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料对折机及布料对折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28168阅读:757来源:国知局
布料对折机及布料对折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布料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布料对折机,以及涉及一种布料对折系统。



背景技术:

印染纺织等行业,经常需要将布料横向对折(例如宽1.6m的布料对折成0.8m),然后在长度方向上定尺折叠成匹或打卷,以方便仓储及运输周转,要求在对折时,两对折边齐整,对折后布匹不能起皱等。

现在布料对折常用的方法见图1所示:布料2’沿图中的箭头方向进入三角架1’,布料2’经过三角架1’对折之后,齐边检测装置3’探测两布边,由气动或液动驱动齐边调节杆4’,对不齐的布边进行修正。三角架1’由第一固定点11’、第二固定点(图中未显示)和第三固定点12’固定,第三固定点12’所位于的调节撑杆5’的长短可调,用以调整夹角A,使夹角A达到合适的角度,实现布料对折后平整、不起皱。

但是,在批量生产过程中,布料的品种、质量经常出现变化,很多时候即使同一批次同一品种的布料,也会因为生产及定型工艺的变化,导致布料出现不规则的松边或紧边的状况。此时,在夹角A的情况下,如果布料出现松边的现象,布料出三角架的时候,由于布边松垮,齐边调节杆4’的纠偏效果减弱,不易齐边,同时,布料起皱;如果布料出现紧边的现象,在三角架尖角部分的布料会出现严重起皱的问题。

因此,本申请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新的布料对折机及布料对折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布料对折机,以解决现有的布料对折机中存在的紧边或者松边的布料影响布料对折的质量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布料对折系统,包括上述布料对折机,以解决现有的布料对折机中存在的紧边或者松边的布料影响布料对折的质量的技术问题,并将对折之后的布料进一步用于布料折叠机或者布料打卷机。

基于上述第一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布料对折机,包括机架;

所述机架上设置有呈等腰三角形形状的三角架,所述三角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边架、第二边架和第三边架,所述第三边架为所述等腰三角形的底边;

所述第一边架远离所述三角架的顶点的一端通过第一吊杆铰接有第一辊轴,所述第一辊轴设置于所述第一边架的下方,所述第一辊轴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边架靠近所述三角架的顶点的一端铰接;

所述第二边架远离所述三角架的顶点的一端通过第二吊杆铰接有第二辊轴,所述第二辊轴设置于所述第二边架的下方,所述第二辊轴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边架靠近所述三角架的顶点的一端铰接。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吊杆通过第一关节轴承与所述第一边架远离所述三角架的顶点的一侧铰接,所述第一吊杆的另一端通过第二关节轴承与所述第一辊轴铰接;所述第一辊轴的另一端通过第三关节轴承与所述第一边架靠近所述三角架的顶点的一侧铰接;

和/或,所述第二吊杆通过第四关节轴承与所述第二边架远离所述三角架的顶点的一侧铰接,所述第二吊杆的另一端通过第五关节轴承与所述第二辊轴铰接;所述第二辊轴的另一端通过第六关节轴承与所述第二边架靠近所述三角架的顶点的一侧铰接。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吊杆通过第一关节轴承与所述第一边架远离所述三角架的顶点的一侧铰接,所述第一吊杆的另一端通过第二关节轴承与所述第一辊轴铰接;所述第一辊轴的另一端通过第三吊杆与所述第一边架靠近所述三角架的顶点的一侧铰接;

和/或,所述第二吊杆通过第四关节轴承与所述第二边架远离所述三角架的顶点的一侧铰接,所述第二吊杆的另一端通过第五关节轴承与所述第二辊轴铰接;所述第二辊轴的另一端通过第四吊杆与所述第二边架靠近所述三角架的顶点的一侧铰接。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机架与所述第一辊轴之间设置有第一复位弹簧,所述第一复位弹簧令所述第一辊轴远离所述三角架的顶点的一端具有远离所述三角架的中心面的运动趋势;

和/或,所述机架与所述第二辊轴之间设置有第二复位弹簧,所述第二复位弹簧令所述第二辊轴远离所述三角架的顶点的一端具有远离所述三角架的中心面的运动趋势。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辊轴包括第一辊轴轴芯;所述第一辊轴轴芯上并排套设有多个第一轴承;

