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电池模组中隔板上料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14063阅读:49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电池模组中隔板上料机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池模组中隔板上料机构,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领域的硬包电芯的中隔板上料机构,属于汽车制造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近几年来,随着国民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国家能源战略的调整,新能源电动汽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作为电动汽车核心部件的动力电池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各大电池厂商都在加大投入,更新设备,提高产能。在硬包动力电池的生产工艺中,中隔板上料是一道重要的工序,通过中隔板上料,使中隔板按照设计的轨迹从人工上料处运动到机器人抓取处,以满足电池模组组装对中隔板的需求。为满足市场需求,电池厂商生产电池日益增多,现有技术一般采用的是人工方式搬运。采用人工搬运方式,用工成本较高,效率提升空间小,不利于产线设备的自动化升级,而且人工操作易出现错误,不可控因素较多,从而影响生产效率以及良品率。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用于电池模组中隔板上料机构,其能有效降低企业的用工成本,提高电池模组的生产效率以及电池产线设备的自动化水平。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用于电池模组中隔板上料机构,包括工作台、料框组件、阻挡导向组件和推动组件,所述工作台由固定板、支撑架和地脚组成,支撑架用于连接固定板和地脚,所述地脚坐落在地面上,用于固定设备并调平固定板;所述阻挡导向组件安装在固定板上面,料框组件设置在阻挡导向组件上,所述推动组件设置在固定板下面,推动组件通过上、下、前、后循环往复的运动来实现中隔板的连续上料。

作为优选,所述料框组件包括下左挡板、导向杆、中隔板、两块上挡板、下右挡板,所述导向杆于连接下左挡板、下右挡板以及两块上挡板并形成一个可放置中隔板的框形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下左挡板和下右挡板分别为结构相同的U型件,其由第一凸缘部、第二凸缘部以及挡板主体组成,第一凸缘部和第二凸缘部分别设置在挡板主体的两端,且第一凸缘部和第二凸缘部的厚度不同,厚度不同使得中隔板只能向前单向出料。

作为优选,所述阻挡导向组件包括两个导向块和一个挡块,两个所述导向块和一个挡块组成了一个一端开口的U型结构,位于两个导向块的内侧分别设置有一个垫条。所述垫条位于挡块一侧的地方分别设置有一个定位槽。导向块限制中隔板在移动过程中左右方向的自由度,定位槽用于控制中隔板的停止位置。

作为优选,所述推动组件包括中隔板推板、顶升气缸、移动底板、缓冲器、直线导轨组件、浮动接头组件、缓冲组件、气缸固定板和送料气缸,所述直线导轨组件、缓冲组件和气缸固定板固定在固定板下面,移动底板固定在直线导轨组件的滑块上并沿直线导轨方向运动;

所述顶升气缸、缓冲器、浮动接头组件均安装在移动底板上,顶升气缸可在行程内带动中隔板推板做上、下运动;所述送料气缸固定在气缸固定板上,带动移动底板做前、后运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自动上料机构,取代了人工方式,有效降低了企业的用工成本;提高了客户产线的自动化水平,同时生产效率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而且其性能稳定,避免了人工工作的不确定性,有效提高了产品的良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料框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下左挡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阻挡导向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垫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推动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1.工作台,11.固定板,12.支撑架,13.地脚,2.料框组件,21.下做挡板,22.导向杆,23.中隔板,24.上挡板,25.右下挡板,3.阻挡导向组件,31.导向块,32.垫条,33.挡块,4.推动组件,41.中隔板推板,42.顶升气缸,43.移动底板,44.缓冲器,45.直线导轨组件,46.浮动接头组件,47.缓冲组件,48.气缸固定板,49.送料气缸,5.第一凸缘部,6.第二凸缘部,7.挡板主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用于电池模组中隔板上料机构,包括工作台1、料框组件2、阻挡导向组件3和推动组件4,所述工作台1由固定板11、支撑架12和地脚13组成,支撑架12用于连接固定板11和地脚13,所述地脚13坐落在地面上,用于固定设备并调平固定板11;所述阻挡导向组件3安装在固定板11上面,料框组件2设置在阻挡导向组件3上,所述推动组件4设置在固定板11下面,推动组件4通过上、下、前、后循环往复的运动来实现中隔板的连续上料。

如图2所示,为料框组件2的结构示意图,该料框组件用于安放中隔板23,其为:由下左挡板21、下右挡板25、两个上挡板24以及导向杆22组成的框体。而且下左挡板21和下右挡板25中的两个凸缘部的厚度不同,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仅以左下挡板21为例,其第一凸缘部5和第二凸缘部6的厚度不同,其厚度不同的目的是为了在上下料过程中,中隔板只能沿设定好的路线方向单向运动。

如图4所示,为阻挡导向组件3的结构示意图,本专利的阻挡导向结构主要是用于给中隔板23最终定位用的,防止中隔板23跑偏。其由两个导向块31和挡块33组成的U型结构,料框组件2就设置在U型结构的开口端,其另一端的定位槽321用于固定中隔板23,在本结构件中导向块31用于限定中隔板23的左右方向的自由度,挡块33和垫条32用于限定中隔板23的最终位置。如图4所示为垫条的结构示意图,所述垫条的一端,及靠近挡块的一端上设置有位置低于垫条32本体高度的定位槽321,中隔板23最终定位在该定位槽321内。

如图6所示,即为本专利的推动组件4的结构示意图,在该结构中送料气缸49与移动底板43连接,并带动移动底板43做前、后运动,顶升气缸42与中隔板推板41连接,用于带动中隔板推板41做上、下运动,顶升气缸42固定在移动底板上43,移动底板43前后运动时带动中隔板推板41移动从而带动中隔板23运动,从而实现中隔板的上料。

其工作过程为:向料框组件2内放入中隔板23至合适的位置,当中隔板23需要上料时,顶升气缸42上升至上端。送料气缸49由后端缩回至前端,此时与顶升气缸42连接的中隔板推板41带动中隔板23至前短垫条32的定位槽321内后到位停止,完成上料。然后,顶升气缸42下降至下端,送料气缸49由物料前端伸出至后端,顶升气缸42再上升至上端,实现中隔板23的上、下、前、后循环往复的上料动作。

本实用新型的自动上料机构,取代了人工方式,有效降低了企业的用工成本;提高了客户产线的自动化水平,同时生产效率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而且其性能稳定,避免了人工工作的不确定性,有效提高了产品的良率。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