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可移位座椅元件的乘客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34310发布日期:2018-08-21 20:13阅读:21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乘客座椅,其适于用在飞机的客舱中,也适于用在诸如公共汽车或火车的其它运输工具中。本发明还涉及配备有这种乘客座椅的客舱区域。



背景技术:

在现代交通工具中,特别是在飞机中,对客舱中的可用空间的最佳利用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这就是为什么,特别是在飞机客舱的经济舱中,前后布置的座椅排以彼此最小的可接受距离定位。然而,在飞机客舱的与紧急出口相邻的区域中,需要在彼此前后布置的座椅排之间提供横向过道,该横向过道将沿飞机客舱的纵向轴线延伸的主过道连接到例如位于机翼上方的紧急出口。为了在紧急撤离的情况下可以使乘客快速流向紧急出口,这些横向过道必须具有例如13英寸(33.02厘米)的规定宽度。因此,邻接横向过道的座椅排必须以彼此相对较宽的间隔布置。

ep1452444b1和us7,083,146b1描述了用于具有前后布置的座椅排的商用飞机的客舱的座椅排布置,所述座椅排以预定的座椅间隔布置。由座位排之间增加的座椅间隔形成的横向过道被提供在出口区域中,作为通向所述出口的通路。与横向过道相邻的至少一个座椅排配备有具有可被向上折叠的座椅部件的乘客座椅,以使横向过道的宽度可通过向上倾斜对应的座椅部件而改变为更大的宽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基本目的是提供一种乘客座椅,其允许飞机或其它运输工具的客舱中的可用空间的最佳利用,同时遵守关于紧急出口通路尺寸的所有安全要求。本发明的基本目的还在于指出配备有这种乘客座椅的客舱区域。

该目的通过具有权利要求1中的特征的乘客座椅和具有权利要求16中的特征的客舱区域来实现。

乘客座椅包括承载结构,承载结构例如可被紧固在属于运输工具的客舱的地板中提供的座椅轨道中。所述乘客座椅还包括靠背以及座椅元件。靠背优选独立于座椅元件被紧固到承载结构,并且可相对于所述座椅元件在直立位置和后仰位置之间倾斜。特别地,靠背可以这样的方式被紧固到承载结构,即,在靠背的面向座椅元件的边缘与承载结构的承载所述座椅元件的部件之间存在间隙。在座椅元件的就座表面的深度方向上,所述座椅元件被紧固到承载结构,以便在可用位置与非使用位置之间相对于靠背能移位。在此,术语“就座表面”表示座椅元件的面向靠背的表面,并且乘客座椅的使用者可以以通常的方式坐在该表面上。术语“深度方向”表示由当座椅元件处于可用位置时将座椅元件的背向靠背的前边缘连接至所述座椅元件的面向靠背的后边缘的直线限定的方向。

在其可用位置中,座椅元件相对于靠背被布置,使得所述座椅元件的背向靠背的前边缘距所述靠背的靠背表面被布置在第一距离处。在此,术语“靠背表面”表示靠背的前表面,乘客座椅的使用者当坐在座椅元件的就座表面上时能够以通常的方式靠在靠背的前表面上。当座椅元件处于其可用位置时,所述座椅元件的就座表面具有对应于第一距离的深度。该深度优选地以这样的方式选择,即乘客座椅的使用者可以舒适地坐在座椅元件上,即坐在所述座椅元件的就座表面上。

另一方面,座椅元件在其非使用位置中被至少部分接收在承载结构的承载所述座椅元件的部件与靠背的面向所述座椅元件的边缘之间提供的间隙中。于是,座椅元件的前边缘距靠背的靠背表面被布置在小于第一距离的第二距离处。当座椅元件在其非使用位置中时,所述座椅元件的就座表面因此具有对应于第二距离的深度,并且该深度小于对应于第一距离的深度。因此,座椅元件在其非使用位置中比在其可用位置中在就座表面的深度方向上突出更小,并且大致垂直于靠背的靠背表面。

由于座椅元件从其可用位置移位到其非使用位置,乘客座椅在座椅元件的就座表面的深度方向上的尺寸可减小。当乘客座椅被安装在运输工具(例如飞机)的客舱中时,座椅元件的前边缘和位于该乘客座椅前方的另一乘客座椅之间的距离因此可以通过座椅元件从其可用位置到其非使用位置的移位来增大。因此,乘客座椅可以以有利的方式被安装在运输工具的客舱中,以便邻近提供通向出口特别是客舱的紧急出口的通路的过道。特别地,乘客座椅可以邻近过道布置使得所述乘客座椅的座椅元件面向过道。

在运输工具的正常操作期间,座椅元件布置在其可用位置中的乘客座椅随后可以以通常的方式被使用,并且对于坐在所述乘客座椅上的乘客没有任何舒适感的损失。另一方面,如果乘客被迫沿过道经过到达出口,则座椅元件可被移位到其非使用位置,并且过道因此变宽。因此,方便并加速了配备有该乘客座椅的客舱中的乘客的上下。此外,对于坐在所述乘客座椅上的乘客而言,站立起来非常方便,因为座椅元件移位到其非使用位置立刻为乘客提供用于站立的大的自由空间。乘客座椅因此允许客舱中的可用空间的最佳利用。同时,可以符合关于通向出口(特别是紧急出口)的通路的尺寸的所有安全要求。以特别有利的方式,乘客座椅可以以邻近位于机翼上方的紧急出口的方式用于飞机客舱中,以确保13英寸(33.02厘米)的规定过道宽度。

