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拖拉的便携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110993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可拖拉的便携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便携车,特别涉及一种可以如拉杆箱一样拖动或拉动的可拖拉的便携车。
【背景技术】
[0002]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的代步工具,但是传统的电动自行车及自行车体积庞大,重量较重,不能折叠,不能像拖行李箱一样方便拖行;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专利号为US6588787B2的美国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便携式自行车,它由前轮和后轮、车架、车座、车把、脚踏和车架体组成,它的前轮与车架体转动连接,当需折叠时,其前轮可以向后轮的方向向后转动,使前轮位于车架体的下方且与车架体紧靠;专利申请号为201420169248.6的中国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折叠式电动自行车,其横梁通过双管型支架横梁I的前端通过旋转机构安装前轮机构,它的前轮机构可通过旋转机构使得前轮向后轮转动,使前轮和后轮并排设置。采用上述结构的便携车,虽然缩小了便携车的占用空间,比普通车便于携带,但是由于其前轮和横梁折叠后与车架体结合的松散,重心靠前,且车架后端仅设置有一后轮,因此只便于搬动和存放,无法进行方便、轻松地拖动。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折叠式便携车拖动不便的不足,提供一种不仅便于存放和携带且可实现轻松拖动的可拖拉的便携车。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5]—种可拖拉的便携车,包括车架、车把、前叉和横梁,前叉的下端转动连接前轮、前叉的上端连接车把,前叉和车架的前端通过车架转轴转动连接,前叉可带动前轮以车架转轴为轴向后轮转动、使便携车形成折叠,后轮通过后轮轴转动地设置在车架的后端,在车架的后端设置有行走轮,当便携车处于折叠状态时,车把位于车体的前端,行走轮位于车体的后端,当折叠后的便携车处于倾斜或直立位时,由行走轮与路面接触,通过拉动或推动车把由行走轮带动便携车前行;
[0006]行走轮设置在后轮的两侧、通过行走轮轴与车架后端转动连接,行走轮轴和所述后轮轴平行设置,行走轮轴设置在后轮轴后方;
[0007]行走轮为购物车车轮、童车用辅轮、空心轮或万向轮之一;
[0008]车架由第一承重杆和第二承重杆并列设置组成,由基座固定连接第一承重杆和第二承重杆的前端,后轮设置在第一承重杆和第二承重杆间;
[0009]所述横梁由第一横梁杆和第二横梁杆组成,第一横梁杆的前端通过横梁轴与第一承重杆的前端连接,第二横梁杆的前端通过横梁轴与第二承重杆的前端连接;
[0010]所述横梁可向后向车架折叠,在横梁的后部设置有拉手,当横梁处于折叠状态并直立时,拉手与行走轮共同支撑车体;
[0011]行走轮为万向轮,通过万向轮支脚设置在车架后端顶部,在拉手的后端设置有所述万向轮,通过支脚设置在拉手的后端顶部;
[0012]所述横梁可向后向车架折叠,行走轮为万向轮,通过万向轮支脚设置在车架后端顶部和横梁后端顶部。
[0013]采用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可拖拉的便携车,由于在车架的后端设置有辅轮,当便携车处于折叠状态时车把位于车体的前端、辅轮位于车体的后端,当便携车处于倾斜或起立位时,辅轮与路面接触,因此可以将车把做为拖动便携车的拉手、辅轮作为便携车的行走轮,通过拉动工推动车把就像推动或拉动拉杆箱一样拉动便携车,既便于存放,也便于携带,改变了现有便携车的整体设计思路,使便携车真正实现了便携。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实用新型可拖拉的便携车实施例结构立体示意图;
[0015]图2为采用本实用新型结构车架的可折叠式便携车折叠状态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0016]图3.1和图3.2为本实用新型可拖拉的便携车另一实施例局部结构立体示意图,图3.1是倾斜设置状态,图3.2为直立状态。
[0017]附图标记说明
[0018]204-前叉202-车把300-横梁301-第一横梁杆302-第二横梁杆303-横梁转轴
[0019]500-车架501-第一承重杆502-第二承重杆503-车架转轴506-容纳空间507-基座
[0020]601-前轮602-后轮603-行走轮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描述:
[0022]如图1至3.1和3.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结构的可拖拉的便携车,包括车架500、前轮601、前叉204和后轮602,车把设置在前叉204的上端,前轮设置在前叉的下端,车架的前端连接前叉204,由前叉的下端转动连接前轮601,车架500的后端设置有设置后轮的空间二,后轮602的后部位于空间二内,后轮602与车架的后端转动连接。前叉通过车架转轴503与前叉转动连接,这样前叉可以以车架转轴为轴向后轮转动,车架转轴503可以水平设置,也可以竖直设置,当车架转轴水平设置时,前叉可以带动前轮向前轮的正后方转动,当车架转轴竖直设置时,前叉可以带动前轮向后轮转动,使前轮和后轮并排设置或成为两排。本实用新型中优选车架转轴水平设置,这样当前叉带动前轮向前轮的正后方转动时前叉也绕着车架转轴转动,使车把202向前下方转动,这样前叉、前轮和后轮基本位于一条直线上,与车把大致形成“T”字型,车把变成拉动便携车的拉手。在车架的后端位于后轮的两侧设置行走轮603,行走轮可以是童车的辅轮,也可以是购物车车轮、空心轮或万向轮等,只要便于拖行或推行便携车就可以,行走轮通过行走轮轮轴转动地设置在车架的后端,行走轮的轮轴位于后轮轴后。采用上述行走轮的设置位置,当折叠后的便携车倾斜拖行或直立时,由行走轮与路面接触,使便携车整体变成一个拉杆车,推拉方便、轻松自如。当采用万向轮做为行走轮时,万向轮也可设置在车架的后端顶部,后轮的每侧各设置两个万向轮,通过万向轮支脚连接车架,这样,就可将折叠后的便携车竖立后推行,方便轻松快捷。为进一步增加便携性,横梁300为可向车架折叠的结构形式,当需要折叠便携车时,将横梁也向车架方向折叠,在横梁的后端设置拉手,拉手的位置按如下原则设置,当便携车折叠后竖立时,行走轮和拉手对便携车进行支撑。当采用万向轮做为行走轮且将万向轮设置在车架后端的顶部时,可在拉手的顶部设置至少一个万向轮,当便携车直立时,由设置在车架后端顶部及拉手顶部的万向轮作为行走轮对便携车进行支撑,此时后轮的每侧以设置一个万向轮为宜。
[0023]为了使便携车更易携带,车架由并列设置的第一承重杆501、第二承重杆502组成,第一承重501、第二承重杆502的前端通过基座507固定连接,后轮设置在第一承重杆和第二承重杆间,第一承重杆和第二承重杆间的间隙形成了设置后轮的空间二。在每个承重杆的后端分别至少设置一行走轮。作为行走轮的万向轮也可设置在第一承重杆和第二承重杆后端的顶部。
【主权项】
1.一种可拖拉的便携车,包括车架、车把、前叉和横梁,前叉的下端转动连接前轮、前叉的上端连接车把,其特征在于,前叉和车架的前端通过车架转轴(503)转动连接,前叉可带动前轮以车架转轴为轴向后轮转动、使便携车形成折叠,后轮通过后轮轴转动地设置在车架的后端,在车架的后端设置有行走轮¢03),当便携车处于折叠状态时,车把(202)位于车体的前端,行走轮位于车体的后端,当折叠后的便携车处于倾斜或直立位时,由行走轮与路面接触,通过拉动或推动车把由行走轮带动便携车前行。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拖拉的便携车,其特征在于,行走轮设置在后轮的两侧、通过行走轮轴与车架后端转动连接,行走轮轴和所述后轮轴平行设置,行走轮轴设置在后轮轴后方。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拖拉的便携车,其特征在于,行走轮为购物车车轮、童车用辅轮、空心轮或万向轮之一。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拖拉的便携车,其特征在于,车架由第一承重杆和第二承重杆并列设置组成,由基座固定连接第一承重杆和第二承重杆的前端,后轮设置在第一承重杆和第二承重杆间。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拖拉的便携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由第一横梁杆和第二横梁杆组成,第一横梁杆的前端通过横梁轴与第一承重杆的前端连接,第二横梁杆的前端通过横梁轴与第二承重杆的前端连接。6.如权利要求1-5各项之一所述的可拖拉的便携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可向后向车架折叠,在横梁的后部设置有拉手,当横梁处于折叠状态并直立时,拉手与行走轮共同支撑车体。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拖拉的便携车,其特征在于,行走轮为万向轮,通过万向轮支脚设置在车架后端顶部,在拉手的后端设置有所述万向轮,通过支脚设置在拉手的后端顶部。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拖拉的便携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可向后向车架折叠,行走轮为万向轮,通过万向轮支脚设置在车架后端顶部和横梁后端顶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折叠式便携车拖动不便的不足,提供一种不仅便于存放和携带且可实现轻松拖动的可拖拉的便携车,包括车架、车把、前叉和横梁,当便携车处于折叠状态时,车把位于车体的前端,行走轮位于车体的后端,当折叠后的便携车处于倾斜或直立位时,由行走轮与路面接触,通过拉动或推动车把由行走轮带动便携车前行,采用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可拖拉的便携车,可以将车把做为拖动便携车的拉手、辅轮作为便携车的行走轮,通过拉动工推动车把就像推动或拉动拉杆箱一样拉动便携车,既便于存放,也便于携带,改变了现有便携车的整体设计思路,使便携车真正实现了便携。
【IPC分类】B62K15/00, B62H1/00
【公开号】CN204775734
【申请号】CN201520485133
【发明人】项伟, 瞿瑞庚, 于双源, 邱懿武, 沈月波, 李科伟, 但剑飞
【申请人】杭州云造科技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11月18日
【申请日】2015年7月3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