和/或,所述第二辊轴包括第二辊轴轴芯;所述第二辊轴轴芯上并排套设有多个第二轴承。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轴承和/或所述第二轴承为塑料轴承。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三角架的下方设置有两根齐边调节杆,两根所述齐边调节杆靠近所述三角架的顶点的一端为第一端,两根所述齐边调节杆远离所述三角架的顶点的一端为第二端;

所述第一端与所述机架铰接,且所述第一端与所述机架的铰接点位于所述三角架的顶点的正下方,所述第二端能够绕所述第一端摆动。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布料对折机还包括调节撑杆;

所述调节撑杆包括第一杆和第一管,所述第一杆套设于所述第一管内,且能够通过螺丝调节所述第一杆位于所述第一管内的长度;

所述第一杆与所述三角架铰接,所述第一杆与所述三角架的铰接点靠近所述三角架的顶点,所述第一管与所述机架铰接;或者,所述第一管与所述三角架铰接,所述第一管与所述三角架的铰接点靠近所述三角架的顶点,所述第一杆与所述机架铰接;

所述第三边架与所述机架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三角架的顶角的角度为65°-110°;

两根所述齐边调节杆平行,且两根所述齐边调节杆之间的距离为10mm-30mm。

基于上述第二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布料对折系统,该系统包括上述布料对折机,还包括布料折叠机或者布料打卷机。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布料对折机,通过在机架上设置有呈等腰三角形形状的三角架,三角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边架、第二边架和第三边架,第三边架为等腰三角形的底边,实现了布料经过第三边架后,继而经过第一边架与第二边架,通过三角架的顶点后,实现了布料的对折;第一边架远离三角架的顶点的一端通过第一吊杆铰接有第一辊轴,第一辊轴设置于第一边架的下方,第一辊轴的另一端与第一边架靠近三角架的顶点的一端铰接,第二边架远离三角架的顶点的一端通过第二吊杆铰接有第二辊轴,第二辊轴设置于第二边架的下方,第二辊轴的另一端与第二边架靠近三角架的顶点的一端铰接,即:第一边架下方铰接有第一辊轴,第二边架下方铰接有第二辊轴,布料对折后,布料从第一边架和第二边架往下包住第一辊轴和第二辊轴;当经过三角架上的布料出现松边的现象,布料经过第一边架和第二边架的过程中,第一边架下方铰接的第一辊轴会对此处的布料本体和/或布料边缘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第二边架下方铰接的第二辊轴会对此处的布料本体和/或布料边缘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即:第一辊轴和第二辊轴因本身重力下垂,绷紧布料本体和/或布料边缘,从而使布料两侧的松边撑开,继而松边不会影响齐边调节杆的纠偏效果,从而达到齐边的作用,也就不会影响布料对折的效果;当经过三角架上的布料出现紧边的现象,布料经过第一边架和第二边架的过程中,布边张力将第一辊轴和第二辊轴内收,第一边架下方铰接的第一辊轴会对此处的布料本体和/或布料边缘起到支撑的作用,第二边架下方铰接的第二辊轴会对此处的布料本体和/或布料边缘起到支撑的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撑开布料的紧边,缓解甚至消除布料的紧边,从而布料在经过三角架的顶点的时候不会出现起皱现象,如此可以实现当布料出现松紧边时第一辊轴和第二辊轴的位置的即时修正。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布料对折机通过设置有第一辊轴和第二辊轴,实现了对经过三角架的布料的松边以及紧边的撑开,从而使得布料的松边或者紧边不会影响布料的对折质量,实现了布料出三角架对折后的平整及对边齐整;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布料对折系统,通过在上述布料对折机的基础上设置有布料折叠机或者布料打卷机,解决了现有的布料对折机中存在的紧边或者松边的布料影响布料对折的质量的技术问题,实现了布料出三角架对折后的平整及对边齐整,并能够将对折之后的布料进一步用于布料折叠机或者布料打卷机。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现有的布料对折机的侧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布料对折机的主视图;

图3为图2所示的布料对折机的左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辊轴的安装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辊轴的安装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辊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辊轴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三角架;11’-第一固定点;12’-第三固定点;

2’-布料;3’-齐边检测装置;4’-齐边调节杆;

5’-调节撑杆;

1-三角架;

11-第一边架;12-第二边架;13-第三边架;

21-第一吊杆;22-第二吊杆;

31-第一辊轴;311-第一辊轴轴芯;312-第一轴承;

32-第二辊轴;321-第二辊轴轴芯;322-第二轴承;

41-第一关节轴承;42-第二关节轴承;43-第三关节轴承;

