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立袋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内装物品的自立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355376阅读:28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自立袋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内装物品的自立袋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自立袋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内装物品的自立袋。本申请基于2010年3月19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特愿2010 — 064464号主张优先权,在此引用其内容。
背景技术
作为由塑料薄膜等构成的软质的包装件,公知有具有自立性的袋体、即所谓的自立袋。作为自立袋,列举通过如下方式形成的自立袋,即,在形成底部的折叠的底部件以其折线为上方而被夹入形成主体部的两枚主体部件的下端之间的状态下,两枚主体部件的侧端彼此与底部件的侧端一同被热封,另外,主体部件的下端彼此遍及整周被热封。但是,在上述的自立袋中,形成于主体部的侧缘的主体部件的侧端彼此的热封部感觉如刀刃一般。 因此,在上述的自立袋中,在手握主体部时,会产生不适感。因此,在专利文献I中公开有如下的自立袋101,S卩,为了消除手握主体部时的不适感,如图23所示,具有扁平筒状的主体部110,其具有前面部111及背面部112,对两侧赋予有折痕;底部120,其设于主体部110的下端。主体部110通过将矩形主体部件的侧端彼此对合而形成为扁平筒状。即,通过将主体部Iio的侧端彼此热封而形成背贴113,形成具有前面部111及背面部112的扁平筒状的主体部110。形成主体部110的主体部件的主体部110的内面侧由具有热封性的密封层构成,主体部110的外面侧由基材层的层叠薄膜构成。如图24 (A)所示,底部120由不具有热封性的基材层和具有热封性的密封层层叠而成的矩形状的底部件120A形成。如图24 (A)所示,底部件120A的侧部121、122沿折线L121及L122以侧部121、122的基材层和中央部123的基材层紧密粘合的方式折叠。而且,如图24 (B)及图24 (C)所示,将侧部121、122折叠而成的底部件120A沿着折线L123以将侧部121、122向内侧折入的方式进ー步折叠。此时,在折叠后的侧部121,第一侧部121a和第二侧部121b的紧密粘合面都由密封层构成。另外,在折叠后的侧部122,第一侧部122a和第二侧部122b的紧密粘合面也都由密封层构成。另ー方面,折叠后的侧部121与侧部122之间的中央部123彼此的紧密粘合面都由基材层构成。如图24 (C)所示,折叠后的侧部121的第一侧部121a和第二侧部121b的相対的面彼此被热封,折叠后的侧部122的第ー侧部122a和第二侧部122b的相対的面彼此被热封。因此,如图24 (D)所示,形成下端120c侧敞开的袋形状的底部件120A。该袋形状的底部件120A的外面侧由密封层构成。而且,如图23所示,在主体部110内,袋形状的底部件120A以其下端120c与主体部110的下端IlOc —致的方式配置。然后,通过由热封部HSlOl热封,底部件120A的侧端120a、120b和下端120c与主体部110的内面粘接而形成底部120。自立袋101的主体部110由一枚主体部件形成。因此,不在主体部110的侧缘IlOaUlOb形成主体部件的侧端彼此被热封而成的热封部。其结果是,即使手握主体部110,也可减轻不适感。
另外,如图25所示,在自立袋101的底部120,向内侧折入的侧部121和底部120的相対的面彼此因基材层彼此接触而不通过热封来粘接。因此,主体部110的侧端IlOa的附近扩展,可得到带圆弧的形状。其结果,即使手握主体部110的底部120的附近,也可减轻不适感。在侧部122侧,与侧部121侧同样,也可得到带圆弧的形状,因此可减轻不适感。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4 — 161288号公报如图25所示,在上述的自立袋101中,在底部120的侧端120a和主体部110的侧端IlOa粘接的区域f,向内侧折入的侧部121的第一侧部121a及第ニ侧部121b和主体部110粘接。为了防止内容物泄漏,在区域f,侧部121的第一侧部121a及第ニ侧部121b和主体部110需要从底部件的上端粘接到下端。在自立袋101中,特别是,底部120的侧端120a的上端部分必定需要粘接到底部件的上端。因此,如图23所示,直到比底 部120的侧端120a的上端更靠上的区域g,都进行热封。但是,当直到区域g都进行热封时,在区域g,主体部110的内面彼此粘接在一起的部分就会变硬。于是,就会感觉到热封部如刀刃一般,在手握主体部110时,会产生不适感。另外,有损于袋的外观。在底部120的侧端120b侧,与底部120的侧端120a侧同样,也会产生不适感。另外,有损于袋的外观。另外,如图26所示,在底部120的侧端120a侧的上端部分h,形成袋形状的底部件120的四枚薄膜和形成主体部110的两枚薄膜重叠。另ー方面,在比底部120的侧端120a侧的上端部分h更靠上侧的区域g,重叠形成主体部110的两枚薄膜。因此,在上述上端部分h和区域g的边界部分会产生较大的台阶。其结果,为了防止产生粘接不良而使内容物泄漏,进行重点将产生较大台阶的部分粘接的点密封。点密封是对较小面积的区域在比其区域的周边部分更高温、高压等密封强度更高的条件下进行热封的密封。但是,底部120的侧端120a的附近在收纳有内容物时,其载荷容易集中。因此,即使进行点密封,在上述边界部分,袋也有可能破裂而使内容物泄漏。另外,即使进行点密封,主体部110的内面彼此粘接在一起的部分也会感觉到如刀刃一般,在手握主体部110时会产生不适感。在底部120的侧端120b侧,与底部120的侧端120a侧同样,也会产生不适感。另外,如图25所示,在主体部110的下端IlOc和底部120的下端120c的粘接部分,侧部121彼此折入后的部分重叠形成底部120的四枚薄膜和形成主体部110的两枚薄膜。另ー方面,在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分重叠形成主体部110的两枚薄膜和形成袋形状的底部件120的两枚薄膜。因此,在侧部121彼此折入后的部分和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分的边界部分产生台阶。