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止流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341976阅读:41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液体止流袋的制作方法
液体止流袋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一种液体容器结构,特别是指一种液体止流袋。
技术背景
市售的饮料或液态的食用物与清洁用品,主要是以具有瓶盖的罐装塑料宝特瓶为盛装容器,目前常见的保特瓶结构为一体成型的瓶体,瓶体内具有可容置液体的空间,瓶体上方则设置有瓶口,以供倒入液体,或是插入吸管吸取饮用。每年全世界所使用的保特瓶装容器上千亿个,使用丢弃对环保产生巨大冲击,尤其空瓶的运送、废弃回收等问题,后续处理相当不便。
又为了呼应环保议题,即有一种软性包装袋结构,其内可容装液体。当使用者欲食用或使用该液体,撕开此软性包装袋,即会形成开口,使得软性包装袋内的液体可经由开口倒入。然而,此种软性包装袋结构由于无法再次封口,亦不具有止流功能,因此在撕开形成开口后,必须小心收纳,一旦其倾倒,软性包装袋内的液体即会经由开口漏出,将会造成污染或浪费,相当不方便。发明内容
传统上有软包装袋改采旋转瓶盖方式,来改变撕开口的不便,但旋转瓶盖本身就属高成本,难加工的工艺,一直没有好的解决方案。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一种液体止流袋,包含
二外膜;
二内膜,上下叠合于二外膜之间,该二内膜之间预先放置一档片或预涂一耐热材料;
一储料区,以热封手段接着该二外膜而形成于该二外膜之间,用以储存一液体;
一排料道,以热封手段接着该二内膜而形成于该二内膜之间,包含至少一入口、一弯曲部及一出口,该二内膜分别与各外膜热封接着,于放置该档片或涂布该耐热材料处不接着形成该入口与该出口,该弯曲部连接该入口与该出口 ;及
一撕开部,位于该排料道的该出口处,于撕开后露出该排料道的该出口 ;其中,于该储料区受一外力挤压而压迫该液体而升高,使该二外膜受液压向外拉开而自动开启该排料引道的该入口,该液体循着该排料道的该弯曲部流向该出口 ;于压力解除时,该液体回流该储料区的反作用吸力,使该排料道的该弯曲部的该二内膜因反作用力而互相吸附形成关闭该排料道。
其中,液体止流袋更包含
一填充区,位于该二外膜之间,并设置于该储料区的一侧,用以填充该液体至该储料区,于该液体填充至该储料区后,以一封闭元件接着该二外膜而封闭该填充区;及
一排料区,位于该二外膜之间,并设置于该储料区的一侧,该排料区设有该填充区。3
其中,该封闭元件为以热封手段形成的一热封线或一夹链。
其中,该二内膜的一侧突出于该排料区而使该二内膜的一侧位于该填充区或该储料区。
其中,该弯曲部为热封接着该二内膜所形成。
其中,该排料道为同时热封接着该二内膜与该二外膜所形成。
其中,该排料道为同时热封接着该二内膜与一片该外膜所形成。
其中,该二内膜与该二外膜为同时热封接着而形成该排料道的该入口、该弯曲部及该出口。
其中,液体止流袋更包含复数栏杆,位于该排料道内,以防止该液体从该排料道反流。
其中,该二内膜的一侧突出于该二外膜而露出该二外膜,该排料道的该出口位于该二外膜外。
其中,液体止流袋更包含一支撑区,以热封手段接着该二外膜而形成,用以支撑该储料区。
其中,液体止流袋更包含一内袋,经由热封接着该二内膜所形成。
其中,该弯曲部的形状为S形、M形、闪电形、U形、W形或半弧形。
本发明的液体止流袋,当其倾倒时,因无外压力,排料道的入口无法开启,又排料道内弯曲部的二片内膜仍贴附在一起而紧闭排气道,使得液体不会经由排气道漏出。使用时使用者仅需施力挤压储料区,二外膜因挤压储存区液体会升高进而使非受力区二外膜向外拉开自然带动二内膜入口处拉开,藉以自动开启入口,液体因压力会循排料道流出。
本发明所提出的液体止流袋在使用上即简单又环保减废。因其不需用传统旋转盖既可以手压来控制液体流出及流量及使用后自动关闭。倾倒时不会发生液体流出的现象。 因本发明仅需二片内膜,二片外膜即可达到传统液体瓶装及其旋转盖的功效。不仅制造成本低,使用方便,废弃时只有二片膜的袋子,不占空间,达到省料,减废等优势,实为取代传统液体包装的最佳方案。
有关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其功效,兹配合图式说明如后。