44-第四关节轴承;45-第五关节轴承;46-第六关节轴承;

5-齐边调节杆;6-调节撑杆;7-导布辊;

8-布料折叠机;9-布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图1为现有的布料对折机的侧视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布料对折机的主视图;图3为图2所示的布料对折机的左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辊轴的安装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辊轴的安装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辊轴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辊轴的结构示意图。

实施例一

参见图2-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布料对折机,包括机架(图中未显示);

所述机架上设置有呈等腰三角形形状的三角架1,所述三角架1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边架11、第二边架12和第三边架13,所述第三边架13为所述等腰三角形的底边;

所述第一边架11远离所述三角架1的顶点的一端通过第一吊杆21铰接有第一辊轴31,所述第一辊轴31设置于所述第一边架11的下方,所述第一辊轴3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边架11靠近所述三角架1的顶点的一端铰接;

所述第二边架12远离所述三角架1的顶点的一端通过第二吊杆22铰接有第二辊轴32,所述第二辊轴32设置于所述第二边架12的下方,所述第二辊轴3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边架12靠近所述三角架1的顶点的一端铰接。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布料对折机,通过在机架上设置有呈等腰三角形形状的三角架1,三角架1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边架11、第二边架12和第三边架13,第三边架13为等腰三角形的底边,实现了布料9经过第三边架13后,继而经过第一边架11与第二边架12,通过三角架1的顶点后,实现了布料9的对折;第一边架11远离三角架1的顶点的一端通过第一吊杆21铰接有第一辊轴31,第一辊轴31设置于第一边架11的下方,第一辊轴31的另一端与第一边架11靠近三角架1的顶点的一端铰接,第二边架12远离三角架1的顶点的一端通过第二吊杆22铰接有第二辊轴32,第二辊轴32设置于第二边架12的下方,第二辊轴32的另一端与第二边架12靠近三角架1的顶点的一端铰接,即:第一边架11下方铰接有第一辊轴31,第二边架12下方铰接有第二辊轴32,布料对折后,布料从第一边架和第二边架往下包住第一辊轴和第二辊轴;当经过三角架1上的布料9出现松边的现象,布料9经过第一边架11和第二边架12的过程中,第一边架11下方铰接的第一辊轴31会对此处的布料本体和/或布料边缘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第二边架12下方铰接的第二辊轴32会对此处的布料本体和/或布料边缘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即:第一辊轴和第二辊轴因本身重力下垂,绷紧布料本体和/或布料边缘,从而使布料9两侧的松边撑开,继而松边不会影响齐边调节杆5的纠偏效果,从而达到齐边的作用,也就不会影响布料对折的效果;当经过三角架1上的布料9出现紧边的现象,布料9经过第一边架11和第二边架12的过程中,布边张力将第一辊轴和第二辊轴内收,第一边架11下方铰接的第一辊轴31会对此处的布料本体和/或布料边缘起到支撑的作用,第二边架下方铰接的第二辊轴会对此处的布料本体和/或布料边缘起到支撑的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撑开布料的紧边,缓解甚至消除布料的紧边,从而布料9在经过三角架1的顶点的时候不会出现起皱现象,如此可以实现当布料出现松紧边时,第一辊轴和第二辊轴的位置的即时修正。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布料对折机通过设置有第一辊轴31和第二辊轴32,实现了对经过三角架1的布料的松边以及紧边的撑开,从而使得布料的松边或者紧边不会影响布料的对折质量,实现了布料出三角架对折后的平整及对边齐整。

可选地,参见图4和图5所示,所述第一吊杆21通过第一关节轴承41与所述第一边架11远离所述三角架1的顶点的一侧铰接,所述第一吊杆21的另一端通过第二关节轴承42与所述第一辊轴31铰接;所述第一辊轴31的另一端通过第三关节轴承43与所述第一边架11靠近所述三角架1的顶点的一侧铰接;

和/或,所述第二吊杆22通过第四关节轴承44与所述第二边架12远离所述三角架1的顶点的一侧铰接,所述第二吊杆22的另一端通过第五关节轴承45与所述第二辊轴32铰接;所述第二辊轴32的另一端通过第六关节轴承46与所述第二边架12靠近所述三角架1的顶点的一侧铰接。

具体而言,第一吊杆21通过第一关节轴承41与第一边架11远离三角架1的顶点的一侧铰接,第一吊杆21的另一端通过第二关节轴承42与第一辊轴31铰接;第一辊轴31的另一端通过第三关节轴承43与第一边架11靠近三角架1的顶点的一侧铰接;