其结果,在区域i及区域j的主体部110和底部120的热封中会产生粘接不良,内容物有可能泄漏。在底部120的侧部122侧,与底部120的侧部121侧同样,也会产生粘接不良,内容物有可能泄漏。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外观优异的自立袋及其制造方法,即使手握主体部也不会产生不适感,能够抑制因粘接不良而使内容物泄漏。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ー种在上述自立袋内收纳有内容物的内装物品的自立袋。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具有如下的构成。〔I〕ー种自立袋,其具有主体部,其将主体部件形成为扁平的筒状,具有前面部及背面部;底部,其通过将折入一半的底部件以折线为上侧,安装在所述主体部内的下端而形成,其中,所述底部件的各侧端侧在所述主体部的侧缘折回。另外,所述底部件的各侧端安装在所述主体部的前面部或背面部的内面。另外,所述底部件的下端遍及所述主体部的整周与所述主体部的下端粘接,所述底部件的侧端的向所述主体部的内面的安装通过将所述底部件的侧端和所述主体部粘接的粘接部件,以覆盖所述底部件的侧端的方式进行。〔2〕ー种自立袋,其具有主体部,其将主体部件形成为扁平的筒状,具有前面部及背面部;底部,其通过将下端侧敞开的扁平的袋形状的底部件以其下端和所述主体部的下端一致的方式安装于所述主体部内而形成,其中,所述底部件的各侧端侧在所述主体部的侧缘折回。另外,所述底部件的各侧端安装于所述主体部的前面部或背面部的内面,所述底部件的下端遍及所述主体部的整周与所述主体部的下端粘接。 另外,所述底部件的侧端的向所述主体部的内面的安装通过将所述底部件的侧端和所述主体部粘接的粘接部件,以覆盖所述底部件的侧端的方式进行。〔3〕如上述〔I〕或〔2〕所述的自立袋,在所述主体部的侧缘折回的所述底部件的双侧端与所述主体部的形成为筒状的所述主体部件的侧端彼此的接合位置一致,通过所述粘接部件进行所述主体部件的侧端彼此的接合、所述底部件的侧端和所述主体部的粘接。〔4〕如上述〔I〕 〔3〕中任一项所述的自立袋,所述主体部的与所述粘接部件粘接的部分仅是安装所述底部件的侧端的所述主体部的前面部或背面部。〔 5〕如上述〔I〕 〔4〕中任一项所述的自立袋,在所述主体部安装有将收纳的内容物倒出的倒出口。〔6〕ー种内装物品的自立袋,在上述〔I〕 〔5〕中任一项所述的自立袋的内部都收纳有内容物。〔7〕ー种自立袋的制造方法,具有下述エ序(I) (V)エ序(I),在薄膜状的主体部件上,将以折线为上端而折入一半的薄膜状的底部件或形成为下端侧敞开的扁平的袋形状的薄膜状底部件以所述主体部件的下端和所述底部件的下端一致的方式配置;エ序(II),以覆盖配置于所述主体部件上的所述底部件的各侧端的方式配置与所述主体部件及所述底部件粘接的粘接部件;エ序(III ),将所述底部件的侧端及所述主体部件和所述粘接部件粘接,将所述底部件的侧端安装于所述主体部件;エ序(IV),所述主体部件的各侧端侧以将粘接所述底部件的面形成内面的方式且以各折线形成于比所述底部件的两侧端更靠中央侧的方式与所述底部件的侧端侧一同折回,将所述主体部件的侧端彼此粘接而形成主体部;エ序(V),所述底部件的下端和所述主体部的下端以遍及所述主体部的整周的方式粘接而形成底部。〔8〕如〔7〕所述的自立袋的制造方法,具有下述エ序(VI), エ序(VI),在所述エ序(II)或所述エ序(III)之后,对在所述底部件的侧端侧的上端且在所述底部件及所述主体部件重叠形成的部分和仅由所述主体部件形成的部分的边界产生的台阶部分进行点密封。本发明的自立袋即使手握也不会产生不适感,能够抑制粘接不良及粘接部分的断裂造成的内容物的泄漏,外观优异。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制造方法,能够制造如下的自立袋,S卩,即使手握也不会产生不适感,能够抑制粘接不良及粘接部分的断裂造成的内容物的泄漏,外观优异。另外,本发明的内装物品的自立袋是在所述本发明的自立袋收纳有内容物的袋。


图I是表示本发明ー实施方式的收纳有内容物的自立袋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本发明ー实施方式的自立袋的扁平状态的正面图;图3 (A)是表示本发明的自立袋的制造的一エ序的立体图,图3 (B)是表示本发明的自立袋的制造的一エ序的平面图; 图4 (A)是表示本发明ー实施方式的自立袋的背贴的剖面图,图4 (B)是表示本发明ー实施方式的自立袋的背贴的剖面图,图4 (C)是表示本发明ー实施方式的自立袋的背贴的剖面图;图5 (A)是图2的自立袋的由直线I — I剖切的剖面图,图5 (B)是图2的自立袋的由直线II 一 II剖切的剖面图;图6是由直线III 一 III剖切图3B的各部件的层叠体而得到的剖面图;图7是表示具有与本发明自立袋同样的方式的本发明以外的自立袋的制造エ序之一例的平面图;图8(A)是部分地表示本发明另一方式的收纳有内容物的状态的自立袋的立体图,图8 (B)是本发明另一方式的收纳有内容物的状态的自立袋的底面图;图9是表示本发明以外的自立袋的制造エ序之一例的平面图;图10是表示本发明另ー实施方式的自立袋的制造方法之一エ序的平面图;图11 (A)是表示本发明另ー实施方式的自立袋的制造方法之一エ序的平面图,图
11(B)是表示本发明另ー实施方式的自立袋的制造方法之一エ序的立体图;图12是表示本发明另ー实施方式的自立袋的制造方法之一エ序的平面图;图13 (A)是表示本发明另ー实施方式的自立袋的制造方法之一エ序的平面图,图13 (B)是表示本发明另ー实施方式的自立袋的制造方法之一エ序的立体图;图14是表示本发明另ー实施方式的自立袋的制造方法之一エ序的平面图;图15是表示本发明另ー实施方式的自立袋的制造方法之一エ序的平面图;图16是表示本发明另ー实施方式的自立袋的扁平状态的正面图;图17是表示本发明另ー实施方式的自立袋的制造方法之一エ序的平面图;图18是表示本发明另ー实施方式的自立袋的制造方法之一エ序的平面图;图19 (A)是部分地表示本发明另ー实施方式的自立袋的立体图,图19 (B)是表示本发明另ー实施方式的自立袋的制造方法之一エ序的平面图;图20 (A) (C)是表示本发明另ー实施方式的自立袋的扁平状态的正面图;图21是表示本发明另ー实施方式的自立袋的立体图;图22是部分地表示本发明另ー实施方式的底部件的立体图;图23是部分地表示现有自立袋的扁平状态的底部侧的正面图;图24 (A)是表示现有自立袋的袋状底部件的制造之一エ序的立体图,图24 (B)是表示现有自立袋的袋状底部件的制造之一エ序的平面图,图24 (C)是表示现有自立袋的袋状底部件的制造之一エ序的平面图,图24 (D)是表示现有自立袋的袋状底部件的制造之一エ序的立体图;图25是图23的自立袋的由直线IV — IV剖切的剖面图;