在乘客座椅的优选实施例中,座椅元件在其非使用位置中突出到在承载结构的承载座椅元件的部件与靠背的面向所述座椅元件的边缘之间提供的间隙中,并填充所述间隙。随后,当所述座椅元件处于其可用位置时,座椅元件的面向靠背的后边缘距靠背的后侧被布置在第三距离处。在此,术语“后侧”表示靠背的后表面,该后表面可以至少在某部分中大致平行于所述靠背的靠背表面延伸。通过以此方式构造座椅元件,在所述座椅的非使用位置中,能够使座椅元件的前边缘距靠背所布置的第二距离最小化。第三距离优选小于第二距离。

在承载结构的承载座椅元件的部件与靠背的面向所述座椅元件的边缘之间提供的间隙可以由附接在靠背的后侧的区域中的盖封闭。当乘客座椅以此方式构造时,座椅元件从其可用位置向其非使用位置的移位受盖的限制,即,盖形成座椅元件的“止挡部”。这防止坐在具有可移位座椅元件的乘客座椅后面的乘客座椅上的乘客因所述座椅元件的位移而受到不利影响的可能性。此外,盖防止了进入间隙的通路形成腔,并因此防止物体置于所述间隙中。

承载结构的承载座椅元件的部件的背向靠背的前边缘可以比在非使用位置中的座椅元件沿所述座椅元件的就座表面的深度方向从靠背表面突出更少,即承载结构的承载座椅元件的部件的前边缘距靠背的距离可以小于第二距离。通过以此方式设计承载结构,防止承载结构的承载座椅元件的部件在所述座椅元件的就座表面的深度方向上比处于非使用位置中的座椅元件从靠背表面突出更远的可能性,并且由此防止可通过座椅元件的移位实现的尺寸减小的可能性被削弱。

在乘客座椅的特别优选的实施例中,当所述座椅元件处于其非使用位置时,承载结构的承载座椅元件的部件的背向靠背的前边缘与所述座椅元件的前边缘对齐。承载结构的这种设计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可通过座椅元件的移位实现的尺寸减小的可能性,而且由于最小化作用在处于其可用位置的所述座椅元件上的转矩,优化承载结构对于所述座椅元件的承载性和支撑性。

座椅元件优选地包括承载板以及定位在所述承载板上的座垫或座椅垫。在承载结构的承载座椅元件的部件与靠背的面向所述座椅元件的边缘之间提供的间隙的区域中,承载板优选被提供有开口,该开口的尺寸使得已被放入间隙的任何物体从形成空腔的所述空间掉出。承载板可由刚性材料构成。为座椅元件装配刚性承载板确保即使当处于其可用位置的所述座椅元件在其就座表面的深度方向上突出超过承载结构的承载座椅元件的部件的前边缘时,所述座椅元件也保持其形状。

承载板可被设计成单个部件,并且当座椅元件在其可用位置与其非使用位置之间发生移位时作为整体移动。然而,作为对此的替代方案,也可以想到将承载板设计成两个部件,第一区段和可相对于所述第一区段移位的第二区段。例如,承载板可包括面向乘客座椅的靠背并刚性地固定就位的第一区段,以及背向乘客座椅的靠背并且可相对于第一区段移位的第二区段。

承载板的第一区段和第二区段可以这样的方式成形,即当座椅元件从其可用位置移位到其非使用位置时,承载板的第一区段的轮廓与所述承载板的第二区段的以对应互补的方式成形的轮廓相互配合。然而,作为对此的替代方案,也可以想到一种承载板的结构,其中当座椅元件从其可用位置向其非使用位置发生移位时,所述承载板的第二区段被推到所述承载板的第一区段之上或之下。以两个部件构成的承载板具有这样的优点,即当座椅元件处于其非使用位置时,其比设计成单个部件的承载板占用的更小的空间。

当座椅元件从其可用位置向其非使用位置发生移位时,座椅元件的座椅垫可能够保持其形状。如果承载座椅垫的承载板被设计成单个部件,则尤其如此。然而,作为对此的替代方案,也可以想到将座椅垫设计为可压缩或可折叠。例如,所述座椅垫可以在背向靠背的区域中具有可压缩或可折叠的设计。

乘客座椅可进一步包括移位机构,该移位机构适于使座椅元件相对于靠背在其可用位置与其非使用位置之间移位。

乘客座椅还可包括延迟机构,该延迟机构适于延迟座椅元件在其可用位置与其非使用位置之间的移位运动,并因此延迟移位机构的动作。因此,如果乘客改变其坐姿并且因而减小作用在所述座椅元件上的负载,则可以防止座椅元件立即移回到其非使用位置。例如,延迟机构可联接到乘客座椅的扶手,并且如果乘客在所述扶手上支撑自己,则被启动。延迟机构可包括拉索(cablepull)、偏转连杆(deflectinglinkage)和/或摩擦元件,其延迟座椅元件向其非使用位置的立即移动。

