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装置的制造方法_4

文档序号:8501974阅读:来源:国知局
48的旋转相对于固定齿构件47旋转。因此,凸轮51的凸轮突出部64不升到固定齿构件47的凸轮突出部59上面,使得固定齿构件47沿着插入轴49的轴向方向朝左方Y2移动。因此,所述一对侧板31在固定齿构件47的挤压部53与中间构件61之间的空间中的挤压被释放。因此,侧板31中的每个侧板均被释放而不被所述一对对应的侧板28中的每个侧板28挤压并且不与侧板28接触。另外,偏心凸轮52从通孔15A缩回,从而释放下柱16在上柱15上的挤压。如上,从操作杆48旋转开始的一系列操作允许所述一对侧板31被释放而不被所述一对侧板28挤压并且不与侧板28接触的操作杆48的状态被称作杆解锁状态。
[0065]在杆解锁状态下,固定齿构件47在左方Y2上与可动齿构件37分离,使得第二齿57也在左方Y2上与第一齿39分离。也就是说,第二齿57与第一齿39之间的啮合被释放。在这种状态下,上柱15相对于下柱16在轴向方向X上的相对移动变得可能,使得该相对移动能够实现转向构件2的伸缩调节。在伸缩调节期间,支撑架24与上柱15 —起沿轴向方向X移动。此时,支撑架24侧的可动齿构件37相对于固定齿构件47沿轴向方向X移动,使得第一齿39的面向第二齿57的一部分被偏离。另外,此时,插入轴49相对于支撑架24和上柱15沿轴向方向X移动。插入轴49相对于上柱15在轴向方向X上的相对移动量为转向构件2的伸缩调节量。
[0066]另外,在上柱15的锁定通过锁定和释放机构46释放的状态下,转向构件2的倾斜调节也是可以的。在倾斜调节期间,插入轴49可以在用于倾斜的长形孔30中相对于固定支架23移动。如上所述,锁定和释放机构46允许固定齿构件47沿横向方向Y移动,以使得固定齿构件47与可动齿构件37接触或与其分离。因此,可以允许第二齿57与第一齿39啮合以在轴向方向X上锁定上柱15,并且允许释放第一齿39与第二齿57之间的啮合以解锁上柱15。
[0067]如上所述,固定齿构件47绕插入轴49的旋转由旋转调节部55调节。因此,固定齿构件47可以在不与插入轴49 一起旋转的情况下沿横向方向Y移动。因此,固定齿构件47允许第二齿57与第一齿39可靠地啮合以及可靠地释放第一齿39与第二齿57之间的啮入口 ο
[0068]图6示出了从上方观察到的沿着图2的线V1-VI截取的截面图。图6示出了与图5 一致的每个构件的布置(图7和图8也是一样)。参照图6,在支撑架24的联接板32的顶面中,在从可动齿构件37的锁定部35沿右方Yl的位置处设置有沿竖直方向Z延伸的一对伸缩调节部66。该位置与长形孔40和插入孔34中的每一者分开。类似于突出部的所述一对伸缩调节部66从联接板32的顶面向上延伸,并且沿轴向方向X以一定的间隔设置在插入轴49两侧。具体地,所述一对伸缩调节部66在穿过插入孔34在轴向方向X上的中央部并且垂直于轴向方向X的平面67的两侧设置在轴向方向X上的对称位置处。所述一对伸缩调节部66之间在轴向方向X上的距离SI等于右侧的侧板31的用于伸缩的长形孔33 (参照图2)在轴向方向X上的尺寸,并且小于长形孔40的两端之间在轴向方向X上的距离S2。因此,在伸缩调节期间,插入轴49可以相对于上柱15沿轴向方向X在以预定范围(上述伸缩调节量)设定的距离SI内移动。也就是说,伸缩调节部66在预定范围内调节伸缩调节中插入轴49在轴向方向X上的相对移动量。
[0069]由于伸缩调节部66不像与插入在插入孔34中的可动齿构件37 —起移动的长形孔40那样沿轴向方向移动,因此可以在距离SI内可靠地调节伸缩调节量。第一齿39在可动齿构件37中以比距离SI更大的范围设置。因此,可以防止第二齿57在距离SI内的伸缩调节之后在轴向方向X上脱离第一齿39而使得第二齿57不能够与第一齿39啮合。
[0070]图7为示出了在执行伸缩调节而使得第一齿39的齿尖38A与第二齿57的齿尖56A定位在轴向方向X上的相同的位置处时可动齿构件37和固定齿构件47的示意图。图8示出了图7中的第一齿39与第二齿57彼此啮合的状态。如图7中所示,当固定齿构件47移动成靠近可动齿构件37以在伸缩调节之后锁定上柱15时,第一齿39的齿尖38A与第二齿57的齿尖56A可能设置在轴向方向X上的相同位置处。如果试图将状态改变为杆锁定状态,实际上,发生齿尖38A与齿尖56A彼此挤压并且彼此接触的半锁定状态。因此,操作杆48在操作中难以进行操作,使得不能将操作杆48操作至杆锁定状态。