图26是图23的自立袋的由直线V — V剖切的剖面图;标记说明1、2:自立袋10 :主体部IOA :主体部件10a、10b :主体部件的侧端IOc :主体部件的下端11 :前面部12 :背面部13 :背贴14、15:主体部的侧缘20 :底部20A.20B :底部件20a :折线20bl、20b2、20cl、20c2 :底部件的侧端20b3、20c3 :底部件的下端30:倒出口41 50 :粘接部件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作为本发明实施方式之一例,对具有将收纳的内容物倒出的倒出口的自立袋进行详细说明。[第一实施方式]图I是表示在内部收纳有内容物的状态的本实施方式的自立袋I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未收纳有内容物的扁平状态的自立袋I的正面图。本实施方式的自立袋I具有自立性。而且,如图I及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自立袋I具有主体部10,其具有前面部11及背面部12 ;底部20,其设于主体部10内的下端;设于主体部10的上端且将收纳的内容物倒出的倒出ロ 30。自立袋I能够在内部收纳内容物,能够将收纳的内容物从倒出口 30倒出。图3 (B)所示的矩形的主体部件IOA沿着折线LI、L2被折回。而且,如图I及图2所示,主体部件IOA通过将侧端IOa和侧端IOb在重叠有粘接部件43的状态下由热封部HS3热封,形成为扁平的筒状。而且,形成具有前面部11及背面部12的主体部10。主体部件IOA的折线LI与折线L2之间的部分IIA形成主体部10的前面部11,主体部件IOA的折线LI和侧端IOa之间的部分12A与折线L2和侧端IOb之间的部分12A对合而形成主体部10的背面部12。另外,主体部件IOA的折线LI及折线L2的部分分别形成主体部10的侧缘 14、15。
另外,图3 (A)所示例的矩形的底部件20A沿着折线20a折入一半。而且,如图2所示,底部件20A通过以折线20a为上侧而将底部件20A的下端安装于主体部10的下端10c,形成底部20。如图3 (A)所示,折入一半的底部件20A的面被划分成第一底面部20b和第二底面部20c。另外,在折入一半的状态下,如图3 (B)所示,第一底面部20b的侧端20bI和第二底面部20c的侧端20cl —致,第一底面部20b的侧端20b2和第二底面部20c的侧端20c2 —致,第一底面部20b的下端20b3和第二底面部20c的下端20c3 —致。此时,主体部件IOA的内面和底部件20A的第一底面部20b相対。
底部件20A的侧端侧在主体部10的侧缘14、15与主体部件IOA —同折回。而且,如图I及图2所示,侧端20bl、20cl利用粘接部件41向主体部10的内面安装。另外,底部件20A的侧端20b2、20c2利用粘接部件42向主体部10的内面安装。作为主体部件10A,优选至少层叠基材层和密封层并由密封层形成最内层的层叠薄膜。基材层优选印刷适应性优异,进而具备抗穿刺強度、抗拉强度、耐冲击性等的薄膜。作为基材层的材质,优选例如,聚对苯ニ甲酸こニ醇酷、聚丙烯、聚酰胺、こ烯一こ烯醇共聚物等。而且,作为基材层,优选由上述材质形成的双向延伸薄膜或单向延伸薄膜。另夕卜,为了赋予对氧及水蒸气的阻隔性,也可以使用在上述薄膜上蒸镀有铝、镁等金属或氧化硅等氧化物的蒸镀薄膜、涂敷有聚偏ニ氯こ烯等阻隔性涂敷剂等的涂敷薄膜等。基材层也可以是上述薄膜的単体。另外,基材层也可以是层叠体。密封层是可热封的层。作为密封层的材质,优选例如高密度聚こ烯、低密度聚こ烯、直链低密度聚こ烯、聚丙烯等。而且,作为密封层,优选由上述材质形成的未延伸薄膜、层状挤出上述树脂的薄膜等。层叠薄膜也可以根据需要,在基材层与密封层之间具有中间层。作为中间层,优选具备例如阻氧性、阻水蒸气性、抗撕裂性等功能性的薄膜。作为中间层的材质,优选例如铝等金属箔及上述的蒸镀薄膜、涂敷薄膜。由基材层、密封层及根据需要使用的中间层构成的层叠薄膜可通过使用粘接剂的干式复合法、使用热粘性树脂的挤出复合法等众所周知的方法来制造。另外,主体部件IOA也可以是由可热封的薄膜构成的单层薄膜。作为底部件20A,优选至少层叠基材层和密封层,且折入一半时的最外层为密封层的层叠薄膜。底部件20A的基材层及密封层优选与作为主体部件IOA列举的基材层及密封层相同的部件。另外,在底部件20A为层叠薄膜的情况下,也可以具有中间层。底部件20A的中间层优选与作为主体部件IOA列举的中间层相同的部件。底部件20A和主体部件IOA既可以由相同材质的薄膜形成,也可以由不同材质的薄膜形成。但是,从可实现基于热封的粘接这一点出发,底部件20A和主体部件IOA优选为由同种树脂形成的具有密封层的层叠薄膜。粘接部件41是将底部件20A的侧端20bl、20cl安装于主体部10的内面的部件。而且,粘接部件41的双面都由具有热封性的薄膜形成。作为具有热封性的薄膜,优选例如双面都由密封层形成的层叠薄膜、单层薄膜、共挤出薄膜等。特别是,从通过热封的热量而沿厚度方向整体地熔融且厚度更薄这一点出发,优选由单层合成树脂薄膜形成的粘接部件。另外,粘接部件42是将底部件20A的侧端20b2、20c2安装于主体部10的内面的部件。作为粘接部件42,优选与粘接部件41相同的薄膜,特别优选由单层的合成树脂薄膜形成的粘接部件。特别是,粘接部件41和粘接部件42优选由单层的合成树脂薄膜形成。在配置粘接部件41的部分,在底部件20A和主体部件IOA重叠形成的部分和仅由主体部件IOA形成的部分之间产生台阶。因此,台阶部分的热封有可能不充分而产生粘接不良,内容物从底部件20A的侧端20bl与侧端20cl之间及侧端20b2与侧端20c2之间漏出。但是,若粘接部件41由单层的合成树脂薄膜形成,则粘接部件41会通过热封的热量而熔融,进入台阶部分。因此,不易产生热封不良。同样地,如果粘接部件42由单层的合成树脂薄膜形成,则粘接部件42会通过热封的热量而熔融,进入在侧端20b2、20c2侧产生的台阶部分。因此,不易产生热封不良。在粘接部件41、42由单层的合成树脂薄膜形成的情况下,粘接部件41、42的材质 优选与形成主体部件IOA的密封层及底部件20A的密封层的树脂同种的树脂。粘接部件43是使主体部件IOA的侧端IOa和侧端IOb粘接的部件。而且,粘接部件43的双面都由具有热封性的薄膜形成。作为粘接部件43,优选与由粘接部件41、42列举的部件相同的部件。特别是,从通过热封的热量而沿厚度方向整体地熔融且厚度更薄这一点出发,优选由单层的合成树脂薄膜形成的粘接部件。在自立袋I中,如图I、图2及图4 (A)所示,主体部件IOA的侧端IOa和侧端IOb对合。而且,在重叠有粘接部件43的状态下,通过在热封部HS3被热封而形成背贴13。背贴13的形态不局限于粘接部件43使用的形态。例如,如图4 (B)所示,也可以为主体部件IOA的侧端IOa的内面和侧端IOb的外面粘接的信封贴。另外,如图4 (C)所示,也可以为主体部件IOA的侧端IOa及侧端IOb的内面彼此粘接的合掌贴。