乘客座椅还可包括缓冲机构,用于缓冲座椅元件在其可使用位置与其非使用位置之间的移位运动。所述缓冲机构可包括至少一个油压缓冲器。所述缓冲机构优选包括两个油压缓冲器。一个油压缓冲器可以与属于弹簧装置的每对弹簧相关联。作为对此的替代或附加,缓冲机构还可包括属于座椅元件的座椅垫的可压缩区域,即座椅垫的所述可压缩区域在被减压时可以缓冲座椅元件在其可用位置与其非使用位置之间的移位运动。

移位机构可包括将座椅元件偏压到其非使用位置的弹簧装置。因此座椅元件可通过弹簧装置自动地移位到其非使用位置,即,不需要将外部致动力施加到所述座椅元件。弹簧装置可包括至少一个弹簧,该弹簧例如大致平行于座椅元件的就座表面的深度方向延伸。弹簧的第一端可被紧固至承载结构。弹簧的第二端可被紧固至所述座椅元件。因此,弹簧向座椅元件施加牵引力,该牵引力将所述座椅元件从其可用位置牵拉到其非使用位置。如果需要或必要的话,弹簧装置还可包括可彼此平行延伸的若干弹簧。特别地,弹簧装置可包括在座椅元件的就座表面的宽度方向上彼此间隔开的两对弹簧。术语“宽度方向”表示由将座椅元件的彼此大致平行延伸的两个侧向边缘彼此连接的直线限定的方向。

在移位机构的第一实施例中,弹簧的第一端在邻近靠背的区域中被紧固至承载结构的承载座椅元件的部件。弹簧的第二端可在所述座椅元件的背向靠背的下侧的区域中被紧固至附接到座椅元件的保持元件。座椅元件的下侧优选由座椅元件的承载板的下侧形成,该承载板由刚性材料构成。保持元件可具有例如腹板状的构造,并且大致平行于座椅元件的就座表面的宽度方向延伸。

在移位机构的第二实施例中,弹簧的第一端在面向座椅元件的后边缘的区域中被紧固到承载结构。座椅元件的后边缘优选大致平行于座椅元件的前边缘延伸并面向乘客座椅的靠背。弹簧的第二端可被紧固至大致平行于座椅元件的后边缘延伸的紧固面。

在第一实施例中,移位机构包括用于当座椅元件在其可用位置与其非使用位置之间移位时引导座椅元件的引导设备。所述引导设备可适于仅在一个平面内引导座椅元件的平移运动,并因此确保座椅元件的一致且可再现的运动。引导设备可包括特别是杆状构造的引导元件。所述引导元件优选大致平行于座椅元件的就座表面的深度方向延伸。引导元件可被接收在导轨中,该导轨以对应互补的方式构造并且可被紧固至承载结构的承载座椅元件的部件。

在第二实施例中,移位机构可包括平行四边形机构。平行四边形机构可在座椅元件的两侧上包括第一臂和第二臂。第二臂可大致平行于第一臂延伸。第一臂在其第一端的区域中可被能枢转地连接到承载结构的承载座椅元件的部件。第一臂在其第二端的区域中可被能枢转地连接到座椅元件。特别地,第一臂可连接到承载结构的承载座椅元件的部件并在座椅元件的前边缘的区域中可连接到座椅元件的下侧。相反,第二臂可连接到承载结构的承载座椅元件的部件并在座椅元件的后边缘的区域中可连接到座椅元件的下侧。

当座椅元件被布置在其非使用位置中时,第一臂和第二臂可朝向乘客座椅的靠背倾斜。相反,当座椅元件布置在其可用位置中时,第一臂和第二臂可远离乘客座椅的靠背倾斜。当座椅元件在其非使用位置与其可用位置之间移位时座椅元件所被布置于其中的中间位置,第一臂和第二臂可大致垂直于座椅元件的下侧延伸。在借助于平行四边形机构引起座椅元件的移位的情况下,座椅元件在其非使用位置与其可用位置之间的运动不再是仅在一个平面中的平移运动。相反,座椅元件的运动遵循圆弧形。

因此,当座椅元件借助于平行四边形机构在其非使用位置与其可用位置之间移位时,座椅元件在其中间位置中从在其非使用位置和其可用位置中承载结构的承载座椅元件的部件升高。座椅元件的这种“升高”对座椅元件在其可用位置与其非使用位置之间的移位运动具有至少一些延迟作用。因此可以省去提供分立的延迟机构。当从在非使用位置和可用位置中承载结构的承载座椅元件的部件升高时,座椅元件可暂时突出到一区域中,该区域在座椅元件被布置在其非使用位置和其可用位置中的任一位置时必须保持独立于座椅元件。此外,至少当座椅元件被布置在其非使用位置和其可用位置中的每个时,座椅元件完全由承载结构支撑。因此,没有必要设计平行四边形机构使其承受乘客座椅的要求的碰撞负载。

