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翻转式鞍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52039阅读:295来源:国知局
一种翻转式鞍座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交通运输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翻转式鞍座。



背景技术:

目前,钢卷等卷装货物进行运输时,通常采用的是平板车或集装箱。在运输过程中,为防止卷装货物在车体(或箱体)底部的来回移动,在车体(或箱体)的底部一般都设有V型底架,卷装货物可以放置于V型底架所形成的V型槽内,从而安全稳定的进行输送。但这种结构设计导致该运输设备只适用于运输卷装货物,而不适合运输板材、型材等普通货物。

请参考图1,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V型架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针对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中存在一种V型架,包括底架1、挡板2和支撑板3,其中,挡板2的一端可转动地连接于底架1,另一端通过铰轴4连接有支撑板3,使得支撑板3可绕铰轴4转动。当需要运输卷装货物时,可借助特殊吊具将挡板2提起,并将支撑板3远离铰轴4的一端支撑于底架1,从而形成如图1所示的V型槽以固定卷装货物;当需要运输普通货物时,需再次借助特殊吊具将挡板2提起,并将支撑板3并拢于挡板2,进而借助该吊具将并拢于一起的挡板2和支撑板3放下,使得挡板2的上表面与底架1的上表面大致平齐,从而形成可用于承载普通货物的支撑面。上述V型架,既可用于装运卷装货物,也可用于装运普通货物,但是其在使用时,现场工作人员需频繁地借助特殊吊具对挡板2进行升起和放下的操作,人工劳动强度较高,且运输效率较低。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鞍座,可大幅减少人工辅助操作以降低劳动强度、提高运输效率,并同时适用于卷状货物与普通货物的运输,仍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翻转式鞍座,可大幅减少人工辅助操作以降低劳动强度,提高运输效率,并同时适用于卷装货物与普通货物的运输。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翻转式鞍座,包括支座、弹性部件和两块翻转板,两所述翻转板相对地设置于所述支座的两侧,两所述翻转板的外端部均与所述支座铰接,两所述翻转板的内端部可绕相应的铰接点转动至预定角度;各所述翻转板的内端部转动至预定角度的过程中压缩所述弹性部件,并且在所述弹性部件的回复力下,各所述翻转板可转动至水平位置。

当使用本发明所提供翻转式鞍座运输卷装货物时,由于卷装货物的自身重力一般较大,使得上述弹性部件所提供的弹性力不足以支撑翻转板处于水平位置,两翻转板的内端部将自动绕相应的铰接点转动至预定角度,从而形成用于承载卷装货物的开口。而在翻转板的内端部转动至预定角度的过程中,翻转板不断地压缩弹性部件,使得弹性部件获得较大的回复力,当卸除卷装货物时,该回复力可驱使两翻转板的内端部自动绕相应的铰接点回转至水平位置,并且该弹性部件所提供的弹性力对翻转板具有一定的支撑作用,以便于运输板材、型材等普通货物。

从以上描述可以看出,本发明所提供的翻转式鞍座在使用过程中,两翻转板仅依靠卷装货物的自身重力及弹性部件的回复力作用即可实现运输不同货物时工位的自动转换,基本无需人工辅助操作,劳动强度低,从而大幅提高了货物的装卸效率。

可选地,当两所述翻转板处于水平位置时,两所述翻转板的上表面与所述支座的上表面相平齐。

可选地,还包括限位部件,用于将两所述翻转板限定于所述预定角度或所述水平位置。

可选地,所述支座具有向上开口的凹槽结构,两所述翻转板分别安装于所述凹槽结构的两侧壁;所述限位部件为所述凹槽结构的槽底,当两所述翻转板转动至所述预定角度时,两所述翻转板的内端部与所述槽底抵靠。

可选地,所述翻转板包括顶板和设于所述顶板的底部的肋板,所述翻转板通过所述肋板与所述支座铰接。

可选地,所述限位部件包括定位销;所述肋板与所述支座分别设有若干定位孔,所述翻转板转动至预定角度或水平位置时,所述肋板和所述支座之间均存在相重合的定位孔,所述定位销插入相重合的两所述定位孔内部,以限制所述翻转板与所述支座的相对位置。

可选地,所述限位部件包括定位销;所述肋板与所述支座分别设有定位孔,所述翻转板转动至预定角度时,所述肋板与所述支座之间存在相重合的定位孔,所述定位销插入相重合的两所述定位孔内部,以限制所述翻转板处于预定角度。

可选地,所述限位部件还包括垫板,所述垫板的两端均设有销孔,两所述销孔内部均设有定位销;当所述翻转板处于水平位置时,所述垫板两端的定位销分别插入位于所述肋板的定位孔和所述支座的定位孔内部,以限制所述翻转板处于水平位置。

