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行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机舱行车行走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中小型船舶的设计过程中,由于机舱空间较小造成的主机备件及设备的吊运及维护较为困难一直是困扰设计者的主要问题之一,而且由于船东对这类问题越来越注意,对建造船舶的长期使用的关注,这方面的设计显得尤为关键。
目前我国机舱行车设备还比较落后,基本为上世纪末期的设计定型,大量的船舶辅机设备还大量使用进口设备,在结构上和国外差距较大没有较为合理的优化,质量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船舶业的不断发展,船舶设备和功能不断增加增大增多,舱内空间更为狭小,则机舱航车的作用也不断提高,舱内工作环境也更为复杂。现有的机舱航车在舱内的起吊高度过高严重影响,舱内安装、维护、起吊杂物等工作的工作效率,同时,工作中车轮与车体容易脱离,引发起重设备坠落的严重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机舱行车行走装置。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机舱行车行走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行车主梁,所述行车主梁包括两根平行设置的横梁和搭接在两根横梁两端上的纵梁,所述行车主梁两侧的纵梁上分别设有大车行走机构,使得行车主梁可沿船上的纵向轨道梁运动,所述大车行走机构包括设置在每侧纵梁上的两组第一行走轮和设置在一根横梁外侧由第一电机驱动的转轴,所述每组第一行走轮包括两个通过墙板对称设置在纵向轨道梁两侧的第一行走轮,在两侧第一车轮位置的墙板上连接有防坠落角板,所述转轴两侧设有转轮,所述两侧转轮分别与对应侧的第一行走轮在同一轴线上。所述行车主梁的两横梁中间设有移动支架,所述移动支架上设有小车行走机构,使得移动支架可沿横梁运动,所述移动支架上设有起吊机构,所述大车行走机构、小车行走机构和起吊机构与控制器信号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小车行走机构包括设置在移动支架两端底部的第二行走轮,且移动支架两端底部分别设有两个第二行走轮,所述第二行走轮由第二电机驱动。
进一步的,所述两横梁上分别设有与小车行走机构两端第二行走轮相适配的导轨。
进一步的,所述起吊机构包括绞车、钢丝绳和吊钩,所述钢丝绳一端与吊钩连接,另一端与绞车传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移动支架底部设有射灯。
进一步的,所述移动支架和两横梁上均设有操作平台。
进一步的,所述两横梁外侧设有防护栏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结构简单,成本低;为舱内的生产工作带来了便捷,而且很高程度上节省了机舱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优化机舱内设备的布置并为工作人员减轻劳动强度;起吊机构上的射灯增加了操作人员起吊时的准确度,提高了起吊和生产效率;有效预防由于车轮与车体脱离而造成设备坠落的严重事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机舱行车行走装置的侧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机舱行车行走装置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机舱行车行走装置大车行走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列表:
1-行车主梁,11-横梁,111-导轨,12-纵梁,2-大车行走机构,21-第一行走轮,211-墙板,212-防坠落角板,22-转轴,23-第一电机驱动,24-转轮,3-移动支架,31-操作平台,4-小车行走机构, 41-第二行走轮,5-起吊机构,51-绞车,52-钢丝绳,53-吊钩,6-纵向轨道梁,7-防护栏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明本实用新型,应理解下述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一种机舱行车行走装置,包括行车主梁1,行车主梁1包括两根平行设置的横梁11和搭接在两根横梁11两端上的纵梁12,行车主梁1两侧的纵梁12上分别设有大车行走机构2,使得行车主梁1可沿船上的纵向轨道梁6运动,行车主梁1的两横梁11中间设有移动支架3,移动支架上设有小车行走机构4,使得移动支架3可沿横梁11运动,移动支架3上设有起吊机构5,大车行走机构2、小车行走机构4和起吊机构5与控制器信号连接。在操作过程中,操作人员通过控制器控制大车行走机构2从而驱动行车主梁1沿船上的纵向轨道梁6运动,在行车主梁1位置确定以后,再通过控制器控制小车行走机构4是的移动支架3上的吊钩达到起到位置,随后控制起吊机构5完成起吊。
在本实施例中,大车行走机构2包括设置在每侧纵梁12上的两组第一行走轮21和设置在一根横梁11外侧由第一电机23驱动的转轴22,转轴22两侧设有转轮24,两侧转轮24分别与对应侧的第一行走轮21在同一轴线上。工作时,第一电机23驱动转轴22转动,转轴22两侧的第一行走轮21转动,从而驱动行车主梁沿船上的纵向轨道梁运动。
为了防止第一行走轮轴与墙板焊道开焊或轴承损坏,导致车轮与车体脱离,造成起重设备发生坠落的严重事故,如图3,每组第一行走轮21包括两个通过墙板211对称设置在纵向轨道梁6两侧的第一行走轮21,在两侧第一车轮21位置的墙板211上连接有防坠落角板212,防坠落角板212下端与纵向轨道梁6面预留有10毫米的间隙,不影响机舱行车行走装置正常运行。当第一行走轮21脱离时,机舱行车行走装置下坠10毫米,防坠落角板212搭落在纵向轨道梁6面上,避免机舱行车行走装置运行中发生坠落。
如图2,小车行走机4构包括设置在移动支架3两端底部的第二行走轮41,且移动支架3两端底部分别设有两个第二行走轮41,第二行走轮41由第二电机驱动,在行车主梁1的两横梁11上分别设有与小车行走机构4两端第二行走轮41相适配的导轨111,移动支架3在小车行走机构4的驱动下沿横梁运动。
本机舱行车行走装置的起吊机构5包括绞车51、钢丝绳52和吊钩53,钢丝绳52一端与吊钩53连接,另一端与绞车51传动连接,工作时,绞车51带动钢丝绳52伸缩,从而使得吊钩53完成升降运动。
为了在起吊的过程中,提高每次吊钩起吊位置的准确度,提高吊装效率,在移动支架3底部设有射灯,起吊时,射灯照射的位置即为吊钩53放下时的位置,提高吊装准确性。
为了方便维护人员对本机舱行车行走装置的维修,在移动支架3上还设有操作平台31。
同时为了防止机舱行车行走装的行车主梁1运动中碰撞墙壁而损坏,在行车主梁1两横梁11外侧设有防护栏杆7。
本实用新型方案所公开的技术手段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公开的技术手段,还包括由以上技术特征任意组合所组成的技术方案。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