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充气救生护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53194阅读:303来源:国知局
自动充气救生护腕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救生设备领域,具体是自动充气救生护腕。



背景技术:

目前,救生衣得到了很大的推广,适用于很多的领域。但是,对于儿童来说,就起不到防护作用。儿童在使用救生衣时,救生衣不能完全紧贴身体,导致不能在水中很好的活动。以及在水中使用时,儿童的头部会卡在救生衣的脖颈处,导致儿童呼吸不顺畅。进行水上娱乐活动时,难免会出现危险的突发情况,手脚抽筋、四肢无力等,导致每年儿童溺水事故时常发生,哪怕是优秀的游泳健将,也会突然面临紧急状况无法自救而造成溺水,特别是体力较差、水性不好的儿童。所以目前急需一种便携式救生装置,当出现手脚抽筋、四肢无力等危险状况时能够及时自救。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自动充气救生护腕,当出现手脚抽筋、四肢无力等危险状况时,能够及时的进行自救,特别是对于儿童而言,避免了儿童穿救生衣时,儿童的头部会卡在救生衣的脖颈处,导致儿童呼吸不顺畅等现象的发生,大大减少了溺水事故的发生。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自动充气救生护腕,包括充气装置、气囊装置和腕带,所述充气装置包括充气外壳、充气按钮、弹簧、推动板、充气气瓶和顶针,所述充气外壳内设有气瓶腔,所述充气按钮设置在充气外壳一端侧壁上,所述充气按钮与充气外壳滑动连接,所述充气按钮一端穿入气瓶腔与推动板一端连接,所述推动板与弹簧的一端连接,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气瓶腔内壁连接,所述推动板远离弹簧的一侧与充气气瓶底部连接,所述顶针设置在充气外壳远离弹簧的一端侧壁上,所述顶针与充气气瓶的瓶口相对应,所述充气气瓶的瓶口上设有封口膜片,所述充气外壳的顶壁上靠近顶针一侧设有通气口,所述气囊装置包括气囊外壳和充气气囊,所述气囊外壳包括壳体和顶盖,所述壳体和顶盖围成气囊腔,所述充气气囊设置在气囊腔内,所述充气气囊上设有进气口,所述进气口与通气口密封连接,所述顶盖一端与壳体铰接,所述顶盖另一端与壳体侧壁卡接,所述腕带一端与充气外壳连接,所述腕带另一端与气囊外壳连接。

所述腕带包括第一腕带和第二腕带,所述第一腕带和第二腕带通过魔术贴连接,所述魔术贴包括抓刺部和毛囊部,所述第一腕带与气囊外壳连接,所述抓刺部设置在第一腕带上远离气囊外壳一端,所述第二腕带与充气外壳连接,所述毛囊部设置在第二腕带上远离充气外壳一端。

所述腕带一端与气囊外壳连接,所述腕带上远离气囊外壳的一端设有卡扣,所述充气外壳上设有扣槽,所述卡扣与扣槽卡接。

所述充气按钮包括圆形按头和按柱,所述按柱远离圆形按头一端与推动板连接。

所述按柱与充气外壳接触处密封连接。

所述充气外壳和气囊外壳为硅胶外壳。

所述充气气囊为荧光气囊,所述充气气囊外壁贴有反射条。

对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装置主要由充气装置、气囊装置和腕带组成,充气装置包括充气外壳、充气按钮、弹簧、推动板、充气气瓶和顶针,所述气囊装置包括气囊外壳和充气气囊,所述气囊外壳包括壳体和顶盖,将本装置用腕带固定在手腕上,当遇到紧急情况时,按动充气按钮,推动板会推动充气气瓶,利用顶针刺破充气气瓶瓶口上的封口膜片,让气体从充气气瓶中迅速溢出,气体通过通气口进入到充气气囊,使充气气囊膨胀并弹开气囊外壳的顶盖,充气气囊膨胀后在水中产生浮力使游泳者浮于水面上,帮助游泳者尽量摆脱危险处境。

2、通过将腕带设置成第一腕带和第二腕带,第一腕带和第二腕带通过魔术贴连接,能够方便的将腕带固定在手腕上,用完拆卸时也很方便。

3、通过将腕带一端与气囊外壳连接,腕带的另一端设置卡扣,然后在充气外壳上设置相对应的扣槽,卡扣与扣槽的卡接保证了腕带能够方便的固定在手腕上,用完拆卸时也很方便。

4、通过将充气按钮设置成圆形按头和按柱相连接的结构,充气外壳上设置与按柱相适应的通孔,按柱远离圆形按头一端与推动板连接,当按动充气按钮时,充气气瓶瓶口与顶针相接触,利用顶针刺破充气气瓶瓶口上的封口膜片,让气体从充气气瓶中迅速溢出后,在弹簧的收缩力的作用下弹簧回弹,使顶针脱离充气气瓶的瓶口,不至于堵塞充气气瓶的瓶口,保证了充气气瓶瓶口的出气速率。