乘客座椅可配备有用于将座椅元件锁定在其可用位置的锁定机构。优选地,锁定机构被构造成允许座椅元件从其非使用位置向其可用位置移位,但是当由乘客座椅的使用者施加到座椅元件的力作用在所述座椅元件上时阻止座椅元件从其可用位置向其非使用位置移位。当座椅元件从其非使用位置向其可用位置的移位发生时,所述锁定机构阻止座椅元件由于弹簧装置的预张紧力而被立即再次推回到其非使用位置,并且因此所述锁定机构使乘客座椅更易于使用。

然而,锁定机构优选地被构造成当没有由乘客座椅的使用者对座椅元件施加的力作用在所述座椅元件上时自动解锁其自身。这确保了当乘客座椅的使用者站起并且因此不再有任何负载作用在座椅元件上时,座椅元件自动地从其可用位置移位到其非使用位置。因此当例如要通过减小乘客座椅的尺寸来加宽邻接乘客座椅的过道时,可以省去手动将座椅元件从其可用位置向其非使用位置移位,例如,锁定机构可包括一对摩擦表面、彼此接合的两个成型锁定元件和/或磁性锁定装置。

例如,锁定机构可包括联接到座椅元件的气缸、阀和致动器。阀在打开状态下优选地允许气缸与环境大气之间的空气交换,使得座椅元件能够在其非使用位置与其可用位置之间移位。相反,阀在关闭状态下优选地阻止气缸与环境大气之间的空气交换,从而阻止座椅元件从其可用位置向其非使用位置移位。阀可借助于致动器移动到其关闭状态。致动器可以在致动状态与非致动状态之间移动,在致动状态下,致动器作用于阀上以关闭阀,在非致动状态下,致动器释放阀,使得阀处于其打开状态。致动器优选地被构造成当由乘客座椅的使用者施加到座椅元件的力作用在座椅元件上时被移动到致动状态,在致动状态中,致动器将阀移动到其关闭状态。优选地,致动器被偏压到非致动状态。例如,致动器可包括连接到座椅元件的可枢转的活片,当人坐在乘客座椅上时,该活片在座椅元件的方向上被推动,并因此阀在座椅元件的方向上被推动。致动器可借助于合适的弹簧元件被偏压到其非致动状态。

替代地或附加地,锁定机构可包括齿条、闩锁元件和致动器。处于脱离位置的锁定元件优选不与齿条接合,使得座椅元件能够在其非使用位置和其可用位置之间移位。相反,处于接合位置的闩锁元件优选地与齿条接合,以阻止座椅元件从其可用位置向其非使用位置移位。闩锁元件可借助于致动器移动到其接合位置。致动器可以在致动状态和非致动状态之间移动,在致动状态下,致动器作用于闩锁元件上,以将闩锁元件移动到其接合位置,在非致动状态下,致动器释放闩锁元件,以使闩锁元件处于其脱离位置。致动器优选地被构造成当由乘客座椅的使用者施加到座椅元件的力作用在座椅元件上时被移动到致动状态,在致动状态下,致动器将闩锁元件移动到其接合位置。优选地,致动器被偏压到非致动状态。像气动锁定机构的致动器一样,机械锁定机构的致动器也可包括连接到座椅元件的可枢转的活片,当人坐在乘客座椅上时,该活片在座椅元件的方向上被推动,并因此阀在座椅元件的方向上被推动。致动器可借助于合适的弹簧元件被偏压到其非致动状态。

在优选实施例中,乘客座椅进一步包括被构造用于固定坐在乘客座椅上的乘客的座椅安全带。优选地,座椅安全带被设计成搭接座椅安全带的形式并且被附接到乘客座椅的承载结构。优选地,乘客座椅进一步包括座椅安全带张紧器,该座椅安全带张紧器被构造成当座椅元件在其非使用位置和其可用位置之间移位时持续张紧座椅安全带,从而固定坐在乘客座椅上的乘客。因此,乘客以不依赖于座椅元件的位置的安全方式被固定到乘客座椅。

然而,作为对此的替代方案,为乘客座椅提供锁定机构也可以有意地被省去,以便对于坐在所述乘客座椅上的乘客来说,使有效、动态并因此人体工程学有利地坐在可移动座椅元件上成为可能。

乘客座椅还可包括附接在座椅元件的前边缘的区域中的手柄。所述手柄可由乘客座椅的使用者抓握,以将座椅元件从其非使用位置向其可用位置移位,并且因此使乘客座椅更易于操作。

特别地,手柄可被附接到座椅元件的下侧,座椅元件的下侧背向靠背并且优选通过由刚性材料构成的承载板的下侧形成。所述手柄优选地从座椅元件的下侧大致垂直地延伸,并且因此不影响乘客座椅在所述座椅元件的就座表面的深度方向上的尺寸。

乘客座椅的靠背可包括背向座椅元件的第一部分和面向座椅元件的第二部分。靠背的第二部分可以以铰接的方式连接到靠背的第一部分和座椅元件,使得当座椅元件从其非使用位置向其可用位置移位时,靠背的第二部分相对于靠背的第一部分和座椅元件枢转,以减小在靠背的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限定的第一角度,并且同时增大在靠背的第二部分与座椅元件之间限定的第二角度。