第IA图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第IB图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夹链的示意图; 第2A图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于撕开前的示意图; 第2B图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于撕开后的示意图; 第2C图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另一实施态样的示意图; 第2D图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另一实施态样的示意图; 第3A图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第3B图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另一实施态样的示意图; 第4图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开启入口前的示意图; 第5图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开启入口后的示意图; 第6图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示意第:「图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示:
第S^图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示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液体止流袋
Ia/lb.. . ·........内膜
IH.......第一侧
Ip.......第一侧
2a/2b. . . ·........外膜
3a/3b/3C//3d/;3e/3f. · · ·热封线
.......夹链
4......储料区
4,.......内袋
41.......支撑区
B......填充区
fi......排料区
8......排料道
81.......入口
89.......出口
84.......弯曲部
8,S.......栏杆
q......液体
10.......撕开部
IOa.............撕开线
IOb.......缺口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第IA图、第2A图、第2B图所示,为本发明液体止流袋的第一实施例二内膜水平方式设置。第2C图及第2D图为第一实施例二内膜以水平方式设置的另一实施态样。
本发明的液体止流袋1包括二片外膜加与2b、二片内膜Ia与lb、储料区4、填充区5、排料区6、排料道8、撕开部10。
二片外膜加与2b上下叠合,可经由热封手段接着形成袋体状。
储料区4以热封手段接着二片外膜加与2b而形成于二片外膜加与2b之间,用以储存液体9,其中,储料区4位于以热封手段形成的热封线;3b、3c、3d之间。
填充区5位于二片外膜加与2b之间,并以热封3c、3b、3d形成于储料区4的一侧,用以填充液体9至储料区4,于液体9填充至储料区4后,以封闭元件接着二片外膜加与2b而封闭填充区5。在此,封闭元件较佳地可为以热封手段形成的热封线3a,本发明非以此为限,如第IB图所示,封闭元件或可为夹链池,藉以让使用者可以自由充填液体9后再以夹链池进行封口作业,若要排料顺畅,可在填充完成封口后,在与入口 81等高处再施以热封线3f,目的使袋内液体因压力上升时不会高过排料道8入口 81。如此可确保液体自排料道8的入口 81导流至出口 82。排料区6位于二片外膜加与2b之间,并设置于储料区4的一侧,在此,排料区6 与填充区5较佳地可以热封线3e作为区隔。二片内膜Ia与lb,介于二片外膜加与2b之间,与二外膜加与2b水平排列,并设置于排料区6,在本实施例中,二片内膜Ia与Ib的宽度相同于二片外膜加与2b,长度则短于二片外膜加与2b,使二片内膜Ia与Ib的左、右二侧及顶端均对齐二片外膜加与2b,使得二片内膜Ia与Ib的一侧突出于排料区6,并使二片内膜Ia与Ib的一侧位于填充区5, 惟本发明的结构非以此为限。排料区6由二外膜 、2b内夹二内膜la、lb组成,并以热封方式形成排料道8,此排料道8由入口 81、弯曲部84、出口 82所组成。