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置于胶带环的切割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81352阅读:20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环置于胶带环的切割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主要涉及到胶带切割装置领域,特指一种环置于胶带环的切割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目前一般所使用的胶带卷,都需安装有一切割器,以帮助可以迅速切断胶带,但由于切割器的体积较大而不易携带,并且占用空间,因此从业技术人员有所改良,如中国台湾专利公告第M254447号“简易胶带切割器”,如图16所示,这种简易胶带切割器主要包括一刀座71,于该刀座71侧缘底部弯设有一具有弹性撑张力扣合部72,该扣合部72可一体成型或枢接于刀座71上,而刀座71另一侧缘的底部设有扣合块73;该刀座71其中一端面的顶缘上设有一排切齿74,利用该刀座71一侧缘的扣合部72将胶带环4的环圈予以环围,并将扣合部72与扣合块73扣合固定,使该刀座71可活动环围于胶带环4上。如需要切割胶带时,只需于胶带环4上移动刀座71,将该刀座71上具有切齿74的端面靠抵于胶带环4的胶带剥离端5处,并留取适当所欲截断的胶带长度,然后下压拉动该胶带的胶带剥离端5,使该胶带被切齿74所切断。现有技术的这种结构,由于刀座71与扣合部72的扣合是通过弹性撑张力而完成,因此刀座71及扣合部72本身必须为弹性材质所制成,才能具有弹性撑张力,因此如果为非弹性材质制作而成,则无法制造实施。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体积小、不占空间、容易携带,能适合于各种规格的胶带,且能迅速完成胶带切割作业的通过非弹性变形方式环围于胶带环的环圈上的切割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解决方案为一种环置于胶带环的切割器,它包括可环围于胶带环环圈的环座、拉引件和切刀,所述拉引件和切刀装设于环座的上方,拉引件与切刀之间保持一段距离,该拉引件的下方形成一空间;所述环座包括主座件和活动座件,该主座件和活动座件为活动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座件上设有第一结合部,主座件上与该第一结合部对应设有第一相应部,该第一结合部与第一相应部以非弹性变形的方式相连接。
所述活动座件枢接于主座件上。
所述活动座件上设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第二结合部,主座件上与该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第二结合部对应设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第二相应部,所述第二结合部和第二相应部相连接。
所述拉引件包括左拉引件与右拉引件,左拉引件连接于环座主座件的上方,而右拉引件相对连接于环座活动座件的上方,于左拉引件与右拉引件的相对连接位置处分别设有第三相应部和第三结合部。
所述左拉引件与右拉引件的下方处分别相对横设有一支撑件,该支撑件之间相对连接处分别设有第四相应部和第四结合部。
所述切刀包括有左切刀和右切刀,左切刀连接于环座的主座件上方,右切刀相对应地连接于环座的活动座件上方,于左切刀和右切刀的相对连接位置处分别设有第五相应部和第五结合部。
所述第一结合部与第一相应部为磁吸式连接或黏合式连接或螺固式连接或榫接式。
所述拉引件为一滚动圆筒。
所述拉引件的空间下方处设有一支撑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1、本实用新型的环置于胶带环的切割器中活动座件与主座件间以非弹性变形之方式相结合,因此可以迅速环围于胶带环的环圈上,也可以迅速取离胶带环的环圈,不会因弹性材料的限制而局限适用于一定规格的胶带环;2、本实用新型的环置于胶带环的切割器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廉,且体积小、不占空间,容易携带;3、本实用新型的环置于胶带环的切割器的环座上设有拉引件,可通过胶带的拉引而使环座顺利移行胶带环的环圈,操作顺畅;4、本实用新型的环置于胶带环的切割器切断胶带后,可以留取适当长度的剥离端,该剥离端由胶带环跨置至切刀处,以方便下次取用。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环座环围于胶带环的环圈上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切断胶带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切断胶带完成后之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环座环围于胶带环的环圈上的示意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拉动胶带环的示意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切断胶带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的结构示意图;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6的结构示意图;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7的结构示意图;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8的结构示意图;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9的结构示意图;图16是现有技术中胶带切割器的示意图。
