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门贴膜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18147阅读:220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门业贴膜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木门贴膜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尤其是农村的发展呈现快速、繁荣的景象,从而带动了农村房屋建筑业的高速发展。目前,我国农村房屋建筑面积不断扩大,使得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然而,大部分农村地区的房屋仍以传统风格建筑为主,房屋的门多采用木门,但没有任何防护措施,久而久之使得木门因风吹、日晒、雨淋而导致变形损坏,这不仅影响了的房屋美观,而且造成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多数用户会在买来的门上进行贴膜,使得木门不仅美观,而且起到了很好的防护作用。但是在贴膜的过程,由于贴膜的技巧问题,使得所贴的膜与木门之间有气泡,而且不平整,从而影响木门的整体美观和膜的保护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防止膜与木门之间产生气泡的木门贴膜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基础方案为木门贴膜装置,该装置包括风箱和吸风道,所述风箱内安装有吸风器,所述吸风道与风箱接通;风箱的顶面固定设有料辊架,所述料辊架上分别转动安装有膜辊和底纸辊,所述底纸辊的辊轴连接有电机;吸风道顶部两边分别设有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之间连接有底纸分离板。

基础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本方案通过将膜辊上的膜引出,然后在底纸分离板处将膜与底纸分离,被分离的底纸将从吸风道与底纸分离板之间的空隙绕回到底纸辊上,使用时,启动底纸辊上的电机和风箱内的吸风器,通过底纸辊的旋转从而带动底纸上膜的不断输出补给,并在底纸分离板处实现膜与底纸的分离;吸风器使吸风道从其进风口处向内抽风,使得膜在底纸分离板处粘贴在木门上时,膜与木门之间具有一定的负压作用,从而将膜吸在木板上实现粘贴。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膜与木门在即将粘贴处进行不断抽风,从而避免了贴膜后膜与木板之间有气泡产生。所安装的底纸分离板不仅实现了膜与底纸之间的分离作用,而且在膜的牵引过程中起到导向作用。

对基础方案进行优化得到优化方案1,底纸分离板向远离膜辊的方向向下倾斜,底纸分离板沿倾斜方向伸长至与吸风道的进风口上沿平齐。通过这样的设置从而使膜与底纸分离处的位置和吸风道之间的距离变长,从而防止膜在与木门粘贴时出现膜被吸到吸风道的进风口上而封闭进风口。

对基础方案和优化方案1分别进行优化得到优化方案2,底纸分离板的低端上方设有切膜刀,所述切膜刀包括刀架和锯齿,所述刀架固定安装在底纸分离板上,所述锯齿竖直安装在刀架顶部。通过这样的设置主要在于可以在木门贴膜完成后,通过锯齿对膜进行切断作用,在进行切断时,通过将整个装置绕底纸分离板低端逆时针旋转,使得膜被锯齿锯穿,从而实现膜的切断。

对优化方案2进行优化得到优化方案3,料辊架上固定安装有把手。在使用该装置时方便贴膜人员操作。

对优化方案3进行优化得到优化方案4,所述吸风道的进风口呈扁平状。通过这样可以使得吸风道的进风口处产生的负压效果更强,作用面积更小,从而对膜与木门粘贴时的吸气效果更好。

对优化方案4进行优化得到优化方案5,所述膜辊的辊轴上安装有第一齿轮,所述底纸辊的辊轴上安装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之间的传动比为1。通过这样的传动方式,可以使得膜辊和底纸辊之间实现等速的同步传动,从而有效的防止了底纸辊旋转时对膜的拉扯作用,避免膜因此而变形损坏。

附图说明

图1是实用新型木门贴膜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标号说明:风箱1、底纸分离板2、切膜刀3、膜辊4、底纸辊5、把手6、吸风道7、膜8、底纸9。

如图1所示的木门贴膜装置,包括风箱1和扁平的吸风道7,风箱1内安装有吸风器,吸风道7连接在风箱1的左侧。风箱1顶部焊接固定有料辊架,料辊架上分别转动安装有膜辊4和底纸辊5和把手6,底纸辊5位于膜辊4的下方,底纸辊5由电机带动旋转,底纸辊5上安装有第二齿轮,膜辊4上安装有第一齿轮,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相互啮合,并且之间的传送比为1:1。吸风道7顶部的前后两侧分别焊接固定有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之间焊接有底纸分离板2,底纸分离板2向左侧倾斜安装,并且底纸分离板2的低端伸长至与吸风道7的进风口上沿平齐。底纸分离板2的低端上焊接固定有切膜刀3的刀架,刀架上竖直设有一排锯齿。另外,膜辊4上的膜8从底纸分离板2上端绕到吸风道7的进风口上方,并在此处实现膜8与底纸9的分离,然后底纸9从底纸分离板2下方绕到底纸辊5上。

使用时,启动底纸辊5上的电机和风箱1内的吸风器,通过底纸辊5的旋转从而带动底纸9上膜8的不断输送补给,并在底纸分离板2处实现膜8与底纸9的分离;吸风器使吸风道7从其进风口处向内抽风,使得膜8在底纸分离板2处粘贴在木门上时,膜8与木门之间具有一定的负压作用,从而将膜8吸在木板上实现粘贴。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或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