或者,第二吊杆22通过第四关节轴承44与第二边架12远离三角架1的顶点的一侧铰接,第二吊杆22的另一端通过第五关节轴承45与第二辊轴32铰接;第二辊轴32的另一端通过第六关节轴承46与第二边架12靠近所述三角架1的顶点的一侧铰接;

或者,第一吊杆21通过第一关节轴承41与第一边架11远离三角架1的顶点的一侧铰接,第一吊杆21的另一端通过第二关节轴承42与第一辊轴31铰接;第一辊轴31的另一端通过第三关节轴承43与第一边架11靠近三角架1的顶点的一侧铰接;并且,第二吊杆22通过第四关节轴承44与第二边架12远离三角架1的顶点的一侧铰接,第二吊杆22的另一端通过第五关节轴承45与第二辊轴32铰接;第二辊轴32的另一端通过第六关节轴承46与第二边架12靠近三角架1的顶点的一侧铰接;

通过使用第一吊杆21来实现第一辊轴31与第一边架11的铰接,实现了第一辊轴31能够垂直吊设于第一边架11的下方,通过使用第二吊杆22来实现第二辊轴32与第二边架12的铰接,实现了第二辊轴32能够垂直吊设于第二边架12的下方,当布料9经过三角架1,并且在三角架1顶点处收紧且对折时,第一辊轴31与第二辊轴32能够对向内收紧的布料9产生向外扩张的力,从而起到支撑的作用;

使用关节轴承实现了第一辊轴31与第一边架11、第二辊轴32与第二边架12的铰接,使得第一辊轴31能够相对于第一边架11多自由度的转动,第二辊轴32能够相对于第二边架12多自由度的转动,从而实现了第一辊轴31与第二辊轴32能够根据布料9的情况而改变自身的位置;

关节轴承是一种球面滑动轴承,其滑动接触表面是一个内球面和一个外球面,运动时可以在任意角度旋转摆动,它采用表面磷化、炸口、镶垫、喷涂等多种特殊工艺处理方法制作而成。关节轴承具有载荷能力大,抗冲击,抗腐蚀、耐磨损、自调心、润滑好等特点。

优选地,第一吊杆21通过第一关节轴承41与第一边架11远离三角架1的顶点的一侧铰接,第一吊杆21的另一端通过第二关节轴承42与第一辊轴31铰接;第一辊轴31的另一端通过第三关节轴承43与第一边架11靠近三角架1的顶点的一侧铰接;并且,第二吊杆22通过第四关节轴承44与第二边架12远离三角架1的顶点的一侧铰接,第二吊杆22的另一端通过第五关节轴承45与第二辊轴32铰接;第二辊轴32的另一端通过第六关节轴承46与第二边架12靠近三角架1的顶点的一侧铰接。

作为可实现的另外一种方式,本实施例所述第一吊杆21通过第一关节轴承41与所述第一边架11远离所述三角架1的顶点的一侧铰接,所述第一吊杆21的另一端通过第二关节轴承42与所述第一辊轴31铰接;所述第一辊轴31的另一端通过第三吊杆(图中未显示)与所述第一边架11靠近所述三角架1的顶点的一侧铰接;

和/或,所述第二吊杆22通过第四关节轴承44与所述第二边架12远离所述三角架1的顶点的一侧铰接,所述第二吊杆22的另一端通过第五关节轴承45与所述第二辊轴32铰接;所述第二辊轴32的另一端通过第四吊杆(图中未显示)与所述第二边架12靠近所述三角架1的顶点的一侧铰接。

具体而言,第一吊杆21通过第一关节轴承41与第一边架11远离三角架1的顶点的一侧铰接,第一吊杆21的另一端通过第二关节轴承42与第一辊轴31铰接;第一辊轴31的另一端通过第三吊杆(图中未显示)与第一边架11靠近三角架1的顶点的一侧铰接;

或者,第二吊杆22通过第四关节轴承44与第二边架12远离三角架1的顶点的一侧铰接,第二吊杆22的另一端通过第五关节轴承45与第二辊轴32铰接;第二辊轴32的另一端通过第四吊杆(图中未显示)与第二边架12靠近三角架1的顶点的一侧铰接;