图例说明1、环座11、主座件12、活动座件 13、开口101、第一结合部102、第一相应部103、第二结合部104、第二相应部105、第三结合部106、第三相应部107、第四结合部108、第四相应部109、第五结合部110、第五相应部2、拉引件 21、空间22、支撑件 201、左拉引件202、右拉引件 3、切刀31、左切刀 32、右切刀4、胶带环 5、胶带剥离端6、胶带切割段 71、刀座72、扣合部 73、扣合块74、切齿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环置于胶带环的切割器主要包括环座1、拉引件2和切刀3,其中,拉引件2横向连结于环座1上方,该拉引件2下方形成有一空间21;切刀3则横向连结于环座1的上方,并与拉引件2相隔适当距离;环座1为一可环围于胶带环环圈的座体,其包含有主座件11和活动座件12,该主座件11与活动座件12枢接在一起,在该活动座件12的非枢接端设有第一结合部101,主座件11上与第一结合部101对应的位置上则设有第一相应部102,其中该第一结合部101与第一相应部102的结合方式可为利用磁力的磁吸式结合,或是利用黏扣带或黏胶的黏合式结合,或是利用螺钉、螺孔或螺帽的螺固式结合,或是利用凸榫与榫孔的榫接式结合,或是其它等效的结合方式。本实施例采用利用磁力的磁吸式结合的方式,其中磁铁及铁片分别内置于第一结合部101与第一相应部位102中(图中未示出)。
工作原理使用时,如图2所示,开启活动座件12,使胶带环4的环圈置入环座1中,再将活动座件12的第一结合部101与主座件11的第一相应部102相互吸附结合而固定,使该环座1松套于胶带环4的环圈上,之后,将该胶带环4的胶带剥离端5穿经拉引件2的空间21并回绕抵于拉引件2,如此,拉动胶带剥离端5时,将同时牵引环座1移行于胶带环4的环圈上;当胶带剥离端5被拉出至适当长度〔参见图3〕,反向将胶带剥离端5抵靠于切刀3上,再下压拉动该胶带剥离端5,即可切断胶带剥离端5而形成一胶带切割段6供利用〔参见图4所示〕,所余留的胶带剥离端5将由胶带环4跨置至切刀3上,可供手指轻易由拉引件2下方的空间21伸入,以方便下次剥离使用。
实施例2如图5所示,该实施例2的结构以及工作原理与实施例1大致相同,它包括环座1、拉引件2和切刀3,该环座1包括相枢接的主座件11与活动座件12,二者通过第一结合部101与第一相应部102的磁力吸附方式相结合。拉引件2与切刀3均设置于环座1上,其中,拉引件2是横向连结于环座1的上方,该拉引件2的下方形成有一空间21,在该空间21之下另横设有一支撑件22,该支撑件22可为杆状、片状等形态;如此,胶带执行切断程序后,余留的胶带剥离端5将由胶带环4经支撑件22而跨置至切刀3上,可更方便下次剥离使用。
实施例3如图6所示,该实施例的环置于胶带环的切割器主要包括环座1、拉引件2和切刀3,该环座1包括相枢接的主座件11与活动座件12,该活动座件12和主座件11的相对结合位置处分别设有第一结合部101、第一相应部102以及第二结合部103和第二相应部104,其中该第一结合部101和第一相应部102的结合方式可以为磁吸式结合,或黏合式结合、螺固式结合、榫接式结合或其它结合方式,而第二结合部103和第二相应部104的结合方式则可为枢接式结合,又于活动座件12和主座件11之间可以形成一供胶带环5环圈通过的开口13。拉引件2横向连接于环座1的上方,该拉引件2的下方形成有一空间21,又于拉引件21的空间21下方处相对横设有一支撑件22。切刀3连接于环座1的上方。
工作原理使用时,如图7所示,可先将该活动座件12的第二结合部103枢接于主座件11的第二相应部104上,以供活动座件12可以相对于主座件11活动枢转;经开启活动座件12,使胶带环4的环圈置入环座1中,再将活动座件12的第一结合部101与主座件11的第一相应部102相互吸附结合而固定,使该环座1松套于胶带环4的环圈上,之后,将该胶带环4的胶带剥离端5穿经拉引件2的空间21并回绕抵于拉引件2。如此,拉动胶带的胶带剥离端5时,将同时牵引环座1移行于胶带环4的环圈上;当胶带剥离端5被拉出至适当长度〔参见图8所示〕,反向将胶带剥离端5抵靠于切刀3上,再下压拉动该胶带剥离端5,即可切断胶带剥离端5而形成一胶带切割段6供利用〔参见图9所示〕,所余留的胶带剥离端5将由胶带环4跨置至切刀3上,以方便下次剥离使用。
实施例4如图10所示的环置于胶带环的切割器主要包括环座1、拉引件2和切刀3,该环座1包括相枢接的主座件11与活动座件12,其中该主座件11和活动座件12分别设呈“ㄈ”形,又于活动座件12及主座件11之间形成一可以供胶带环环圈通过的开口13,并可通过相对移动活动座件12和主座件11而缩小开口13,另于主座件11和活动座件12的上方设有拉引件2,该拉引件2分为左拉引件201和右拉引件202,该左拉引件201和右拉引件202的下方则分别形成有一空间21,又在左拉引件201和右拉引件202的空间21下方处分别相对横设有一支撑件22;切刀3连接于主座件11和活动座件12的上方,且该切刀3分为左切刀31和右切刀32,其中该活动座件12、主座件11、左拉引件201和右拉引件202、支撑件22之间以及左切刀31和右切刀32的相对结合位置处分别设有第一结合部101、第二结合部103、第三结合部105、第四结合部107、第五结合部109以及第一相应部102、第二相应部104、第三相应部106、第四相应部108、第五相应部110,其中该第二结合部位103与第二相应部位104之间相对应的结合方式可为枢接式结合,而其余第一结合部101、第三结合部105、第四结合部107、第五结合部109以及第一相应部102、第三相应部106、第四相应部108、第五相应部110之间相对应的结合方式可以为磁吸式结合,或黏合式结合、螺固式结合、榫接式结合或其它结合方式,如此,同样可供将胶带环4的环圈予以环围,以供迅速切断适当长度的胶带切割段6,留取适当长度的胶带剥离端5,以方便下次剥离使用。
