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式缓冲包装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283021阅读:203来源:国知局
组合式缓冲包装材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的组合式缓冲包装材包含第一本体及第二本体。第一本体包含具有第一侧面的第一侧及第一导引部;第一导引部设置于第一侧上,并具有第一导引面。第一导引面面向第一侧面倾斜,并与第一侧面间夹成第一楔形空间。第二本体包含具有第二侧面的第二侧及第二导引部;第二导引部设置于第二侧上,并具有第二导引面。第二导引面面向第二侧面倾斜,并与第二侧面间夹成第二楔形空间。第一导引面与第二导引面接触并相对滑动,使第一导引部伸入第二楔形空间,而第二导引部伸入第一楔形空间。本发明可提高对受保护产品的保护效果,且可以增加对受保护产品的包覆性。
【专利说明】组合式缓冲包装材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关于一种组合式缓冲包装材;具体而言,本发明关于一种供包装片状物品的组合式缓冲包装材。
【背景技术】
[0002]易碎物品的包装向来为产品运送时的重要课题。包装不够妥善时,往往造成物品于运送过程中的损坏,进而增加生产成本。特别是具有特殊尺寸及形状的易碎物品,例如液晶玻璃或显示面板等,容易因其特殊尺寸及形状而产生应力集中的情形,而增加被破坏的可能性。
[0003]以显示面板的运送为例,传统上于运送显示面板时,通常需于运送的纸箱内加设保丽龙等缓冲材料,以减少外力对显示面板的直接冲击。然而在现行的包装结构中,因考虑缓冲材料的制作成本,且考虑太大块的缓冲材料制作及保存不易,通常会在纸箱内加设数块分散的小型缓冲材料,分置于显示面板的角落或中段位置。然而在此一设计方式中,因各缓冲材料各自独立,当缓冲材料与外部纸箱间组装公差过大时,缓冲材料即易于移位或与显示面板脱离,而失去保护效果。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合式缓冲包装材,可提高对受保护产品的保护效果O
[0005]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合式缓冲包装材,可以增加对受保护产品的包覆性。
[0006]组合式缓冲包装材包含第一本体及第二本体。第一本体及第二本体相互嵌合,供对被包装的物品提供缓冲保护。第一本体包含具有第一侧面的第一侧及第一导引部;其中第一侧面为面向第二本体的一面。第一导引部设置于第一侧上,并具有第一导引面。第一导引面面向第一侧面倾斜,并与第一侧面间夹成第一楔形空间。第二本体包含具有第二侧面的第二侧及第二导引部;其中第二侧面为面向第一本体的一面。第二导引部设置于第二侧上,并具有第二导引面。第二导引面面向第二侧面倾斜,并与第二侧面间夹成第二楔形空间。
[0007]在组合之初,第一导引面与第二导引面的前缘相互搭接,而第一侧与第二侧间夹有空隙。当第一本体受压迫向下移动时,第一导引面与第二导引面相对朝增加接触面积的方向滑动,使第一导引部伸入第二楔形空间,而第二导引部伸入第一楔形空间。藉由第一导引面与第二导引面的相对接触及滑动,即可使原本第一本体在垂直方向上向第二本体接近时,同时产生水平方向的移动,将两者拉近以产生集中的效果。
[0008]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0009]图1为组合式缓冲包装材的实施例爆炸图;
[0010]图2A为第一本体的实施例示意图;
[0011]图2B为第一本体的实施例侧视图;
[0012]图3A为第二本体的实施例示意图;
[0013]图3B为第二本体的实施例侧视图
[0014]图4A至图4C为第一本体及第二本体组合的实施例示意图;
[0015]图4D为第一本体及第二本体组合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0016]图5A为组合式缓冲包装材的另一实施例爆炸图;
[0017]图5B至图5C为图5A实施例组合的示意图;
[0018]图6为组合式缓冲包装材的另一实施例组合示意图;
[0019]图7为第一导引面上加设滑动层的实施例不意图。
[0020]其中,附图标记
[0021]10 物品
[0022]100 第一本体
[0023]101 第一凹槽
[0024]103第一承载面
[0025]110 第一侧
[0026]111 第一侧面
[0027]130第一导引部
[0028]131第一导引面
[0029]133第一抵触面
[0030]140第四侧
[0031]141第四侧面
[0032]150第一楔形空间
[0033]170 第一顶面
[0034]190 第一底面
[0035]200 第二本体
[0036]201 第二凹槽
[0037]203第二承载面
[0038]205 侧壁
[0039]210 第二侧
[0040]211 第二侧面
[0041]230第二导引部
[0042]231第二导引面
[0043]233第二抵触面
[0044]250第二楔形空间
[0045]270 第二顶面