或者,第一吊杆21通过第一关节轴承41与第一边架11远离三角架1的顶点的一侧铰接,第一吊杆21的另一端通过第二关节轴承42与第一辊轴31铰接;第一辊轴31的另一端通过第三吊杆(图中未显示)与第一边架11靠近三角架1的顶点的一侧铰接;并且,第二吊杆22通过第四关节轴承44与第二边架12远离三角架1的顶点的一侧铰接,第二吊杆22的另一端通过第五关节轴承45与第二辊轴32铰接;第二辊轴32的另一端通过第四吊杆(图中未显示)与第二边架12靠近三角架1的顶点的一侧铰接;

优选地,第一吊杆21通过第一关节轴承41与第一边架11远离三角架1的顶点的一侧铰接,第一吊杆21的另一端通过第二关节轴承42与第一辊轴31铰接;第一辊轴31的另一端通过第三吊杆(图中未显示)与第一边架11靠近三角架1的顶点的一侧铰接;并且,第二吊杆22通过第四关节轴承44与第二边架12远离三角架1的顶点的一侧铰接,第二吊杆22的另一端通过第五关节轴承45与第二辊轴32铰接;第二辊轴32的另一端通过第四吊杆(图中未显示)与第二边架12靠近三角架1的顶点的一侧铰接;

通过增加第三吊杆和第四吊杆,使得第一辊轴31相对于第一边架11、第二辊轴32相对于第二边架12的转动更灵活,且第一辊轴31、第二辊轴32与布料9的接触面积更大,从而增强了第一辊轴31、第二辊轴32对布料9的支撑作用。

可选地,所述机架与所述第一辊轴31之间设置有第一复位弹簧(图中未显示),所述第一复位弹簧令所述第一辊轴31远离所述三角架1的顶点的一端具有远离所述三角架1中心面的运动趋势;

和/或,所述机架与所述第二辊轴32之间设置有第二复位弹簧(图中未显示),所述第二复位弹簧令所述第二辊轴32远离所述三角架1的顶点的一端具有远离所述三角架1中心面的运动趋势;

自然状态下,第一辊轴31位于第一边架11的正下方,第二辊轴32位于第二边架12的正下方,有布料9从三角架1经过时,导布辊7与齐边调节杆5使得布料9向三角架1内部收缩,当处于三角架1上的布料9出现松边现象时,第一复位弹簧和/或第二复位弹簧作用,同时由于第一辊轴31与第二辊轴32自身的重力,将第一辊轴31和/或第二辊轴32向远离三角架1的方向推,从而对布料9的松边起到支撑作用,绷紧布边;当处于三角架1上的布料9出现紧边现象,布边将第一辊轴31和/或第二辊轴32向三角架内部压,当接下来的布料质量完好,没有松边或者紧边,第一复位弹簧和/或第二复位弹簧作用,将第一辊轴31和/或第二辊轴32复位;也就是说,第一复位弹簧和第二复位弹簧能够辅助第一辊轴31和第二辊轴32复位,从而实现了本实施例所述的布料对折机的正常工作。

可选地,参见图6和图7所示,所述第一辊轴31包括第一辊轴轴芯311;所述第一辊轴轴芯311上并排套设有多个第一轴承312;

和/或,所述第二辊轴32包括第二辊轴轴芯321;所述第二辊轴轴芯321上并排套设有多个第二轴承322。

具体而言,第一辊轴31包括第一辊轴轴芯311;第一辊轴轴芯311上并排套设有多个第一轴承312;

或者,第二辊轴32包括第二辊轴轴芯321;第二辊轴轴芯321上并排套设有多个第二轴承322;

或者,第一辊轴31包括第一辊轴轴芯311;第一辊轴轴芯311上并排套设有多个第一轴承312;且第二辊轴32包括第二辊轴轴芯321;第二辊轴轴芯321上并排套设有多个第二轴承322;

优选地,第一辊轴31包括第一辊轴轴芯311;第一辊轴轴芯311上并排套设有多个第一轴承312;且第二辊轴32包括第二辊轴轴芯321;第二辊轴轴芯321上并排套设有多个第二轴承322;

参见图6所示,当布料9按照图中竖直朝下的箭头的方向行走时,会带动并排的多个第一轴承312按照另一个箭头的方向转动,由于第一辊轴31的转向与布料9的行走方向之间存在夹角,所以,布料9于第一辊轴31上的入点与出点之间存在横向的距离差a,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布料9起到开幅的功能;

