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满足安全返港要求的新型不对称机舱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55210阅读:344来源:国知局
一种满足安全返港要求的新型不对称机舱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舱结构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满足安全返港要求的新型不对称机舱结构。



背景技术:

现代大型客船和公务船乘载人员众多,远洋航行时一旦出现事故,为了人员生命安全,船舶必须具备基本的返回最近港口能力。根据SOLAS第Ⅱ-2章增设的21、22、23条的规定,2010年7月1日或以后建造的船长为120m及以上,或具有三个及上主竖区的客船应满足安全返港、安全区域、安全撤离、安全中心等相关要求。在事故门限内,船舶必须保证在任一(火灾)事故限界外残存的系统和设备,均能具备必要的推进、操舵、导航、燃油转运、内外通信、损管监控、消防,以及支持安全区域内空调、通风、照明、食品、淡水和医疗基本保障的能力,以达到安全返港的目的;在事故门限外,船舶必须保证当任一主竖区外残存的消防总管、内外通讯、舱底水系统、逃生相关区域的照明等具有维持运行的能力,以达到有序撤离的目的。为了达到以上安全返港的要求,需制定安全返港设计规划,以确保主要系统及设备满足规范要求。

安全返港要求具体到推进系统设置上,主要须满足的要求是:设置两个独立的主机舱(含主电站),以保证在任一机舱失火(或进水)情况下,不会同时失去二套推进装置,丧失动力。以上两个独立的主机舱如果按传统型式,可以前后布置也可以左右对称布置,但都无法满足船体其它设计要求。若按前后机舱布置,则要求的机舱总长度将超过船舶可提供的布置长度,增加船的总长则会影响船的性能,且前后布置造成船宽方向机舱空间布置浪费过大,另一方面前机舱的主机轴系过长也会带来一系列问题。若按左右对称机舱布置,有利于减小船的总长,但对称布置将引起船舶总体性能的恶化:当左机舱(或右机舱)在破舱进水时,船舶将产生较大的横倾。按照破舱稳性的规范要求,本船需满足舷侧外板破损时分舱因数Si不小于0.9。影响分舱因数的一个重要参数是横倾角,当破损后横倾角增大时,分舱因数Si减小,因此在机舱浸水时需严格控制船的横倾角。因此左右对称机舱布置无法满足破舱稳性的要求。

在此情况下,为了满足安全返港的独立机舱设置要求,同时满足船舶总体布置、性能、船体强度和破舱稳性的诸多要求,本领域技术人员致力于开发一种新型的满足安全返港要求的机舱结构型式。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产生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满足安全返港要求的新型不对称机舱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满足安全返港要求的新型不对称机舱结构,其中,包括:后机舱,所述后机舱包括后主机舱和后主发电机舱,所述后主机舱设置在船舶左舷的后侧,所述后主机舱通过后主机舱前壁、中纵舱壁的中段、所述中纵舱壁的后段和所述船舶左舷围合而成;前机舱,所述前机舱包括前主机舱和前主发电机舱,所述前主机舱设置在船舶右舷的前侧,所述前主机舱通过前主机舱后壁、所述中纵舱壁的中段、所述中纵舱壁的前段和所述船舶右舷围合而成;所述后主发电机舱设置在所述船舶右舷的后侧,所述后主发电机舱通过所述前主机舱后壁、所述中纵舱壁的后段和所述船舶右舷围合而成;所述前主发电机舱设置在所述船舶左舷的前侧,所述前主发电机舱通过所述后主机舱前壁、所述中纵舱壁的前段和所述船舶左舷围合而成;所述后主机舱的前侧与所述前主机舱的后侧交错,所述后主机舱的前侧与所述前主机舱的后侧的交错处为所述中纵舱壁的中段,并且所述后主机舱前壁、所述中纵舱壁的中段和所述前主机舱后壁构成“Z”字型。

上述的满足安全返港要求的新型不对称机舱结构,其中,还包括:前机舱轴隧舱,所述前机舱轴隧舱设置在所述后主发电机舱的底部。

上述的满足安全返港要求的新型不对称机舱结构,其中,所述后主机舱的靠近所述船舶左舷一侧的前侧设置有一调节水舱,所述后主机舱的靠近所述船舶左舷一侧的后侧设置有一调节空舱。

上述的满足安全返港要求的新型不对称机舱结构,其中,所述前机舱轴隧舱的靠近所述船舶右舷一侧的前侧设置有一调节空舱,所述前主机舱的靠近所述船舶右舷一侧的后侧设置有一调节水舱。

上述的满足安全返港要求的新型不对称机舱结构,其中,所述前机舱与所述后机舱互为水密。

上述的满足安全返港要求的新型不对称机舱结构,其中,所述后主机舱前壁、所述前主机舱后壁和所述中纵舱壁的中段为水密舱壁。

上述的满足安全返港要求的新型不对称机舱结构,其中,所述前机舱轴隧舱单独水密。

上述的满足安全返港要求的新型不对称机舱结构,其中,所述中纵舱壁的前段的扶强材和所述中纵舱壁的后段的扶强材设置为互为反向,所述中纵舱壁的中段的扶强材交错过度。

上述的满足安全返港要求的新型不对称机舱结构,其中,所述前主机舱内布置有前主机、前减速齿轮箱和右轴系,所述前主发电机舱内布置有前主发电机。

上述的满足安全返港要求的新型不对称机舱结构,其中,所述后主机舱内布置有后主机、后减速齿轮箱和左轴系,所述后主发电机舱内布置有后主发电机。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使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积极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综合了前后和左右两种布置方法的特点,采用左右不对称Z型水密分隔布置两个独立机舱,充分利用空间,减小了机舱段总长度,满足了安全到港对机舱和轴隧的布置要求。