其热封的方法有三(1) 二内膜la、lb独立热封形成弯曲部84后并同二外膜2a、2b —起热封填充区5与排料区6的分界线及出口、入口。( 二内膜la、Ib与一片外膜加或2b热封形成弯曲部84后并同另一外膜2b或加一起热封填充区5与排料区6的分界线及出口、入口。(3) 二内膜la、lb与二外膜h、2b —起热封形成(a)填充区5与排料区6的分界线;(b)排料道8的入口 81、弯曲部84、出口 82。 此三方法目的在强化弯曲部84内的二内膜la、Ib当液体回落入储料区4时,产生反作用力使此二内膜la、lb互相吸附,至于吸附力的大小,是由吸附时空间多大来决定。第(1)方式因弯曲部84的二内膜la、lb未与二外膜h、2b相结合,故活动空间大,有较大的吸附力。排料道8内的入口 81、出口 82的热封方式为在入口 81、出口 82的预定位置预先涂布耐热材料或当二外膜h、2b、二内膜la、lb 一起热封出口 82、入口 81时在预定位置施予挡片,使热封时二内膜la、lb内面对内面不接着。但各别二内膜la、lb外面与各别二外膜2a、2b接着,形成当外膜2a、2b受压力推升时会向外扩伸,无形中因各别接着二内膜la、lb而将二内膜la、lb内对内面未接着处拉开,形成入口 81及出口 82。因排料道8内设有最少一弯曲部84,其图形可为S形、拐角形、弧形、闪电形、W形。 此弯曲部84的目的为强化吸力在转弯迂回处会出现阻力,无形中强化弯曲内二内膜la、lb 互相吸附的效果,形成自动强化闭锁止流。又可在弯曲部84内设有栏杆85作为液体无压力时的阻流,也是强化闭锁功效之一。紧接出口 82的外膜处更设置一撕开部10,是由预先热封虚线的撕开线IOa及预先设置撕开缺口 10b。当液体止流袋填充液体并封闭后,形成完全密闭的液体储存袋。使用时自IOb处撕开,即露出二内膜排料道8的出口 82,并在袋体施压力,压力使袋内液体9水位升高,使二外膜向外扩,自然拉开排料道8的入口 81,使液体循排料道8的入口 81流过弯曲部84,到出口 82排出。当外压解除时,液体9瞬间从弯曲部 84回落到储料区4。此回落产生反作用力,会促使排料道8的二内膜Ia与Ib因吸力而吸附在一起,形成排料道8闭锁效果。又因没有弯曲部84,会使二内膜Ia与Ib在弯曲处84 吸附更牢固,强化闭锁效果。又若液体止流袋倾倒,因无外压,液体9本身无力拉开二外膜加与2b,故排料道8的入口 81无法开启,故形成倾倒时液体9不会自袋体中流出的效果, 更提升了液体止流袋在实际使用上的优势。液体止流袋第一实施例的另一实施态样二内膜水平式设置并具有多入口在第一实施例中,二内膜Ia与Ib以水平式夹在二外膜加与2b内,以热封方式形成储存区4、填充区5、排料区6,又排料区6形成双入口 81的排料道8及至少一个弯曲部 84,并设有撕开部10。其中排料道8的出口 81不仅可以设在侧边,也可设在中间。在本例是设在中间处。其撕开部10也配合设在上段。详见第2C、2D图。当液体9由填充区5流至储料区4后,以封闭元件封闭填充区5。如第4A图与第 4B图所示,使用时施力挤压储料区4的二片外膜加与2b,压迫液体9流向二片内膜Ia与 Ib的第一侧Id时,第一侧Id的二片外膜加与2b随着片外膜加与2b向外拉开,自动开启排料道8的入口 81,使液体9由入口 81流入排料道8,沿着排料道8的弯曲部流动并经由出口 82流出。第3A图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内膜垂直式止流结构由二较窄内膜以垂直方式置于二外膜内的一侧,将四片膜上段同时施予热封,热封线;3b、3C、3d、3f形成可容液体的袋体1,并将此袋体区分填充区5、排料区8、储料区4、 热封线3e,在排料区形成排料道及至少包括入口 81、弯曲部84及出口 82。其中在入口 81 及出口 82处于热封时,在二内膜la、lb内面施以挡片或预先涂布耐热封材料,使热封时二内膜Ia与Ib内面对内面不接着,但二内膜la、lb各与其相对的二外膜h、2b互相热封接着。同时并在出口处82的外膜设置具有撕开线IOa的撕开部及可撕开的缺口 10b,当填充液体完毕时,即将填充区3a热封成完全密闭的液体包。若要使用时,可由撕开口 IOb撕开, 即可使出口 82露出,方便使用。又为了加强防止倾倒时储存的液体流出,可在排料道弯曲部84内设热封节为栏杆85,以加强止流效果。又垂直式二内膜la、Ib其排料区6也可设在四片膜la、lb、h、2b —侧的中段,其排料区的结构与设在上段相同,即仍具有排料道,至少入口 81、弯曲部84、出口 82及预设撕开部10。请参阅第IBB图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另一实施态样示意图具有双入口及多弯曲道的排料道。