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升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33879阅读:264来源:国知局
顶升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顶升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钢架结构在大跨度的建筑中应用的越来越多,钢架结构在搭建过程中,一般采用将钢结构单元提升到预定高度后再进行连接从而形成整体的钢架,但是该过程施工效率较慢,同时需要搭建脚手架进一步影响搭建效率。另外,在施工过程中还需要工人高空作业,增大的施工的危险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顶升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钢架结构搭建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顶升装置,包括:多个单元架,沿高度方向逐层安装以形成支撑基础;顶升机,包括能够相互伸开和收缩的第一作动部和第二作动部,第一作动部可拆卸地固定在支撑基础上,第二作动部与待抬升物体连接;第一作动部和第二作动部交替上升并逐个被支撑基础上逐层新加装的单元架重新固定以将待抬升物体逐步抬升。

进一步地,第一作动部和第二作动部相互伸开时,第二作动部向上移动以将待抬升物体抬升预设距离并被支撑基础的新加装的单元架重新固定;第一作动部和第二作动部相互收缩时,第一作动部上升预设距离以到达第二作动部上升前的位置并被支撑基础上的新加装的单元架重新固定;其中,预设距离为单元架的高度。

进一步地,顶升装置还包括:第一承接架,第一承载架安装在第二作动部上,第二作动部通过第一承接架与待抬升物体连接,第一承接架用于在待抬升物体上升预设距离后被支撑基础的新加装的单元架重新固定。

进一步地,第一承接架包括:多根第一支撑横梁,多根第一支撑横梁相互连接以形成支撑待抬升物体的第一支撑平面;其中,第一支撑平面的宽度大于单元架的宽度。

进一步地,第一承接架上设置有与待抬升物体的抬升部相匹配的卡接部。

进一步地,顶升装置还包括:第二承接架,设置在支撑基础上并与第一作动部可拆卸地连接,第二承接架用于固定第一作动部。

进一步地,第二承接架包括:固定底座,固定连接在第一作动部的下端;多根第二支撑横梁,多根第二支撑横梁形成支撑固定底座的第二支撑平面;其中,第一作动部上升预设距离后,多根第二支撑横梁可拆卸地固定到支撑基础的新加装的单元架上并托住固定底座以将第一作动部固定。

进一步地,第二支撑平面的宽度大于单元架的宽度。

进一步地,单元架包括:第一连接架;第二连接架,第二连接架与第一连接架可拆卸地连接。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架和第二连接架分别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一连接架相对设置,两个第二连接架相对设置以形成立方体形的单元架。

进一步地,顶升机为双动式液压缸。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顶升装置,包括多个单元架和顶升机,通过将多个单元架沿高度方向逐层安装以形成支撑基础;顶升机包括能够相互伸开和收缩的第一作动部和第二作动部,第一作动部可拆卸地固定在支撑基础上,第二作动部与待抬升物体连接,通过控制第一作动部和第二作动部交替上升并逐个被支撑基础上逐层新加装的单元架重新固定以将待抬升物体逐步抬升。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钢架结构搭建效率较低的问题,达到了安全、高效、自动化操作的技术效果。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实用新型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选的顶升装置的第一种工作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选的顶升装置的第二种工作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选的顶升装置的第三种工作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选的顶升装置的第一连接架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选的顶升装置的第二连接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单元架;11、第一连接架;12、第二连接架;20、顶升机;21、第一作动部;22、第二作动部;30、第一承接架;31、第一支撑横梁;32、卡接部;40、第二承接架;41、固定底座;42、第二支撑横梁;50、抬升部。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顶升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多个单元架10和顶升机20,多个单元架10沿高度方向逐层安装以形成支撑基础;顶升机20包括能够相互伸开和收缩的第一作动部21和第二作动部22,第一作动部21可拆卸地固定在支撑基础上,第二作动部22与待抬升物体连接;第一作动部21和第二作动部22交替上升并逐个被支撑基础上逐层新加装的单元架10重新固定以将待抬升物体逐步抬升。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顶升装置,包括多个单元架10和顶升机20,通过将多个单元架10沿高度方向逐层安装以形成支撑基础;顶升机20包括能够相互伸开和收缩的第一作动部21和第二作动部22,第一作动部21可拆卸地固定在支撑基础上,第二作动部22与待抬升物体连接,通过控制第一作动部21和第二作动部22交替上升并逐个被支撑基础上逐层新加装的单元架10重新固定以将待抬升物体逐步抬升。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钢架结构搭建效率较低的问题,达到了安全、高效、自动化操作的技术效果。

