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暗式锚穴的藏锚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35133阅读:760来源:国知局
一种暗式锚穴的藏锚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船舶锚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暗式锚穴的藏锚结构。



背景技术:

锚具在起锚过程中,因为受到自身重力的水平分力的作用,锚具必然朝船舯方向移动,倘若忽略锚穴端板封板的抵挡作用,起锚作业势必是在锚杆刮碰锚链筒并沿着锚链筒靠近船舯的一侧进行,不但损伤锚系构件,还最终造成锚具收藏过深的非理想藏锚状况出现。暗式锚穴藏锚过深不但影响船体外观的美观性,更重要的是在抛锚时容易导致卡锚状况的发生。

目前,为达到暗式锚穴理想的藏锚状况,一般是对锚链筒的角度予以改进。当然,把锚链筒倾斜角度改致接近垂直,即采用陡峭式锚链筒模式,致使水平分力趋于无限小时,暗式锚穴的藏锚状态能够得出理想的结果。但是,在船舶干舷偏小,在必须采用平斜式锚链筒模式的情况下,此种改进将无用武之地。而且,对锚链筒角度的改进牵扯面大,不但需要调整锚链筒的角度、位置,还需要相应调整掣链器角度、位置,特别是需要相应修改锚穴角度、规格及位置,改动工作量大,导致不确定因素增加,例如出锚口高度和锚系布置都要重新评估,这都令设计周期特别是拉锚试验周期变长。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暗式锚穴的藏锚结构,该结构无论在陡峭式锚链筒模式下还是平斜式锚链筒模式下均能实现理想的藏锚状态,且改动量少,易于实现。

基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暗式锚穴的藏锚结构,所述锚穴包括锚链筒和锚箱,所述锚箱内设有藏锚腔,所述锚箱包括背板,所述背板设有锚链孔和锚唇,所述锚链筒设于所述锚箱的上方并通过所述锚链孔与所述藏锚腔相连通,所述锚具包括锚杆和锚体,所述锚杆悬空于所述锚链筒内,所述锚体与所述锚杆的底端转动连接,所述锚体位于所述藏锚腔内并抵住所述背板和所述锚唇,所述锚体上设有与所述锚唇相对应的缺口,所述缺口与所述锚唇形成卡接,所述锚体与所述锚杆的开合角达到最大。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背板包括作为所述锚箱顶板的第一直板和作为所述锚箱端板的第二直板,所述第一直板和所述第二直板相垂直,且第一直板和所述第二直板的连接部为弧形。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锚链孔设于所述第一直板上,所述锚唇设于所述第一直板的内侧面。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锚唇为月牙形,所述锚唇沿所述锚链孔靠近舷外一侧的边缘布置。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锚体包括锚爪与锚冠,所述锚爪的尖端部抵住所述连接部,所述锚冠抵住所述锚唇。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连接部的圆弧半径值为所述尖端部的最大宽度值的1.5至2倍。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锚冠的中部设有突出的中撑板,所述缺口设于所述中撑板上。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缺口的深度值小于所述缺口所在处的所述中撑板的宽度值的一半。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锚唇朝向舷外的侧面为制动面,所述制动面与所述中撑板形成制动角,所述制动角的范围为70°至80°;所述锚唇上与所述制动面相背的侧面为嵌入面,所述嵌入面与所述中撑板形成嵌入角,所述嵌入角的范围为120°至130°。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锚冠与所述第一直板之间留有间隔。

