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缓冲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80086阅读:746来源:国知局
电梯缓冲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安全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电梯缓冲器。



背景技术:

电梯缓冲器为电梯未端的安全部件,主要功能为当电梯车厢或是配重掉落时进行缓冲的部件。目前电梯油压缓冲器主要使用压缩弹簧来完成缓冲器压缩后可正常的复位。新设计可由空气并压缩产生压力取代弹簧完成正常的复位。

电梯缓冲器为配合电梯的速度来使用,速度越高压缩行程就需要越长,相对的目前使用压缩弹簧来做为复位时压缩弹簧就需要越长,但在生产制造长度长的压缩弹簧时,存在以下技术问题:

1.生产成本提高,同时不良率也高。

2.对高层建筑而言,当电梯速度越快,缓冲压缩行程就需要越长,安装时预压长度就需要越长,安装时存在的困难。

3.压缩弹簧在压缩时有扭曲变形的现像影响产品的性能。

4.过大的压缩行程容易使压缩弹簧产生塑性变形,影响压缩弹簧原有的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是现有使用弹簧的电梯缓冲器成本和不良率高,安装困难,缓冲性能较差的技术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梯缓冲器,该电梯缓冲器包括缓冲器本体、第一活塞杆以及第二活塞杆;所述缓冲器本体的内部具有第一工作缸,所述缓冲器本体的顶部开设有通向所述第一工作缸的第一开口;所述第一活塞杆的底部由所述第一开口插设在所述第一工作缸内、并与所述第一工作缸的内壁滑动配合连接,所述第一活塞杆的内部具有第二工作缸,所述第一活塞杆的底部具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活塞杆容置在所述第一工作缸内,所述第二活塞杆的底端与所述第一工作缸的底部连接,所述第二活塞杆的顶端由所述第二开口插入在所述第二工作缸内、并与所述第二工作缸的内壁滑动密封配合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二活塞杆的直径由上至下逐渐增大;在所述第一活塞杆的底端、并位于所述第二活塞杆外设有环状的第一活塞阀,所述第一活塞阀具有弹性,用于在向下移动的过程中弹性压缩在所述第一工作缸的内壁与所述第二活塞杆的外壁之间。

优选的,所述第一工作缸的内壁的顶部设有限位台阶,所述限位台阶用于对所述第一活塞阀向上的运动形成限位。

优选的,所述第一工作缸内具有液压油。

优选的,所述第二工作缸内具有液压油,所述液压油的体积小于所述第二工作缸的容积。

优选的,所述第一活塞杆的顶端具有通向所述第二工作缸的可开闭的充气口。

优选的,所述第二活塞杆的顶端设有第二活塞阀,所述第二活塞杆通过所述第二活塞阀与所述第二工作缸的内壁滑动密封配合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二活塞阀的外壁具有星形密封圈。

优选的,所述第二活塞阀的外壁具有格莱密封圈,所述格莱密封圈用于将所述第二活塞阀的外壁与所述第二工作缸的内壁隔开。

优选的,所述第二活塞杆的顶部伸缩设置有第三活塞杆,所述第二活塞阀的连接在所述第三活塞杆的顶端。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梯缓冲器,通过在缓冲器本体的内部设置第一工作缸,第一活塞杆的底部插设在第一工作缸内、并与第一工作缸的内壁滑动配合连接,第一活塞杆的内部具有第二工作缸;第二活塞杆容置在第一工作缸内,第二活塞杆的底端与第一工作缸的底部连接,第二活塞杆的顶端插入在第二工作缸内、并与第二工作缸的内壁滑动密封配合连接。由于气体的压缩阻力的变化系数比弹簧的弹性系数要大得多,因此无需为第一活塞杆设置过长的行程,亦可以达到制动的效果。另外,由于第二活塞杆的顶部与第二工作缸之间为滑动密封接触,所以第二工作缸内的气体在反复压缩后缓冲阻力也不会发生衰减,缓冲效果能够得到很好的保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伸展状态下的电梯缓冲器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压缩状态下的电梯缓冲器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活塞与第二工作缸配合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缓冲器本体;11、第一工作缸;2、第一活塞杆;21、第二工作缸;22、气嘴;23、封盖;3、第二活塞杆;31、第三活塞杆;4、第二活塞阀;5、第一活塞阀;51、星形密封圈;52、格莱密封圈;6、液压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结合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复位缓冲器,包括缓冲器本体1、第一活塞杆2以及第二活塞杆3;缓冲器本体1为圆筒状结构,底部与地面固定,内部具有第一工作缸11,缓冲器本体1的顶部开设有通向第一工作缸11的第一开口;第一活塞杆2的底部由第一开口插设在第一工作缸11内、并与第一工作缸11的内壁滑动配合连接,由此,第一活塞杆2与缓冲器本体1构成一个活塞机构;第一活塞杆2的内部具有第二工作缸21,第一活塞杆2的底部具有第二开口;第二活塞杆3容置在第一工作缸11内,第二活塞杆3与第一工作缸11同轴心设置,第二活塞杆3的底端与第一工作缸11的底部连接,第二活塞杆3的顶端由第二开口插入在第二工作缸21内、并与第二工作缸21的内壁滑动密封配合连接,由此,第二活塞杆3与第二工作缸21构成一个活塞机构。