[0046]290 第二底面
[0047]300第三本体[0048]301第三凹槽
[0049]303第三承载面
[0050]305 侧壁
[0051]310第三侧
[0052]311第三侧面
[0053]330第三导引部
[0054]331第三导引面
[0055]333第三抵触面
[0056]350第三楔形空间
[0057]370第三顶面
[0058]390 第一底面
[0059]400第四导引部
[0060]410第四导引面
[0061]430第四楔形空间
[0062]900滑动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63]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以更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目的、方案及功效,但并非作为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
[0064]本发明提供一种组合式缓冲包装材。在较佳实施例中,组合式缓冲包装材供包装板型或片状的物品,例如平面显示装置或平面电视等。
[0065]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组合式缓冲包装材包含第一本体100及第二本体200。第一本体100及第二本体200较佳由发泡聚苯乙烯(EPS)、发泡聚丙烯(EPP)、发泡聚乙烯(EPE)或发泡乙烯聚合物(EPO)等有机发泡材料制成;然而在不同实施例中,亦可为其他有机胶料、合成材料、木料、纸类等不同材质所制成。第一本体100及第二本体200相互嵌合,以组成组合式缓冲包装材,供对被包装的物品10提供缓冲保护。如图1所示,第一本体100较佳对应保护物品10底端的左侧部分至转角位置,而第二本体200则可包覆物品10的另一侧部分至转角部分,以提供保护。
[0066]如图2A及图2B所示,第一本体100包含第一侧110及第一导引部130。第一侧110上包含有第一侧面111 ;其中第一侧面111为面向第二本体200的一面。第一导引部130设置于第一侧110上,并具有第一导引面131。第一导引部130较佳形成为楔形体,且自第一侧面111向第二本体200伸出且逐渐变厚(请参图1)。第一导引面131面向第一侧面111倾斜,并与第一侧面111间夹成第一楔形空间150。第一楔形空间150较佳为沿第一侧面111宽度方向延伸的半开放空间,一侧为第一侧面111,一侧为第一导引面131,并在第一导引面131的自由端及第一侧面111间形成第一楔形空间150的开口。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导引部130较佳形成为楔形体,因此第一导引面131即成为楔形体上的斜面,并与第一侧面111间夹有一锐角。此锐角较佳小于45度,以在第一本体100与第二本体200相嵌合时,不至于因重量而将第一导引面131压成水平;此锐角较佳亦大于30度,以使第一导引面131的背侧具有足够的肉厚,增加结构强度。[0067]另在图2A及图2B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本体100具有沿横切第一侧110方向延伸的第一顶面170及第一底面190。第一顶面170供作承载受保护产品的承载面;第一底面190与第一顶面170相对,较佳可置放于支撑面或外箱底面,以提供支撑力。此外,第一楔形空间150较佳朝向第一底面190方向开口。第一导引部130并且有第一抵触面133,第一抵触面133的两端较佳分别连接第一顶面170及第一导引面131,并与第一导引面131夹成锐角。第一导引部130及第一导引面131的宽度较佳与第一侧面111等宽,以提供较高的结构强度;然而在不同实施例中,第一导引部130及第一导引面131的宽度亦可窄于第一侧面111,以减少第一导引面131的面积,降低第一导引面131在之后使用时抵抗滑动的摩擦力。
[0068]如图3A及图3B所示,第二本体200包含第二侧210及第二导引部230。第二侧210上包含有第二侧面211 ;其中第二侧面211为面向第一本体100的一面。第二导引部230设置于第二侧210上,并具有第二导引面231。第二导引部230较佳形成为楔形体,且自第二侧面211向第一本体100伸出且逐渐变厚(请参图1)。第二导引面231面向第二侧面211倾斜,并与第二侧面211间夹成第二楔形空间250。第二楔形空间250较佳为沿第二侧面211宽度方向延伸的半开放空间,一侧为第二侧面211,一侧为第二导引面231,并在第二导引面231的自由端及第二侧面211间形成第二楔形空间250的开口。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二导引部230较佳形成为楔形体,因此第二导引面231即成为楔形体上的斜面,并与第二侧面211间夹有一锐角。此锐角较佳小于45度,以在第一本体100与第二本体200相嵌合时,不至于因重量而将第二导引面231压成水平;此锐角较佳亦大于30度,以使第二导引面231的背侧具有足够的肉厚,增加结构强度。
