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人龙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559616发布日期:2021-04-06 12:09阅读:266来源:国知局
一种单人龙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龙舟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单人龙舟。



背景技术:

龙舟是一项多人团队水上运动,因多人参与,常出现训练时队员凑不齐无法及时训练或无法了解团队中个人能力等情况,因此设计了单人龙舟,用于个人赛前训练、运动员个人能力评估、运动员选拔或举行单人竞技赛事;而由于单人龙舟在使用时,划桨只在一侧,会造成龙舟两侧不平衡,影响队员训练。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单人龙舟,以克服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单人龙舟,包括:舟体、和浮漂支臂;所述浮漂支臂与所述舟体的一侧固定连接;

所述浮漂支臂包括:支杆和漂浮件;

所述支杆一端与所述舟体的外侧壁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漂浮件固定连接,所述漂浮件位于所述舟体上表面和下表面之间并漂浮于水面上;所述支杆位于所述漂浮件的一侧向下弯折。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前脚蹬、坐板、第一滑轨、后脚蹬和第二滑轨;

所述第一前脚蹬设置于所述舟体的船舱前端,所述后脚蹬设置于所述船舱的中部,所述第二滑轨固定于所述船舱底部,所述后脚蹬在所述第二滑轨上滑动,所述后脚蹬沿所述舟体的长度方向运动;所述第一前脚蹬和后脚蹬相对设置,分别用于抵住双脚;

所述第一滑轨固定于所述船舱内侧壁,所述坐板在所述第一滑轨上滑动,所述坐板的滑动方向与所述后脚蹬的滑动方向一致。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前脚蹬、转向舵及第一拉绳;

所述第二前脚蹬设置于所述舟体的船舱前端,并与所述后脚蹬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前脚蹬和所述第二前脚蹬的一端与船舱底部固定连接,另一端分别与第一拉绳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拉绳的另一端固与设置在所述舟体尾端的转向舵的相对侧固定连接;所述转向舵带动固定于其底部的叶片转动。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拉绳;两个所述第二拉绳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前脚蹬和所述第二前脚蹬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船舱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拉绳对所述第一前脚蹬和所述第二前脚蹬的作用力与第一拉绳对所述第一前脚蹬和所述第二前脚蹬的作用力相反。

进一步地,还包括:弹簧销,所述弹簧销固定于所述坐板底部;所述第一滑轨靠近所述弹簧销侧设置多个用于卡入所述弹簧销的固定孔;通过调节所述弹簧销与不同所述固定孔的配合,调节所述坐板与所述第一前脚蹬和所述第二前脚蹬的距离。

进一步地,所述后脚蹬包括:踏板支杆、踏板和紧锁块;

所述踏板支杆固定所述踏板的一面与船舱底面垂直,所述踏板朝向所述第一前脚蹬;所述踏板支杆位于所述第二滑轨内的一端旋转固定有转轴,所述转轴与所述第二滑轨运动方向垂直;所述紧锁块一端与所述转轴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踏板支杆和第二滑轨内壁之间;所述紧锁块靠近所述转轴一端比远离所述转轴的一端薄且窄;所述踏板支杆向所述第一前脚蹬方向旋转使所述踏板支杆底端与所述紧锁块远离所述转轴的一端错开,并实现滑动。

进一步地,还包括:使所述舟体漂浮于水面上的空气漂浮仓,所述空气漂浮仓设置于所述舟体的前端和尾端。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舟体一侧设置浮漂支臂,进而实现在龙舟使用时,浮漂支臂与划桨的力达到平衡,无侧翻危险,可以满足专业人员训练及非专业龙舟爱好者的休闲娱乐需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浮漂支臂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向舵和第一拉绳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前脚蹬、第二前脚蹬和坐板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图4中a的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脚蹬和第二滑轨的侧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脚蹬和第二滑轨的后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脚蹬运动状态变化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一种单人龙舟,为最小款的专业龙舟器材,适合一人使用,坐姿、划法与龙舟完全一致,可以作为单人训练、个人能力提升、长距离耐力提升等的训练器材,同时可以针对运动员进行专业性测试,可作为运动员选拔依据,也可了解运动员个人能力,以便更好的进行力量分配。

如图1所示,包括:舟体1、和浮漂支臂10;所述浮漂支臂10与所述舟体1的一侧固定连接;如图2所示,所述浮漂支臂10包括:支杆10.1和漂浮件10.2;所述支杆10.1一端与所述舟体1的外侧壁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漂浮件10.2固定连接,所述漂浮件10.2位于所述舟体1上表面和下表面之间并漂浮于水面上;所述支杆10.1位于所述漂浮件10.2的一侧向下弯折。

具体而言,所述支杆10.1为两个,其一端向上弯曲,弯曲的一端与漂浮件10.2固定连接,弯曲的结构设置及漂浮件10.2位于所述舟体1上表面和下表面之间,能够很好的提升与划桨的平衡力,所述漂浮件10.2为金属或其他材质的具有一定质量的长方体结构,连个所述支杆10.1的另一端与舟体1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所述支杆10.1靠近所述舟体1的一端设置有雨伞支杆一样的可伸缩结构,便于调节所述浮漂支臂10向外悬出的距离,以调节训练人员在使用龙舟时的平衡度,进而实现在龙舟使用时,浮漂支臂与划桨的力达到平衡,无侧翻危险。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前脚蹬2、坐板7、第一滑轨8、后脚蹬6和第二滑轨9;

所述第一前脚蹬2设置于所述舟体1的船舱前端,所述后脚蹬6设置于所述船舱的中部,所述第二滑轨9固定于所述船舱底部,所述后脚蹬6在所述第二滑轨9上滑动,所述后脚蹬6沿所述舟体1的长度方向运动;所述第一前脚蹬2和后脚蹬6相对设置,分别用于抵住双脚;

