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实现高航速的船舶用螺旋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44287发布日期:2018-12-21 19:09阅读:660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实现高航速的船舶用螺旋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船舶用螺旋桨,特别是一种可实现高航速的船舶用螺旋桨。



背景技术:

船舶用螺旋桨是指靠桨叶在水中旋转,将发动机转动功率转换为推进力使船舶航行的装置,因此桨叶旋转速度越快,船舶的航速便越快,而桨叶的旋转速度则依靠于发动机的转动功率,而发动机长期维持于高速旋转,则会导致油耗极高,从而致使航行成本增加,且随着发动机转动功率提高,桨叶的体积也要随之增加,否则会影响发动机的寿命,而桨叶体积则是根据船舶实际所需制造,导致提高发动机转动功率同样无法有效实现高航速的效果,并会产生多种问题,且当发动机出现问题仅能维持在低功率时,船舶的航速则会受到极大的限制,无法在最短时间内脱离海面,易对船舶上的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实现高航速的船舶用螺旋桨,它能够在转轴带动桨叶旋转时,使最终形成的水柱压力不断增加,从而获得实现极高的推进力,无需依靠提高发动机功率,便能实现高航速效果。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可实现高航速的船舶用螺旋桨,包括转轴、设于转轴一端的桨叶,桨叶具有若干均匀分布的叶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桨叶外罩有一隔水罩;所述隔水罩前侧侧板固定于转轴上,隔水罩后侧设有一聚水口;所述聚水口连接有一聚水管;所述聚水管后侧管口连接有一与其相贯通的喷水管;所述隔水罩前侧侧板内壁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导引柱,导引柱夹于叶片之间;所述隔水罩前侧侧板上设有若干与导引柱位置相对应的进水孔,进水孔呈圆周均匀分布分布于导引柱前端端部四周;所述导引柱呈圆柱状,导引柱上设有一呈螺旋状的增速槽;所述桨叶后侧中心位置设有一聚水柱;所述聚水柱呈前窄后宽的圆台状,聚水柱上设有一呈螺旋状的聚水槽;所述聚水槽的螺旋方向与增速槽的螺旋方向一致;所述隔水罩外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驱动板;所述聚水管外套设有一与其相匹配的辅助管,辅助管与聚水管皆呈前宽后窄的喇叭状;所述辅助管与聚水管的前后侧之间通过固定板相连接;所述辅助管、聚水管与固定板之间围合形成一整流空间;所述固定板上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通水孔。

所述整流空间内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弹性膜;所述弹性膜将整流空间隔为若干均匀分布的增压腔室;所述弹性膜中心位置设有一穿孔,增压腔室之间通过穿孔相贯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可实现高航速的船舶用螺旋桨可通过导引柱的增速槽、聚水柱的聚水槽以及聚水管能够对桨叶将后排放的水流进行多次增压,使最终从喷水管喷出的水流形成高压水柱,且可通过隔水罩带动驱动板的旋转形成另一道水柱,该道水柱则会有一部分经过整流空间导引整流,形成管状水流,该管状水流则会包裹于喷水管喷出的高压水柱外,而管状水流外则包裹有另一道由隔水罩旋转形成的水柱,因此一旦转轴开始旋转,便会形成三道水流向后排放,使最终获得的推进力达到仅有桨叶旋转带来的推进力的三倍,甚至更多,实现高航速的效果,即使发动机维持在低功率转动,同样能够保证船舶的高速航行,使船舶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脱离海面,杜绝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可实现高航速的船舶用螺旋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实现高航速的船舶用螺旋桨,包括转轴1、设于转轴1一端的桨叶2,桨叶2具有若干均匀分布的叶片3,所述桨叶2外罩有一隔水罩4;所述隔水罩4前侧侧板固定于转轴1上,隔水罩4后侧设有一聚水口5;所述聚水口5连接有一聚水管6;所述聚水管6后侧管口连接有一与其相贯通的喷水管7;所述隔水罩4前侧侧板内壁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导引柱8,导引柱8夹于叶片3之间;所述隔水罩4前侧侧板上设有若干与导引柱8位置相对应的进水孔9,进水孔9呈圆周均匀分布分布于导引柱8前端端部四周;所述导引柱8呈圆柱状,导引柱8上设有一呈螺旋状的增速槽10;所述桨叶2后侧中心位置设有一聚水柱11;所述聚水柱11呈前窄后宽的圆台状,聚水柱11上设有一呈螺旋状的聚水槽12;所述聚水槽12的螺旋方向与增速槽10的螺旋方向一致;所述隔水罩4外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驱动板13;所述聚水管6外套设有一与其相匹配的辅助管14,辅助管14与聚水管6皆呈前宽后窄的喇叭状;所述辅助管14与聚水管6的前后侧之间通过固定板15相连接;所述辅助管14、聚水管6与固定板15之间围合形成一整流空间16;所述固定板15上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通水孔17。