侧端IOa和侧端IOb的信封贴及合掌贴也可以通过热封来进行。另外,也可以使用粘接剂来进行。如图I及图2所示,折入一半的底部件20A的侧端20bI、20cI侧在主体部10的侧缘14折回。而且,侧端20bl、20cl安装于背面部12的内面。同样地,折入一半的底部件20A的侧端20b2、20c2侧在主体部10的侧缘15折回。而且,侧端20b2、20c2安装于背面部12的内面。g卩,如图3 (B)所示,折入一半的底部件20A的两侧端间的长度D1比主体部件IOA的部分IlA的宽度D2长。另外,底部件20A的侧端20bl、20cl从主体部件IOA的折线LI起安装于侧端IOa侧的部分12A。另外,侧端20b2、20c2从主体部件IOA的折线L2起安装于侧端IOb侧的部分12A。而且,在主体部件IOA的侧端IOa侧和侧端IOb侧沿着折线L1、L2折回时,底部件20A的侧端20bI、20cI侧及侧端20b2、20c2侧也折回。如图I、图2、图5 (A)所示,在自立袋I上,底部件20A的侧端20bl、20cl被安装于背面部12。因此,与侧端20bl、20cl和主体部10的侧缘14 一致的构造相比,难以在侧端20bl、20cl的部分产生断裂,抑制内容物的泄漏的效果显著。同样,在自立袋I中,侧端20b2、20c2被安装于背面部12,因此难以在侧端20b2、20c2的部分产生断裂,抑制内容物的泄漏的效果显著。在具有主体部和底部的自立袋中,在主体部的侧缘的内侧,在底部件和主体部件重叠的部分,特别是在底部件的上端,内容物的载荷易集中。例如,如图7所示,在具有使底部件220A的侧端20bI、20cI与主体部件IOA的折线LI 一致且使侧端20b2、20c2与主体部件IOA的折线L2 —致的构造的自立袋中,底部件220A的侧端与主体部的侧缘一致。因此,底部件的侧端位于载荷易集中的部分。因此,特别有可能在底部件的侧端的上部产生断裂而使内容物泄漏。对此,在自立袋I中,如图I及图2所示,底部件20A的侧端侧沿主体部10的侧缘
14、15折回,侧端20bl、20cl及侧端20b2、20c2安装于背面部12。S卩,底部件20A的侧端部分不与主体部10的侧缘14、15部分粘接,而是与主体部10的平面部分即背面部12粘接。因此,在自立袋I中,在主体部的侧缘的内侧,底部件的端缘不位于底部件和主体部件重叠的收纳有内容物时载荷易集中的部分。因此,底部件的侧端不位于载荷易集中的部分,载荷由底部件20A的弯折的部分承受。因此,不会向底部件20A的侧端部分集中施加较大的力, 抑制在底部件20A的侧端部分产生断裂而使内容物泄漏的效果显著。底部件20A的侧端侧即侧端20bl、20cl与主体部10的侧缘14之间的距离、即图
3(B)所示的底部件20A的侧端20bl、20cl与主体部件IOA的折线LI之间的距离D3优选为I. Omm以上,更优选为3. Omm以上。如果距离D3为I. Omm以上,则容易抑制底部件20A的侧端20bl、20cl的部分断裂而使内容物泄漏的情況。在距离D3具有某种程度的长度的情况下,当向自立袋内充填内容物时,如图8 (A)所示,主体部件IOA中与底部件20A的侧缘20bl、20cl的位置对应的位置成为折线,主体部件IOA容易弯曲。其结果,当从下方观察自立袋时,如图8 (B)所示,形成大致六边形状的自立袋。大致六边形状的自立袋在形成主体部件以及底部件的薄膜使用具有铝箔等金属的层叠体等具有刚性的层叠体的情况下容易形成。另外,大致六边形状的自立袋的情况下的距离D3的某种程度的长度也由自立袋的大小来左右,但至少在距离D3为IOmm以上的情况下,容易形成大致六边形状的自立袋。另外,底部件20A的侧端20b2、20c2与主体部10的侧缘15之间的距离、即底部件20A的侧端20b2、20c2与主体部件IOA的折线L2之间的距离D4与距离D3同样。距离D3和距离D4既可以为相同的长度,也可以为不同的长度,但从外观更加优异这一点出发,优选为相同的长度。如上所述,底部件20A的侧端20bl、20cl的向背面部12的内面的安装利用粘接部件41来进行。在本实施例中,如图I及图2所示,双面都具有热封性的粘接部件41以覆盖底部件20A的侧端20bl、20cl的方式配置,由包含侧端20bl、20cl在内的热封部HS I热封。而且,在热封部HSl,将粘接部件41和底部件20A的侧端20cl粘接,将粘接部件41和背面部12粘接。因此,底部件20A的侧端20bl、20cl被粘接部件41封闭,并且安装于背面部12的内面。即,如图3 (B)所示,在主体部件IOA上配置折成一半的底部件20A,另外,在其上以覆盖侧端20bl、20cl的方式配置粘接部件41。而且,通过以包含侧端20bl、20cl的方式由热封部HSl热封,侧端20bl、20cl安装于主体部件IOA的部分12A、即主体部10的背面部12。另外,在本实施例的热封部HS1,底部件20A的侧端20bl的外面和背面部12的内面因密封层彼此相对而粘接。另ー方面,底部件20A的侧端20bl、20cl的内面彼此因基材层彼此相对而不粘接。同样,如上所述,底部件20A的侧端20b2、20c2的向背面部12的内面的安装利用粘接部件42来进行。在本实施例中,双面都具有热封性的粘接部件42以覆盖底部件20A的侧端20b2、20c2的方式配置,由包含侧端20b2、20c2在内的热封部HS2热封。而且,在热封部HS2,将粘接部件42和底部件20A的侧端20c2粘接,将粘接部件42和背面部12粘接。因此,底部件20A的侧端20b2、20c2由粘接部件42封闭,并且安装于背面部12的内面。即,如图3 (B)所示,在主体部件IOA上配置折成一半的底部件20A,另外,在其上以覆盖侧端20b2、20c2的方式配置粘接部件42。而且,通过以包含侧端20b2、20c2的方式由热封部HS2热封,侧端20b2、20c2安装于主体部件IOA的部分12A、即主体部10的背面部12。另外,在本实施例的热封部HS2,底部件20A的侧端20b2的外面和背面部12的内面因密封层彼此相对而粘接。另ー方面,底部件20A的侧端20b2、20c2的内面彼此因基材层彼此相对而不粘接。在自立袋I中,在主体部10,与粘接部件41粘接的部分优选仅是安装底部件20A的侧端20bl、20cl的背面部12。S卩,热封部HSl优选不波及前面部11。