5、通过将按柱与充气外壳接触处密封连接,能够防止气体从按柱与充气外壳接触处泄漏,使装置出现漏气现象。

6、通过将充气外壳和气囊外壳设置为硅胶外壳,由于硅胶的密度比水小,其次硅胶外壳的化学性质稳定不与任何物质发生反应,并且不会影响整个装置的穿戴舒适度。

7、通过将充气气囊为荧光气囊,当游泳者晚间出现溺水时,荧光气囊会发出荧光,让岸边的人或者救援人员看到,锁定溺水者的位置,更快的对溺水者进行施救;通过在充气气囊外壁贴上反射条,当有光线照射到反射条时,光线就会反射,使岸边的人或者救援人员看到,更容易的锁定锁定溺水者的位置,有助于对溺水者进行施救。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

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图。

附图4是本实用新型附图1中沿A-A方向剖视图。

附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充气按钮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所示标号:

1、腕带;2、充气外壳;3、充气按钮;4、弹簧;5、推动板;6、充气气瓶;7、顶针;8、气瓶腔;9、通气口;10、气囊外壳;11、充气气囊;12、壳体;13、顶盖;14、气囊腔;15、进气口;16、第一腕带;17、第二腕带;18、抓刺部;19、毛囊部;20、卡扣;21、扣槽;22、圆形按头;23、按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限定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所述是自动充气救生护腕,主体结构包括充气装置、气囊装置和腕带1,所述充气装置包括充气外壳2、充气按钮3、弹簧4、推动板5、充气气瓶6和顶针7,所述充气外壳2内设有气瓶腔8,所述充气按钮3设置在充气外壳2一端侧壁上,所述充气按钮3与充气外壳2滑动连接,所述充气按钮3一端穿入气瓶腔8与推动板5一端连接,通过按动充气按钮3能够使推动板5在气瓶腔8内移动。所述推动板5与弹簧4的一端连接,所述弹簧4的另一端与气瓶腔8内壁连接,所述推动板5远离弹簧4的一侧与充气气瓶6底部连接,所述顶针7设置在充气外壳2远离弹簧4的一端侧壁上,所述顶针7与充气气瓶6的瓶口相对应,所述充气气瓶6的瓶口上设有封口膜片,当按动充气按钮3时,充气气瓶6瓶口与顶针7相接触,利用顶针7刺破充气气瓶6瓶口上的封口膜片,让气体从充气气瓶6中迅速溢出后,在弹簧4的收缩力的作用下弹簧4回弹,使顶针7脱离充气气瓶6的瓶口,不至于堵塞充气气瓶6的瓶口,保证了充气气瓶6瓶口的出气速率。所述充气外壳2的顶壁上靠近顶针7一侧设有通气口9,所述气囊装置包括气囊外壳10和充气气囊11,充气气瓶6中放出的气体通过通气口9进入充气气囊11。所述气囊外壳10包括壳体12和顶盖13,所述壳体12和顶盖13围成气囊腔14,所述充气气囊11设置在气囊腔14内,所述充气气囊11上设有进气口15,所述进气口15与通气口9密封连接,所述顶盖13一端与壳体12铰接,所述顶盖13另一端与壳体12侧壁卡接,所述腕带1一端与充气外壳2连接,所述腕带1另一端与气囊外壳10连接。将本装置用腕带1固定在手腕上,当遇到紧急情况时,按动充气按钮3,推动板5会推动充气气瓶6,顶针7刺破充气气瓶6瓶口上的封口膜片后气体从充气气瓶6中迅速溢出,气体通过通气口9进入到充气气囊11,使充气气囊11膨胀并弹开气囊外壳10的顶盖13,充气气囊11膨胀后在水中产生浮力使游泳者浮于水面上,帮助游泳者尽量摆脱危险处境。

为了能够方便的将腕带1固定在手腕上,用完拆卸时也能方便的拆卸,所述腕带1包括第一腕带16和第二腕带17,所述第一腕带16和第二腕带17通过魔术贴连接,所述魔术贴包括抓刺部18和毛囊部19,所述第一腕带16与气囊外壳10连接,所述抓刺部18设置在第一腕带16上远离气囊外壳10一端,所述第二腕带17与充气外壳2连接,所述毛囊部19设置在第二腕带17上远离充气外壳2一端。

为了能够方便的将腕带1固定在手腕上,用完拆卸时也能方便的拆卸,所述腕带1一端与气囊外壳10连接,所述腕带1上远离气囊外壳10的一端设有卡扣20,所述充气外壳2上设有扣槽21,所述卡扣20与扣槽21卡接。

为了保证按动充气按钮3能让推动板5在气瓶腔8中移动,进而使顶针7刺破充气气瓶6瓶口的封口膜片,所述充气按钮3包括圆形按头22和按柱23,所述按柱23远离圆形按头22一端与推动板5连接。通过将充气按钮3设置成圆形按头22和按柱23相连接的结构,充气外壳2上设置与按柱23相适应的通孔,按柱23远离圆形按头22一端与推动板5连接,当按动充气按钮3时,充气气瓶6瓶口与顶针7相接触,利用顶针7刺破充气气瓶6瓶口上的封口膜片,让气体从充气气瓶6中迅速溢出后,在弹簧4的收缩力的作用下弹簧4回弹,使顶针7脱离充气气瓶6的瓶口,不至于堵塞充气气瓶6的瓶口,保证了充气气瓶6瓶口的出气速率。