具体实施时,顶升机20为双动式液压缸,即液压缸在注油时,液压缸的缸筒和液压柱相互伸开;液压缸排油时,液压缸的缸筒和液压柱相互收缩,从而能够实现双向运动。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可选地,第一作动部21为液压缸的缸筒,第二作动部22为液压缸的液压柱。当然两者也可以相反,在此不做限定。

如图2所示,第一作动部21和第二作动部22相互伸开时,第二作动部22向上移动以将待抬升物体抬升预设距离,该预设距离等于单元架10的高度,随后在支撑基础上重新安装一个新的单元架10将第二作动部22重新固定,从而将已经上升预设距离的待抬升物体重新固定,完成第一步动作;如图3所示,第一作动部21和第二作动部22相互收缩时,由于第二作动部22已经固定,因此,第一作动部21上升一个单元架10的高度以到达第二作动部22上升前的位置并被在支撑基础上新加装的单元架10重新固定,完成第二步动作。重复上述第一步动作和第二部动作即可将待抬升物体逐层抬升。

为了使第二作动部22上升预设距离后,能够快速准确地将第二作动部22固定,可选地,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在第二作动部22的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承接架30,第二作动部22通过第一承接架30与待抬升物体连接。

第一承接架30包括多根第一支撑横梁31,多根第一支撑横梁31相互连接以形成支撑待抬升物体的第一支撑平面,第一支撑横梁31的长度大于单元架10的宽度从而使第一支撑平面的宽度大于单元架10的宽度。在第一步动作过程中,当第二作动部22上升一个单元架10的高度后,在下部的支撑基础上重新加装一个单元架10,由于第一支撑横梁31的长度大于单元架10的宽度,新加装的单元架10的上端的横梁正好将第一支撑横梁31从下方托住从而将第二作动部22连同待抬升物体一起固定。

待抬升物体为大跨度的钢架,钢架上具有多个球形的抬升部50,为了能够将钢架从下方卡住,防止在抬升过程中钢架出现晃动,第一承接架30上设置有与抬升部50相匹配的卡接部32,卡接部32上具有与抬升部50相匹配的半球形凹槽,钢架的抬升部50正好卡在该半球形凹槽中,从而能够避免抬升过程中出现滑脱或晃动。

为了使第一作动部21上升预设距离后,能够快速准确地将第一作动部21固定,可选地,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在第一作动部21的下端设置可拆卸的第二承接架40,第一作动部21通过第二承接架40与支撑基础固定连接。

第二承接架40包括:固定底座41和多根第二支撑横梁42,固定底座41固定连接在第一作动部21的下端并随第一作动部21一起上升;多根第二支撑横梁42形成支撑固定底座41的第二支撑平面将固定底座41从下方托住从而将第一作动部21固定;第二支撑横梁42的长度大于单元架10的宽度从而使第二支撑平面的宽度大于单元架10的宽度。在第二部动作过程中,当第一作动部21上升一个单元架10的高度后,固定底座41和第一作动部21一起上升至第二作动部22和第一承接架30未上升前的位置,将第二支撑横梁42从新加装的单元架10的侧方穿过并横跨放置在单元架10下端的横梁上形成第二支撑平面将固定底座41从下方托住从而将第一作动部21重新固定。

如图4和图5所示,单元架10包括:第一连接架11和第二连接架12,每个单元架10由两个第一连接架11和两个第二连接架12连接而成。连接好后的,两个第一连接架11相对设置,两个第二连接架12相对设置以形成立方体形的单元架10。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