可选地,所述顶板的宽度大于或等于待安装的卷装货物的宽度。

可选地,两所述翻转板与所述支座的铰轴上均设置有扭转弹簧,所述弹性部件为所述扭转弹簧。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V型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所提供翻转式鞍座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翻转式鞍座运输卷装货物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翻转式鞍座的两翻转板处于翻转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中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底架、2挡板、3支撑板、4铰轴

图2-4中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支座、12定位孔、2翻转板、21顶板、22肋板、3弹性部件、4定位销、5卷装货物、6梁、61限位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本文中所述“若干”是指数量不确定的多个,通常为两个以上;且当采用“若干”表示某几个部件的数量时,不能理解为这些部件的数量相同。

本文中所述“普通货物”是指区别于卷装货物的板材或型材等的一类货物,该类货物不需要特殊结构进行固定,可在平底的车厢中进行直接运输。

请参考图2-4,图2为本发明所提供翻转式鞍座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翻转式鞍座运输卷装货物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2中翻转式鞍座的两翻转板处于翻转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本发明提供一种翻转式鞍座,包括支座1、弹性部件3和两块翻转板2,两翻转板2相对地设置于支座1的两侧,两翻转板2的外端部均与支座1铰接,且两翻转板2的内端部可绕相应的铰接点转动至预定角度。

在翻转板2的内端部转动至预定角度的过程中,翻转板2不断地压缩该弹性部件3,并且在该弹性部件3的回复力下,翻转板2可回转至水平位置。

需要理解,上述翻转板2的内端部和外端部的描述均是基于图2中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中,翻转板2靠近支座1的中间位置的部分称之为内端部,而靠近支座1的两侧位置的部分称之为外端部。

此外,上述预定角度的描述仅是为了说明两翻转板2需转动一定的角度以形成承载卷装货物5的开口,本发明并未对该预定角度的具体值作限定。在具体实施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结合具体应用场景而设定该预定角度的具体值,以使得卷装货物5稳固地处于两翻转板2之间。

当使用本发明所提供翻转式鞍座运输卷装货物5时,由于卷装货物5的自身重力一般较大,使得上述弹性部件3所提供的弹性力不足以支撑翻转板2处于水平位置,两翻转板2的内端部将自动绕相应的铰接点转动至预定角度,从而形成用于承载卷装货物5的开口。而在翻转板2的内端部转动至预定角度的过程中,翻转板2不断地压缩弹性部件3,使得弹性部件3可获得较大的回复力,当卸除卷装货物5时,该回复力可驱使两翻转板2的内端部自动绕相应的铰接点回转至水平位置,并且该弹性部件3所提供的弹性力对翻转板2具有一定的支撑作用,以便于运输板材、型材等普通货物。

从以上描述可以看出,本发明所提供的翻转式鞍座在使用过程中,两翻转板2仅依靠卷装货物5的自身重力及弹性部件3的回复力作用即可实现运输不同货物时工位的自动转换,基本无需人工辅助操作,劳动强度低,从而大幅提高了运输效率。

具体地,上述弹性部件3可以为扭转弹簧,该扭转弹簧可分别外套安装于两翻转板2与支座1的铰轴上,进而实现上述翻转板2的自动回转。上述弹性部件3也可以采用其他形式,例如液压或气动等方式来驱动翻转板2的转动,但扭转弹簧的安装结构更为简单、使用便捷且价格便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优选方案。

当上述两翻转板2转动至水平位置时,两翻转板2的上表面与支座1的上表面相平齐。如此,由两翻转板2的上表面与支座1的上表面所组成的承载面更为平整,更便于装载板材、型材等普通货物,也较大程度地避免了由于承载面凹凸不平而导致的货物与承载面之间的碰撞损伤,从而保证了运输过程中货物的完好性和本发明所提供翻转式鞍座的使用寿命。应当理解,上述两翻转板2的上表面与支座1的上表面相平齐是指两上表面大致平齐。

进一步地,本发明所提供翻转式鞍座还包括限位部件,用于将两翻转板2限定于预定角度或水平位置。如此,在翻转板2位于不同的位置时,限位部件可辅助弹性部件3共同作用,以固定翻转板2的位置,避免了弹性部件3单独作用时受力过大的问题。

以图3为视角,当装载卷装货物5时,由于卷装货物5的自身重力较大,若仅由弹性部件3作用于两翻转板2,以支撑卷装货物5,弹性部件3将承受较大的压缩力。此时,设置限位部件将辅助弹性部件3,以共同承受该卷装货物5的自重,有利于延长弹性部件3的使用寿命。

