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77903阅读:338来源:国知局
船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压载水处理装置的船舶,特别涉及具有从船舶的压载水中除去水生生物的压载水处理系统的船舶。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在远洋航行的船舶中,不论是运输矿石、原油等货物的船舶还是客轮都设有压载舱,通过在该压载舱内贮存海水、淡水等压载水,由此控制船体的姿势和确保复原性。

压载水是在空船时被取入到压载舱内并与货物装载的进行相对应地从压载舱中排出,所以,在与取水地不同的地域排水。因此,水生生物有可能会与压载水一起移动并定居在新的环境中,在这种情况下,担心会破坏生态系统、或对水产业等经济活动产生影响。此外,还惧怕因与压载水一起移动的病原菌而对人体的健康产生直接影响。

因此,在与船舶的压载水管理相关的国际公约中,于2004年2月采用了《国际船舶压载水和沉积物控制与管理公约》,赋予了搭载压载水处理装置的义务。国际海事组织(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IMO)规定制定的压载水管理标准如下:

·每立方米中最小尺寸大于或等于50μm的可生存生物少于10个;

·每毫升中最小尺寸小于50μm但大于或等于10μm的可生存生物少于10个;

·有毒霍乱弧菌(01、0139):少于1cfu/100μm;

·大肠杆菌:少于250cfu/100ml;

·肠球菌:少于100cfu/100ml。

该公约(以下称为“IMO”)预定在规定的条件齐备之后生效。另一方面,为了满足该标准,提出了净化压载水的各种压载水处理技术。例如,以往的主流是在利用过滤器进行粗过滤(物理处理)之后添加杀菌剂的杀菌方式,在专利文献1中,通过添加氯系药剂对压载水杀菌。此外,专利文献2利用过氧化氢对压载水杀菌,专利文献3利用臭氧对压载水杀菌。

近年来,还提出了凝聚分离方式,代替杀菌方式。例如,在专利文献4中,通过向压载水中添加药剂和磁性粉,以卷入作为除去对象的水生生物的方式形成磁性絮凝物,并且通过利用磁铁或过滤器回收该磁性絮凝物,从而分离除去作为对象的水生生物。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4-32278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5-000910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6-212494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5-218887号公报

然而,有可能会在全世界范围的港口取入压载水,其水质因取水场所不同而大幅度不同。例如,在水质污染严重的水域中,会因富营养化而使存在于水中的细菌和浮游生物等水生生物增多。此外,即使在相同水域,有时也会因季节不同而使水生生物的数量大幅变化,或因昼夜的温度差而产生对流等,使水生生物的数量在短时间内变化。因此,始终达到IMO制定的压载水管理标准非常困难,有可能在想要强行满足标准时产生新的弊病。

例如,在专利文献1~3中,为了切实地达到标准,需要注入过量的杀菌剂,过量的药液注入会导致其药效残留,有可能会对压载舱的涂装产生不良影响、或在排出压载水时杀死该水域的水生生物。

此外,在专利文献4中,为了切实地达到标准,需要过量地添加磁性絮凝物形成用的药剂,有可能会因该过量的药液注入而无用地增加磁性絮凝物的回收物的量。

而且,压载水处理装置与包括泵类和阀类的连接部的压载水配管系统是连通的,所以对意外的泄漏水、紧急时的排出水、该装置的保养过程中使用的清洗后的水的处置和对原本残留在处理装置内的水的处置很成问题。

此外,确认压载水的处理是否遵守了公约制定的规定也很成问题,而且还需要检查是否顺畅地进行了压载水处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船舶,该船舶搭载能够始终达到IMO制定的压载水管理标准的、使用便利性良好的压载水处理系统。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船舶采用如下手段。

即,本实用新型一方式的船舶具有:压载水处理装置,其对压载水中所含的微生物类进行处理;压载舱,其经由配管系统与该压载水处理装置连接;机舱室,其设置有发动机;舵机室,其设置有对船的舵进行操作的舵机;所述压载水处理装置设置于在所述机舱室内开口的舱底水舱的上方。

