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盒内衬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25301阅读:645来源:国知局
包装盒内衬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包装领域,特别涉及到一种包装盒内衬。



背景技术:

包装盒内衬一般用于对被包装物体进行保护,防止放置在包装盒中的被包装物体因为受到较大压力而损坏。传统的包装盒中一般采用泡沫内衬或者塑胶内衬,然而,泡沫内衬和塑胶内衬需要采用熔融工艺来制成,其不仅制作复杂,还容易产生对环境有害的气体,因此,急需提出一种新的制作简单的包装盒内衬。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现有包装盒内衬制作复杂的技术难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包装盒内衬。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是提供一种包装盒内衬,其用于盛放被包装物体,为容纳在包装盒内的被包装物体提供内衬作用,所述包装盒内衬由可折叠的平面型材折叠形成,所述平面型材相对的两端连接,平面型材上设置有多条折痕,沿所述折痕折叠所述平面型材形成一容置腔,所述容置腔用于容纳被包装物体。

优选地,所述包装盒内衬由所述折痕至少界定有依次相连的外底板、左外板、中板及右外板,所述外底板与右外板连接,至少一条折痕设置在所述中板上,沿折痕折叠所述包装盒内衬,所述容置腔至少由所述中板或中板的一部分所界定。

优选地,所述包装盒内衬进一步包括一连接板,所述连接板连接于所述外底板并与外底板之间设置有所述折痕,所述外底板与右外板之间通过连接板粘贴于右外板以实现连接。

优选地,所述中板包括依次相连且通过所述折痕界定的左顶板、左内板、内底板、右内板及右顶板,所述左顶板和左外板连接,所述右顶板和右外板连接,沿折痕折叠所述包装盒内衬,所述左内板、和右内板位置相对,所述容置腔至少由所述左内板、内底板、右内板所界定。

优选地,在折叠状态下,所述内底板至少一部分向容置腔内翘起。

优选地,所述内底板靠近左内板和右内板的位置处设置有至少二第一切口,该第一切口使内底板上形成至少二第一支撑件,其中至少一所述第一支撑件在包装盒内衬折叠状态下与左内板共面,至少另一所述第一支撑件在包装盒内衬折叠状态下与右内板共面。

优选地,所述内底板与外底板之间设置有间隙,所述支撑件的高度等于内底板与外底板之间的间隙高度。

优选地,所述左内板和右内板上设置有至少一条折痕,在所述被包装物体容纳在容置腔内时,施加朝向容置腔的力于包装盒内衬,位于所述左顶板与左内板折痕之间的部位及位于所述右顶板与右内板折痕之间的部位相向靠拢以呈包裹被包装物体的趋势。

优选地,所述左顶板和所述右顶板上设置有提拉孔。

优选地,所述外底板靠近左外板和右外板的位置处设置有至少二第二切口,该第二切口使外底板上形成至少二第二支撑件,其中至少一所述第二支撑件在包装盒内衬折叠状态下与左外板共面,至少另一所述第二支撑件在包装盒内衬折叠状态下与右外板共面。

优选地,所述左外板的两端设置有第一连接板,所述右外板的两端设置有第二连接板,包装盒内衬折叠状态下,左外板两端的第一连接板和右外板两端的第二连接板相互卡接或粘贴连接。

优选地,所述左外板的两端设置有第一连接板,所述右外板的两端设置有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上设置有与外界连通的凹口,所述外底板的两端设置有第二连接板,第二连接板上设置第三切口,该第三切口使外底板上形成卡合部,包装盒内衬折叠状态下,第三连接板设置在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远离容置槽的一侧,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上的凹口对齐,卡合部弯折后卡在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上的凹口中。