[0069]另在图3A及图3B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本体200具有沿横切第二侧210方向延伸的第二顶面270及第二底面290。第二顶面270供作承载受保护产品的承载面;第二底面290与第二顶面270相对,较佳可置放于支撑面或外箱底面,以提供支撑力。与第一本体100不同的是,第二楔形空间250较佳朝向第二顶面270方向开口。第二导引部230并且有第二抵触面233,第二抵触面233的两端较佳分别连接第二底面290及第二导引面231,并与第二导引面231夹成锐角。第二导引部230及第二导引面231的宽度较佳与第二侧面211等宽,以提供较高的结构强度;然而在不同实施例中,第二导引部230及第二导引面231的宽度亦可窄于第二侧面211,以减少第二导引面231的面积,降低第二导引面231与第一导引面131间在之后使用时抵抗滑动的摩擦力。
[0070]如图4A所示,在使用时,第一本体100与第二本体200藉由第一导引部130及第二导引部230的结合而相组合。在组合之初,第一导引面131与第二导引面231的前缘相互搭接,而第一侧110与第二侧210间夹有空隙。具体而言,第一抵触面131面向于第二侧面211,而第二抵触面231则面向于第一侧面111 ;在组合之初时,第一抵触面133与第二侧面211之间及第二抵触面233与第一侧面111间均夹有空隙。此外,供承载受保护物品10的第一顶面170及第二顶面270均朝向受保护物品10,唯第一顶面170的高程高于第二顶面270,亦即较第二顶面270靠受保护物品10的底端。
[0071]如图4B所示,当受保护物品10向下压迫第一顶面170时,第一本体100随之向下移动。此时第一导引面131与第二导引面231相对朝增加接触面积的方向滑动,使第一导引部130伸入第二楔形空间250,而第二导引部230伸入第一楔形空间150。藉由第一导引面131与第二导引面231的相对接触及滑动,即可使原本第一本体100在垂直方向上向第二本体200接近时,同时产生水平方向的移动,将两者拉近以产生集中的效果。因此,随着第一本体100向下方移动时,第一侧110与第二侧210间的空隙即随之减少。在本实施例中,即第一抵触面133与第二侧面211之间及第二抵触面233与第一侧面111间的空隙分别减少。
[0072]如图4C所示,第一底面190及第二底面290位于组合后第一本体100及第二本体200的同一侧,并设置于支承面上以提供第一本体100、第二本体200及受保护物品10支撑。当第一底面190下降至与第二底面290齐平时,亦即可同时承受支承面的支撑力时,第一导引面131相对于第二导引面231的滑动行程刚好或尚未完成。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引面131及第二导引面231其中之一的自由端抵达另一者与本体连接的尾端,以致于无法再相对更进一步滑动,即可谓第一导引面131相对于第二导引面231的滑动行程刚好完成。从另一角度而言,第一抵触面133与第二侧面211之间及第二抵触面233与第一侧面111间的空隙中至少其一减少为O时,因第一导引面131及第二导引面231无法再进一步滑动,因此亦可谓滑动行程刚好完成。而尚未完成,则较佳是指第一导引面131及第二导引面231尚有余裕可相对进一步滑动,例如第一抵触面133与第二侧面211之间及第二抵触面233与第一侧面111间尚有空隙。若此时进一步下压第一本体100使第一导引面131相对于第二导引面231滑动,则会使第一底面190突出于第二底面290之外,如图4D所示。
[0073]在图5A及图5B所示的实施例中,在第一本体100相背于第一侧110的第四侧140夕卜,另包含有第三本体300。如图5A及图5B所示,第三本体300包含第三侧310及第三导引部330。第三侧310上包含有第三侧面311 ;其中第三侧面311为面向第一本体100的一面。第三导引部330设置于第三侧310上,并具有第三导引面331。第三导引部330较佳形成为楔形体,且自第三侧面311向第一本体100伸出且逐渐变厚。第三导引面331面向第三侧面311倾斜,并与第三侧面311间夹成第三楔形空间350。第三楔形空间350较佳为沿第三侧面311宽度方向延伸的半开放空间,一侧为第三侧面311,一侧为第三导引面331,并在第三导引面331的自由端及第三侧面311间形成第三楔形空间350的开口。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三导引部330较佳形成为楔形体,因此第三导引面331即成为楔形体上的斜面,并与第三侧面311间夹有一锐角。此锐角较佳小于45度,以在第一本体100与第三本体300相嵌合时,不至于因重量而将第三导引面331压成水平;此锐角较佳亦大于30度,以使第三导引面331的背侧具有足够的肉厚,增加结构强度。
