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减震装置的无人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95815阅读:34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人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带有减震装置的无人机。



背景技术:

无人机的减震结构主要用在飞控惯性测量单元(IMU)及图像稳像处理部分。目前市售的无人机飞控IMU的减震主要把飞控IMU通过特殊的海绵来减震;图像稳像处理则通过减震球来减震。然而IMU模块的减震和图像稳像处理都需要配上足够重量的配重块,以增大其惯性,从而才能起到很好的减震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采用机身自重进行有效减震的无人机。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带有减震装置的无人机,包括机身壳体、设置于所述机身壳体内的用于控制无人机飞行的一个或多个电子部件、与所述机身壳体上端口相配合的动力装置、以及设置于所述动力装置与所述机身壳体之间的减震装置。

其中,还包括盖设于所述动力装置的动力支架上方且与所述机身壳体上端口相配合的机盖。

其中,所述动力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动力支架的延伸臂上的驱动电机,以及与所述驱动电机的旋转轴紧固的桨叶。

其中,所述减震装置设置为四个减震球,所述减震球的中部贯穿设置有通孔。

其中,所述动力支架包括与设置在所述机身壳体内的机芯相配合的矩形框,以及对称设置于所述矩形框左右两外侧壁的所述延伸臂。

其中,所述矩形框的内侧壁两两对称设置有四个沉头孔,所述沉头孔与设置在所述机身壳体内边缘的螺丝孔上下对应设置。

其中,所述减震球压设于所述动力支架下底面与所述螺丝孔上端面之间且通过螺丝紧固。

其中,所述机盖与所述机身壳体的上端口可拆卸连接。

其中,所述机身壳体、所述动力支架、以及所述机盖均采用塑胶注塑一体成型。

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电子部件包括电源、飞行控制模块、惯性测量单元、摄像模块或者GPS接收器中的至少一个。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包括机身壳体、设置于所述机身壳体内的用于控制无人机飞行的一个或多个电子部件、与所述机身壳体上端口相配合的动力装置、以及设置于所述动力装置与所述机身壳体之间的减震装置。以此结构设计的无人机,能够通过机身壳体内的电子部件的重量,有效增加机体惯性,并通过减震装置的设置,吸收来自动力装置的震动,因而可以起到良好的减震效果,同时避免因增加配重块所产生的能量损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带有减震装置的无人机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结合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一种带有减震装置的无人机,包括机身壳体1、与机身壳体1上端口相配合的动力装置2、设置于动力装置2与机身壳体1之间的减震装置3、以及盖设于动力装置2的动力支架21上方且与机身壳体1上端口相配合机盖4。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动力装置2还包括设置于动力支架21的延伸臂22上的驱动电机,以及与驱动电机23的旋转轴紧固的桨叶24。减震装置3设置为四个减震球,减震球的中部贯穿设置有通孔。动力支架21包括与设置在机身壳体1内的机芯相配合的矩形框,以及对称设置于矩形框左右两外侧壁的延伸臂22。

矩形框的内侧壁两两对称设置有四个沉头孔211,沉头孔211与设置在机身壳体1内边缘的螺丝孔11上下对应设置。减震球压设于动力支架21下底面与螺丝孔11上端面之间且通过螺丝紧固。机盖4与机身壳体1的上端口可拆卸连接。机身壳体1、动力支架21、以及机盖4均采用塑胶注塑一体成型。

机身壳体1内设有电源(未标号)。电子部件可以包括电源、飞行控制模块、惯性测量单元(IMU)、摄像模块或者GPS接收器中的至少一个。

采用上述结构设计的无人机,可以将用于控制无人机飞行的电子部件装配到机身壳体内,之后在于上方的动力装置进行有效装配,在装配过程中,可将减震球压设于动力支架21与机身壳体之间,之后再将机盖与机身壳体进行卡接,以此方式设计,能够利用电子部件自身自重,有效提高机体惯性,并通过减震球的设置,使得机体起到很好的减震效果。避免因增加配重块所产生的能量损耗。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