同理,参见图7所示,当布料9按照图中竖直朝下的箭头的方向行走时,会带动并排的多个第二轴承322按照另一个箭头的方向转动,由于第二辊轴32的转向与布料9的行走方向之间存在夹角,所以,布料9于第二辊轴32上的入点与出点之间存在横向的距离差a,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布料9起到开幅的功能。

优选地,所述第一轴承312和/或所述第二轴承322为塑料轴承;

具体而言,第一轴承312为塑料轴承;或者第二轴承322为塑料轴承;或者第一轴承312和第二轴承322均为塑料轴承;

当然,第一轴承312、第二轴承322还可以为金属的轴承,例如可以为不锈钢轴承、碳钢轴承或者轴承钢轴承等;

塑料轴承整体均是润滑材料,使用寿命长;在使用中不会发生生锈现象,不会对布料产生污染;塑料轴承质量比金属轴承轻,这更适合现代化的轻量型设计趋势;塑料轴承制造成本较金属轴承低;塑料轴承采用的是注塑成型加工而成比较适合大批量生产;塑料轴承在运行中没有任何噪音,具有一定的吸振功能;优选地,第一轴承312和第二轴承322均为塑料轴承。

进一步地,参见图2和图3所示,所述三角架1的下方设置有两根齐边调节杆5,两根所述齐边调节杆5靠近所述三角架1的顶点的一端为第一端,两根所述齐边调节杆5远离所述三角架1的顶点的一端为第二端;

所述第一端与所述机架铰接,且所述第一端与所述机架的铰接点位于所述三角架1的顶点的正下方,所述第二端能够绕所述第一端摆动,例如第二端能够通过摆动气缸、摆动液压缸等实现绕第一端摆动;

如图2,当第一边架11一侧的布料较第二边架12一侧的布料少时,第二端绕第一端向靠近第一边架11的方向摆动,实现了第一边架11一侧的布料增多,从而使得第一边架11一侧的布料与第二边架12一侧的布料等量,实现了对折之后的布料的两边平齐,折叠质量好。

可选地,参见图3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布料对折机还包括调节撑杆6;

所述调节撑杆6包括第一杆(图中未显示)和第一管(图中未显示),所述第一杆套设于所述第一管内,且能够通过螺丝调节所述第一杆位于所述第一管内的长度;

所述第一杆与所述三角架1铰接,所述第一杆与所述三角架1的铰接点靠近所述三角架1的顶点,所述第一管与所述机架铰接;或者,所述第一管与所述三角架1铰接,所述第一管与所述三角架1的铰接点靠近所述三角架1的顶点,所述第一杆与所述机架铰接;

所述第三边架13与所述机架固定连接。

通过调节第一杆位于第一管内的长度,可以调节三角架1的顶点相对于第三边架13的位置,即第一边架11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通过调节第一边架11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达到合适的数值,使布料对折后平整、不起皱。

进一步地,所述三角架1的顶角的角度为65°-110°;具体而言,三角架1的顶角的角度例如可以为65°、70°、75°、80°、85°、90°、95°、100°、105°、110°等;从而使得三角架1的顶点既不会对布料产生损坏,又能起到很好的对折作用;

两根所述齐边调节杆5平行,且两根所述齐边调节杆5之间的距离为10mm-30mm;具体而言,两根齐边调节杆5之间的距离例如可以为10mm、15mm、20mm、25mm、30mm等;从而能够对布料起到齐边的作用。

实施例二

实施例二提供了一种布料对折系统,所述布料对折系统包括上述的布料对折机,实施例一中所公开的布料对折机的技术特征也适用于该实施例,实施例一已公开的布料对折机的技术特征不再重复描述。下面结合附图对所述布料对折系统的实施方式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为节约篇幅,该实施例的改进特征同样体现在图2-图7中,因此,结合图2-图7对该实施例的方案进行说明。

参见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布料对折系统包括上述布料对折机,还包括布料折叠机8或者布料打卷机(图中未显示)。

本实施例提供的布料对折系统,通过在上述布料对折机的基础上设置有布料折叠机8或者布料打卷机,解决了现有的布料对折机中存在的紧边或者松边的布料影响布料对折的质量的技术问题,实现了布料出三角架对折后的平整及对边齐整,并能够将对折之后的布料进一步用于布料折叠机8或者布料打卷机。

本实施例所述的布料对折系统具有实施例一所述布料对折机的优点,该优点已在实施例一中详细说明,在此不再重复。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