如图9所示,粘接部件41以不波及主体部件IOA的部分IlA的方式设置,当热封部HSl波及部分IlA时,底部件20A的折线20a就固定于主体部件IOA的部分11A。S卩,当热封部HSl波及前面部11时,底部件20A的折线20a就固定于前面部11侧。这样,当折线20a固定于前面部11侧时,在侧缘14附近,底部件20A的上部不扩展。因此,主体部10的侧端14附近难以扩展,外观有可能变差。对此,在自立袋I中,如图3 (B)所示,粘接部件41的主体部件IOA的折线LI侧的侧端41a与折线LI 一致。因此,侧端41a与主体部10的侧缘14 一致。另外,粘接部件41的侧端41a也可以波及主体部件IOA的部分11A。而且,热封部HSl的折线LI侧的侧端也与折线LI 一致,因此侧端与侧缘14 一致,热封部HSl不波及前面部11。因此,底部件20A的折线20a不固定在主体部件IOA的部分11A,如图I所示,自立袋I扩展到底部20的主体部10的侧缘14附近的区域a。因此,可抑制主体部10的侧缘14的附近局部变窄,自立稳定性也提高,可得到更加良好的外观。粘接部件41的主体部件IOA的折线LI侧的侧端41a优选与热封部HSl的侧端同样地与折线LI 一致。但是,主体部件IOA的折线LI侧的侧端41a也可以从折线LI向主体部10的前面部11上突出。关于配置粘接部件41的部分及热封部HSl的形态,如果在自立稳定性、设计性不过于下降的范围内,则图9示例的粘接部件41也可以波及到前面部11而配置,热封部HSl也可以波及到前面部11。同样地,在自立袋I中,在主体部10,与粘接部件42粘接的部分优选仅是安装底部件20A的侧端20b2、20c2的背面部12。即,粘接部件42优选以不波及前面部11的方式设置,热封部HS2优选不波及前面部11。在自立袋I中,如图3 (B)所示,粘接部件42的主体部件IOA的折线L2侧的侧端42a与折线L2 —致。因此,侧端42a与主体部10的侧缘15 —致。另外,粘接部件42的侧端42a也可以波及主体部件IOA的部分IlA0而且,热封部HS2的折线L2侧的侧端也与折线L2 —致,因此侧端与侧缘15 —致,热封部HS2不会波及前面部11。因此,底部件20A的折线20a不固定在主体部件IOA的部分11A,如图I所示,自立袋I扩展到底部20的主体部10的侧缘15附近的区域b。因此,可抑制主体部10的侧缘15的附近局部变窄,自立稳定性也提高,可得到更加良好的外观。粘接部件42的主体部件IOA的折线L2侧的侧端42a优选与热封部HS2的侧端同样地与折线L2 —致。但是,主体部件IOA的折线L2侧的侧端42a也可以从折线L2向主体部10的前面部11上突出。
关于配置粘接部件42的部分及热封部HS2的形态也如此,如果在自立稳定性、设计性不过于下降的范围内,则图9例示的粘接部件42也可以波及到前面部11而配置,热封部HS2也可以波及到前面部11。另ー方面,如图10所示,热封部HS I也可以不波及折线LI。在这种情况下,底部件20A的折线20a不被固定在折线LI附近。因此,在自立袋I中,底部20不会在主体部10的侧缘14且在下端以外固定。但是,在该方式中,自立袋I也扩展到底部20的主体部10的侧缘14附近的区域a。因此,可抑制主体部10的侧缘14附近局部变窄,自立稳定性也提高,可得到良好的外观。同样地,热封部HS2也可以不波及折线L2。通过该方式,自立袋I扩展到底部20的主体部10的侧缘15附近的区域b。因此,能够抑制主体部10的侧缘15的附近局部变窄,自立稳定性也提高,可得到良好的外观。 另外,在上述的各方式下,如后述的图20 (A) (C)所示,如果变更热封部HS4的形状,则在主体部10的侧缘14,主体部10和底部20被固定,因此自立稳定性进ー步提高。另外,在由热封部HSl热封而底部件20A的侧端20bl、20cl安装于主体部件IOA的部分12A即主体部10的背面部12的部分,如图3 (B)及图6所示,在配置有粘接部件41的部分的底部件20A的侧端20bl、20cl侧的上端附近的区域C,且在底部件20A和主体部件IOA重叠形成的部分和仅由主体部件IOA形成的部分的边界产生台阶。具体而言,在区域C,如图6所示,在粘接部件41、两枚底部件20A及一枚主体部件IOA重叠的部分和粘接部件41及一枚主体部件IOA重叠的部分之间产生台阶。而且,通过该台阶,有时产生粘接不良。因此,为了提高抑制粘接不良的效果,区域c的台阶部分优选施加热封部HSl的热封而被点密封。同样地,如图3 (B)所示,在底部件20A的侧端20b2、20c2侧的上端附近的区域d,也优选将台阶部分点密封。另外,上述的台阶也在沿着底部件20A的侧端20bl、20cl的部分及沿着侧端20b2、20c2的部分产生。因此,其台阶部分也优选被点密封。另外,如图I及图2所示,底部件20A的下端20b3、20c3和主体部10的下端IOc在热封部HS4遍及主体部10的整周而热封粘接。如图5 (A)所示,在热封部HS4的主体部10的侧缘14侧的区域e,在底部件20A和主体部件IOA重叠形成的部分与底部件20A和主体部件IOA和底部件20A的侧端侧重叠形成的部分之间产生台阶。因此,在其台阶部分,也为了提高抑制粘接不良的效果,优选加以热封部HS4而被点密封。在主体部10的侧缘15侧也产生同样的台阶部分。因此,其台阶部分也优选加以热封部HS4而被点密封。主体部10的上部在前面部11与背面部12之间夹入倒出口 30的状态下,由热封部HS5热封。因此,主体部10在液密地安装有倒出ロ 30的状态下被密封。倒出口 30可使用众所周知的倒出ロ。本实施例的倒出ロ 30具有插入主体部10内且倒出内容物的倒出管31、与倒出管31的上部拧合而密闭倒出管21的倒出口的盖32。倒出ロ 30的至少倒出管31的与主体部10的内面粘接的部分的材质优选为合成树脂。作为形成倒出ロ 30的倒出管31的至少与主体部10的内面粘接的部分的合成树月旨,列举例如聚烯烃树脂、聚酰胺树脂、聚酯树脂、(甲基)丙烯酸树脂、氯こ烯树脂、偏ニ氯こ烯树脂、聚醚砜、こ烯一こ烯醇共聚物等。特别是,从加工性优异且低成本方面出发,优选聚烯烃树脂。作为聚烯烃树脂,列举例如高密度聚こ烯、中密度聚こ烯、高压法低密度聚こ烯、直链状低密度聚こ烯、こ烯一醋酸こ烯共聚物等聚こ烯系树脂、こ烯ー a —烯烃共聚物等烯烃类弾性体、聚丙烯、こ烯一丙烯无规共聚物、a 一烯烃ー丙烯无规共聚物等聚丙烯系树脂及环状聚烯烃树脂等。这些树脂既可以为提高性能而混合,也可以为提高耐热性等而局部交联。倒出口 30也可以由单一的材料形成,或者由多种树脂层构成的多层构造形成。从粘接性方面出发,形成倒出ロ 30的倒出管31的至少与主体部10的内面粘接的部分的树脂优选由与形成前面部11及背面部12的内面侧的密封层的树脂同种的树脂形 成。以上说明的自立袋I的底部件20A的侧端20bl、20cl侧和侧端20b2、20c2侧分别沿着主体部10的侧缘14、15折回。而且,其侧端20bl、20cl及侧端20b2、20c2安装在背面部12的内面。因此,不会在主体部10的侧缘14、15形成前面部11和背面部12的内面彼此粘接在一起的热封部,因此,即使手握主体部10也不会产生不适感,外观也优异。另外,通过底部件20A的侧端20bl、20cl及侧端20b2、20c2与背面部12粘接,收纳有内容物时的载荷不会集中于侧端部分。因此,可抑制因底部件20A的侧端部分的断裂而使内容物泄漏的情況。(制造方法)以下表示本发明自立袋的制造方法的实施方式之一例。本实施方式的自立袋的制造方法具有下述エ序(I) (V)。