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全回转推进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67488发布日期:2018-12-14 22:01阅读:454来源:国知局
电动全回转推进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轮船设备领域,具体涉及电动全回转推进器。



背景技术:

现有轮船的电动全回转推进器结构请参阅图1,图1为现有电动全回转推进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液压马达1设置在船舱内,液压马达1下方伸出的联轴器2连接有一个主动锥齿轮,与主动锥齿轮相配合的是从动锥齿轮,主动锥齿轮和从动锥齿轮设置在齿轮箱中,当液压马达1启动时,联轴器带动主动锥齿轮转动,在主动锥齿轮的带动下,从动锥齿轮也转动,带动桨叶41转动,以实现船体前进的目的。在上述结构中,液压马达1和部分联轴器2位于船舱内,其余的结构均在船体外的水中,这样的结构有以下几点缺点:1、液压马达1占用船舱空间,并且会带来噪音;2、液压马达1在使用过程中,温度会升高,需要进行冷却处理;3、具有主动锥齿轮和从动锥齿轮,在齿轮传动的过程中,会有能量损失,所以推进效率低;4、由于齿轮的存在,所以需要大量的润滑剂;5、由于具有机械传递部分,所以结构复杂,零部件多。因此,有必要研究一种新型的电动全回转推进器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电动全回转推进器,克服上述缺陷,通过对电动全回转推进器的改良,解决上述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电动全回转推进器,包括回转平台、安装底座、支撑管、吊舱、第一轴承座、第一电机和第一螺旋桨,所述安装底座设置在船舱内,所述安装底座内腔穿插有电缆线,在所述安装底座的上方设有所述回转平台,所述支撑管设置在所述安装底座下方的水中,所述支撑管为中空的管状结构,所述支撑管内设有支撑轴,所述支撑管一端连接船体,另一端连接所述吊舱,所述第一轴承座、第一电机设置在所述吊舱中,所述电缆线的一端连接所述回转平台,另一端经过所述安装底座内腔、支撑管内腔伸入所述吊舱中,并且与所述第一电机电性连接,所述第一电机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轴承座上,所述第一电机的另一端为第一转动轴,所述第一转动轴伸出所述吊舱与所述第一螺旋桨连接,所述第一轴承座与所述支撑轴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动全回转推进器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转动轴伸出所述吊舱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螺旋桨连接,所述吊舱的另一端与所述支撑管连通,所述支撑管的中心线与所述吊舱的中心线之间的夹角小于或等于90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动全回转推进器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全回转推进器还包括第二轴承座、第二电机和第二螺旋桨,所述第二轴承座、第二电机设置在所述吊舱中,所述电缆线的一端连接所述回转平台,另一端经过所述安装底座内腔、支撑管内腔伸入所述吊舱中,并且与所述第二电机电性连接,所述第二电机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二轴承座上,所述第二电机的另一端为第二转动轴,所述第二转动轴伸出所述吊舱与所述第二螺旋桨连接,所述第二轴承座与所述支撑轴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动全回转推进器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轴承座靠近所述第二轴承座,所述第一轴承座与所述第二轴承座对称设置,所述第一螺旋桨的中心线和第二螺旋桨的中心线为同一直线,所述第一螺旋桨和所述第二螺旋桨沿所述支撑管的中心线对称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动全回转推进器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吊舱的中心线与所述支撑管的中心线垂直。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动全回转推进器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回转平台包括复合手柄、电力传输与转向模块,所述复合手柄控制所述电力传输与转向模块,所述电力传输与转向模块控制所述吊舱转动,所述电力传输与转向模块控制电机启动或关闭。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动全回转推进器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支撑管与所述安装底座的连接处设有多个加强筋。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动全回转推进器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吊舱壁上设有多个凸片,相邻的两个凸片之间形成凹槽状结构,所述多个凸片均匀分布于吊舱壁上,多个凸片构成散热片。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动全回转推进器的一种优选方案,电机的线圈均贴合所述吊舱的内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电动全回转推进器具有以下优点:

1、电机不占用船舱空间,节省了船舱空间,而且不会带来噪音;

2、电机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电机处于水中,所以不需要进行冷却处理;

3、没有横向齿轮和纵向齿轮,所以减少了齿轮传动损耗,提高了推进效率;