优选地,左顶板与左内板连接位置处设置有卡合缺口,该卡合缺口位于左顶板与左内板的端部,位置正对于所述凹口。

优选地,所述中板端部相对于中板与左外板和右外板连接处的部位向容置槽内凹陷。

优选地,所述包装盒内衬横截面呈凹字形。

优选地,所述容置腔形状尺寸与被包装物体匹配。

优选地,所述包装盒内衬在非折叠状态下为由一张平面型材两端连接形成的双层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包装盒内衬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该包装盒内衬由可折叠的平面型材如纸板、石头纸等折叠形成,具有制作过程简单,不会产生有害气体等优点,通过将平面型材相对的两端连接使纸板形成双层结构,可对被包装物体形成双层保护,在平面型材上设置多条折痕,沿折痕折叠平面型材使之形成容置腔,可通过设置不同数量、不同形状及不同位置的折痕,使折叠后的包装盒内衬形成所需不同形状的容置腔,使容置腔适用于容纳被包装物体。

【附图说明】

图1是包装盒内衬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包装盒内衬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包装盒内衬的的展开状态示意图。

图4是图3包装盒内衬的展开状态示意图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5是包装盒内衬的折叠状态下的左内壁的状态示意图。

图6是包装盒内衬的的另一展开状态示意图。

图7是包装盒内衬的第三连接板折叠状态下的状态示意图。

图8是包装盒内衬的变形实施例的展开状态示意图。

图9是包装盒内衬的变形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所有实施例中,上、下、左、右、前、后、内、外、中等位置限定词仅限于指定视图上的相对位置,而非绝对位置,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在本实用新型的所有实施例中,所有附图中的虚线代表实际产品上的折痕,所有附图中的实线(辅助线除外)均代表实际产品的轮廓线。

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包装盒内衬10,其用于盛放被包装物体,为容纳在包装盒内的被包装物体提供内衬作用,所述包装盒可以是纸盒,木箱,铁盒等。包装盒内衬10由可折叠,可裁切的平面型材折叠形成,如纸板,石头纸等,本实用新型以纸板为例说明包装盒内衬10的形成过程。该包装盒内衬10可以一体成型,即可仅由一张纸板折叠而成,也可以分体成型,即通过两张以上纸板通过折叠、卡接,粘贴等操作形成。本实施例中优选包装盒内衬10由一张纸板折叠而成,且以此为例来进行说明。在一张纸板上设置多条折痕,将纸板相对的两端连接,此时包装盒内衬为由一张纸板两端连接形成的双层结构,然后沿折痕折叠平面型材形成一容置腔100,容置腔100的形状尺寸匹配于被包装物体的形状尺寸,即被包装物体的轮廓所构成的形状尺寸与容置腔100相同或大致相同。

将图1或图2中包装盒内衬10展开,可得到如图3所示的展开状态示意图,将图3中A处进行放大,得到图4所示A处的放大示意图。

由图3可知,在展开状态下,将包装盒内衬10由折痕至少界定有依次相连的连接板15、外底板11、左外板12、中板13及右外板14,通过连接板15将外底板11与右外板14连接,使包装盒内衬10在非折叠状态下为由一张平面型材两端连接形成的双层结构,连接方式可为胶水粘贴连接,卡接等,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变形实施例,连接板15可省略,可通过粘贴连接等方式直接将外底板11和右外板14进行连接。

在中板13上设置至少一条折痕,沿折痕折叠所述包装盒内衬10,则由中板13或中板13的一部分界定形成容置腔100或部分容置腔100。通过在中板13上设置不同数量、不同位置及不同形状的折痕,容置腔100可形成各种不同的形状,如可为方形体,三棱柱,梯形体或其他不规则形状,本实施例中以匹配于酒瓶外形的容置腔100为例来进行示意说明。

请参阅图4和图5,中板13由折痕至少界定有依次相连的左顶板131、左内板132,内底板133、右内板134及右顶板135。左顶板131与左外板12连接,右顶板134和右外板14连接,沿折痕折叠所述包装盒内衬10时,左内板132和右内板134位置相对,容置腔100至少由左内板132、内底板133、右内板134所界定。