实施例5如图11所示的环置于胶带环的切割器主要包括环座1、拉引件2和切刀3,该环座1包括相枢接的主座件11与活动座件12,其中该活动座件12和主座件11的相对结合位置处分别设有第一结合部101、第二结合部103以及第一相应部102和第二相应部104,而该第一结合部101、第二结合部103以及第一相应部102和第二相应部104的结合方式可为磁吸式结合,或黏合式结合、螺固式结合、榫接式结合或其它结合方式,又于活动座件12和主座件11之间可以形成一供胶带环4环圈通过的开口13,并可通过相对移动活动座件12和主座件11而缩小开口13,另于环座1的上方横向连接有拉引件2,该拉引件2的下方形成有一空间21;在拉引件2的空间21下方处相对横设有一支撑件22,而切刀3则连接于环座1的上方,如此,同样可供将胶带环4的环圈予以环围,以供迅速切断适当长度的胶带切割段6,留取适当长度的胶带剥离端5,以方便下次剥离使用。
实施例6如图12所示的环置于胶带环的切割器主要包括环座1、拉引件2和切刀3,该环座1包括相枢接的主座件11与活动座件12,其中该主座件11和活动座件12分别设呈为“ㄈ”形,又于活动座件12和主座件11之间可以形成一供胶带环4环圈通过的开口13,并可通过相对移动活动座件12和主座件11而缩小开口13,另于环座1的上方横向连接有拉引件2,该拉引件2分为左拉引件201和右拉引件202,该左拉引件201和右拉引件202的下方则分别形成有一空间21,又在左拉引件201和右拉引件202的空间21下方处分别相对横设有一支撑件22;切刀3连接于主座件11和活动座件12的上方,且该切刀3分为左切刀31和右切刀32。其中该活动座件12、主座件12、左拉引件201和右拉引件202、支撑件22之间以及左切刀31和右切刀32的相对结合位置处分别设有第一结合部101、第二结合部103、第三结合部105、第四结合部107、第五结合部109以及第一相应部102、第二相应部104、第三相应部106、第四相应部108、第五相应部110,其中第一结合部101、第二结合部位103、第三结合部105、第四结合部107、第五结合部109以及第一相应部102、第二相应部位104、第三相应部106、第四相应部108、第五相应部110之间相对应的结合方式可以为磁吸式结合,或黏合式结合、螺固式结合、榫接式结合或其它结合方式,如此,同样可供将胶带环4的环圈予以环围,以供迅速切断适当长度的胶带切割段6,留取适当长度的胶带剥离端5,以方便下次剥离使用。
实施例7如图13所示的环置于胶带环的切割器主要包括环座1、拉引件2和切刀3,该环座1包括相枢接的主座件11与活动座件12,其中活动座件12与主座件11的相对结合位置处分别设有第一结合部101和第二结合部103,而主座件11则相对于第一结合部101设有第一相应部102和第二相应部位104,又于活动座件12和主座件11之间可以形成一供胶带环4环圈通过的开口13,并可通过相对移动活动座件12和主座件11而缩小开口13,另于环座1的上方横向连接有拉引件2,该拉引件2的下方形成有一空间21;在拉引件2的空间21下方处相对横设有一支撑件22,而切刀3则连接于环座1的上方,并且该拉引件2、支撑件22和切刀3相对于活动座件12的第二结合部103位置处,分别设有第三相应部106、第四相应部108和第五相应部110,而该第一结合部101、第二结合部103以及第一相应部102、第二相应部104、第三相应部106、第四相应部108、第五相应部110的结合方式可以为磁吸式结合,或黏合式结合、螺固式结合、榫接式结合或其它结合方式,如此,同样可供将胶带环4的环圈予以环围,以供迅速切断适当长度的胶带切割段6,留取适当长度的胶带剥离端5,以方便下次剥离使用。
实施例8如图14所示的环置于胶带环的切割器主要包括环座1、拉引件2和切刀3,该环座1包括相枢接的主座件11与活动座件12,该环座1的上方横向连接有拉引件2,该拉引件2的下方形成有一空间21,又拉引件2于空间21的下方处相对横设有一支撑件22,而切刀3则连接于环座1的上方,其中该拉引件2为一滚动圆筒,通过胶带环4的环圈置入环座1内后,将该胶带环4的胶带剥离端5穿经拉引件2的空间21并回绕抵于拉引件2,如此,拉动胶带的胶带剥离端5时,将同时牵引环座1移行于胶带环4的环圈上;当胶带剥离端5被拉出至适当长度,反向将胶带剥离端5抵靠于切刀3上,再下压拉动该胶带剥离端5,即可切断胶带剥离端5而形成一切割段供利用,所余留的胶带剥离端5将由胶带环4跨置至切刀3上,以方便下次剥离使用。
实施例9如图15所示的环置于胶带环的切割器主要包括环座1、拉引件2和切刀3,该环座1包括相枢接的主座件11与活动座件12,其中该主座件11和活动座件12分别设呈为“L”形,该活动座件12和主座件11的相对结合位置处分别设有第一结合部101、第二结合部103以及第一相应部102、第二相应部104,其中该第一结合部101以及第一相应部102的结合方式可为磁吸式结合,或黏合式结合、螺固式结合、榫接式结合或其它结合方式,而该第二结合部103和第二相应部104的结合方式则可为枢接式结合,又于活动座件12和主座件11之间可以形成一供胶带环4环圈通过的开口13,并可通过相对移动活动座件12和主座件11而缩小开口13,另于环座1的上方横向连接有拉引件2,该拉引件2的下方形成有一空间21;在拉引件2的空间21下方处相对横设有一支撑件22,而切刀3则连接于环座1的上方,如此,同样可供将胶带环4的环圈予以环围,以供迅速切断适当长度的胶带切割段6,留取适当长度的胶带剥离端5,以方便下次剥离使用。
