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方仓内的升降机构及方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95371阅读:507来源:国知局
适用于方仓内的升降机构及方仓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升降机构及方仓,尤其有关于一种用于充气式膜结构产品的适用于方仓内的升降机构及方仓。



背景技术:

膜结构是一种由多种高强薄膜材料以及加强构件(如钢架、钢柱、钢索等)通过一定方式使其内部产生一定的预张应力以形成某种空间形状,作为覆盖结构,并能承受一定的外荷载作用的一种空间结构形式。

膜结构的最大特点是强度高、耐久性好、防火难燃、自洁性好,其不受紫外线影响,使用寿命长,并且膜结构具有丰富多彩的造型、优异的结构性能、自身轻盈、抗震能力强、绿色环保、施工速度快、跨度能力强、携带方便等特点,配合移动式基座的设计,还可以实现产品的自由架设和撤收,卷曲式打包存储,方便运输,具有较好的机动性能,因此被世界各国广泛应用于体育场馆、展览厅、结构车棚、户外临时性景观造型以及仓库、战地医院等临时性、半永久性建筑等领域。膜结构逐渐成为大跨度空间结构的主要形式之一。

膜结构分为三种结构形式:骨架式、拉张式和充气式。其中,充气式膜结构是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结构,与传统的空间结构建筑不一样的是,它通过风机向结构内部鼓风送气,使膜结构内外保持一定的压力差,以保证膜结构体系的刚度,维持所设计的形状。

现有技术中,一般都是通过通用运输车运输充气式膜结构,该充气式膜结构通过堆叠的方式来装载运输,一方面堆叠方式有可能造成充气式膜结构被压坏,再有充气式膜结构通常较重,而笨重物体的装卸也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用于方仓内的升降机构,其能够储存多个装载小车,以使充气式膜结构或其它物体能够方便且整齐的放置在升降机构内,其存储空间大,方便操作人员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方仓,其不仅具有能够存储充气式膜结构或其它物体的升降机构,而且该方仓还具有能够为充气式膜结构充气的压力控制系统,该方仓集监测与控制于一体,自动化程度高。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可采用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适用于方仓内的升降机构,所述适用于方仓内的升降机构包括:

壳体,其具有相对设置的左侧壁和右侧壁,所述左侧壁的上端和所述右侧壁的上端连接有顶壁,所述左侧壁的下端和所述右侧壁的下端连接有底壁,所述左侧壁的一侧和所述右侧壁的一侧连接有侧壁,所述侧壁连接在所述顶壁与所述底壁之间,所述左侧壁的另一侧和所述右侧壁的另一侧连接有可开关的门板;

至少一个升降组件,所述升降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升降组件位于所述左侧壁和所述右侧壁之间,所述升降组件上连接有可上下移动的升降托板。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升降组件包括:

主动丝杠,其靠近所述左侧壁设置,所述主动丝杠与一电机传动相连;

从动丝杠,其靠近所述右侧壁设置,所述从动丝杠通过传动轴与所述主动丝杠相连;所述升降托板的两侧分别设有连接螺母,所述升降托板通过两个所述连接螺母分别与所述主动丝杠、所述从动丝杠螺纹相连。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底壁的另一侧连接有可开合的液压升降托板;或者,所述底壁的另一侧连接有能折叠的倾斜导轨,所述液压升降托板或所述倾斜导轨位于所述左侧壁的另一侧和所述右侧壁的另一侧之间。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内放置有多个装载小车,每个所述装载小车具有盛放充气式膜结构的容纳槽,多个所述装载小车能放置在所述升降托板及所述底壁上。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方仓,所述方仓包括如上所述的适用于方仓内的升降机构,所述方仓还包括压力控制系统,所述压力控制系统包括:

多个旋涡气泵,多个所述旋涡气泵连接在一主充气管道上;

压力变送器,其连接在所述主充气管道上;

控制器,其分别电连接所述压力变送器及多个所述旋涡气泵。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器上电连接有能检测市电有无的市电检测装置。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压力控制系统还包括为所述控制器供电的多个柴油发电机。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的所述侧壁的一侧设有安装柜,所述安装柜具有上容纳腔和下容纳腔,多个所述旋涡气泵、所述控制器和所述压力变送器均位于所述上容纳腔中,多个所述柴油发电机位于所述下容纳腔中。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旋涡气泵为五个,一个所述旋涡气泵通过变频器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四个所述旋涡气泵分别通过继电器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方仓位于底盘运输车上。