エ序(I),在薄膜状的主体部件上,将以折线为上端而折入一半的薄膜状的底部件或形成为下端侧敞开的扁平的袋形状的薄膜状底部件以所述主体部件的下端和所述底部件的下端一致的方式配置;エ序(II),以覆盖配置于所述主体部件上的所述底部件的各侧端的方式配置与所述主体部件及所述底部件粘接的粘接部件;エ序(III),将所述底部件的侧端及所述主体部件和所述粘接部件粘接,将所述底部件的侧端安装于所述主体部件;エ序(IV),所述主体部件的各侧端侧以将粘接所述底部件的面形成内面的方式且以各折线形成于比所述底部件的两侧端更靠中央侧的方式与所述底部件的侧端侧一同折回,将所述主体部件的侧端彼此粘接而形成主体部;エ序(V),所述底部件的下端和所述主体部的下端以遍及所述主体部的整周的方式粘接而形成底部;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自立袋的制造方法优选具有下述エ序(VI)。エ序(VI),在上述エ序(II)或上述エ序(III)之后,对在上述底部件的侧端侧的上端且在上述底部件及上述主体部件重叠形成的部分和仅由上述主体部件形成的部分的边界产生的台阶部分进行点密封。以下,作为本实施方式的自立袋的制造方法之一例,对主体部件IOA及底部件20A使用层叠有密封层和基材层的层叠薄膜时的自立袋I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工序(I):如图3 (A)所示,底部件20A以密封层形成外侧的方式折入一半。此时,在折入一半的底部件20A中,以折线为上端,第一底面部20b的侧端20bl和第二底面部20c的侧端20cl —致,第一底面部20b的侧端20b2和第二底面部20c的侧端20c2 —致,第一底面部20b的下端20b3和第二底面部20c的侧端20c3 —致。而且,如图3 (B)所示,主体部件IOA以密封层形成于上的方式放置,在主体部件IOA之上,将折入一半的底部件20A以主体部件IOA的下端IOc和底部件20A的下端20b3、20c3 一致的方式配置。此时,底部件20A的第一底面部20b的密封层和主体部件IOA的密封层相对。另外,底部件20A以底部件20A的侧端20bl、20cl位于比折回主体部件IOA的折线LI更靠侧端IOa侧的部分12A的方式配置。同样地,底部件20A以底部件20A的侧端 20b2、20c2位于比折回主体部件IOA的折线L2更靠侧端IOb侧的部分12A的方式配置。工序(II):如图3 (B)所示,在配置于主体部件IOA上的底部件20A的侧端20bl、20cl侧,以覆盖侧端20bI、20cI的方式配置粘接部件41。另外,在底部件20A的侧端20b2、20c2侧,以覆盖侧端20b2、20c2的方式配置粘接部件42。工序(III):如图3 (B)所示,以覆盖底部件20A的侧端部20bl、20cl的方式在粘接部件41上的热封部HSl进行热封。在热封部HSl,将粘接部件41和底部件20A的侧端20cl粘接,并且将粘接部件41和主体部件IOA的部分12A粘接。因此,底部件20A的侧端20bl、20cl由粘接部件41封闭,并且安装于主体部件IOA的部分12A。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热封部HS1,底部件20A的侧端20bl的外面和主体部件IOA的部分12A因密封层彼此紧密粘合而通过热封来粘接。另一方面,底部件20A的侧端20bl、20cl的内面彼此因基材层彼此紧密粘合而不粘接。同样地,以覆盖底部件20A的侧端部20b2、20c2的方式在粘接部件42上的热封部HS2进行热封。在热封部HS2,将粘接部件42和底部件20A的侧端20c2粘接,并且将粘接部件42和主体部件IOA的部分12A粘接。因此,底部件20A的侧端20b2、20c2由粘接部件42封闭,并且安装于主体部件IOA的部分12A。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热封部HS2,底部件20A的侧端20b2的外面和主体部件IOA的部分12A因密封层彼此紧密粘合而通过热封来粘接。另一方面,底部件20A的侧端20b2、20c2的内面彼此因基材层彼此紧密粘合而不粘接。工序(IV):主体部件IOA的侧端IOa侧和侧端IOb侧沿着位于比底部件20A的侧端更靠中央侧的折线LI、L2,以粘接有底部件20A的侧形成内面的方式与底部件20A的侧端侧一同折回。另外,如图4 (A)所示,粘接部件43与侧端IOa和侧端IOb重叠,在热封部HS3进行热封,形成背贴13。而且,形成具有前面部11和背面部12的筒状的主体部10。工序(V):底部件20A的下端部20b3、20c3和主体部10的下端IOc在热封部HS4以遍及主体部10的整周的方式被热封,形成底部20。在热封部HS4的热封中,如图5 (A)所示,在主体部10的侧缘14侧的区域e,在底部件20A和主体部件IOA重叠形成的部分、底部件20A和主体部件IOA和底部件20A的侧端侧重叠形成的部分产生台阶。因此,为了提高抑制其台阶部分的粘接不良的效果,优选施加热封部HS4的热封进行点密封。另外,在主体部10的侧缘15侧也产生同样的台阶部分。因此,在其台阶部分也优选加以热封部HS4进行点密封。工序(VI):如图3 (B)所示,为了提高抑制粘接不良的效果,重点对底部件20A的侧端20bl、20cl侧的上端附近的区域c和侧端20b2、20c2侧的上端附近的区域d的台阶部分进行热封,进而进行点密封。
工序(VII):在主体部10的上部,在前面部11与背面部12之间插入倒出口 30的倒出管31。然后,在由前面部11和背面部12夹持倒出管31的状态下,如图2所示,由热封部HS5进行热封。另外,在倒出管31的上部液密地安装倒出口 30,将主体部10密封。作为内容物的充填方法,列举从倒出管31充填的方法、在安装倒出口 30之前进行充填的方法、不将热封部HS5的局部热封而残留且从该部分充填的方法等。另外,自立袋I的上述制造方法的工序(VI)只要在工序(II)或工序(III)之后进行即可,不局限于按上述的顺序进行各工序的方法。也可以采用例如,在工序(II)之后进行工序(VI),其后进行工序(III)以后的方法。另外,也可以采用在工序(III)之后进行工序(VI),其后进行工序(IV)以后的方法。另外,也可以采用不进行工序(VI)的方法。[其他实施方式]本发明的自立袋不限于上述的自立袋I。例如,也可以使用图11 (A)例示的粘接部件44及粘接部件45来代替粘接部件41及粘接部件42。粘接部件44、45的材质列举与由粘接部件41、42列举的材质相同的材质。粘接部件44通过沿着折线44a折入一半,划分为第一粘合部44b和第二粘合部44c。然后,如图11 (B)及图12所示,粘接部件44以第一粘合部44b和第二粘合部44c将底部件20A的侧端20bI、20cI夹入的方式配置。同样,粘接部件45通过沿着折线45a折入一半,划分为第一粘合部45b和第二粘合部45c。而且,粘接部件45以第一粘合部45b和第二粘合部45c将底部件20A的侧端20b2、20c2夹入的方式配置。