权利要求1.一种环置于胶带环的切割器,它包括可环围于胶带环环圈的环座(1)、拉引件(2)和切刀(3),所述拉引件(2)和切刀(3)装设于环座(1)的上方,拉引件(2)与切刀(3)之间保持一段距离,该拉引件(2)的下方形成一空间(21);所述环座(1)包括主座件(11)和活动座件(12),该主座件(11)和活动座件(12)为活动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座件(12)上设有第一结合部(101),主座件(11)上与该第一结合部(101)对应设有第一相应部(102),该第一结合部(101)与第一相应部(102)以非弹性变形的方式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置于胶带环的切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座件(12)枢接于主座件(11)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置于胶带环的切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座件(12)上设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第二结合部(103),主座件(11)上与该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第二结合部(103)对应设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第二相应部(104),所述第二结合部(103)和第二相应部(104)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置于胶带环的切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拉引件(2)包括左拉引件(201)与右拉引件(202),左拉引件(201)连接于环座(1)的主座件(11)上方,而右拉引件(202)相对连接于环座(1)的活动座件(12)上方,于左拉引件(201)与右拉引件(202)的相对连接位置处分别设有第三相应部(105)和第三结合部(106)。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环置于胶带环的切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拉引件(201)与右拉引件(202)的下方处分别相对横设有一支撑件(22),该支撑件(22)之间相对连接处分别设有第四相应部(108)和第四结合部(107)。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置于胶带环的切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刀(3)包括有左切刀(31)和右切刀(32),左切刀(31)连接于环座(1)的主座件(11)上方,右切刀(32)相对应地连接于环座(1)的活动座件(12)上方,于左切刀(31)和右切刀(32)的相对连接位置处分别设有第五相应部(110)和第五结合部(109)。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环置于胶带环的切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结合部(101)与第一相应部(102)为磁吸式连接或黏合式连接或螺固式连接或榫接式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环置于胶带环的切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拉引件(2)为一滚动圆筒。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环置于胶带环的切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拉引件(2)的空间(21)下方处设有一支撑件(22)。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环置于胶带环的切割器,它包括可环围于胶带环环圈的环座、拉引件和切刀,拉引件和切刀装设于环座的上方,拉引件与切刀之间保持一段距离,该拉引件的下方形成一空间;所述环座包括主座件和活动座件,该主座件和活动座件为活动连接,活动座件上设有第一结合部,主座件上与该第一结合部对应设有第一相应部,该第一结合部与第一相应部以非弹性变形的方式相连接。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结构简单、体积小、不占空间、容易携带,能适合于各种规格的胶带,且能迅速完成胶带切割作业的通过非弹性变形方式环围于胶带环的环圈上的切割器。
文档编号B65H35/07GK2823206SQ20052005198
公开日2006年10月4日 申请日期2005年9月22日 优先权日2005年9月22日
发明者陈玉岗 申请人:陈玉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