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电梯系统的框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67987发布日期:2018-07-31 23:03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电梯系统用于在建筑的不同楼层之间输送乘客。为此,轿厢在电梯井内在楼层之间移动。为此,轿厢通常由线缆连接到对重,其中,线缆经由受驱动的传动盘来运转。然而,替代的电梯系统不再使用对重并且由集成在导轨和轿厢中的线性电机驱动。例如,ep1507329中公开了这样的设置有线性电机的电梯系统。由于这些电梯系统中没有使用对重,因此轿厢的重量不能由对重来补偿。因此,尽可能地减小轿厢的重量是有利的。然而,轿厢必须足够稳定,以便能够承受驱动力和制动力。而且,线性电机的使用导致驱动力的作用点不像常规线缆引导的电梯系统中那样位于轿厢的顶板上,而是位于直线驱动在其中延伸的轿厢侧向区域中。因此,已知的用于线缆引导的电梯系统的轿厢构造不能在此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于使用直线驱动的轿厢构造。

该目的通过包括能够在电梯井中移动的轿厢的电梯系统来实现,其中,该轿厢包括框架和舱体,并且其中,电梯系统包括第一线性电机,第一线性电机具有第一初级部分和第一次级部分。而且,第一导轨布置在电梯井中,第一线性电机的第一初级部分布置在第一导轨上。该框架包括第一驱动梁,第一次级部分布置在第一驱动梁上。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线性电机的第一次级部分至少部分地围绕第一线性电机的第一初级部分。而且,该框架包括用于支撑舱体的第一下部梁,并且该框架包括将第一下部梁连接到第一驱动梁的第一连接段。

这种构造具有如下优点,即驱动力以在整个驱动梁上均匀分布的方式引入到轿厢中并经由第一连接段和第一下部梁转移到舱体。而且,这种模块化构造具有如下结果,即不同的轿厢可以由相同的基础部件来生产。例如,可以将下部梁的长度切割为根据期望的舱体宽度的长度。一方面,驱动梁的长度可以适应期望的舱体高度,而另一方面,例如当要针对更大的载荷来设计轿厢时,还可以使用更长的驱动梁以便获得更大的驱动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需要的话,驱动梁将会比舱体高度更长。

由于可以将相同的基础部件用于不同的轿厢,因此模块化构造允许特别高效的生产工艺。因此显著减少了储存。例如,只需要储存具有特殊横截面的空心型材,以便提供不同长度的下部梁和上部梁以用于不同的舱体宽度(参见下文)。

在本发明的发展变体中,第二导轨布置在电梯井中。电梯系统于是包括第二线性电机,第二线性电机具有第二初级部分和第二次级部分,其中,第二线性电机的第二初级部分布置在第二导轨上。在这种情况下,该框架包括第二驱动梁和第二连接段,第二次级部分布置在第二驱动梁上,第二连接段将第一下部梁连接到第二驱动梁。这具有如下技术优点,即轿厢仅包括两个驱动梁,驱动力借此传递到轿厢。因此,可以将作用力设计为尤其是对称的,使得作用扭矩减小和/或尤其是彼此相互抵消。

为了简化根据本发明的轿厢的生产期间的储存,第一驱动梁和第二驱动梁有利地具有相同的构造。

在本发明的一个变体中,该框架包括用于稳定框架的第一上部梁。该框架于是还包括第三连接段和第四连接段,第三连接段将第一上部梁连接到第一驱动梁,第四连接段将第一上部梁连接到第二驱动梁。这因此导致在这种情况下由两个驱动梁形成的封闭框架,上部梁和下部梁在侧部上,而四个连接段在转角上。这样的配置相对于任意类型的扭矩尤其稳定。

特别地,在这种情况下,第一连接段、第二连接段、第三连接段和第四连接段具有彼此相同的构造。由于只需要库存一种类型的连接元件,这甚至更进一步地简化了储存。

连接段尤其被设计为一体式部件,即,在一个工件中。这相对于由单个部件组成的连接段显著增加了稳定性。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同时实现特别轻量且稳定的连接段。

在本发明的发展中,以下列表中的一个或更多个、尤其是全部的部件至少部分地由纤维增强塑料来生产:第一驱动梁、第二驱动梁、第一上部梁、第一下部梁、第一连接段、第二连接段、第三连接段、第四连接段。这意味着第一驱动梁、第二驱动梁、第一上部梁、第一下部梁、第一连接段、第二连接段、第三连接段和/或第四连接段至少部分地由纤维增强塑料来生产。

如果该框架如下所述还包括其他的上部梁或下部梁,则这些梁优选也至少部分地由纤维增强塑料来生产。

纤维增强塑料可以为碳纤维塑料(cfp)、玻璃纤维塑料(gfp)或芳纶纤维塑料(afp)。包括天然纤维的纤维增强塑料也是可能的。塑料材料通常为聚氨酯、环氧树脂、聚酯、乙烯基酯或杂化树脂。塑料可以另外混合有添加剂,比如阻燃剂(例如基于氢氧化铝、水合氧化铝或磷的)、用于提高传导性的碳纳米管、用于硬化或活性稀释剂的核壳粒子。该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即该框架尤其轻量并且同时足够稳定,甚至可以在极端情况下(例如紧急制动)支撑电梯舱体的负载。