[0074]另在图5A及图5B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三本体300具有沿横切第三侧310方向延伸的第三顶面370及第三底面390。第三顶面370与第一顶面170及第二顶面270同向;第二底面290与第二顶面270相对,较佳可置放于支撑面或外箱底面,以提供支撑力。第三本体300较佳与第二本体200呈对称的方式分别设置于第一本体100的两侧,故第三楔形空间350较佳朝向第三顶面370方向开口。第三导引部330并且有第三抵触面333,第三抵触面333的两端较佳分别连接第三底面390及第三导引面331,并与第三导引面331夹成锐角。第三导引部330及第三导引面331的宽度较佳与第三侧面311等宽,以提供较高的结构强度;然而在不同实施例中,第三导引部330及第三导引面331的宽度亦可窄于第三侧面311,以减少第三导引面331的面积,降低第三导引面331在之后使用时抵抗滑动的摩擦力。
[0075]相对于第三导引部330,第一本体100于第四侧140上的第四侧面141设置有第四导引部400。第四导引部400的设置较佳与第一导引部130呈对称,并具有第四导引面410。第四导引面410面向第四侧面141倾斜,并与第四侧面141间夹成第四楔形空间430。第四楔形空间430较佳为沿第四侧面141宽度方向延伸的半开放空间,并与第一楔形空间150较佳为对称。第四楔形空间在第四导引面410的自由端及第四侧面141间形成第四楔形空间430的开口,此开口较佳与第一楔形空间150的开口均朝向第一底面190。在本实施例中,第四导引部400较佳形成为楔形体,第四导引面410即成为楔形体上的斜面,并与第四侧面141间夹有一锐角。此锐角较佳小于45度,以在第一本体100与第三本体300相嵌合时,不至于因重量而将第四导引面410压成水平;此锐角较佳大于30度,以使第四导引面171的背侧具有足够的肉厚,增加结构强度。
[0076]如图5B所示,当进行结合时,藉由第三导引面331及第四导引面410的接触及相对滑动而使第一本体100及第三本体300在垂直方向相对位移时同时接近水平方向上的距离。因第三本体300的作动与第二本体200的作动近似,此处即不再重复说明。另在此实施例中,如图5A所示,第一本体100、第二本体200及第三本体300分别具有第一凹槽101、第二凹槽201及第三凹槽301自第一顶面170、第二顶面270及第三顶面370向内部凹陷。第一凹槽101、第二凹槽201及第三凹槽301分别沿横切第一侧110、第二侧210及第三侧310的方向延伸,且较佳彼此连通成一个更长的置物空槽。在第一凹槽101、第二凹槽201及第三凹槽301内的底面分别形成为第一承载面103、第二承载面203及第三承载面303。如图5C所示,第一承载面103随着第一本体100的下降而逐渐靠近第二承载面203及第三承载面303。当第一承载面103与第二承载面203及第三承载面303齐平时,第一导引面131相对于第二导引面231及第三导引面331相对于第四导引面410的滑动行程刚好或尚未完成,以尽量使第一承载面103得以与第二承载面203及第三承载面303齐平而不会突起。
[0077]此外,如图5A至图5C所示,第二凹槽201在远离第一本体100的尾端具有侧壁205。第一导引面131及第二导引面231相对滑动使第二本体200朝第一本体100移动时,侧壁205即随之朝第一本体100及所承载的物品10移动,以较靠近或贴合于物品10的侧边,提供较佳的保护。第三本体100较佳亦具有侧壁305的设置,当第一承载面103、第二承载面203及第三承载面303齐平时,侧壁205、305自物品10的两侧同时夹住物品10或至少靠近物品10的侧边,以增加对物品10的包覆性及减少自物品10脱落的可能性。在本实施例中,受保护物品10压迫位于中央的第一本体100向下,并同时使位于两侧的第二本体200及第三本体300向中间集中。此一设计的优点在于因第二本体200及第三本体300向中间移动时,物品10尚未完全进入第二凹槽201及第三凹槽301内,因此可减少摩擦力及移动的困难度。再者,当第一本体100被物品10压迫往下时,第二本体200及第三本体300均向中间集中以逐渐夹紧物品10。如此可使物品10不易摇晃,且藉由物品10与第二本体200及第三本体300逐步迫紧,并配合第二本体200及第三本体300分别与第一本体100在结构上的相互干涉,更可确保第二本体200及第三本体300不易与第一本体100分离。
[0078]然而在不同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亦可将第一导引部130、第二导引部230、第三导引部330及第四导引部400的方向颠倒,使得在组装之初为第二本体200及第三本体100高于中央的第一本体100。当物品10两端分别压迫第二本体200及第三本体100下降时,第二本体200及第三本体300同时向中央的第一本体100集中。此一设计的优点则在于物品10在向下压迫时力量平均由在两侧的第二本体200及第三本体300所承受,因此向下施力时物品10本身较不易摇晃,较为稳定。
[0079]图7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引面131上有滑动层900。滑动层900的刚性较佳大于第一本体100其他部分的刚性,因此在相对第二导引面231滑动的过程中,较能维持其平整度及结构强度,以减低滑动的阻力。此外,滑动层900的材料摩擦系数较佳亦小于第一本体100上其他部分材料的摩擦系数,以减低相对滑动时的需克服的摩擦力。在不同实施例中,第二导引面231上亦可设置有滑动层900,以进一步减低滑动时的阻力。滑动层900可以外加方式附着于第一导引面131上,例如卡扣、钉合、胶合等。此夕卜,滑动层900亦可以涂布等方式形成于第一导引面131上。