而且,如图12所示,通过在热封部HSl和热封部HS2进行热封,由粘接部件44、45封闭底部件20A的侧端20bI、20cI和侧端20b2、20c2,并且底部件20A安装于主体部件IOA的部分12A。在本实施方式中,热封部HSl优选以波及主体部件IOA的部分11A、即主体部10的前面部11的方式形成。另外,热封部HS2优选以波及主体部件IOA的部分11A、即主体部10的前面部11的方式形成。另外,也可以为使用图13 (A)示例的粘接部件46及粘接部件47来代替粘接部件41及粘接部件42的方式。粘接部件46、47的材质列举与由粘接部件41、42列举的材质相同的材质。粘接部件46通过沿着折线46a以侧端46b和侧端46c对齐的方式折入一半,划分为第一粘合部46d和第二粘合部46e。然后,如图13(B)及图14所示,粘接部件46以第一粘合部46d和第二粘合部46e将底部件20A的侧端20bI、20cI夹入的方式配置。同样,粘接部件47通过沿着折线47a以其侧端47b和侧端47c对齐的方式折入一半,划分成第一粘合部47d和第二粘合部47e。然后,粘接部件47以第一粘合部47d和第二粘合部47e将底部件20A的侧端20b2、20c2夹入的方式配置。而且,如图14所示,通过由热封部HSl和热封部HS2进行热封,由粘接部件46、47封闭底部件20A和侧端20bI、20cI和侧端20b2、20c2,并且底部件20A安装于主体部件IOA的部分12A。在本实施方式中,热封部HSl优选以不波及主 体部件IOA的部分11A、即主体部10的前面部11的方式形成。另外,热封部HS2优选以不波及主体部件IOA的部分11A、即主体部10的前面部11的方式形成。使用粘接部件44、45的方式及使用粘接部件46、47的方式的自立袋在底部件20A的侧端20bl、20cl和侧端20b2、20c2被粘接部件夹入的状态下进行热封。因此,与上述的自立袋I相比,抑制内容物从底部件20A的侧端漏出的效果更高。但是,在自立袋I中,也能够充分地抑制内容物自底部件20A的侧端20bl、20cl和侧端20b2、20c2的泄漏。另外,如图15所示,也可以使用具有从主体部件IOA的上端到达下端的长度的粘接部件48及粘接部件49来代替粘接部件41及粘接部件42,从主体部件IOA的上端到下端都形成热封部HS1、HS2。粘接部件48、49的材质列举与由粘接部件41、42列举的材质相同的材质。在沿长度方向连续地制作自立袋的情况下,连续供给主体部件及粘接部件,因此可得到较高的生产率。粘接部件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在使用粘接部件44、45及粘接部件46、47的方式下也可以说是同样。另外,在自立袋I中,背贴13形成在背面部12的宽度方向的中央,但形成背贴13的位置不限于背面部12的中央部分。例如,如图16所示,也可以为背贴13形成在比宽度方向的中央更靠侧端15侧的自立袋2。如图17所示,自立袋2的折回主体部件IOA的折线LI、L2形成在接近侧端IOb的位置,随之,配置于主体部件IOA上的底部件20A、粘接部件41、42也形成于侧端IOb附近的位置,除此以外,用与自立袋I同样的方法来制造。另外,在背贴13形成于侧缘15的附近的情况下,如图18所示,具有从主体部件IOA的上端到达下端的长度且具有比底部件20A的侧端部20bl、20cl和主体部件IOA的侧端IOb之间的距离更宽的宽度的粘接部件50也可以代替粘接部件42,兼用作将主体部件IOA的侧端IOa和侧端IOb粘接的粘接部件。粘接部件50的材质列举与由粘接部件41、42列举的材质相同的材质。另外,背贴13在形成于侧缘14附近的情况下也同样。另外,在本发明的自立袋中,如图19 (A)所示,也可以使在主体部10的侧缘14、15折回的底部件20A的侧端20bl、20cl和侧端20b2、20c2与主体部10的主体部件IOA的侧端IOa和侧端IOb的接合位置一致,通过粘接部件43进行主体部件IOA的侧端10a、10b的接合、底部件20A的侧端20bl、20cl及侧端20b2、20c2、主体部10的背面部12的粘接。如图19 (B)所示,上述自立袋通过使用主体部件IOA的两侧端之间的长度(从侧端IOa到侧端IOb的长度)和底部件20A的两侧端之间的长度(从侧端20bl、20cl到侧端20b2、20c2的长度)大致同尺寸地形成的主体部件IOA及底部件20A来制造。另外,在上述自立袋中,底部件20A以形成于主体部件IOA的内侧的方式形成为筒状,因此底部件20A的两侧端之间的长度优选比主体部件IOA的两侧端间的长度稍短。上述自立袋与图10示例的情况同样, 底部件20A的折线20a在部分IlA不固定于主体部件IOA0即,在上述自立袋中,在侧缘14、15中,底部20除主体部10的下端以外都不固定。因此,上述自立袋扩展到底部20的主体部10的侧缘14附近的区域a。因此,可抑制主体部10的侧缘14的附近局部变窄,自立稳定性也提高,可得到良好的外观。另外,在上述自立袋中,如后述的图20 (A) (C)所示,如果变更热封部HS4的形状,则在主体部10的侧缘14、15中,主体部10和底部20都被固定,因此自立稳定性进一步提高。另外,上述的粘接部件41 50不限于双面都具有热封性的薄膜。例如,也可以使用不具有热封性的薄膜,粘接部件利用粘接剂来粘接。在使用粘接剂的方法中,例如,在自立袋I的情况下,不在热封部HS1、HS2的部分进行热封,因此,底部件20A的侧端20bl、20b2的外面和背面部12的内面不粘接。但是,作为粘接部件,不具有热封性的薄膜即使利用粘接剂来粘接,也由粘接部件封闭底部件20A的侧端20bl、20cl和侧端20b2、20c2,并且安装于主体部10的内面。因此,可防止内容物泄漏。另外,如图20 (A)所示,将底部件20A的下端20b3、20c3和主体部10的下端IOc粘接的热封部HS4的上缘的形状也可以形成为圆弧状,以使其在充填内容物时,底部不会松弛地敞开,自立稳定性提高。另外,如图20 (B)所示,也可以按热封部HS4的上缘的形状形成为由从主体部10的侧缘14向下端IOc倾斜的边、与下端IOc平行的边、从下端IOc向侧缘15倾斜的边这三个边构成的折线形状的方式进行热封。另外,如图20 (C)所示,也可以按热封部HS4的上缘的形状形成为由从主体部10的侧缘14向下端IOc的中央倾斜的边、从下端IOc的中央向侧缘15倾斜的边这两个边构成的折线形状的方式进行热封。另外,在图20 (A) (C)所示的热封部HS4,当整个面都被粘接时,有可能发生皱纹。因此,在内容物不泄漏的范围内,也可以不设置密封部。上述的热封部HS4优选上端与折线20a—致,或形成于比折线20a更靠下侧的位置。在热封部HS4的上端形成于比底部件20A的折线20a更靠上侧的情况下,在折线20a的上侧,热封部HS4的主体部10的前面部11和背面部12 —体化。因此,主体部10的前面部11和背面部12 —体化的部分如刀刃那样发挥作用,在手握时,有可能产生不适感。另一方面,在热封部HS4的上端与底部件20A的折线20a —致或形成于比折线20a更靠下侧的情况下,底部件20A在基材层彼此相对的状态下折入一半,因此,相对面彼此不粘接。