4、由于没有了复杂的机械传递部分,所以不需要大量的润滑剂,节省了成本,而且结构更简单,零部件少,维修更省力;

5、回转平台控制吊舱转动,控制船体前进方向,更结构简单。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为现有电动全回转推进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动全回转推进器在实施例1中的结构简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动全回转推进器在实施例2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动全回转推进器在实施例2中的结构简图。

其中:1为液压马达、2为联轴器、3为齿轮箱、4为全回转舵桨、41为桨叶、5为主动锥齿轮、6为从动锥齿轮、7为回转平台、8为安装底座、9为支撑管、10为第一螺旋桨、11为第一电机、12为第一转动轴、13为第一轴承座、14为第二螺旋桨、15为第二电机、16为第二转动轴、17为第二轴承座、18为吊舱。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动全回转推进器,其包括:回转平台7、安装底座8、支撑管9、吊舱18、第一轴承座13、第一电机11和第一螺旋桨10。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首先,此处所称的“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是指可包含于本实用新型至少一个实现方式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在本说明书中不同地方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并非均指同一个实施例,也不是单独的或选择性的与其他实施例互相排斥的实施例。

其次,本实用新型利用结构示意图等进行详细描述,在详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时,为便于说明,表示电动全回转推进器结构的示意图会不依一般比例作局部放大,而且所述示意图只是实例,其在此不应限制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此外,在实际制作中应包含长度、宽度及深度的三维空间。

实施例1

请参阅图2,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动全回转推进器在实施例1中的结构简图。如图2所示,本电动全回转推进器分成船舱内部分和水下部分,其中,安装底座8以及回转平台7在船舱内,安装底座8内腔穿插有电缆线,其余的部件,均在水下。安装底座8的上方设有回转平台7,用于连接电源、控制转速、转向等,支撑管9设置在安装底座8下方的水中,支撑管9和安装底座8之间通过船底板隔开,支撑管9的上端与船底板连通,下端与吊舱18的舱壁上设有的一电缆线通孔连通,支撑管9为中空的管状结构,支撑管9内设有支撑轴(未图示),第一轴承座13、第一电机11设置在吊舱18中,电缆线的一端连接回转平台7,另一端从安装底座8内经支撑管9伸入吊舱18中,并且与第一电机11电性连接,第一电机11的一端固定在第一轴承座13上,第一电机11的另一端为第一转动轴12,第一转动轴12伸出吊舱18与第一螺旋桨10连接,换而言之,第一转动轴12伸出吊舱18的一端与第一螺旋桨10连接,吊舱18的另一端与支撑管9连通,支撑管9的中心线与吊舱18的中心线之间的夹角小于或等于90度。通过回转平台7上的复合手柄操作,启动电力传输与转向模块,使吊舱18可以相对于支撑管9转动,或者支撑管9可以相对于安装底座8转动。第一轴承座13的作用是固定第一电机11,而第一轴承座13本身与支撑轴相固定。当回转平台7接通电源,通过回转平台7上的复合手柄操作,启动电力传输与转向模块,电源经电缆线从安装底座8、支撑管9进入吊舱18中时,第一电机11启动,第一转动轴12带动第一螺旋桨10转动。

由于在本推进器中,位于水下的电机增加了水下部件的重量,为了增强其与船体连接的牢固度,支撑管17与安装底座8的连接处设有多个加强筋(未图示)。吊舱18的外壁也可以设置加强筋。

由于第一电机11在水下,所以第一电机11可以通过外部水获得冷却降温的效果,但随着设备的长时间使用,第一电机11内部的冷却还需要风机等设备,为了减少风机等设备,可以在吊舱18壁上设有多个中空的凸片(未图示),相邻的两个凸片之间形成凹槽状结构,所述多个凸片均匀分布于吊舱壁上,多个凸片构成散热片,这样冷水在凸片外和凹槽中传达,增加了第一电机11的换热面。更优选的一种方式是将第一电机11的外壁与吊舱18的内壁形成一体,这样,第一电机11的线圈贴合吊舱18的内壁,使得线圈可以直接与吊舱18的壁外的水进行换热,换而言之,电机的散热受冷水降温,定子的外壳放在水里自冷却,增强了换热效果。当提升电机电压时,就可减少电机电流,能够较好的实现大功率推进。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机11可采永磁同步推进电机,其可以减小吊舱外形尺寸,从而提高流体动力效率,还可以采用海水包围冷却,不需要任何其他附加的外部冷却设备。