[0080]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组合式缓冲包装材,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第一本体,具有一第一侧以及一第一导引部,该第一侧包含一第一侧面;该一第一导引部设置于该第一侧上,并具有一第一导引面;其中该第一导引面面向该第一侧面倾斜,以与该第一侧面间夹成一第一楔形空间;以及 一第二本体,具有一第二侧以及一第二导引部,该第二侧包含一第二侧面;该第二导引部设置于该第二侧上,并具有一第二导引面;其中该第二导引面面向该第二侧面倾斜,以与该第二侧面间夹成一第二楔形空间; 其中,该第一导引面与该第二导引面接触且可相对滑动,使该第一导引部伸入该第二楔形空间且该第二导引部伸入该第一楔形空间,且该第一侧及该第二侧可相对接近。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缓冲包装材,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引面与该第一侧面间的夹角及其中该第二导引面与该第二侧面间的夹角皆小于45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合式缓冲包装材,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引面与该第一侧面间的夹角及其中该第二导引面与该第二侧面间的夹角皆大于30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缓冲包装材,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本体具有沿横切该第一侧方向延伸的一第一底面;该第二本体具有沿横切该第一侧方向延伸的一第二底面,该第一底面及该第二底面位于该第一本体及该第二本体组合后的同一侧;当该第一底面与该第二底面齐平时,该第一导引面相对该第二导引面的滑动行程刚好或尚未完成。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组合式缓冲包装材,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引部具有一第一抵触面面向该第二侧面;当该第一导引部伸入该第二楔形空间至该第一抵触面与该第二侧面抵触时,该第一底面突出于该第二底面外。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缓冲包装材,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本体具有一第一凹槽,该第一凹槽内具有沿横切该第一侧方向延伸的一第一承载面;该第一本体具有一第二凹槽,该第二凹槽内具有沿横切该第二侧方向延伸的一第二承载面;当该第一承载面与该第二承载面齐平时,该第一导引面相对该第二导引面的滑动行程刚好或尚未完成。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缓冲包装材,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引面上设置有一滑动层,该滑动层的刚性较该第一本体其他部分的刚性大。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缓冲包装材,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含: 一第三本体,具有一第三侧以及一第三导引部,该第三侧包含一第三侧面;该第三导引部设置于该第三侧上,并具有一第三导引面;其中该第三导引面面向该第三侧面倾斜,以与该第三侧面间夹成一第三楔形空间; 该第一本体另具有一第四侧以及一第四导引部,该第四侧与该第一侧相背,且包含一第四侧面;该第四导引部设置于该第四侧上,并具有一第四导引面;其中该第四导引面面向该第四侧面倾斜,以与该第四侧面间夹成一第四楔形空间; 其中,该第三导引面与该第四导引面接触且相对滑动,使该第三导引部伸入该第四楔形空间且该第四导引部伸入该第三楔形空间,且该第三侧及该第四侧可相对接近。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组合式缓冲包装材,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本体具有沿横切该第一侧方向延伸的一第一底面;该第一楔形空间及该第四楔形空间的开口均朝向该第一底面。
【文档编号】B65D85/48GK104003065SQ201410208659
【公开日】2014年8月27日 申请日期:2014年5月16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31日
【发明者】陈志展, 周鸿霖 申请人:景智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