此外,也可以在机舱室内设有设置所述压载水处理装置的底板部,在该底板部设有向所述舱底水舱导引水的排水通道。

此外,压载水处理装置也可以具有从包含药品处理的系统、包含电化学处理的系统、包含过滤处理的系统中选择的至少一个系统,所述排水部进行所述压载水处理装置保养时的排水,所述排水部的上游端位置和所述压载水处理装置的排水侧侧面的距离在1m以内。

压载水处理装置减少、或除去乃至杀死微生物类。

在机舱室中,除了发动机以外,还设置有锅炉、发电机、泵等驱动船舶所需的主要设备。

舱底水舱(包括称为舱底水阱或舱底水积槽的部分。以下相同)在机舱室内的底板上开口。舱底水舱具有接收压载水处理装置保养时的清洗水、压载水处理装置内的残留水或紧急事态下的溢流水、从其与配管系统的密封部泄漏的泄漏水等的功能。因此,将压载水处理装置设置于在机舱室内开口的舱底水舱的上方非常重要。特别是,就舱底水舱和压载水处理装置的位置关系而言,通过尽量在舱底水舱开口的正上方设置压载水处理装置,能够将保养时等的压载水处理装置内部的水直接排向舱底水舱。这样,能够抑制设置压载水处理装置的底板部(底板面)的污损,并使到底舱的排水路径最短。

优选的是,在设置压载水处理装置的机舱室内的底板部(甲板或与其类似的结构),配设有形成使水向舱底水舱落下的结构的排水部(漏水口(scupper)或配管)。由此,可以使压载水处理装置保养时的排出水经由排水部到达所述舱底水舱的排水路径。另外,也可以是,在舱底水舱上还设有排水口,在经过排水处理装置之后向船外排出。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根据压载水的水质进行水处理的情况下,可以防止在水处理中使用的药液的过量注入或注入不足。例如,在使用杀菌方式的压载水处理装置作为压载水处理装置的情况下,可以防止杀菌剂的过量注入或注入不足,可以防止杀菌剂对压载舱的涂装和环境产生负荷。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根据压载水的水质控制凝聚剂注入量的情况下,能够以不产生过量或不足的方式注入凝聚剂。因此,可以防止因凝聚剂的过量注入而导致凝聚剂残留,可以将排出压载水时的环境负荷抑制在最小限度。

此外,在压载水处理系统中,压载水处理装置可以具有物理去除装置,该物理去除装置以物理方式除去大型的水生生物和浮游物质,防止沉淀物堆积在所述压载舱内。

以上,根据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效果:可以提供一种船舶,该船舶搭载能够始终达到IMO制定的压载水管理标准的、使用便利性良好的压载水处理系统。

附图说明

图1是侧视观察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船舶的简要结构图。

图2的(a)~(c)表示图1的压载水处理装置周围,(a)是设有围板的侧视图,(b)、(c)是未设置围板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图1的舱底水舱周围的侧断面图。

图4是侧视观察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变形例的船舶的简要结构图。

图5是侧视观察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变形例的船舶的简要结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船舶,2...船体,3...舵,4...螺旋桨,5...舵机室,6、61、62、63、64...漏水口,7、71、72、73、74、19...配管,8...舱底水舱,9...压载配管系统,10...压载水泵,11...机舱室,12、121、122...压载水处理装置,13、15...甲板,14...围板,6...液位传感器,17...格栅。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

图1表示应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船舶的结构。在该图中,右侧是船舶的前方,左侧是船舶的后方。

船舶1在船体2的后方设有配置舵机的舵机室5,舵3沿上下方向朝该舵机室5的下方延伸。螺旋桨4在与舵3相对的位置从船体2的末尾朝后方突出。在比舵机室5更靠船舶前方的船体2后部侧设有机舱室11。

在机舱室11内设置有压载水处理装置12。在机舱室11的设置面(底板)上载置有压载水处理装置12,在压载水处理装置12的端部附近(在该图中为后端部附近)设有作为排水孔的漏水口(scupper)6,配管7从该漏水口6向下方延伸并到达舱底水舱(bilge tank)8的开口。另外,附图标记9是使压载水流通的压载配管系统,附图标记10是压送压载水的压载水泵。