由于靠背的第二部分相对于靠背的第一部分的枢转运动,当座椅元件从其非使用位置向其可用位置移位时,限定在靠背的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的第一角度可以例如从大约180°减小到大约150°。由于靠背的第二部分相对于座椅元件的枢转运动,当座椅元件从其非使用位置向其可用位置移位时,在靠背的第二部分与座椅元件之间限定的第二角度可以例如从大约90-100°增大到大约130-140°。因此,当座椅元件被布置在其可用位置时,提供靠背和座椅元件之间的平滑过渡,其为坐在乘客座椅上的乘客的下背部提供附加的支撑。此外,承载结构的承载座椅元件的部件与靠背的面向座椅元件的边缘之间的间隙保持被覆盖。

客舱区域包括大致平行于所述客舱区域的纵向轴线延伸的主过道。所述客舱区域还包括出口以及将主过道连接到所述出口的横向过道。以上已描述的至少一个乘客座椅以邻近横向过道的方式布置在客舱区域中,使得乘客座椅的座椅元件面向所述横向过道。在这种客舱区域内,由通过将所述座椅元件从其可用位置移位到其非使用位置而可以在座椅元件的就座表面的深度方向上减小乘客座椅的尺寸的事实,可以加宽横向过道。

在客舱区域的优选实施例中,所讨论的出口是紧急出口。

以上描述的乘客座椅和/或以上描述的客舱区域特别地适合用于飞机中。特别地,所讨论的客舱区域可以是飞机客舱区域,其具有位于机翼上方的紧急出口,并且其中要保证13英寸的规定的横向过道宽度。

附图说明

现在将借助于所附示意图更详细地解释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其中:

图1示出其中布置有若干乘客座椅的客舱区域;

图2示出适于安装在根据图1的客舱区域中并且具有布置在可用位置中的座椅元件的乘客座椅的第一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3示出根据图2的乘客座椅的侧视图,其中座椅元件被布置在非使用位置;

图4示出包括三个根据图2的乘客座椅的乘客座椅排的三维视图;

图5示出根据图2的乘客座椅的三维细节图;

图6示出根据图2的乘客座椅的第二三维细节图;

图7示出可以在根据图1的乘客座椅中使用的替代承载板的细节表示;

图8示出可以在根据图1的乘客座椅中使用的替代座椅垫的细节表示;

图9示出可以在根据图1的乘客座椅中使用的另一替代座椅垫的细节表示;

图10示出可以在根据图1的乘客座椅中使用的锁定机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细节表示;

图11示出可以在根据图1的乘客座椅中使用的锁定机构的第二实施例的细节表示;

图12示出配备有具有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靠背的乘客座椅的实施例;

图13示出可用于根据图1的乘客座椅中的座椅安全带和座椅安全带张紧器;

图14示出适于安装在根据图1的客舱区域中并且具有布置在非使用位置中的座椅元件的乘客座椅的第二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15示出根据图14的乘客座椅的侧视图,其中座椅元件被布置在中间位置;以及

图16示出根据图14的乘客座椅的侧视图,其中座椅元件被布置在可用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客舱区域100,在此示出的实施例中,其形成飞机客舱的一部分。所述客舱区域100包括大致平行于客舱区域100的纵向轴线l延伸的主过道102。在所述客舱区域100中安装有若干乘客座椅排104、106、108、110、112。分别在乘客座椅排106与108之间以及乘客座椅排108与110之间提供将主过道102连接到紧急出口116的横向过道114。在图1所示的飞机客舱区域100的实施例中,紧急出口116位于飞机机翼的上方。

横向过道114必须具有规定的宽度,以便在飞机客舱紧急撤离的情况下,能够保证沿所述横向过道114到紧急出口116的足够的乘客流动。为此,在根据图1的布置中,在乘客座椅排106和108中前后布置的乘客座椅以及在乘客座椅排108和110中前后布置的乘客座椅之间的距离分别比在乘客座椅排104和106中前后布置的乘客座椅以及在乘客座椅排110和112中前后布置的乘客座椅之间的距离更大。

在图2至图6中更详细地例示了适于安装在图1所示的客舱区域100中的乘客座椅排106和108中的乘客座椅10的第一实施例。乘客座椅10包括承载结构12。所述乘客座椅10还包括靠背14以及座椅元件16。靠背14独立于座椅元件16被紧固至承载结构12,使得所述靠背14可在直立位置和向后折叠位置之间倾斜。然而,如果需要,靠背14也可被刚性地(即以不可倾斜的方式)附接到承载结构12。特别地,如从图5和图6可见,靠背14被紧固到承载结构12,使得在靠背14的面向座椅元件16的边缘18与承载结构12的承载所述座椅元件16的部件20之间存在间隙22。换句话说,靠背14的面向座椅元件16的边缘18距承载结构12的承载座椅元件16的部件20被布置在距离z处。