内底板133位于容置腔100的底部,内底板133左边设置与内底板133相连的左内板132,在内底板133靠近左内板132位置处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切口1311,第一切口1311近似为U形,第一切口1311使左内板132形成近似矩形的第一支撑件1312,第一支撑件1312折叠状态下与左内板132共面,如图5所示。内底板133和左内板132之间除设置有第一切口1311外,还设置有折痕1,该折痕1上形成有折点A1和折点B1;左内板132左边设置有与左内板132相连的左顶板131,左内板132和左顶板131之间设置有折痕2,折痕2上形成有折点A2和折点B2

内底板133右边设置有与内底板133相连的右内板134,在内底板133靠近右内板134位置处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切口1311,第一切口1311近似为U形,形成近似矩形的第一支撑件1312,第一支撑件1312折叠状态下与右内板134共面。折叠状态下,内底板133与外底板11之间设置有间隙,第一支撑件1312的高度等于内底板133与外底板11之间的间隙高度。内底板133和右内板134之间除设置有第一切口1311之外,还设置有折痕3,该折痕上形成有折点A3和折点B3;右内板134右边设置有与右内板134相连的右顶板135,右内板134和右顶板135之间设置有折痕4,折痕4上形成有折点A4和折点B4。与折痕3、折痕4相匹配,在左内板132和右内板134的中段位置上至少还形成有折痕5和折痕6,在折痕5上形成有折点A5和折点B5,在折痕6上形成有折点A6和折点B6

由图4可知,纸板在展开状态下,左内板132和右内板134关于内底板133的中垂线L对称,左顶板131和右顶板135也关于纸板内底板133的中垂线L对称,相应的,对应的折点也相互对称,如折点A1与折点A3关于内底板133的中垂线L对称。将所有折点按相近位置关系分为四组,折点A1、折点A2和折点A5为一组,折点A3、折点A4和折点A6为一组,折点B1、折点B2和折点B5为一组,折点B3折点B4和折点B6为一组,同组三个折点不在同一水平直线上,使左内板132、内底板133、右内板134形成如图1所示结构的匹配于酒瓶形状的容置腔100。可以理解,在所述容置腔100的形状改变时,上述折点的位置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左内板132和右内板134上设置有至少一条折痕,如本实施例中示例说明的折横5和折痕6,在被包装物体容纳在容置腔内100时,施加朝向容置腔100的力于包装盒内衬10,位于所述左顶板131与左内板132折痕5之间的部位及位于所述右顶板135与右内板134折痕6之间的部位相向靠拢以呈包裹位于容置腔100内被包装物体的趋势。可以理解,左内板132和右内板134上的折痕数量和折痕形成位置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请参阅图6,左外板12和右外板14均为长方形,在左顶板131和左外板12的折痕的中间位置处对应的左顶板131上设置有提拉孔138,在右顶板135和右外板14的折痕的中间位置处对应的右顶板135上同样设置有提拉孔138,通过提拉孔138方便将位于包装盒内包装盒内衬10取出。提拉孔138成对设置,方便用户单手提取包装盒内衬。可以理解,提拉孔138的位置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左外板12由折痕至少界定有两个第一连接板121,两个第一连接板121分别设置在左外板12两端。右外板14由折痕至少界定有两个第二连接板141,两个第二连接板141分别设置在右外板14两端。在第一连接板121和第二连接板141上设置有与外界连通的凹口1211。

外底板11由折痕至少界定有两个第三连接板112,两个第三连接板112分别设置在外底板11的两端,如图7所示,在第三连接板112上设置第三切口1121,第三切口1121使第三连接板112上形成卡合部1122,包装盒内衬10折叠状态下,第三连接板112设置在第一连接板121和第二连接板141远离容置槽的一侧,第一连接板121和第二连接板141上的凹口1211对齐,卡合部1122弯折后卡在第一连接板121和第二连接板141上的凹口1211中。