[0071]如上所述,可动齿构件37以游隙45装配到插入孔34中。因此,如果第一齿39的齿尖38A与第二齿57的齿尖56A在这种状态下彼此接触,则图8中所示,可动齿构件37沿轴向方向X移动以使第一齿39的齿尖38A与第二齿57的齿尖56A偏离。可动齿构件37通过弹性构件41从轴向方向X上的两侧支撑。因此,如果齿尖38A和齿尖56A彼此接触,则可动齿构件37从上述中间位置朝轴向方向X上的任一侧弹性移动(参照图8),以消除通过以上接触引起的由第一齿39和第二齿57接收的挤压力F。此时,可动齿构件37沿施加至齿尖38A的力在轴向方向X上的分量的作用方向移动。
[0072]参照图8,在本实施方式中,施加至齿尖38A的力的分量沿轴向方向X作用在后方Xl侦U,使得可动齿构件37沿后方Xl移动。此处,在可动齿构件37布置在中间位置处的状态下,可动齿构件37在轴向方向X上的两端37A以虚线示出。在第一齿39与第二齿57彼此啮合的状态下,两端37A沿轴向方向X(后方XI)与中间位置偏离上述半齿距W3。
[0073]如果可动齿构件37沿后方Xl移动,则后方Xl侧的间隙42变得比插入孔34在轴向方向X上的宽度L2与可动齿构件37在轴向方向X上的宽度LI之差的一半窄了半齿距W3。因此,后方Xl侧的弹性构件41比在可动齿构件37布置在中间位置处的状态下压缩得更多。另一方面,前方X2侧的间隙42变得比宽度L2与宽度LI之差的一半宽了半齿距W3。因此,前方X2侧的弹性构件41比在可动齿构件37布置在中间位置的状态下压缩得更少。因此,弹性构件41在后方Xl侧挤压在可动齿构件37上的挤压力f I变得大于弹性构件41在前方X2侧挤压在可动齿构件37上的挤压力f2(fl > f2)。因此,所述一对弹性构件41试图弹性移动以使得挤压力fl和挤压力f2恢复一致。也就是说,在这种状态下,所述一对弹性构件41支撑可动齿构件37以使得可动齿构件37返回至中间位置。
[0074]如上,在可动齿板37的在轴向方向X上的两侧上设置在插入孔34中的弹性构件41可以使可动齿构件37沿轴向方向弹性移动,并且在第一齿39与第二齿57之间的啮合被释放时使可动齿构件返回至预定中间位置。显然,在施加至齿尖38A的力的分量沿轴向方向X作用在前方X2侧的情况下,可动齿构件37沿前方X2移动。在这种情况下,前方X2侧的弹性构件41变为比后方Xl侧的弹性构件41压缩的状态压缩更多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弹性构件41在后方Xl侧挤压在可动齿构件37上的挤压力Π变得小于弹性构件41在前方X2侧挤压在可动齿构件37上的挤压力f2 (fl < f2)。如上,可动齿构件37能够从预定中间位置朝轴向方向上的两端弹性地移动。
[0075]如上所述,第一齿39和第二齿57可以彼此啮合而不发生半锁定。因此,例如不需要单独地提供在第一齿39的齿尖38A与第二齿57的齿尖56A接触之前与第二齿57的齿尖56A接触以引导第一齿39并防止发生半锁定的部件。因此,可以通过简单的结构防止半锁定。另外,可动齿构件37可以沿轴向方向X移动,使得其可以每步为第一齿39中的彼此相邻的齿尖38A之间的距离(齿距Wl)而以逐步的方式执行伸缩调节以及通过使第一齿39与第二齿57之间的啮合细微地偏离而在齿距Wl的范围内执行细微的伸缩调节。也就是说,可以无级地执行伸缩调节。
[0076]与例如单独提供用于相对于第二齿57引导第一齿39的部件的情况相比,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I能够通过增添或改变少量部件来改善功能。因此,可以减少成本并且还可以将转向装置应用于各种车辆类型,这是因为不会损坏布置的可用性(相对于车辆中的另一部件的布置的容易性)。
[0077]假定一种不同于本实施方式的下述比较例:在该比较例中,与固定齿构件47接触并且与该固定齿构件47分离的配合齿构件(与本实施方式的可动齿构件37对应)不能沿轴向方向X移动。在该比较例的情况下,如果第一齿39和第二齿57在第一齿39的齿尖38A与第二齿57的齿尖56A在轴向方向X上设置在相同位置处的状态下靠近彼此,则第一齿39和第二齿57以半锁定状态彼此啮合。因此,操作杆48可以仅在执行伸缩调节以使得第二齿57与第一齿39正好彼此啮合的状态下才允许处于杆锁定状态。因此,在比较例的转向装置I中,伸缩调节仅以每步为第一齿39中的彼此相邻的齿尖38A之间的距离(齿距Wl)的方式逐步(分步)地执行。
[0078]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
当前第4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