如从图2和图3的比较中清楚可见,座椅元件16被紧固至承载结构12,以便相对于靠背14沿座椅元件16的就座表面24的深度t的方向在可用位置与非使用位置之间可移位。在其可用位置(参见图2),座椅元件16相对于靠背14被布置使得,座椅元件16的背向靠背14的前边缘26距所述靠背14的靠背表面28被布置在第一距离a1处。当座椅元件16处于其可用位置时,所述座椅元件16的就座表面24具有对应于第一距离a1的深度,并且该深度被选择使得乘客座椅10的使用者可以舒适地坐在座椅元件16上,即所述座椅元件16的就座表面24上。

另一方面,在其非使用位置(参见图3),座椅元件16被部分接收在承载结构12的承载所述座椅元件16的部件20与靠背14的面向所述座椅元件16的边缘18之间提供的间隙22中(图6中例示)。于是,座椅元件16的前边缘26距靠背14被布置在小于第一距离a1的第二距离a2处。当座椅元件16处于其非使用位置时,所述座椅元件16的就座表面24因此具有对应于第二距离a2的深度并且该深度小于对应于第一距离a1的深度。因此,座椅元件16在其非使用位置比在其可用位置在就座表面24的深度t的方向上突出更少,并且从靠背表面28大致垂直于靠背表面28突出。

由于座椅元件16从其可用位置移位到其非使用位置,乘客座椅10在所述座椅元件16的就座表面24的深度t的方向上的尺寸可被减小。当乘客座椅10以邻近横向过道114的方式在客舱区域100中被安装乘客座椅排106和108中使得乘客座椅10的座椅元件16面向特定的横向过道114时,座椅元件16的前边缘26与位于乘客座椅10前方的另一乘客座椅之间的距离可因此通过座椅元件16从其可用位置移位到其非使用位置而增加。在配备有客舱区域100的飞机的正常操作期间,具有布置在其可用位置中的座椅元件16的乘客座椅10可以通常的方式被使用并且对坐在所述乘客座椅10上的乘客没有任何舒适感的损失。另一方面,如果乘客被迫沿着横向过道114通过而到达出口116,则座椅元件16可被移位到其非使用位置,并且通道114因此而变宽。

特别地,如从图6中可见,座椅元件16在其非使用位置中突出到间隙22中并填充所述空间,间隙22被提供在承载结构12的承载座椅元件16的部件20与靠背14的面向所述座椅元件16的边缘18之间。当所述座椅元件16处于其可用位置中时,座椅元件16的面向靠背14的后边缘30距靠背14的后侧32被布置在第三距离a3处。所述第三距离a3小于第二距离a2。乘客座椅10的这种构造使得可能使第二距离a2最小化。间隙22由附接在靠背后侧区域中的盖33(在图5中由点划线表示)封闭,并且盖33在座椅元件16从其可用位置移位到其非使用位置时形成用于所述座椅元件16的“止挡部”并且防止物体置于间隙22中。

特别地,如从图3中清楚可见,当所述座椅元件16处于其非使用位置时,承载结构12的承载座椅元件16的部件20的背向靠背14的前边缘34与所述座椅元件16的前边缘26对齐。座椅元件16包括由刚性材料构成的承载板36。属于座椅元件的座垫38被布置在所述承载板36上。承载板36确保当所述座椅元件16在其可用位置中在所述座椅元件16的就座表面的深度t的方向上突出超过承载结构12的承载所述座椅元件16的部件20的前边缘34时,座椅元件16保持其形状。在承载结构12的承载座椅元件16的部件20与靠背14的面向所述座椅元件16的边缘18之间提供的间隙22的区域中,承载板36被提供有开口(图中未示出),该开口的尺寸被定为使得任何已放入间隙22的物体从形成空腔的所述间隙22掉出。

图4至图6更详细地例示用于使座椅元件16相对于靠背14移位的移位机构40。所述移位机构40包括弹簧装置42,该弹簧装置42将座椅元件16预张紧到其非使用位置。移位机构40还包括延迟机构43(在图5中示意性地例示),其延迟座椅元件16在其非使用位置和其可用位置之间的移位运动。所述延迟机构43防止座椅元件16在乘客改变其坐姿并且因此减小作用在所述座椅元件16上的负载的情况下立即移动返回其非使用位置。延迟机构联接到乘客座椅的扶手45,并且如果乘客在所述扶手45上支撑自己,则该延迟机构被启动。延迟机构43可包括例如拉索、偏转连杆和/或摩擦元件,其延迟座椅元件16向其非使用位置的立即移动。

在图4至图6的布置中,弹簧装置42包括在座椅元件16的就座表面24的宽度方向上彼此间隔开的两对弹簧44。每个弹簧44大致平行于座椅元件16的所述就座表面24的深度t的方向延伸。在承载结构12的承载座椅元件16的部件20的邻近靠背14的区域中,每个弹簧44的第一端46被固定到承载结构12的承载所述元件16的部件20(参见图6)。另一方面,每个弹簧44的第二端48被固定到所述座椅元件16。特别地,每个弹簧44的第二端48被固定到保持元件50,保持元件50在所述座椅元件16的背向靠背14的下侧52的区域中附接到座椅元件16。保持元件50具有腹板状的构造并且大致平行于座椅元件16的就座表面24的宽度方向延伸。