实施本发明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一种暗式锚穴的藏锚结构,锚穴包括锚链筒和锚箱,锚箱内设有藏锚腔,锚箱包括背板,背板设有锚链孔和锚唇,锚链筒设于锚箱的上方并通过锚链孔与藏锚腔相连通,锚具包括锚杆和锚体,锚体与锚杆的底端转动连接,锚体上设有与锚唇相对应的缺口;当锚具收入锚穴内时,锚杆悬空于锚链筒内,锚体位于藏锚腔内并抵住背板和锚唇,缺口与锚唇形成卡接,锚体与锚杆的开合角达到最大,从而实现理想的藏锚状态。该藏锚结构能够减轻藏锚时锚具与锚穴之间的相互破坏,提高锚具在锚穴中的稳定性,避免抛锚时出现卡锚事故,同时,该藏锚结构是在现有的锚穴结构上稍作改进,原理简单,改动量少,易于实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锚穴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理想藏锚状态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锚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的锚唇与缺口的卡接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锚链筒,2、锚箱,21、背板,211、第一直板,212、第二直板,213、连接部,22、底板,23、藏锚腔,24、锚链孔,25、锚唇,3、锚杆,4、锚体,41、锚爪,42、锚冠,421、中撑板,422、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暗式锚穴的藏锚结构,锚穴包括锚链筒1和锚箱2,锚箱2又包括上下布置的背板21和底板22,背板21由作为锚箱2顶板的第一直板211和作为锚箱2端板的第二直板212组成,第一直板211和第二直板212相垂直且第一直板211和第二直板212的连接部213为弧形,其弧形半径值为r,底板22与第二直板212相焊接,背板21与底板22之间形成用于容纳锚具的藏锚腔23;第一直板211上设有锚链孔24,锚链筒1为圆柱形的筒状结构,其设于锚箱2的上方并通过锚链孔24与藏锚腔23相连通;在第一直板211朝向藏锚腔23的内侧面设有月牙形的锚唇25,且锚唇25沿锚链孔24靠近舷外一侧的边缘布置;锚具包括锚杆3和锚体4,锚体4与锚杆3的底端转动连接,锚体4又包括锚爪41和锚冠42,锚爪41尖端部的最大宽度值为l,l与r(第一直板211和第二直板212的连接部213的半径值)的关系为r=1.5l~2l;锚冠42的中部设有向锚冠42所在平面的两侧突起的中撑板421,中撑板421上设有与锚唇25相对应的缺口422,缺口422的深度值为h,缺口422所在处的中撑板421的宽度值为h,则h与h的关系为h<0.5h。

基于上述锚穴和锚具的结构,如图2至图4所示,当锚具收入锚穴内时,锚体4则位于藏锚腔23内且锚爪41的尖端部抵住第一直板211和第二直板212的连接部213,锚冠42则抵住锚唇25且中撑板421上的缺口422与锚唇25形成卡接,此时,锚冠42与第一直板211之间留有间隔,锚杆3悬空于锚链筒1内且与锚链筒1的中性线相重合,锚体4与锚杆3的开合角α达到最大,实现理想的藏锚状态。这是由于,第一直板211和第二直板212的连接部213阻挡了锚具朝船舯方向的移动,充当了锚具在收锚过程结束时的制动结构,而连接部213的弧形过渡则给锚具的制动过程提供了缓冲,减轻锚具对锚穴的冲撞;其次,锚唇25与缺口422形成的卡接也给锚具的运动起到了制动和限位的作用。因此,锚杆3不再与锚链筒1形成刮碰,而且锚体4也被更好的固定在藏锚腔23中,锚具不再与锚穴结构发生碰撞,减轻了锚具与锚穴之间的相互破坏,提高了锚具在锚穴中的稳定性,同时也避免了抛锚时出现卡锚事故。

进一步的,如图4所示,为了保证锚唇25更好的制动与限位效果,对锚唇25的形状有特别的要求。锚唇25朝向舷外的侧面为制动面,锚唇25上与制动面相背的侧面为嵌入面,当锚具收入锚穴内时,制动面与中撑板421形成制动角β,嵌入面与中撑板421形成嵌入角γ。制动角β的范围为应取70°至80°为宜,因为制动角β的角度过小容易造成锚具脱出困难,而制动角β的角度过大则又会造成锚唇25对锚具的制动力不足;同样的,嵌入角γ的范围为应取120°至130°,因为嵌入角γ的角度过小容易造成“崩锁”现象,而嵌入角γ的角度过大则又会造成“溜锁”现象。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本实施例提出的藏锚结构是在现有的锚穴结构上稍作改进,原理简单,改动量少,易于实现。

综上,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暗式锚穴的藏锚结构,锚穴包括锚链筒1和锚箱2,锚箱2内设有藏锚腔23,锚箱2包括作为锚箱2顶板的第一直板211和作为锚箱2端板的第二直板212,第一直板211和第二直板212的连接部213为弧形,第一直板211上设有锚链孔24和锚唇25,锚链筒1设于锚箱2的顶板上方并通过锚链孔24与藏锚腔23相连通,锚具包括锚杆3和锚体4,锚体4与锚杆3的底端转动连接,锚体4上设有与锚唇25相对应的缺口422。当锚具收入锚穴内时,锚杆3悬空于锚链筒1内,锚体4位于藏锚腔23内并抵住连接部213和锚唇25,锚唇25与缺口422形成卡接,锚体4与锚杆3的开合角α达到最大,实现理想的藏锚状态。跟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连接部213充当锚具在收锚过程结束时的制动结构,且连接部213的弧形过渡则给锚具的制动过程提供缓冲,减轻锚具对锚穴的冲撞;

2、锚唇25与缺口422形成的卡接给锚具的运动起到制动和限位的作用,减轻锚具与锚穴之间的相互破坏,提高锚具在锚穴中的稳定性,避免抛锚时出现卡锚事故。

3、该藏锚结构原理简单,易于实现。

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中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发明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的,“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

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