图2的(a)~(c)表示压载水处理装置12设置在甲板(地板)13上的状态。

图2的(a)是利用围板(挡板:coaming)14面向甲板13包围压载水处理装置12的状态。漏水口6位于围板14和压载水处理装置12之间。另外,在压载水处理装置12和甲板13之间具有间隙(空间)的情况下,也可以使漏水口6位于该间隙中。但是,如果考虑到漏水口6的检查和清扫,则优选使漏水口6位于围板14和压载水处理装置12之间。另外,有时还设置图2的(b)所示的管道21。

图2的(b)是未设置该围板14的状态。使漏水口6位于尽量以短距离切实接收从压载水处理装置12流出的水的附近位置,以使来自压载水处理装置12的水不会在甲板13面上大面积扩散。用于向漏水口6导出的管道21设在压载水处理装置12的漏水口6侧的侧面。该管道21连接在压载水处理装置12和漏水口6之间。另外,也可以省略管道21。

图2的(c)是图2的(a)或图2的(b)的变形,是通过将配管7延至底板面13以上使漏水口6积极接近管道21来防止水飞散的实施方式。

由于通过采用以上的配置关系,舱底水舱8在机舱室11内的甲板13上开口,所以舱底水舱8具有接收压载水处理装置12保养时的清洗水、压载水处理装置12内的残留水或紧急事态下的溢流水、从其与配管系统的密封部泄漏的泄漏水等的功能。因此,如图1所示,将压载水处理装置12设置于在机舱室11内开口的舱底水舱8的上方非常重要。特别是,就舱底水舱8和压载水处理装置12的位置关系而言,优选使水从压载水处理装置12落下的位置尽量到达舱底水舱8的开口的正上方。这样,能够抑制底板面(甲板13面)的污损,并使到舱底水舱8的排水路径最短。

在设置压载水处理装置12的机舱室11内的甲板13上,配设有形成使水流向舱底水舱8落下的结构的漏水口6或配管7。由此,经由漏水口6或配管7,可以将压载水处理装置12保养的排出水导向舱底水舱8。

图3表示舱底水舱8的一例。舱底水舱8容纳在甲板15内并形成容器,在内部贮存水20。在机舱室11侧的开口部设有格栅17,利用格栅17进行封盖。利用格栅17,水从其格子间隙落到舱底水舱8内。另外,也可以省略格栅17。

优选的是,在舱底水舱8上具有检测水量或水面的传感器,在该图中具有液位传感器16。基于该液位传感器16的检测信号,利用泵(未图示)并通过配管19,将暂时贮存在舱底水舱8内的水向舱底水处理装置或船外导出。也就是说,暂时贮存在舱底水舱8内的水也可以在经过舱底水处理装置(排水处理装置)之后向船外排出,或是为了实现船内再利用而回到能够用作舱底水处理装置的压载水处理装置。

优选的是,漏水口6或配管7的开口和压载水处理装置12的侧端面的距离(图2的(a)的尺寸A)接近1m以内。这是为了缩短(节约)配管的管道布置和防止泄漏水飞散。

上述实施方式能够以如下方式变形。

图4及图5分别表示压载水处理装置12由多个装置构成的、对其他方式的处理装置加以组合的情况下的配置结构。在各图中,附图标记121表示第一压载水处理装置,附图标记122表示第二压载水处理装置。

如图4所示,第一压载水处理装置121和第二压载水处理装置122可以设置在同一底板上。将漏水口61、62靠近各个压载水处理装置121、122配置,以便从各个压载水处理装置121、122经配管72、71到达舱底水舱8。

如图5所示,可以将各个压载水处理装置121、122配置在不同高度的甲板即不同底板上。虽然配置成高度不同,但是设置为将漏水口63、64靠近各个压载水处理装置121、122配置,以便从各个压载水处理装置121、122经配管74、73到达舱底水舱8。

另外,图4及图5所示的任意一种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当然,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及各变形例。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及各变形例,起到了可抑制来自压载水处理装置12的保养处理水和泄漏水等污染底板面的效果。

另外,压载水处理装置12运转中的正常排出水在未图示的排水处理系统中流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