移位机构40还包括缓冲机构54,用于缓冲座椅元件16在其可用位置与其非使用位置之间的移位运动。在图1至图6中所示的乘客座椅10的实施例中,所述缓冲机构54包括两个油压缓冲器56,一个油压缓冲器54与属于弹簧装置42的每对弹簧44相关联。

乘客座椅10还配备有用于将座椅元件16锁定在其可用位置的锁定机构58。特别地,锁定机构58允许座椅元件16从其非使用位置移位到其可用位置,但是当由乘客座椅的使用者施加到座椅元件16的力作用在所述座椅元件16上时阻止座椅元件16从其可用位置移位到其非使用位置。当所述座椅元件16从其非使用位置向其可用位置的移位发生时,锁定机构58防止座椅元件16由于弹簧装置42的预张紧力而被立即再次推回到其非使用位置。然而,所述锁定机构58被构造成当没有由乘客座椅10的使用者对座椅元件16施加的力作用在所述座椅元件16上时自动解锁其自身。这确保了当乘客座椅10的使用者站起并且因此不再有任何负载作用在所述座椅元件16上时,座椅元件16自动地从其可用位置移位到其非使用位置。

在图10中描绘了锁定机构58的第一实施例。在根据图10的气动装置中,锁定机构58包括联接到座椅元件16的气缸72、阀74和致动器76。在打开状态下,阀74允许气缸72与环境大气之间的空气交换。因此,座椅元件16在其非使用位置和其可用位置之间可移位。相反,在关闭状态下,阀74阻止气缸72与环境大气之间的空气交换。因此,座椅元件16被阻止从其可用位置移位回到其非使用位置。阀74可借助致动器76移动到其关闭状态。致动器76可在致动状态和非致动状态之间移动,在致动状态下,致动器76作用于阀74上以关闭阀74,在非致动状态下,致动器76释放阀74使得阀74处于其打开状态。特别地,致动器76被构造成当由乘客座椅的使用者施加到座椅元件16的力作用在座椅元件16上时被移动到致动状态,在致动状态中,致动器76将阀74移动到其关闭状态。

致动器76通过合适的弹簧元件(未示出)被偏压到非致动状态。此外,致动器76包括可枢转的活片77,活片77被可枢转地连接到座椅元件16。可枢转的活片77借助弹簧元件被推离座椅元件16的就座表面24。相反,当人坐在乘客座椅10上时,活片77沿座椅元件16的方向被推动,并从而关闭阀74。

图11中示出锁定机构58的替代实施例。在根据图11的机械装置中,锁定机构58包括齿条78、闩锁元件80和致动器76,致动器76与上述气动锁定机构58中采用的致动器76具有相似的设计。在脱离位置,闩锁元件80不与齿条78接合,使得座椅元件16能够在其非使用位置和其可用位置之间移位。相反,在接合位置中,闩锁元件80与齿条78接合,使得座椅元件16被阻止从其可用位置移位回到其非使用位置。然而,座椅元件16在从其非使用位置向其可用位置的方向上的移位仍然是可以的。闩锁元件80借助于致动器76可移动到其接合位置。致动器76也可在致动状态和非致动状态之间移动,在致动状态下,致动器76作用于闩锁元件80以将闩锁元件80移动到其接合位置,在非致动状态下,致动器76释放闩锁元件80,以使闩锁元件处于其脱离位置。致动器76也被构造成当由乘客座椅10的使用者施加到座椅元件16的力作用在座椅元件16上时被移动到致动状态,在致动状态下,致动器76将闩锁元件80移动到其接合位置,并且致动器76如上所述被偏压到非致动状态。

在图4至图6的配置中,移位机构40还包括引导设备60,用于当座椅元件16在其可用位置与其非使用位置之间移位时引导该座椅元件16。所述引导设备60引导座椅元件仅在一个平面中的平移运动,并且包括引导元件62,引导元件62为杆状构造并且在座椅元件16的下侧52的区域中,大致平行于座椅元件16的就座表面24的深度t的方向并且平行于所述座椅元件16的侧向边缘64延伸。引导元件62被接收在以对应互补的方式构造的导轨68中,如图4所示,当所述座椅元件16处于其可用位置时,所述引导元件62在座椅元件16的就座表面24的深度t的方向上突出导轨68之外。

最后,乘客座椅10包括手柄70,手柄70被附接在座椅元件16的前边缘26的区域中。所述手柄70被附接到座椅元件16的下侧52,并且从座椅元件16的所述下侧52大致垂直地延伸。手柄70可由乘客座椅10的使用者抓握,以将座椅元件16从其非使用位置移位到其可用位置。

在图1至图6所示的乘客座椅10中,承载板36被设计成单个部件,并且当座椅元件16在其可用位置与其非使用位置之间的移位发生时,承载板36作为整体被移动。然而,作为对此的替代方案,也可以想到将承载板36设计为两个部件,如图7中例示的,具有第一区段36a以及第二区段36b,第一区段36a面向乘客座椅10的靠背14并且被刚性地固定在位,第二区段36b背向乘客座椅10的靠背14并且可相对于第一区段36a移位。