所述第一滑轨8固定于所述船舱内侧壁,所述坐板7在所述第一滑轨8上滑动,所述坐板7的滑动方向与所述后脚蹬6的滑动方向一致。

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前脚蹬2和后脚蹬6相对设置,在使用时,人面向所述第一前脚蹬2,人的双脚一前一后,其中前脚踩踏在所述第一前脚蹬2上,后脚踩踏在后脚蹬6上,并坐在坐板7上,实现划桨时,在船舱内有力的支撑点,能够使双手更好的发力;由于人的腿长差异,所述后脚蹬6可通过第二滑轨9在所述船舱地步进行滑动,进而实现调节与第一前脚蹬2的距离,方便不同腿长的人使用;当后脚蹬6的位置有变化,所述坐板7的位置也要相应的变化,所述坐板7通过第一滑轨8在所述船舱地步进行滑动,使得与后脚蹬6的位置进行配合调节。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前脚蹬3、转向舵5及第一拉绳4;

所述第二前脚蹬3设置于所述舟体1的船舱前端,并与所述后脚蹬6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前脚蹬2和所述第二前脚蹬3的一端与船舱底部固定连接,另一端分别与第一拉绳4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拉绳4的另一端固与设置在所述舟体1尾端的转向舵5的相对侧固定连接;所述转向舵5带动固定于其底部的叶片11转动。

具体而言,如图3及图4所示,所述第一前脚蹬2和所述第二前脚蹬3为片状结构,其底端与船舱地步固定连接。顶端分别与两个第一拉绳4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一拉绳4的另一端与所述转向舵5的相对侧边固定连接,所述转向舵5垂直设置于所述舟体1的尾端,并与所述舟体1旋转连接;所述转向舵5的底端与叶片11固定连接;因所述第一前脚蹬2和所述第二前脚蹬3并排设置,当想要龙舟转向时,可用力踩下所述第一前脚蹬2或所述第二前脚蹬3,所述第一前脚蹬2或所述第二前脚蹬3带动其上连接的第一拉绳4向前,进而带动所述转向舵5的一侧向前,此时转向舵5的两侧做相反方向的转动,使得所述转向舵5转动起来,进而带动叶片11转动,实现转向的功能。所述转向舵5的两侧为圆弧型,圆弧型侧边能够使第一拉绳4始终保持与述舟体有不便的距离,防止第一拉绳4再被拉动时与所述舟体产生摩擦。

进一步地,为了使所述第一前脚蹬2和所述第二前脚蹬3在被踩下后,能够复位,还包括:第二拉绳12,所述第二拉绳12具有弹性;两个所述第二拉绳12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前脚蹬2和所述第二前脚蹬3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船舱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拉绳12对所述第一前脚蹬2和所述第二前脚蹬3的作用力与第一拉绳4对所述第一前脚蹬2和所述第二前脚蹬3的作用力相反。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为了使所述坐板在调节好位置后不再有位置变化,使其与舟体不再产生相对运动,还包括:弹簧销13,所述弹簧销13固定于所述坐板7底部;所述第一滑轨8靠近所述弹簧销13侧设置多个用于卡入所述弹簧销13的固定孔8.1;通过调节所述弹簧销13与不同所述固定孔8.1的配合,调节所述坐板7与所述第一前脚蹬2和所述第二前脚蹬3的距离。

进一步地,所述后脚蹬6包括:踏板支杆6.1、踏板6.2和紧锁块14;

所述踏板支杆6.1固定所述踏板6.2的一面与船舱底面垂直,所述踏板6.2朝向所述第一前脚蹬2;所述踏板支杆6.1位于所述第二滑轨9内的一端旋转固定有转轴15,所述转轴15与所述第二滑轨9运动方向垂直;所述紧锁块14一端与所述转轴15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踏板支杆6.1和第二滑轨9内壁之间;所述紧锁块14靠近所述转轴15一端比远离所述转轴15的一端薄且窄;所述踏板支杆6.1向所述第一前脚蹬2方向旋转使所述踏板支杆6.1底端与所述紧锁块14远离所述转轴15的一端错开,并实现滑动。

具体而言,当需要调节所述后脚蹬6位置时,如图6和图7所示,所述踏板支杆6.1可绕所述转轴15转动,所述踏板支杆6.1竖直时,所述踏板支杆6.1的厚度与所述紧锁块14远离所述转轴15的一端的厚度之和略大于所述第二滑轨9的竖直内壁9.1到防脱沿9.2的内壁的距离,使所述后脚蹬6在使用状态时能够在第二滑轨9内被紧锁块14通过摩擦力紧锁使其保持不动;当需要调节位置时,将所述踏板支杆6.1和踏板6.2向第一前脚蹬2方向转动,直到踏板支杆6.1位于所述第二滑轨9内的一端与所述紧锁块14较厚的一端错开,如图8所示,虚线为移动后的状态,此时踏板支杆6.1与所述紧锁块14较薄的一端重合,也即所述踏板支杆6.1失去了所述紧锁块14紧锁,便可实现在第二滑轨9上的滑动;所述紧锁块14朝上的一边较薄,如刀刃,可使踏板支杆6.1在调整完位置后恢复原竖直状态时,能够较容易的竖起。

进一步地,防止单人在水中划行如遇意外,舟体倾覆沉入水下,还包括:使所述舟体1漂浮于水面上的空气漂浮仓1.1,所述空气漂浮仓1.1设置于所述舟体1的前端和尾端;保证在舟体倾覆时能漂浮在水上,给落水者提供安全保证。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