第一工作缸11和第二工作缸21内均可设置用于压缩缓冲的气体,当电梯箱体或配重下落到本缓冲器上时,第一活塞杆2的顶部受到向下的压力,继而沿着第一工作缸11的内壁向下移动;与此同时,第二活塞杆3的顶部则向着第二工作缸21的上部滑动,并通过与第二工作缸21的内壁之间的滑动密封接触而压缩第二工作缸21内部的气体;第二工作缸21内的气体在压缩的过程中产生越来越大的膨胀力,该膨胀力对第二活塞杆3继续向下运动形成阻挡。由此便对电梯箱体或配重的下坠形成缓冲的作用,且缓冲的阻力也是由小到大的,不会对乘客造成伤害;在对下坠冲击缓冲完毕后,待电梯维修正常,第一活塞杆2便可以在压缩空气的推力作用下复位。

而且,由于气体的压缩阻力的变化系数比弹簧的弹性系数要大得多,因此无需为第一活塞杆2设置过长的行程,亦可以达到制动的效果。另外,由于第二活塞杆3的顶部与第二工作缸21之间为滑动密封接触,所以第二工作缸21内的气体在反复压缩后缓冲阻力也不会发生衰减,缓冲效果能够得到很好的保证。

另外,第二活塞杆3的直径由上至下优选为逐渐增大;而且,在第一活塞杆2的底端、并位于第二活塞杆3外还设有环状的第一活塞阀5,第一活塞阀5具有弹性,用于在向下移动的过程中弹性压缩在第一工作缸11的内壁与第二活塞杆3的外壁之间,从而对第一活塞杆2向下的移动形成阻尼力,且由于第二活塞杆3的直径由上至下逐渐增大,所以该阻尼力也是逐渐增大的;该阻尼力与上述空气膨胀的阻力相叠加,对下坠的箱体或配重形成更佳的缓冲效果。

第一工作缸11内优选具有液压油6,该液压油6的量既可以是充满第一工作缸11,也可以是仅存在于工作缸的底部。若该液压油6仅存在于第一工作缸11的底部,则每当第一活塞阀5向下移动至第一工作缸11的底部时,都会浸入到液压油6中,并在第一活塞阀5复位及再次下移的过程中,在第一活塞阀5与第一工作缸11的内壁之间以及第一活塞阀5与第二活塞杆3的外壁之间形成润滑作用,防止对第一活塞阀5、第一工作缸11的内壁以及第二活塞杆3的外壁造成磨损。若该液压油6充满或将近充满第一工作缸11,则第一活塞阀5始终浸在液压油6中,在能够避免磨损的目的基础上,由于液压油6的流动阻力较空气的流动阻力要大,因此当第一活塞阀5的压缩程度越大,即第一活塞阀5与第一工作缸11的内壁和第二活塞杆3的外壁之间的接触越严密时,液压油6更难通过第一活塞阀5与第一工作缸11和第二活塞杆3之间的间隙,相应的阻尼力也就越大,缓冲效果也就更佳。

再结合图3所示,第二活塞杆3的顶端优选设有第二活塞阀4,第二活塞杆3通过第二活塞阀4与第二工作缸21的内壁滑动密封配合连接,且第二活塞阀4的外壁具有星形密封圈51和格莱密封圈52,星形密封圈51使第二活塞阀4与第二工作缸21的内壁之间具有更佳的密封效果;格莱密封圈52用于将第二活塞阀4的外壁与第二工作缸21的内壁隔开,以防对第二活塞阀4和第二工作缸21的内壁造成磨损。

第二工作缸21内优选也具有液压油6,该液压油6的体积小于第二工作缸21的容积,即第二工作缸21内的液压油6并未充满整个第二工作缸21,更优选的是该液压油6仅占用第二工作缸21很小一部分体积,且始终积存于第二活塞阀4的上方附近区域,这样不仅能够在往复伸缩的过程中润滑第二工作缸21的内壁,减小摩擦并提升密封效果,而且还能在因载重过大而导致的下坠事故中,若第二工作缸21内仅设置空气,过大的载重加速冲击很可能会导致空气过渡压缩而使第二活塞阀4与第二工作缸21之间的密封失效,进而导致缓冲失效而带来的刚性冲击,由此严重威胁乘客的生命安全。然而在第二工作缸21内设置少量的液压油6之后,即便第二工作缸21内的气体过渡压缩,产生了很大的膨胀力,但由于第二工作缸21内与第二活塞阀4向接触的部分是液压油6,在同等的压力条件下,液压油6相较于压缩气体都更不容易通过密封间隙,因此可以确保本缓冲器不丧失缓冲效果。

第一活塞杆2的顶端优选具有通向第二工作缸21的可开闭的充气口,该可开闭的充气口由开设在第二活塞杆3顶部的气嘴22和盖设在气嘴22上、并紧固在第二活塞杆3顶部的封盖23组成;通过该充气口,可以向第二工作缸21内充入压缩空气,使其具有更高的膨胀阻力,增强了缓冲效果。进一步的,第一工作缸11的内壁的顶部优选设有限位台阶,限位台阶用于对第一活塞阀5向上的运动形成限位,这样即便第二工作缸21内拥有压缩空气,且该压缩空气始终对第二活塞杆3形成向上的推力作用,但由于限位台阶的存在,在本缓冲器处于闲置状态时,即便第二活塞杆3内的第二工作缸21内充有高压空气,通过限位台阶也可以将第二活塞杆3限位在设定启动位置,从而既增强了缓冲效果,又无需增加第二活塞杆3的移动行程。而且,由于第二工作缸内可充入较大压力的压缩气体,所以在缓冲结束后,无需等待电梯维修好,电梯也可以在该高压气体的压力作用下而复位到限位台阶的指定位置处,从而能够更快的解救乘客。

第二活塞杆3的顶部伸缩优选设置有第三活塞杆31,第二活塞阀4的连接在第三活塞杆31的顶端,由此又增加了一级缓冲,提升了整体的缓冲效果,且结构上的变动又没有占用额外的空间。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