,翻转连接件11设置有三个,气撑杆2设置有两个,两个气撑杆2中的其中一个气撑杆2安装在最上方的翻转连接件11的上侧,另一个气撑杆2安装在最下方的翻转连接件11的上侧。在其他实施例中,位于中部的翻转连接件11的上侧也可安装一个气撑杆2。
51.本发明的工作过程为:
52.翻转操作时,先按下限位撑杆组件3上的手柄33(图3中俯视角度下,手柄33绕第一连杆31为顺时针转动),分离手柄33与第二连杆32,使限位撑杆组件3处于可折叠状态,掰动侧导流罩本体10的远离车身20的一端,使得侧导流罩本体10绕旋转中心轴o逆时针旋转(俯视角度),直至侧导流罩本体10贴合在车身20上,如图8和图9所示。复位时,反向掰动侧导流罩本体10的远离车身20的一端,使得侧导流罩本体10绕旋转中心o顺时针旋转至初始位置即可,手柄33可在弹簧的弹性作用下自行复位卡紧限位撑杆组件3中的第二连杆32,如图10所示,防止侧导流罩本体10晃动或行车过程中折叠。
53.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侧导流罩,包括侧导流罩本体10和如上所述的可翻转侧导流罩固定装置,其中,所述侧导流罩本体10的一侧通过所述可翻转侧导流罩固定装置安装在车身20上,以使所述侧导流罩本体10可相对于所述车身20打开或贴合在所述车身20上。由于侧导流罩本体10与车身20的交接处通过翻转连接件11连接,在侧导流罩本体10翻转贴合在车身20上时,侧导流罩与车身20的交接处不会分离,使得侧导流罩翻转后,增加整车前后
方向的避让空间,减小侧导流罩的占用空间,且操作简单,改善了上下底盘工作台的便利性。并且,气撑杆2可起到辅助翻转作用,操作过程轻便省力。
54.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之侧导流罩的其他具体实施方式与上述可翻转侧导流罩固定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基本相同,不再一一赘述。
55.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