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锚布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96638阅读:332来源:国知局
喷锚布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喷锚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喷锚布料装置。



背景技术:

喷锚是基坑边坡防护施工常用的一种工艺,在边坡坡面铺设钢筋网完毕后,采用细石混凝土喷射在坡面上形成保护层,以防止坡面进水滑塌。目前,细石混凝土喷射一般3-4名工人共同完成,由1名喷浆工人肩扛喷浆管,将喷浆管喷射口与坡面保持一定的距离,垂直于坡面进行喷浆操作。作业完毕需要移位时,由2-3名工人拖拽喷浆管与喷浆工人一起配合,共同完成移位操作。

由于每次喷浆只能完成喷浆工人身体临近区域内的施工范围,因此作业过程中需频繁移位,工人劳动强度大。另外,由于喷浆工人一直站立于倾斜的工作面上进行作业,肩负喷浆管、喷浆头等荷载,身体负重较大,并要时刻注意避让作业面上挂设完成的钢筋网、土钉等障碍物,喷浆工人很容易失去身体平衡,存在滑倒、摔跤等安全风险。同时,喷浆工人为维持身体平衡,作业中喷浆口与坡面的角度及距离很难保证,从而对喷锚施工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喷锚布料装置,旨在方便进行喷锚施工,提高喷锚作业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喷锚布料装置,包括用于固定于边坡土地上的固定叉脚、安装于所述固定叉脚上方且相对于其可转动的立杆、与所述立杆垂直设置且与其固定连接的横杆以及用于吊装喷浆管的活动吊点,其中,

所述活动吊点设置有多个,多个活动吊点均安装于所述横杆上,所述横杆的一端还设有用于容纳配重材料的配重篮,所述横杆远离配重篮的一端设有相对于其可伸缩的辅助杆,该辅助杆设有所述活动吊点,靠近所述辅助杆的活动吊点的下方设有弹簧。

优选地,所述立杆上设有加筋板,所述横杆架设于加筋板且通过铰接钢丝绳与所述立杆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横杆的两端均通过钢丝缆绳与立杆的顶端连接。

优选地,所述固定叉脚的轴头上方安装有平面轴承,所述立杆的底端为中空设置,所述立杆插入固定叉脚的轴头内且与所述平面轴承抵接。

优选地,所述喷锚布料装置还包括罩设于所述平面轴承外的保护罩。

优选地,所述横杆远离辅助杆的一端还设有用于供人工牵引以保持横杆平衡的风绳。

优选地,所述辅助杆的尾部设有用于避免将其拉脱的保险卡,所述辅助杆上涂有报警线。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喷锚布料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使用本喷锚布料装置可减轻工人劳动强度,减少作业人员使用数量;

(2)本喷锚布料装置的施工覆盖面积较广,单次作业面积较大,可提高作业效率;

(3)使得喷锚施工的喷射口与作业面的距离及角度调节更为容易,喷锚施工质量得到可靠保证;

(4)使喷锚作业操作更可控,有效地降低了作业人员的安全风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喷锚布料装置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喷锚布料装置在坡顶施工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喷锚布料装置在坡脚施工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钢筋网;2-固定叉脚;3-轴头;4-保护罩;5-平面轴承;6-立杆;7-横杆;8-钢丝缆绳;9-配重篮;10-固定吊点;11-辅助杆;12-活动吊点;13-喷射头;14-弹簧;15-风绳;16-沙包;17-喷浆管;18-加筋板;19-铰接钢丝绳。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横向”、“纵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并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参照图1至图3,本优选实施例中,一种喷锚布料装置,包括用于固定于边坡土地上的固定叉脚2、安装于固定叉脚2上方且相对于其可转动的立杆6、与立杆6垂直设置且与其固定连接的横杆7以及用于吊装喷浆管17的活动吊点12,其中,

活动吊点12设置有多个,多个活动吊点12均安装于横杆7上,横杆7的一端还设有用于容纳配重材料的配重篮9,横杆7远离配重篮9的一端设有相对于其可伸缩的辅助杆11,该辅助杆11设有活动吊点12。