为了能够防止气体从按柱23与充气外壳2连接处泄漏,使装置出现漏气现象,所述按柱23与充气外壳2接触处密封连接。

为了能够使装置能够浮在水面上,所述充气外壳2和气囊外壳10为硅胶外壳。硅胶的密度比水小,当人们固定在手腕上时,装置能够浮在水面上,带给人们一定的浮力,其次硅胶外壳的化学性质稳定不与任何物质发生反应,并且不会影响整个装置的穿戴舒适度。

为了能够快速的锁定溺水者的位置,更快的对溺水者进行施救,所述充气气囊11为荧光气囊,所述充气气囊11外壁贴有反射条。当游泳者晚间出现溺水时,荧光气囊会发出荧光,让岸边的人或者救援人员看到,锁定溺水者的位置,更快的对溺水者进行施救;通过在充气气囊11外壁贴上反射条,当有光线照射到反射条时,光线就会反射,使岸边的人或者救援人员看到,更容易的锁定锁定溺水者的位置,有助于对溺水者进行施救。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所述是自动充气救生护腕,主体结构包括充气装置、气囊装置和腕带1,所述充气装置包括充气外壳2、充气按钮3、弹簧4、推动板5、充气气瓶6和顶针7,所述充气外壳2内设有气瓶腔8,所述充气按钮3设置在充气外壳2一端侧壁上,所述充气按钮3包括圆形按头22和按柱23,所述按柱23与充气外壳2滑动连接,所述按柱23与充气外壳2接触处密封连接,所述按柱23远离圆形按头22一端穿入气瓶腔8与推动板5一端连接,所述推动板5与弹簧4的一端连接,所述弹簧4的另一端与气瓶腔8内壁连接,所述推动板5远离弹簧4的一侧与充气气瓶6底部连接,所述顶针7设置在充气外壳2远离弹簧4的一端侧壁上,所述顶针7与充气气瓶6的瓶口相对应,所述充气气瓶6的瓶口上设有封口膜片,所述充气外壳2的顶壁上靠近顶针7一侧设有通气口9,所述气囊装置包括气囊外壳10和充气气囊11,所述气囊外壳10包括壳体12和顶盖13,所述壳体12和顶盖13围成气囊腔14,所述充气气囊11设置在气囊腔14内,所述充气气囊11上设有进气口15,所述进气口15与通气口9密封连接,所述顶盖13一端与壳体12铰接,所述顶盖13另一端与壳体12侧壁卡接,所述腕带1包括第一腕带16和第二腕带17,所述第一腕带16和第二腕带17通过魔术贴连接,所述魔术贴包括抓刺部18和毛囊部19,所述第一腕带16与气囊外壳10连接,所述抓刺部18设置在第一腕带16上远离气囊外壳10一端,所述第二腕带17与充气外壳2连接,所述毛囊部19设置在第二腕带17上远离充气外壳2一端。所述充气外壳2和气囊外壳10为硅胶外壳。所述充气气囊11为荧光气囊,所述充气气囊11外壁贴有反射条。

实施例2:

本实用新型所述是自动充气救生护腕,主体结构包括充气装置、气囊装置和腕带1,所述充气装置包括充气外壳2、充气按钮3、弹簧4、推动板5、充气气瓶6和顶针7,所述充气外壳2内设有气瓶腔8,所述充气按钮3设置在充气外壳2一端侧壁上,所述充气按钮3包括圆形按头22和按柱23,所述按柱23与充气外壳2滑动连接,所述按柱23与充气外壳2接触处密封连接,所述按柱23远离圆形按头22一端穿入气瓶腔8与推动板5一端连接,所述推动板5与弹簧4的一端连接,所述弹簧4的另一端与气瓶腔8内壁连接,所述推动板5远离弹簧4的一侧与充气气瓶6底部连接,所述顶针7设置在充气外壳2远离弹簧4的一端侧壁上,所述顶针7与充气气瓶6的瓶口相对应,所述充气气瓶6的瓶口上设有封口膜片,所述充气外壳2的顶壁上靠近顶针7一侧设有通气口9,所述气囊装置包括气囊外壳10和充气气囊11,所述气囊外壳10包括壳体12和顶盖13,所述壳体12和顶盖13围成气囊腔14,所述充气气囊11设置在气囊腔14内,所述充气气囊11上设有进气口15,所述进气口15与通气口9密封连接,所述顶盖13一端与壳体12铰接,所述顶盖13另一端与壳体12侧壁卡接,所述腕带1一端与气囊外壳10连接,所述腕带1上远离气囊外壳10的一端设有卡扣20,所述充气外壳2上设有扣槽21,所述卡扣20与扣槽21卡接所述充气外壳2和气囊外壳10为硅胶外壳。所述充气气囊11为荧光气囊,所述充气气囊11外壁贴有反射条。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