本发明亦提出垂直式止流结构中设置双入口,以加强储液袋内的液体流出的速度。亦即在二外膜内一侧设置二垂直内膜,并以热封方式热封3c、3b、3d及3f,形成可容纳液体的储液袋1及袋内的填充区5、储料区4、排料区6,并在二内膜内面预定成为入口,出口处涂布耐热材料或在热封时施以挡片,使该区的内膜内面热封时内对内不接着,但内膜即施以3f,形成双入口,即上入口 81及下入口 81,及排料道84。其中排料道的弯曲处有多处, 最后汇集成一个出口 82,并在二外膜的预定出口处实施撕开热封线IOa及撕开缺口 10b。当液体袋填充液体完毕后,即施以3a热封,封闭成为一完全密闭空间。于实际使用时直接从缺口 IOb撕开,即使二内膜Ia与Ib的出口 82露出,并于二外膜外袋施压力,液体的体位上升,拉开未受压力的外膜,因内膜入口处与拉开的外膜相接着,故自然拉开入口 82,使液体 9朝排料道8向出口 82流出。当压力清除时,液体9回流在排料道8产生反作用力使排料道8的二内膜Ia与Ib互相吸引而形成闭锁,即达成止流的目的。又为了控制液体袋1受外力挤压时,袋内液体升高,水位高过3f,到填充段产出无效压力现象。可以在填充完毕后,除热封3a处,更以3f等高附近加一热封,使液体水位升高不会高过排料道的入口,以优化液体最佳排除状况。请参阅第6图所示,为本发明液体止流袋的第三实施例。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最大的差别在于二片内膜Ia与Ib的结构。在本实施例中, 二片内膜Ia与Ib的一侧突出于二片外膜加与2b而露出二片外膜加与2b,排料道8的出
7口 82位于二片外膜加与2b外。请参阅第7图所示,为本发明液体止流袋的第四实施例。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最大的差别在于二片内膜Ia与Ib的结构。在本实施例中,将二片内膜Ia与Ib改为较短的小片体,由二内膜Ia与Ib组成的一小片体,取代先前水平式或垂直式置于二外膜内加与2b的二内膜Ia与lb。此小片体与二外膜加与2b以热封3c、3b、3d方式形成袋体1,再热封线3e、第二侧Ie处的热封线及热封线3f产生排料道8的及其内膜内对内不相接的入口 81及出口 82和产生排料道8的弯曲部84,弯曲部84 的栏杆85及热封撕开部的虚线10a、缺口 10b。当此液体止流袋填充完成后,即将填充区5 以热封线3a封闭。使用时由缺口 IOb撕开,预计外膜虚线可使排料道出口 82露出,即可达到挤压排出袋内液体,放松液体自动止流。倾倒时,因无外压力,排料道8的入口 81无法开启,排料道8内弯曲部的二内膜Ia与Ib仍然互相吸住,形成封闭态式,故能防止袋内体液循排料道流出。本发明不仅能随意以压力来调整袋内液体的流速,又当解除压力时,液体下降造成排料道8反作用力使弯曲部84的内膜互相吸附,阻止外部空气进入,使袋内空气永远处于不足的状况。缺氧可以使液体袋如果填充的是液态食品时,可以达到延长氧化的时间,无异带来保鲜期比一般瓶装更久的效果。请参阅第八图所示,为本发明液体止流袋的第五实施例。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最大的差别在于二内膜Ia与Ib不以垂直式或水平式夹置在二外膜加与2b内,反而将二外膜 与2b内的二内膜la、lb扩大,自行热封成一个可填充的储料内袋4’与二外膜加、213上段结合,下段独立。此四片膜在上段处仍然一起以热封 :3e、3f,形成填充区5与储料内袋4’及排料道8,二内膜Ia与Ib内面不相接但各别与二外膜加与2b相接的入口 81及出口 82和排料道8内的弯曲部84,弯曲部84内的栏杆85。为防止外力压迫内袋体液上升使3f破坏,可以在3f邻界扩大热封范围及流线化,形成降低空气阻力的提防,可以使袋内液体流出81时减少阻力。另本例的外膜在下段可以与内膜袋体分离,其可热封成一个独立内折袋或热封成独立的二片体,皆可以当做此二内膜内袋4’的支撑区41,使本发明可以站立方式置放。