再以图2为视角,当两翻转板2转动至水平位置以承载板材、型材等普通货物时,若装载的普通货物较多,也会在两翻转板2的上表面产生较大的重力。此时,如果仅由弹性部件3作用以使得两翻转板2维持于水平位置,一方面,会导致弹性部件3受力过大,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翻转板2的内端部难以承受较大的重力而产生翻转。因此,设置限位部件以辅助弹性部件3,不仅有利于缓解弹性部件3的受力,同时也将使得两翻转板2更稳定地维持于水平位置,避免了使用过程中翻转板2的自动转动而对所运输货物造成的损伤。

具体到本方案,如图4所示,上述支座1可以具有向上开口的凹槽结构,两翻转板2分别安装于凹槽结构的两侧壁。此时,上述限位部件为该凹槽结构的槽底,在两翻转板2转动至预定角度时,两翻转板2的内端部可以与该槽底相抵靠,从而完成对翻转板2的限位。

此外,上述翻转板2可以包括顶板21和设于顶板21的底部的肋板22,两翻转板2通过肋板22与支座1铰接,此时,上述限位部件还可以是定位销4。在具体实施时,可在肋板22与支座1的相应位置分别设置若干定位孔12,在翻转板2转动至预定角度或水平位置时,肋板22和支座1之间均存在相重合的定位孔12,进而将该定位销4插入相重合的两定位孔12内部,以限制两翻转板2与支座1的相对位置。

上述限位部件还可以布置为其他形式,如图4所示,上述限位部件仍可以是定位销4,上述肋板22与相应侧的支座1上分别设有一个定位孔12,在翻转板2转动至预定角度时,分别设于肋板22及相应侧的支座1上的两定位孔12相重合,使用定位销4插入相重合的两定位孔12内部,以限制翻转板2处于预定角度。而当翻转板2处于水平位置时,分别设于肋板22及相应侧的支座1上的两定位孔12相分离。此时,上述限位部件还可以包括垫板,该垫板的两端均设置销孔,且两销孔内部均设有定位销4。当翻转板2处于水平位置时,垫板两端的定位销4分别插入位于肋板22和支座1的定位孔12的内部,以限制翻转板2处于水平位置。

当两翻转板2处于水平位置时,也可以采用其他形式的限位部件,例如,翻转式鞍座通常安装于车体梁附近,请再次参考图4,梁6设有两个限位孔61,两翻转板2转动至水平位置时,两翻转板2上的两定位孔12与梁6的两限位孔61分别相重合,此时,采用定位销4插入相重合的孔中,以限制两翻转板2处于水平位置。应当理解,由于梁6设于支座1的旁边,当两翻转板2处于水平位置时,定位孔12与限位孔61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距离,若定位销4的长度不足以插入两孔时,也可以采用销轴或其他杆件进行限位。

以图2为视角,支座1的凹槽结构的左右两侧壁均可以设有突出于相应的侧壁的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以左侧壁为例,第一突出部位于左侧壁的上端,用于安装铰轴,由于该铰轴的安装位置突出于左侧壁,使得左侧壁不会对翻转板2的转动过程产生干涉,更便于翻转板2转动至预定角度或水平位置;第二突出部位于左侧壁的中部,用于设置支座1的定位孔12,当翻转板2转动至预定角度时,可形成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两点支撑翻转板2的结构,如此,可大幅节省支座1的使用材料,且该第二突出部的设置,也使得翻转板2转动至水平位置时,支座1与左侧壁的两定位孔12之间距离减小,更便于此时的限位部件的安装和使用。应当理解,上述支座1的凹槽结构的右侧壁的设置与左侧壁相类似,故在此不做赘述,且上述描述中“左”、“右”、“上”及“中”等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词,仅是基于附图2中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不能作为对本发明所提供翻转式鞍座实施范围的限定。

本发明所提供的翻转式鞍座所采用的限位部件为定位销4、多个定位销4的组合件或支座1中凹槽结构的槽底,采用这种结构的限位部件,具体实施时,安装结构更为简单,操作简便。在不影响本发明所提供翻转式鞍座功能的前提下,上述限位部件也可以采用其他形式,如限位螺栓等。

针对上述各方案,可对翻转板2的结构做进一步的调整。由于本发明所提供的翻转式鞍座,基本无需人工辅助来实现翻转板2的转动,上述翻转板2可设置为整体翻板结构,即可将上述翻转板2的顶板21的宽度设置为大于或等于待安装的卷装货物5的宽度。如此,顶板21与卷装货物5之间具有更大的接触面积,可使得卷装货物5更为稳定地安装于两翻转板2之间。以图3为视角,上述顶板21的宽度是指该顶板21在垂直于纸面方向的长度,上述卷装货物5的宽度是指该卷装货物5在其轴向的长度。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所提供的翻转式鞍座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其不仅适用于各种形式的集装箱,也适用于平板车等不同种类的货运车辆。

以上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