实施例2

请参阅图3和图4,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动全回转推进器在实施例2中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动全回转推进器在实施例2中的结构简图。如图3和4所示,本电动全回转推进器分成船舱内部分和水下部分,其中,安装底座8以及回转平台7在船舱内,安装底座8内腔穿插有电缆线,其余的部件,均在水下。安装底座8的上方设有回转平台7,用于连接电源、控制转速、转向等,支撑管9设置在安装底座8下方的水中,支撑管9和安装底座8之间通过船底板隔开,支撑管9的上端与船底板连通,下端与吊舱18的舱壁上设有的一电缆线通孔连通,支撑管9为中空的管状结构,支撑管9内设有支撑轴(未图示),第一轴承座13、第二轴承座17、第一电机11、第二电机15设置在吊舱18中,电缆线的一端连接回转平台7,另一端从安装底座8内经支撑管9伸入吊舱18中,并且与第一电机11、第二电机15电性连接,第一电机11的一端固定在第一轴承座13上,第一电机11的另一端为第一转动轴12,第一转动轴12伸出吊舱18与第一螺旋桨10连接,第二电机15的一端固定在第二轴承座17上,第二电机15的另一端为第二转动轴16,第二转动轴26伸出吊舱18与第二螺旋桨14连接,换而言之,第一转动轴12伸出吊舱18的一端与第一螺旋桨10连接,第二转动轴16伸出吊舱18的另一端,吊舱18上方的电缆线通孔与支撑管9连通,支撑轴和电缆线经过电缆线通孔,第一轴承座13靠近第二轴承座17,第一轴承座13与第二轴承座17对称设置,第一螺旋桨10的中心线和第二螺旋桨14的中心线为同一直线,第一螺旋桨10和第二螺旋桨14沿支撑管9的中心线对称设置。通过回转平台7上的复合手柄操作,启动电力传输与转向模块,使吊舱18可以相对于支撑管9转动,或者支撑管9可以相对于安装底座8转动。第一轴承座13的作用是固定第一电机11,而第一轴承座13本身与支撑轴相固定。第二轴承座17的作用是固定第二电机15,当回转平台7接通电源,通过回转平台7上的复合手柄操作,启动电力传输与转向模块,电源经电缆线从安装底座8、支撑管9进入吊舱18中时,第一电机11和第二电机15启动,第一转动轴12带动第一螺旋桨10正转,第二转动轴16带动第二螺旋桨14反转。

由于在本推进器中,位于水下的电机增加了水下部件的重量,为了增强其与船体连接的牢固度,支撑管17与安装底座8的连接处设有多个加强筋(未图示)。吊舱18的外壁也可以设置加强筋。

由于第一电机11和第二电机15在水下,所以第一电机11和第二电机15可以通过外部水获得冷却降温的效果,但随着设备的长时间使用,第一电机11和第二电机15内部的冷却还需要风机等设备,为了减少风机等设备,可以在吊舱18壁上设有多个中空的凸片(未图示),相邻的两个凸片之间形成凹槽状结构,所述多个凸片均匀分布于吊舱壁上,多个凸片构成散热片,这样冷水在凸片外和凹槽中传达,增加了第一电机11和第二电机15的换热面。更优选的一种方式是将第一电机11的外壁、第二电机15的外壁均与吊舱18的内壁形成一体,这样,第一电机11的线圈和第二电机15的线圈贴合吊舱18的内壁,使得线圈可以直接与吊舱18的壁外的水进行换热,换而言之,电机的散热受冷水降温,定子的外壳放在水里自冷却,增强了换热效果。当提升电机电压时,就可减少电机电流,能够较好的实现大功率推进。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机11和第二电机15可采永磁同步推进电机,其可以减小吊舱外形尺寸,从而提高流体动力效率,还可以采用海水包围冷却,不需要任何其他附加的外部冷却设备。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电动全回转推进器,取消了齿轮传动,提高推进效率,节省了舱内空间,取消机械传送部分,减少润滑剂的使用,而且电机无需冷却。

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