因此,在自立袋的侧缘14、15,主体部10的前面部11和背面部12不一体化。因此,不存在在手握时会感到不适的部分。另外,在自立袋I中,底部件20A的侧端20bl、20cl和侧端20b2、20c2安装在背面部12的内面。但是,也可以为侧端20bl、20cl和侧端20b2、20c2安装在前面部11的内面的自立袋。另外,也可以为底部件20A的侧端20bl、20cl及侧端20b2、20c2中的一方安装于前面部11的内面,另一方安装于背面部12的内面的自立袋。例如,如图21所示,也可以为底部件20A的侧端20bI、20cI安装于前面部11的内面,底部件20A的侧端20b2、20c2安装于背面部12的内面的自立袋。另外,如图22所示,也可以使用下端20b3、20c3侧敞开的扁平袋形状的底部件20B来代替安装有折入一半的底部件20A。底部件20B具有例如通过充气成型而得到的筒状薄膜在垂直于其轴向的方向上熔断密封而将上端封合的构造、折入一半的薄膜的侧端被熔断密封而封合的构造、与现有的底部件120A同样地侧端部分向内侧折入而被密封的构造等。作为具备底部件20B的自立袋的制造方法,使用底部件20B代替底部件20A,除此以外,可利用与自立袋I相同的方法。另外,如上所述,本发明的自立袋的主体部不限于主体部件的侧端彼此折回而形成为筒状且形成背贴的方式,也可以由通过充气成型而得到的筒状薄膜来形成。另外,本发明的自立袋不限于设有倒出口的方式。例如,也可以为主体部10的上部开口的自立袋,也可以为在主体部10的上端形成与本发明的底部同样的方式的盖部的
自立袋。本发明的内装物品的自立袋是在上述的本发明自立袋中收纳内容物的袋。
作为内容物,没有特别限定,列举例如饮料、冰淇淋、果冻等食品、洗发水、护发素、皂液等流体、粉状、固体状的固体等。另外,本发明的内装物品的自立袋也可以作为包装个包装品的外包装袋来使用。产业上的可利用性根据本发明,即使手握也不会产生不适感,能够抑制粘接不良及粘接部分的断裂造成的内容物的泄漏,可得到外观优异的自立袋。
权利要求
1.一种自立袋,其具有 主体部,其将主体部件形成为扁平的筒状,具有前面部及背面部; 底部,其通过将折入一半的底部件以折线为上侧,安装在所述主体部内的下端而形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部件的各侧端侧在所述主体部的侧缘折回,所述底部件的各侧端安装在所述主体部的前面部或背面部的内面, 所述底部件的下端遍及所述主体部的整周与所述主体部的下端粘接, 所述底部件的侧端的向所述主体部的内面的安装通过将所述底部件的侧端和所述主体部粘接的粘接部件,以覆盖所述底部件的侧端的方式进行。
2.一种自立袋,其具有 主体部,其将主体部件形成为扁平的筒状,具有前面部及背面部; 底部,其通过将下端侧敞开的扁平的袋形状的底部件以其下端和所述主体部的下端一致的方式安装于所述主体部内而形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部件的各侧端侧在所述主体部的侧缘折回,所述底部件的各侧端安装于所述主体部的前面部或背面部的内面, 所述底部件的下端遍及所述主体部的整周与所述主体部的下端粘接, 所述底部件的侧端的向所述主体部的内面的安装通过将所述底部件的侧端和所述主体部粘接的粘接部件,以覆盖所述底部件的侧端的方式进行。
3.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自立袋,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主体部的侧缘折回的所述底部件的双侧端与所述主体部的形成为筒状的所述主体部件的侧端彼此的接合位置一致, 通过所述粘接部件进行所述主体部件的侧端彼此的接合、所述底部件的侧端和所述主体部的粘接。
4.如权利要求I 3中任一项所述的自立袋,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的与所述粘接部件粘接的部分仅是安装所述底部件的侧端的所述主体部的前面部或背面部。
5.如权利要求I 4中任一项所述的自立袋,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主体部安装有将收纳的内容物倒出的倒出口。
6.一种内装物品的自立袋,其特征在于, 在权利要求I 5中任一项所述的自立袋的内部都收纳有内容物。
7.一种自立袋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下述工序I V: 工序I,在薄膜状的主体部件上,将以折线为上端而折入一半的薄膜状的底部件或形成为下端侧敞开的扁平的袋形状的薄膜状底部件以所述主体部件的下端和所述底部件的下端一致的方式配置; 工序II,以覆盖配置于所述主体部件上的所述底部件的各侧端的方式配置与所述主体部件及所述底部件粘接的粘接部件; 工序III,将所述底部件的侧端及所述主体部件和所述粘接部件粘接,将所述底部件的侧端安装于所述主体部件; 工序IV,所述主体部件的各侧端侧以将粘接所述底部件的面形成内面的方式且以各折线形成于比所述底部件的两侧端更靠中央侧的方式与所述底部件的侧端侧一同折回,将所述主体部件的侧端彼此粘接而形成主体部; 工序V,所述底部件的下端和所述主体部的下端以遍及所述主体部的整周的方式粘接而形成底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立袋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下述工序VI, 工序VI,在所述工序II或所述工序III之后,对在所述底部件的侧端侧的上端且在所述底部件及所述主体部件重叠形成的部分和仅由所述主体部件形成的部分的边界产生的台阶部分进行点密封。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自立袋。该自立袋(1)具有主体部(10),其具有前面部(11)及背面部(12);底部(20),其由被对折的底部件形成,所述底部件的各侧端侧在主体部(10)的侧缘(14、15)被折回,该底部件的各侧端安装于主体部(10)的背面部(12)的内面,所述底部件的下端遍及整周与主体部(10)的下端(10c)粘接,所述底部件的侧端的向主体部(10)的内面的安装通过粘接部件(41、42)以覆盖所述底部件的侧端的方式进行。另外,还提供自立袋(1)的制造方法、在自立袋(1)内收纳有内容物的内装物品的自立袋。
文档编号B65D30/16GK102858646SQ20118002009
公开日2013年1月2日 申请日期2011年3月18日 优先权日2010年3月19日
发明者梅中一博 申请人:株式会社细川洋行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