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液体止流袋,其特征在于,包含二外膜;二内膜,上下叠合于二外膜之间,该二内膜之间预先放置一档片或预涂一耐热材料;一储料区,以热封手段接着该二外膜而形成于该二外膜之间,用以储存一液体;一排料道,以热封手段接着该二内膜而形成于该二内膜之间,包含至少一入口、一弯曲部及一出口,该二内膜分别与各外膜热封接着,于放置该档片或涂布该耐热材料处不接着形成该入口与该出口,该弯曲部连接该入口与该出口 ;及一撕开部,位于该排料道的该出口处,于撕开后露出该排料道的该出口;其中,于该储料区受一外力挤压而压迫该液体而升高,使该二外膜受液压向外拉开而自动开启该排料引道的该入口,该液体循着该排料道的该弯曲部流向该出口 ;于压力解除时,该液体回流该储料区的反作用吸力,使该排料道的该弯曲部的该二内膜因反作用力而互相吸附形成关闭该排料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止流袋,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填充区,位于该二外膜之间,并设置于该储料区的一侧,用以填充该液体至该储料区,于该液体填充至该储料区后,以一封闭元件接着该二外膜而封闭该填充区;及一排料区,位于该二外膜之间,并设置于该储料区的一侧,该排料区设有该填充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止流袋,其特征在于,该封闭元件为以热封手段形成的一热封线或一夹链。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止流袋,其特征在于,该二内膜的一侧突出于该排料区而使该二内膜的一侧位于该填充区或该储料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止流袋,其特征在于,该弯曲部为热封接着该二内膜所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体止流袋,其特征在于,该排料道为同时热封接着该二内膜与该二外膜所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体止流袋,其特征在于,该排料道为同时热封接着该二内膜与一片该外膜所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止流袋,其特征在于,该二内膜与该二外膜为同时热封接着而形成该排料道的该入口、该弯曲部及该出口。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止流袋,其特征在于,更包含复数栏杆,位于该排料道内,以防止该液体从该排料道反流。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止流袋,其特征在于,该二内膜的一侧突出于该二外膜而露出该二外膜,该排料道的该出口位于该二外膜外。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止流袋,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支撑区,以热封手段接着该二外膜而形成,用以支撑该储料区。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止流袋,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内袋,经由热封接着该二内膜所形成。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止流袋,其特征在于,该弯曲部的形状为S形、M形、 闪电形、U形、W形或半弧形。
全文摘要
一种液体止流袋,包含二外膜、二内膜、储料区、排料道及其内的弯曲部、入口、出口及撕开部,储料区为经由热封手段接着二外膜形成,二内膜介于二外膜之间,以热封手段接着二外膜与二内膜形成排料道或排料道以热封手段接着二内膜而形成于二内膜之间,以热封二内膜内面不接着方式形成入口及出口及撕开部位于二内膜与二外膜的边侧于撕开部脱离二内膜后露出排料道的出口;当二外膜受外力挤压时,液体挤压外膜,使外膜向外拉开自动开启排料道的入口,液体由入口流入排料道的弯曲部,并经由出口流出;解除外力时,液体循弯曲部回流至储料区,此回落产生反作用吸力,使弯曲部的二内膜因吸力互相贴附,形成关闭排料道,使液体止流,无法流出袋外的效果。
文档编号B65D33/16GK102530362SQ20101059566
公开日2012年7月4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16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16日
发明者尹静雯, 廖耀鑫, 简伯欣 申请人:廖耀鑫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