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环境监测的无人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95074发布日期:2018-08-04 14:22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飞行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环境监测的无人机。



背景技术:

无人驾驶飞机简称“无人机”,是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的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不载人飞机。机上无驾驶舱,但安装有自动驾驶仪、程序控制装置等设备。地面、舰艇上或母机遥控站人员通过雷达等设备,对其进行跟踪、定位、遥控、遥测和数字传输。可在无线电遥控下像普通飞机一样起飞或用助推火箭发射升空,也可由母机带到空中投放飞行。广泛用于空中侦察、监视、通信、环境监测等。传统的无人机摄像头固定安装在机体上,可视角度相对较小,给一些监测工作带来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用于环境监测的无人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环境监测的无人机,包括本体,所述本体的上端焊接有四个支撑架,支撑架的上端焊接有风机,且支撑架为中空结构,并且支撑架上端的内壁上通过卡槽安装有过滤网,并且支撑架上安装有电磁阀,并且支撑架的下端与连接管的一端相连通,连接管安装在本体的内侧,且连接管的另一端与转向管相连接,转向管通过螺丝安装在本体的下端,且转向管的下端安装有摄像头;

所述转向管包括气囊、软管、挡板和出气口,其中软管的上端与本体的下端螺丝连接,且软管的下端与摄像头螺丝连接,并且软管的外侧胶接有气囊,气囊与软管之间胶接有挡板,且气囊的上端与连接管相连通,并且气囊的下端设有出气口。

优选的,所述气囊与软管之间胶接有四个挡板,且挡板之间的距离相等。

优选的,所述连接管为橡胶软管或者塑料软管。

优选的,所述气囊的外侧设有四个进气口,且进气口通过抱箍与连接管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过滤网为金属滤网,且孔径的目数为100目-200目。

优选的,所述摄像头与本体电性连接,且导线套接在软管的内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装置通过转向管能够带动摄像头进行多个方向的转动,方便摄像头的拍摄,能够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且转向管内部为中空结构,质量相对较小,有利于无人机的续航。

2、在遇到强风扰动时,利用风机对气囊充气,气囊充气过后会改变转向管的外形,同时气囊下端的出气口可以改变转向管的方向,通过气囊的伸缩和排气来控制转向管的协调摆动,使无人机迅速恢复稳定,增强了装置的抗环境干扰的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用于环境监测的无人机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用于环境监测的无人机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用于环境监测的无人机的转向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本体、2支撑架、3风机、4过滤网、5电磁阀、6连接管、7转向管、8摄像头、71气囊、72软管、73挡板、74出气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3,一种用于环境监测的无人机,包括本体1,本体1的上端焊接有四个支撑架2,支撑架2的上端焊接有风机3,且支撑架2为中空结构,并且支撑架2上端的内壁上通过卡槽安装有过滤网4,并且支撑架2上安装有电磁阀5,并且支撑架2的下端与连接管6的一端相连通,连接管6安装在本体1的内侧,且连接管6的另一端与转向管7相连接,转向管7通过螺丝安装在本体1的下端,且转向管7的下端安装有摄像头8,转向管7包括气囊71、软管72、挡板73和出气口74,其中软管72的上端与本体1的下端螺丝连接,且软管72的下端与摄像头8螺丝连接,并且软管72的外侧胶接有气囊71,气囊71与软管72之间胶接有挡板73,且气囊71的上端与连接管6相连通,并且气囊71的下端设有出气口74,气囊71与软管72之间胶接有四个挡板73,且挡板73之间的距离相等,连接管6为橡胶软管或者塑料软管,气囊71的外侧设有四个进气口,且进气口通过抱箍与连接管6相连接,过滤网4为金属滤网,且孔径的目数为100目-200目,所述摄像头8与本体1电性连接,且导线套接在软管72的内侧。

本实施例中,本装置通过转向管7能够带动摄像头8进行多个方向的转动,方便摄像头8的拍摄,能够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且转向管7内部为中空结构,质量相对较小,有利于无人机的续航,在遇到强风扰动时,利用风机3对气囊71充气,气囊71充气过后会改变转向管7的外形,同时气囊71下端的出气口74可以改变转向管7的方向,通过气囊71的伸缩和排气来控制转向管7的协调摆动,使无人机迅速恢复稳定,增强了装置的抗环境干扰的性能,过滤网4能够减少灰尘等杂质进入到装置的内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