本实用新型的适用于方仓内的升降机构及方仓的特点及优点是:该适用于方仓内的升降机构的升降组件及升降托板的设置,可相对增大升降机构的壳体的容纳空间,以使壳体内可容纳更多的装载小车,提高壳体的空间利用率,该升降机构自动化程度高,方便充气式膜结构或其它物体的装卸。另外,本实用新型的方仓可集对充气式膜结构进行充气控制和运输为一体,集成化程度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方仓及其升降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方仓及其升降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升降机构的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方仓的压力控制系统的模块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方式一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适用于方仓内的升降机构1,其包括壳体和至少一个升降组件11,其中:壳体具有相对设置的左侧壁12和右侧壁13,所述左侧壁12的上端和所述右侧壁13的上端连接有顶壁19,所述左侧壁12的下端和所述右侧壁13的下端连接有底壁14,所述左侧壁12的一侧和所述右侧壁13的一侧连接有侧壁15,所述侧壁15连接在所述顶壁19与所述底壁14之间,所述左侧壁12的另一侧和所述右侧壁13的另一侧连接有可开关的门板20;升降组件11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升降组件11位于所述左侧壁12和所述右侧壁13之间,所述升降组件11上连接有可上下移动的升降托板16。

具体是,壳体大体呈长方体形,其由相互连接的左侧壁12、顶壁19、右侧壁13、底壁14以及侧壁15组成,其中,在壳体的另一侧,也即,左侧壁12的另一侧与右侧壁13的另一侧之间连接有可开合的门板20,该门板20用于打开或关闭该壳体,在门板20关闭的状态下,该壳体形成一密闭的容纳室,以容纳充气式膜结构或其它物体。

升降组件11位于壳体内,在本实施例中,于壳体内可设有一个或多个升降组件11,多个升降组件11并排设置在壳体内。该升降组件包括主动丝杠111和从动丝杠112,其中:主动丝杠111靠近左侧壁12设置,其下端通过轴承连接在底壁14上,该主动丝杠111的上端与一电机113传动相连,启动电机113,从而带动主动丝杠111旋转;从动丝杠112靠近右侧壁13设置,其下端通过轴承连接在底壁14上,该从动丝杠112的上端通过一传动轴114与主动丝杠111的上端传动相连。当电机113带动主动丝杠111旋转时,主动丝杠111会带动传动轴114旋转,进而带动从动丝杠112旋转。

在本实施例中,该升降组件11上连接有升降托板16,该升降托板16的两侧分别设有连接螺母161,该升降托板16通过其两侧的两个连接螺母161分别与主动丝杠111、从动丝杠112螺纹相连,从而在主动丝杠111和从动丝杠112旋转的时候,可带动二者之间的升降托板16上下位移,以调整升降托板16相对底壁14的高度。在本实施例中,壳体内可放置有多个装载小车17,每个装载小车17具有盛放充气式膜结构或其他物体的容纳槽,该升降托板16可用于承托装载小车17,以使每个升降组件11上可架设一个装载小车17,并且当升降托板16承托装载小车17时,通过主动丝杠111和从动丝杠112的旋转,可带动升降托板16上移,以带动装载小车17上移,而此时升降托板16下方的空间被空出,该空间处可放置一个装载小车17,该装载小车17置于底壁14上,也即,在每个升降组件11内可至少容纳两个装载小车17,当然,根据壳体的高度设置,也可在升降组件11上连接多个升降托板16,从而实现在竖直方向上层叠多个装载小车17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该升降托板16的设置,可相对增大壳体的容纳空间,以使壳体内可容纳更多的装载小车17,提高壳体的空间利用率,该升降机构1自动化程度高。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在底壁14的另一侧连接有可开合的液压升降托板(图中未示出),该液压升降托板位于左侧壁12的另一侧和右侧壁13的另一侧之间,该液压升降托板为一板体,其可通过液压杆连接在壳体的底壁14上,启动液压杆,可实现液压升降托板的开合及升降作业。当壳体的门体20打开时,通过下放液压升降托板,以使液压升降托板的自由端与地面接触,从而方便装载小车17的装卸。

在另外的实施例中,在底壁14的另一侧可连接有能折叠的倾斜导轨(图中未示出),该倾斜导轨位于左侧壁12的另一侧和右侧壁13的另一侧之间;倾斜导轨向上折叠并翻转90度后可容纳在壳体内;当壳体的门体20打开时,将倾斜导轨向下翻转90度,以使倾斜导轨的自由端与地面接触,而倾斜导轨的另一端可卡接于底壁14的另一侧边缘,从而方便装载小车17自倾斜导轨上滑上或滑下,方便装载小车17的装卸。

