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煤皮带拉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28564阅读:3504来源:国知局
输煤皮带拉紧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输送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输煤皮带拉紧装置。



背景技术:

皮带机是带式输送机的简称,有固定式和移动式,结构简单,效率高,工作平稳可靠,对物料适应性强,输送能力较大,功耗小,应用广泛。

我国生产制造的带式输送机的品种、类型较多。在“八五”期间,通过国家一条龙“日产万吨综采设备”项目的实施,带式输送机的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煤矿井下用大功率、长距离带式输送机的关键技术研究和新产品开发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如大倾角长距离带式输送机成套设备、高产高效工作面顺槽可伸缩带式输送机等均填补了国内空白,并对带式输送机的减低关键技术及其主要元部件进行了理论研究和产品开发,研制成功了多种软起动和制动装置以及以PLC为核心的可编程电控装置,驱动系统采用调速型液力偶合器和行星齿轮减速器。

带式输送机起动时,输送带松边会突然松弛伸长,引起“打带”、中击等现象。

现有技术的输煤皮带拉紧装置结构复杂,占用面积大,拉紧效果不好,导致胶带在起动时打滑或者胶带运行时拉紧力过大,浪费能源,影响胶带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使用方便的输煤皮带拉紧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它包含张紧小车、滑轮组、基础、油缸支座、拉紧油缸、活塞杆、动滑轮、定滑轮、钢丝绳、改向滑轮、电动卷扬机;所述的张紧小车上固定有滑轮组;所述的基础上并列设置有油缸支座和改向滑轮,油缸支座上设置有拉紧油缸,拉紧油缸的活塞杆与动滑轮连接;所述的钢丝绳的一端与定滑轮固定连接,且钢丝绳绕过滑轮组和动滑轮后,另一端与改向滑轮连接;所述的电动卷扬机通过钢丝绳与滑轮组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的滑轮组采用上、下两组滑轮,固定在张紧小车上。

作为优选,所述的定滑轮的一侧固定有绳卡。

作为优选,所述的电动卷扬机固定在基础上。

本实用新型操作时,迅速收缩拉紧油缸,及时吸收输送带的伸长,从而大大缓和了输送带的载荷冲击,使启动过程平稳,改善了输送稳定性,动态实现输送机起动时的大张力,约为正常运行时张力的1.2-1.4倍,及正常运行时小张力的变化,保证胶带辊上的胶带在起动时不打滑及胶带正常运行时拉紧力不至于过大。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产生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输煤皮带拉紧装置,拉紧效果好,使胶带在稳定状态下运行,节约能耗,延长胶带的使用寿命,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便于安装使用,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设置合理、制作成本低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张紧小车1、滑轮组2、基础3、油缸支座4、拉紧油缸5、活塞杆6、动滑轮7、定滑轮8、钢丝绳9、改向滑轮10、电动卷扬机11、绳卡12、胶带辊13。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参看如图1——图2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它包含张紧小车1、滑轮组2、基础3、油缸支座4、拉紧油缸5、活塞杆6、动滑轮7、定滑轮8、钢丝绳9、改向滑轮10、电动卷扬机11;所述的张紧小车1上固定有滑轮组2;所述的基础3上并列设置有油缸支座4和改向滑轮10,油缸支座4上设置有拉紧油缸5,拉紧油缸5的活塞杆6与动滑轮7连接;所述的钢丝绳9的一端与定滑轮8固定连接,且钢丝绳9绕过滑轮组2和动滑轮7后,另一端与改向滑轮10连接;所述的电动卷扬机11通过钢丝绳与滑轮组2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的滑轮组2采用上、下两组滑轮,固定在张紧小车1上。

作为优选,所述的定滑轮8的一侧固定有绳卡12。

作为优选,所述的电动卷扬机11固定在基础3上。

本具体实施方式操作时,迅速收缩拉紧油缸5,及时吸收输送带的伸长,从而大大缓和了输送带的载荷冲击,使启动过程平稳,改善了输送稳定性,动态实现输送机起动时的大张力,约为正常运行时张力的1.2-1.4倍,及正常运行时小张力的变化,保证胶带辊13上的胶带在起动时不打滑及胶带正常运行时拉紧力不至于过大。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具体实施方式产生的有益效果为:本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的输煤皮带拉紧装置,拉紧效果好,使胶带在稳定状态下运行,节约能耗,延长胶带的使用寿命,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便于安装使用,本具体实施方式具有结构简单、设置合理、制作成本低等优点。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以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