所述整流空间16内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弹性膜18;所述弹性膜18将整流空间16隔为若干均匀分布的增压腔室19;所述弹性膜18中心位置设有一穿孔20,增压腔室19之间通过穿孔20相贯通。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如下:

当转轴1在发动机的驱动下开始旋转后,桨叶2随之旋转,并产生吸力,由于隔水罩4的存在,因此外界水流只能通过进水孔9进入到隔水罩4内,而进水孔9呈圆周均匀分布分布于导引柱8前端端部四周,当水流被桨叶2的旋转带入到隔水罩4内时,水流从前往后流动的过程中,便会直接包围于导引柱8外,同时顺着导引柱8上的增速槽10向着后方流动,而增速槽10通过自身的螺旋轨迹能够起到导引增速的效果,进入到隔水罩4内的水流则会有一部分顺着聚水柱11上的聚水槽12向着后方流动,聚水槽12的螺旋轨迹同样能够起到导引增速的效果,且聚水柱11呈前窄后宽的圆台状,水流顺着聚水槽12轨迹越是向后流动,能够形成的漩涡范围则越广,最终与增速槽10形成的水柱发生接触,而聚水槽12的螺旋方向与增速槽10的螺旋方向一致,一旦增速槽10形成的水柱与聚水槽12形成的漩涡发生接触,不仅不会互相干扰,反而会互相促进,使汇聚后的水流的水压再次得到提高,最终通过聚水管6进入到喷水管7,并从喷水管7喷出,从而获得推进力,而水流在流经聚水管6时,随着聚水管6的管径不断收窄,水流的压力再次得到增加,保证从喷水管7喷出的水流压力,从而保证能够获得极强的推进力。

当转轴1发生旋转的同时,隔水罩4随之发生旋转,此时隔水罩4上的驱动板13则会形成类似叶片的效果,在隔水罩4外形成另一个推进水柱,且该推进水柱在形成过程中,一部分水流则会直接通过通水孔17进入到整流空间16内,在整流空间16的引导下,最终在喷水管7外形成一管状的水柱,同时将喷水管7喷出的水柱包裹在内。

综上所述可知,本实用新型可通过导引柱8的增速槽10、聚水柱11的聚水槽12以及聚水管6能够对桨叶将后排放的水流进行多次增压,使最终从喷水管7喷出的水流形成高压水柱,且可通过隔水罩4带动驱动板13的旋转形成另一道水柱,该道水柱则会有一部分经过整流空间16导引整流,形成管状水流,该管状水流则会包裹于喷水管7喷出的高压水柱外,而管状水流外则包裹有另一道由隔水罩4旋转形成的水柱,因此一旦转轴1开始旋转,便会形成三道水流向后排放,使最终获得的推进力达到仅有桨叶2旋转带来的推进力的三倍,甚至更多,实现高航速的效果,即使发动机维持在低功率转动,同样能够保证船舶的高速航行,使船舶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脱离海面,杜绝安全隐患。

当水流流入整流空间16时,弹性膜18则会被挤压,使弹性膜18向着后方变形,此时的弹性膜18则会变形成前宽后窄的管状,因此当水流从一个增压腔室19向着后一个增压腔室19流动时,水流水压都会进行一次增加,直至从整流空间16流出时,能够达到极大的水压,从而提高推进力,进一步保证高航速效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