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14298阅读:318来源:国知局
电梯系统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梯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化建设和城市化建设,越来越多的建筑更新为高楼大厦,而电梯作为其必不可少的标配,解决了人们上下高层的问题。

相关技术的电梯包括电梯门机,是一个负责启、闭电梯厅轿门的机构,当其受到电梯开、关门信号,电梯门机通过自带的控制系统控制开门电机,将电机产生的力矩转变为一个特定方向的力,关闭或打开门。当阻止关门力大于150N的时候,门机自动停止关门,并反向打开门,起到一定程度的关门保护作用。

然而,相关技术中,所述电梯门机由门机支架固定于轿箱,使得所述电梯门机不能调节其高度,当维护作业时,只能通过垫设或抬起所述电梯门机后进行调整,费时费力,且安装精度难以控制。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电梯系统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维护安装简单且安装维护效率高的电梯系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梯系统,一种电梯系统,包括轿箱、固定于所述轿箱顶部的支架及与所述支架固定连接的门机,所述支架包括主支架和连接于所述主支架并可相对所述主支架沿竖直方向上下移动的调节支架,所述主支架固定于所述轿箱顶部,所述调节支架一端固定于所述主支架,另一端与所述门机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主支架包括底壁、与所述底壁相对设置的顶壁、连接所述底壁与所述顶壁的侧壁及固定于所述侧壁并连接所述底壁与所述顶壁的加强壁,所述底壁、所述顶壁、所述侧壁及所述加强壁共同围成收容空间,所述调节支架设于所述收容空间并与所述主支架连接,所述底壁固定连接于所述轿箱的顶部。

优选的,所述底壁设有固定孔,通过螺栓穿过所述固定孔将所述底壁固定于所述轿箱的顶部。

优选的,所述固定孔呈条形状且由所述主支架到所述门机的方向延伸设置。

优选的,所述调节支架包括底板、由所述底板相邻两侧分别垂直延伸的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调节柱及多个紧固件,所述底板设有调节孔,所述调节柱穿设于所述调节孔用于调节所述底板上下移动;所述第一固定板与所述侧壁相对设置,其包括垂直于所述底板设置的呈条形状的滑槽,所述紧固件穿过所述滑槽将所述第一固定板固定于所述侧壁;所述第二固定板与所述门机相对设置,其设有固定孔,通过所述紧固件将所述第二固定板与所述门机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紧固件为螺钉或螺栓。

优选的,所述调节柱为螺钉或螺栓或丝杆。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电梯系统将其连接所述门机和所述轿厢的支架设计为主支架和调节支架组合装配的分体结构,使所述调节支架可相对于所述主支架产生相对位置,将所述门机固定于所述调节支架,将所述主支架固定于所述轿厢的顶部,从而实现所述门机可相对了所述轿厢相对移动,可调节出维修操作空间,方便后续维护工作的开始,且调节简单,省时省力,降低维护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梯系统的支架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立体结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请参阅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一种电梯系统100,包括轿箱1、固定于所述轿箱1顶部的支架2及与所述支架2固定连接的门机3。

所述支架2包括主支架21和连接于所述主支架21并可相对所述主支架21沿竖直方向上下移动产生相对位移的调节支架22。所述主支架21固定于所述轿箱1的顶部,所述调节支架22一端固定于所述主支架21,另一端与所述门机3固定连接。所述支架2包括两个且间隔设置,同时将所述门机3固定于所述轿箱1。

请结合参阅图2-3,其中,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梯系统的支架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立体结构分解图。具体的,所述主支架21包括底壁211、顶壁212、侧壁213和加强壁214。

所述顶壁212与所述底壁211相对设置、所述侧壁213连接所述底壁211与所述顶壁212,所述加强壁214固定于所述侧壁213并连接所述底壁211与所述顶壁212。

所述底壁211固定连接于所述轿箱1的顶部,具体的,所述底壁211设有固定孔2111,通过螺栓23穿过所述固定孔2111将所述底壁211固定于所述轿箱1的顶部。更优的,所述固定孔2111呈条形状且由所述主支架21向所述门机3的方向延伸设置。通过将螺栓23松开,即可沿从所述支架2到所述门机3的水平方向来回调节位置,从而实现了所述门机3与所述轿箱1之间的前后间隔设置,而呈条形状的所述固定孔2111的长度即为可移动的距离。

所述加强壁214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用于提高所述主支架21的结构强度,增加了其结构稳定性。

所述底壁211、所述顶壁212、所述侧壁213及所述加强壁214共同围成收容空间215。所述调节支架22设于所述收容空间215并与所述主支架21连接。

具体的,所述调节支架22包括底板221、由所述底板221相邻两侧分别垂直延伸的第一固定板222和第二固定板223、调节柱224及多个紧固件225。

所述底板221设有调节孔2211,所述调节柱224穿设于所述调节孔2211用于调节所述底板221沿竖直方向上下移动,通过旋转方式即实现所述调节支架22相对于所述主支架21产生相对位置。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调节柱224为螺钉或螺栓或丝杆。

所述第一固定板222与所述主支架21的所述侧壁213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固定板222上包括垂直于所述底板221设置的呈条形状的滑槽2221,所述紧固件225穿过所述滑槽2221将所述第一固定板222固定于所述侧壁213。通过所述紧固件225松开,即可沿垂直于所述轿厢1的竖直方向上下调节位置,从而实现了所述门机3与所述轿箱1之间的上下间隔设置,而呈条形状的所述滑槽2221的长度即为可移动的距离。所述紧固件225与所述滑槽2221配套设置,为了保持平衡,二者配套设置多套且间隔设置,比如设置四套呈矩阵设置。

所述第二固定板223与所述门机3相对设置,其上设有固定孔2231,通过所述紧固件225将所述第二固定板223与所述门机3固定连接。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紧固件225为螺钉或螺栓。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电梯系统将其连接所述门机和所述轿厢的支架设计为主支架和调节支架组合装配的分体结构,使所述调节支架可相对于所述主支架产生相对位置,将所述门机固定于所述调节支架,将所述主支架固定于所述轿厢的顶部,从而实现所述门机可相对了所述轿厢相对移动,可调节出维修操作空间,方便后续维护工作的开始,且调节简单,省时省力,降低维护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