实施方式二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方仓,所述方仓包括适用于方仓内的升降机构1,该适用于方仓内的升降机构1的具体结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与实施方式一相同,在此不再赘述。所述方仓还包括压力控制系统2,所述压力控制系统2包括多个旋涡气泵21、压力变送器22和控制器23,其中:多个所述旋涡气泵21连接在一主充气管道24上;压力变送器22连接在所述主充气管道24上;控制器23分别电连接所述压力变送器22及多个所述旋涡气泵21。

具体是,在壳体的侧壁15的一侧设有安装柜18,该安装柜18具有上容纳腔181和下容纳腔182,其中,多个旋涡气泵21、控制器23和压力变送器22均位于该上容纳腔181中;压力控制系统还包括为控制器23及系统其它用电设备供电的多个柴油发电机25,多个柴油发电机25位于下容纳腔182中。在本实施例中,该压力控制系统具有五个旋涡气泵21,即,1号旋涡气泵21、2号旋涡气泵21、3号旋涡气泵21、4号旋涡气泵21和5号旋涡气泵21,其中1号旋涡气泵21通过变频器211与控制器23电连接,另外四个旋涡气泵21(即,2号旋涡气泵21、3号旋涡气泵21、4号旋涡气泵21和5号旋涡气泵21)分别通过继电器212与控制器23电连接。另外,该压力控制系统的控制器23可为单片机或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PLC)。

在本实用新型中,该压力控制系统的控制器23可由市电29(例如,交流380V供电系统)进行供电;进一步的,如图4所示,该控制器23上电连接有能检测市电有无的市电检测装置26,通过该市电检测装置26可检测方仓使用环境中有无市电29,当无市电29或者本实用新型的方仓应用于野外作业时,可采用多个柴油发电机25对系统进行供电。在本实施例中,于下容纳腔182的底部设有柴油箱251,其内可盛放多个柴油发电机25所需的柴油燃料。

本实施例中的压力控制系统包括一个控制器23,一台变频器211,连接在主充气管道24上的5台旋涡气泵21,连接在主充气管道24上的压力变送器22,充气式膜结构28与主充气管道24相连通,两台柴油发电机25与控制器23电连接,另外,该控制器23上还电连接有触摸显示屏27。

该控制器23在整个系统运行后,会通过市电检测装置26,检查市电29的有无,如果市电29不正常,则启动柴油发电机25工作(启动的选择是通过触摸显示屏27参数选择来实现的),当市电29正常后,则控制器23停止柴油发电机25的工作。

该压力控制系统的具体工作过程如下:系统开机通过触摸显示屏27进入系统参数设置界面,给系统输入设定的气压值,然后点击运行按钮,控制器23采集连接在主充气管道24上的压力变送器22的输出信号,采集到的压力值按照设定的工作压力的百分比分为:设定工作压力值的95%(标记为值A);设定工作压力值的99%(标记为值B);设定工作压力值的101%(标记为值C)。因为刚开始工作采集到主充气管道24的气压值一定小于A,则控制器23启动2号旋涡气泵21、3号旋涡气泵21、4号旋涡气泵21、5号旋涡气泵21工作,同时变频器211控制1号旋涡气泵21全速工作达到给充气式膜结构28最快充气目的,在充气过程中实时采集气压值,当检测到主充气管道24的压力大于或等于A时,停止3号旋涡气泵21、4号旋涡气泵21和5号旋涡气泵21的工作,1号旋涡气泵21和2号旋涡气泵21继续工作,当检测到主充气管道24压力大于或等于B时,控制器23控制停止2号旋涡气泵21的工作,继续实时检测主充气管道24的压力,当检测主充气管道24的压力值在B和C之间时通过变频器211调整1号旋涡气泵21的转速,使主充气管道24的压力值维持在设定值,进入补气状态。一般情况下在补气状态下,只有1号旋涡气泵21工作。当由于某种原因气压突然变低(比如主充气管道24新增加一个充气式膜结构需要充气),检测到主充气管道24的气压值小于B时,则再启动2号旋涡气泵21工作,如果检测到主充气管道24气压值小于A时,则直接启动所有旋涡气泵21工作,如此往复循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该方仓位于一底盘运输车上,所述控制器23与所述底盘运输车的发动机电连接。通过将方仓与底盘运输车整合为一体,以使本实用新型的方仓形成为车载方仓,更加便于野外或运输使用。当然,本实用新型的方仓还能以集装箱的方式单独置于地面上使用,在此不作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方仓可集对充气式膜结构进行充气控制和运输为一体,集成化程度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申请文件公开的内容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动或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