作为一种选择,左外板12两端的第一连接板121和右外板14两端的第二连接板141可相互卡接或粘贴连接。

将平面型材折叠之前,先将连接板15与右外板14进行粘贴,当然也可以通过卡合结构进行连接。然后将被包装物体放置于内底板133上,再对纸板进行折叠,将左内板132和右内板134沿折痕向上弯折形成挡板,使左内板132、右内板134位置相对且与内底板133大致垂直,由于同组折点中的三个折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一方面使内底板133、左内板132和右内板134共同形成特定的容置腔100,使容置腔100的形状与容置于该容置腔100的被包装物体相匹配;另一方面,同组折点中的三个折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导致内底板133形成一非平面结构。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内底板133的非平面结构为内底板133的全部或局部向容置腔100方向翘起,由于第一支撑件1312位置处于容置腔100的底部,一方面对容置腔100及容置腔100内被包装物体起到支撑和缓冲作用,进一步,其使得非平面结构可以通过平面的纸板折叠就可以实现,且使得内底板133为一非平面结构稳定,为了形成第一支撑件1312而设置的第一切口1311,也避免了左内板132和右内板134在折叠过程中及折叠后产生过多的褶皱,并不会因为内底板133非平面结构的设计发生过多褶皱的情况。

将左内板132和右内板134沿折痕向上折叠后,将左顶板131和右顶板135沿折痕弯折,使左顶板131和右顶板135与左内板132和右内板134大致垂直。将左顶板131和右顶板135沿折痕弯折后,将左外板12和右外板14沿折痕向下弯折,使左外板12和右外板14与左顶板131和右顶板135垂直或大致垂直,且与左内板132和右内板134平行或大致平行,左外板12和右外板14形成容置腔100左面和右面最外层的挡板。然后将第一连接板121、第二连接板142和第三连接板112沿折痕向靠近容置腔100的方向折叠,为了更好的将卡合部1122卡合到凹口1211中,在左顶板131与左内板132连接位置处及在右内板134与右顶板135连接位置处设置有卡合缺口1611,该卡合缺口1611位于左顶板131与左内板132及右内板134与右顶板135的端部,位置正对于凹口1211,其为第三连接板1122折弯后预留容置空间。可以理解,卡合缺口1611可以根据容置腔100的形状选择在包装盒内衬10的一端或两端设置卡合缺口1611。容置腔100由内底板133、左内板132、右内板134及第一连接板121/第二连接板141所界定。

在中板13端部相对于中板与左外板12和右外板14连接处的部位向容置槽100内凹陷,使得第一连接板121和第二连接板141在折叠状态下不会被中板13顶住而受到一向外的压力进而使得卡合结构稳定性降低。

在外底板11靠近左外板12和右外板14的位置处设置有至少二第二切口1111,该第二切口1111使外底板上形成至少二第二支撑件1112,其中至少一第二支撑件1112在包装盒内衬10折叠状态下与左外板12共面,至少另一所述第二支撑件1112在包装盒内衬10折叠状态下与右外板14共面。折叠完成后,包装盒内衬10横截面呈凹字形,外底板11、左外板12、左顶板131、左内板132、内底板133、右内板134、右顶板135及右外板14分别形成该凹字形的各边,内底板133和外底板11之间部分存在间隙,部分可相互接触,间隙的存在使得包装盒内衬10的结构更加稳定,且对被包装物体的支撑作用和缓冲作用更佳。

请参阅图8和图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变形实施例,将上述包装盒内衬10的外底板11、与外底板11相连的第三连接板112去掉,不在第一连接件121和第二连接件141上设置凹口1211,取而代之,在第一连接件121和第二连接件141上设置L形切口,通过L形切口的卡接实现对容置腔100前面和后面的封装,实现对包装盒内衬10的紧固。卡合后的包装盒内衬10如图9所示。

作为另一种变形,第一连接板121、第二连接板141及第三连接板112可省略。容置腔100由内底板133、左内板132、右内板134所界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包装盒内衬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该包装盒内衬由可折叠的平面型材如纸板、石头纸等折叠形成,具有制作过程简单,不会产生有害气体等优点,通过将平面型材相对的两端连接使纸板形成双层结构,可对被包装物体形成双层保护,在平面型材上设置多条折痕,沿折痕折叠平面型材使之形成容置腔,可通过设置不同数量、不同形状及不同位置的折痕,使折叠后的包装盒内衬形成所需不同形状的容置腔,使容置腔适用于容纳被包装物体。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