(2)本实用新型纵向交错布置的机舱及舷侧边舱的设置又满足了破舱稳性的要求,减少机舱破损时容积较大的一舷的浸水量,使分舱因数Si满足不小于0.9的要求。

(3)本实用新型设置中纵舱壁既起到了局部水密分隔的作用,又使整个机舱的纵向刚度得到了很大提升,对机舱的减振降噪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满足安全返港要求的新型不对称机舱结构的底舱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满足安全返港要求的新型不对称机舱结构的平台甲板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W1、船舶左舷;W2、船舶左舷;W31、中纵舱壁的前段;W32、中纵舱壁的中段;W33、中纵舱壁的后段;W41、后主机舱前壁;W42、前主机舱后壁;1、后机舱;11、后主机舱;12、后主发电机舱;2、前机舱;21、前主机舱;22、前主发电机舱;3、前机舱轴隧舱;41、调节水舱;42、调节空舱;43、调节水舱;44、调节空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满足安全返港要求的新型不对称机舱结构的底舱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满足安全返港要求的新型不对称机舱结构的平台甲板结构示意图,请参见图1、图2所示,示出了一种较佳实施例的满足安全返港要求的新型不对称机舱结构,包括有:后机舱1,后机舱1包括后主机舱11和后主发电机舱12,后主机舱11设置在船舶左舷W1的后侧,后主机舱11通过后主机舱前壁W41、中纵舱壁的中段W32、中纵舱壁的后段W33和船舶左舷W1围合而成。

此外,作为较佳的实施例中,满足安全返港要求的新型不对称机舱结构还包括有:前机舱2,前机舱2包括前主机舱21和前主发电机舱22,前主机舱21设置在船舶右舷W2的前侧,前主机舱21通过前主机舱后壁W42、中纵舱壁的中段W32、中纵舱壁的前段W31和船舶右舷W2围合而成。

另外,作为较佳的实施例中,满足安全返港要求的新型不对称机舱结构还包括有:后主发电机舱12设置在船舶右舷W2的后侧,后主发电机12舱通过前主机舱后壁W42、中纵舱壁的后段W33和船舶右舷W2围合而成。

还有,作为较佳的实施例中,满足安全返港要求的新型不对称机舱结构还包括有:前主发电机舱22设置在船舶左舷W1的前侧,前主发电机舱22通过后主机舱前壁W41、中纵舱壁的前段W31和船舶左舷W1围合而成。

进一步,作为较佳的实施例中,后主机舱11的前侧与前主机舱21的后侧交错,后主机舱11的前侧与前主机舱21的后侧的交错处为中纵舱壁的中段W32,并且后主机舱前壁W41、中纵舱壁的中段W32和前主机舱后壁W42构成“Z”字型,中纵舱壁的设置完成了水密分隔的作用又有效增加了机舱舱段的纵向刚度,降低了机舱振动和噪音。

此外,作为较佳的实施例中,满足安全返港要求的新型不对称机舱结构的底舱结构还包括有:前机舱轴隧舱3,前机舱轴隧舱3设置在后主发电机舱12的底部。

更进一步,作为较佳的实施例中,后主机舱11的靠近船舶左舷W1一侧的前侧设置有一调节水舱41,后主机舱11的靠近船舶左舷W1一侧的后侧设置有一调节空舱42,用以在机舱破损进水后调节船舶横倾角,并进一步减少机舱破损时容积较大的一舷的浸水量。

再进一步,作为较佳的实施例中,前机舱轴隧舱3的靠近船舶右舷W2一侧的前侧设置有一调节空舱44,前主机舱21的靠近船舶右舷W2一侧的后侧设置有一调节水舱43,用以在机舱破损进水后调节船舶横倾角,并进一步减少机舱破损时容积较大的一舷的浸水量。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

本实用新型在上述基础上还具有如下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实施例中,前机舱2与后机舱1互为水密,前机舱2与后机舱1相互独立,并设有水密门,保证在任一机舱失火(或进水)情况下,不会同时失去二套推进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实施例中,后主机舱前壁W41、前主机舱后壁W42和中纵舱壁的中段W32为水密舱壁,组成一个“Z”字型水密分隔。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实施例中,前机舱W轴3隧舱单独水密。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实施例中,平台甲板下方的中纵舱壁的后段W33为水密舱壁。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实施例中,中纵舱壁的前段W31的扶强材和中纵舱壁的后段W33的扶强材设置为互为反向,中纵舱壁的中段W33的扶强材交错过度,以满足舱壁强度要求。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实施例中,前主机舱21内布置有前主机51、前减速齿轮箱52和右轴系53,前主发电机舱22内布置有前主发电机54。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实施例中,后主机舱11内布置有后主机61、后减速齿轮箱62和左轴系63,后主发电机舱12内布置有后主发电机64,后主发电机64设置在平台甲板的上侧。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实施例中,在非水密段设置用于出入的开口,例如在平台甲板上方的中纵舱壁的后段W33和中纵舱壁的前段W31设置用于出入的开口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