本实施例中,靠近辅助杆11的活动吊点12的下方设有弹簧14。横杆7采用钢管制成。立杆6上设有加筋板18,横杆7架设于加筋板18且通过铰接钢丝绳19与立杆6固定连接。横杆7的两端均通过钢丝缆绳8与立杆6的顶端连接,从而保证横杆7安装平衡。

具体地,立杆6采用以下结构与固定叉脚2转动连接:固定叉脚2的轴头3上方安装有平面轴承5,立杆6的底端为中空设置,立杆6插入固定叉脚2的轴头3内且与平面轴承5抵接。当然在其它变形实施例中也可采用其它结构,只要实现转动连接即可,本实施例在此不作限定。

进一步地,本喷锚布料装置还包括罩设于平面轴承5外的保护罩4,从而避免浆液污染平面轴承5。

进一步地,横杆7远离辅助杆11的一端还设有用于供人工牵引以保持横杆7平衡的风绳15。辅助杆11的尾部设有用于避免将其拉脱的保险卡,辅助杆11上涂有报警线。

本喷锚布料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在边坡钢筋网1挂设完毕后,将本装置的固定叉脚2使用人工脚踩或大锤击打插入边坡土体中,在固定叉脚2的轴头3上装入平面轴承5,将中空的立杆6插入固定叉脚2的轴头3内,使立杆6底部与平面轴承5上表面接触,立杆6的底部与轴头3为间隙配合,然后将横杆7固定于立杆6上。

使用时,使用沙包16等现场易得材料装入配重篮9中,将喷浆管17挂在横杆7尾端的固定吊点10上,为避免喷浆管17滑脱,可采用铅丝将喷浆管17与固定吊点10进行捆绑,并根据喷射部位的不同,将喷浆管17中段的管身及喷射头13挂设在不同的活动吊点12上,顶端的活动吊点12上挂设弹簧14(或橡皮筋),喷射头13挂设在弹簧14上。

喷射时,由一名喷射工人操作喷射头13,调节喷射头13与喷射部位的距离及角度符合要求即可进行喷浆,由于活动吊点12上挂有弹簧14,喷射头13的大部分重量通过弹簧14传递到横杆7上,喷射人工只需使用较小力量调节喷射头13与坡面的距离及角度即可。在进行坡顶部位喷射施工,由工人轻抬喷射头13,弹簧14部分收缩,抵消多余的长度,并保持拉拽喷浆管17的张力。进行坡脚部位喷射时,则由工人按压喷射头13,将弹簧14进行拉伸,使喷射头13下沉。每次喷射时,横杆7与立杆6均可围绕固定叉脚2的轴头3作360°旋转,从而完成在横杆7臂长辐射范围内的整圈喷锚施工。当需要喷射点较远时,可将辅助杆11拉出,将喷射头13及弹簧14悬挂于辅助杆11的活动吊点12上,此时,横杆7的尾端挂设风绳15,采用人工牵引风绳15以保持横杆7的平衡。

当每个固定点喷射完成需要移位时,由人工把本喷锚布料装置进行解体(本喷锚布料装置拆卸移位应在喷锚混凝土初凝前进行),将辅助杆11收入横杆7内,喷浆管17与固定吊点10及活动吊点12分离,将配重沙包16取出。将立杆6与横杆7从轴头3中取出,人工撬出固定叉脚2,转移到下一施工面进行安装。新、老工作面应完全覆盖,不得留有空隙。喷锚布料装置拆卸完成后,由人工手持喷设头对装置转移过程中破坏的混凝土面进行二次修补喷射。

本实施例提出的喷锚布料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使用本喷锚布料装置可减轻工人劳动强度,减少作业人员使用数量;

(2)本喷锚布料装置的施工覆盖面积较广,单次作业面积较大,可提高作业效率;

(3)使得喷锚施工的喷射口与作业面的距离及角度调节更为容易,喷锚施工质量得到可靠保证;

(4)使喷锚作业操作更可控,有效地降低了作业人员的安全风险。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