承载板36的第一区段36a和第二区段36b被成形为使得当座椅元件16从其可使用位置被移位到其非使用位置时,承载板36的第一区段36a的轮廓37a与所述承载板36的第二区段36b的以对应互补的方式成形的轮廓37b相互配合。然而,作为对此的替代方案,也可以想到承载板36的结构,其中当座椅元件16从其可用位置向其非使用位置的移位发生时,承载板36的第二区段36b被推动到所述承载板36的第一区段36a之上或之下。

在图1至图6所示的乘客座椅10中,座椅元件16的座椅垫38在座椅元件16从其可用位置向其非使用位置的移位发生时保持其形状。然而,作为对此的替代方案,也可以设想设计座椅垫为如图7所示那样可折叠,或者如图8所示那样可压缩。在根据图7和图8的配置中,在每种情况中,座椅垫38可在面向靠背14的区域中分别向上折叠和压缩。于是,缓冲机构还可包括座椅元件16的座椅垫38的可压缩区域,即座椅垫38的所述可压缩区域在被减压时可以缓冲座椅元件16在其可用位置与其非使用位置之间的移位运动。

从图12中可以看出,乘客座椅10的靠背14可包括背向座椅元件16的第一上部14a和面向座椅元件16的第二下部14b。在图12的配置中,靠背14的第二部分14b以铰接的方式连接至靠背14的第一部分14a以及座椅元件16,使得在座椅元件16从其非使用位置向其可用位置移位时,靠背14的第二部分14b相对于靠背14的第一部分14a和座椅元件16枢转,以减小靠背14的第一部分14a与第二部分14b之间限定的第一角度α,并且同时增大靠背14的第二部分14b与座椅元件16之间限定的第二角度β。

当座椅元件16从其非使用位置移位到其可用位置时,由于靠背14的第二部分14b相对于靠背14的第一部分14a的枢转运动,限定在靠背14的第一部分14a与第二部分14b之间的第一角度α从大约180°减小到大约150°。当座椅元件16从其非使用位置移位到其可用位置时,由于靠背14的第二部分14b相对于座椅元件16的枢转运动,靠背14的第二部分14b与座椅元件16之间限定的第二角度β从大约90-100°增大到大约130-140°。因此,当座椅元件16被布置在其可用位置时,提供靠背14与座椅元件16之间的平滑过渡。此外,承载结构12的承载座椅元件16的部件20与靠背14的面向座椅元件16的边缘18之间的间隙22保持被覆盖。

如图13所示,乘客座椅10可进一步包括座椅安全带82,座椅安全带82被构造用于固定坐在乘客座椅10上的乘客。通常,座椅安全带82被设计成搭接座椅安全带的形式并且被附接到乘客座椅10的承载结构12。图13中描绘的乘客座椅10进一步包括座椅安全带张紧器84,座椅安全带张紧器84被构造用于当座椅元件16在其非使用位置与其可用位置之间移位时持续张紧座椅安全带82,从而固定坐在乘客座椅10上的乘客。因此,乘客以不依赖于座椅元件16的位置的安全方式被固定到乘客座椅10。

在图14至图16中描绘了乘客座椅10的第二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乘客座椅10包括移位机构40,其中弹簧装置42的弹簧44的第一端在面向座椅元件16的后边缘27的区域中被紧固到承载结构12。弹簧44的第二端被紧固到紧固面85,紧固面85在距座椅元件16的后边缘27一距离处大致平行于座椅元件16的后边缘27延伸。

此外,图14至图16所示的乘客座椅10被配备有包括平行四边形机构86的移位机构40。平行四边形机构86包括大致彼此平行延伸的第一臂88和第二臂90。第一臂88在其第一端的区域中可枢转地连接到承载结构12的承载座椅元件16的部件20。在其第二端的区域中,第一臂88可枢转地连接到座椅元件16。特别地,第一臂连接到承载结构12的承载座椅元件16的部件20并在座椅元件的前边缘26的区域中连接到座椅元件16的下侧。相反,第二臂90连接到承载结构12的承载座椅元件16的部件20并在座椅元件16的后边缘27的区域中连接到座椅元件16的下侧。

当座椅元件16如图14所示被布置在其非使用位置时,第一臂88和第二臂90朝乘客座椅10的靠背14倾斜。相反,当座椅元件如图16所示被布置在其可用位置时,第一臂88和第二臂90远离乘客座椅10的靠背14倾斜。在当座椅元件在其非使用位置和其可用位置之间被移位时布置于其中并且如图15所示的中间位置,第一臂88和第二臂90大致垂直于座椅元件16的下侧延伸。

因此,在其中移位机构40包括平行四边形机构86的乘客座椅10中,座椅元件16在其非使用位置与其可用位置之间的移动不再是仅在一个平面中的平移运动。相反,座椅元件16的运动遵循圆弧形。因此,但借助于平行四边形机构86在其非使用位置和其可用位置之间移位时,座椅元件16在其中间位置中从在其非使用位置和其可用位置中承载结构12的承载座椅元件16的部件20升高。座椅元件16的这种“升高”对座椅元件在其可用位置与其非使用位置之间的移位运动具有至少一些延迟作用。另外,乘客座椅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和功能对应于第一实施例的结构和功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