在本发明的发展实施例中,该框架包括第二下部梁。而且,第一连接段具有叉形的设计并包括叉基部和两个叉端部。在这种情况下,叉基部连接到第一驱动梁,并且两个叉端部分别连接到第一下部梁和第二下部梁。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通过将负载均匀分布到两个下部梁来实现对舱体的有效支撑。而且,由于使用相同的第一连接段来将第一下部梁连接到第一驱动梁以及将第二下部梁连接到第一驱动梁,因此生产步骤的数量仍然可以保持较少。

在本发明的发展实施例中,该框架包括第二上部梁。而且,第三连接段具有叉形的设计并包括叉基部和两个叉端部。在这种情况下,叉基部连接到第一驱动梁,并且两个叉端部分别连接到第一上部梁和第二上部梁。通过这种方式,甚至可以进一步实现提高的稳定性。而且,由于使用相同的第三连接段来将第一上部梁连接到第一驱动梁以及将第二上部梁连接到第一驱动梁,因此生产步骤的数量仍然可以保持较少。

自然地,本实施例可以通过设置在连接段上的不止两个叉端部而扩展为不止两个上部梁和下部梁。

自然地,上部梁的数量不必与下部梁的数量相同。

在本发明的变体中,第一驱动梁的横截面包括具有锥形外轮廓的紧固部分。同时,第一连接段在到第一驱动梁的第一连接区域中的横截面包括凹部,该凹部具有相应的内轮廓以便适配地容纳第一驱动梁的紧固部分。第一驱动梁和第一连接段因此可以彼此插入,其中,产生垂直于插入方向的适配连接。在这种情况下,插入方向对应于第一驱动梁的主长度方向。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现尤其高效的生产工艺。而且,第一驱动梁和第一连接段在大的表面上彼此抵靠,借此使力传递分布在大的接触表面上。这确保了在连接区域中不会发生暂时的材料过载。为了在插入方向上使第一连接段相对于驱动梁固定,还在第一连接段的第一连接区域中布置将第一连接段固定到驱动梁的紧固装置。因此,在生产工艺期间,第一驱动梁和第一连接段仅仅需要彼此插入并借助于连接装置来固定,使得插入方向上的相对移动也被防止。连接装置尤其可以为螺栓连接,其通过适配连接来防止相对移动。

在本发明的发展中,第一下部梁在其整个长度上具有矩形的横截面。在本申请的意义之内,“矩形”也被理解为这样的形状,其中其相对边基本彼此平行,但其角并非尖锐的而是圆形的。第一连接段在到第一下部梁的第二连接区域中的横截面因此包括u形凹部,该u形凹部具有相应的内轮廓以便容纳第一下部梁。因此,第一下部梁可以通过插入第二连接区域中的u形凹部中而以简单的方式安装。可以通过任意紧固装置来进行固定,比如螺栓连接。

在本发明的发展中,第一驱动梁包括u形容纳器,第一次级部分布置在u形容纳器中。这种情况下,u形容纳器在第一驱动梁的整个长度上延伸。第一次级部分尤其包括具有相邻的第一永磁体的第一锚定板和具有相邻的第二永磁体的第二锚定板。在这种情况下,第一锚定板沿着u形容纳器的第一臂延伸,并且第二锚定板沿着u形容纳器的第二臂延伸。这种构造导致沿着第一驱动梁的细长间隙,第一驱动梁被锚定板及相邻的永磁体限定在两侧上。因此,第一线性电机的布置在第一导轨上的第一初级部分延伸到该间隙内侧,使得第一线性电机的第一次级部分至少部分地围绕第一线性电机的第一初级部分。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锚定板包括至少一个连接装置,其作用在第一驱动梁上以便适配地固定第一锚定板以抵抗其在第二锚定板方向上的移动。相应地,第二锚定板也包括至少一个连接装置,其作用在第一驱动梁上以便适配地固定第二锚定板以抵抗其在第一锚定板方向上的移动。通过这种方式,防止了两个锚定板以及相邻的永磁体由于磁力朝向彼此移动并离开其期望位置。连接装置可以例如为锚定板的一个或更多个钩形部分,其接合在第一驱动梁之后。由于仅需要将锚定板及相邻的永磁体插入直到钩形部分接合在驱动梁之后并因此适配地固定锚定板以抵抗磁力,因此这简化了驱动梁的安装。

另外,杆支架可以布置在u形容纳器的内部,所述杆支架对抗磁力以使第一锚定板及第一永磁体与第二锚定板及第二永磁体保持分开。杆支架可以设计为分离的部件或者甚至为第一驱动梁的一体化部件。

在以上实施例中,为了简明的目的,在许多情况下,仅详细描述了第一驱动梁连同其相邻的部件以及第一连接段。因此,应当再次提及,驱动梁和连接段尤其具有彼此相同的构造,使得以上实施例还涉及其他的连接段和第二驱动梁以及彼此之间的连接。类似地,下部梁优选具有彼此相同的构造,并且还具有与上部梁相同的构造。

而且,第一线性电机的第一次级部分和第二线性电机的第二次级部分尤其具有彼此相同的构造,并且以相同的方式布置在其各自的驱动梁上。提及第一线性电机的第一次级部分的所有实施例还相应地适于第二线性电机的第二次级部分。

提及下部梁到连接段的连接的所有实施例还相应地适于上部梁到连接段的连接,反之亦然。

附图说明

参照附图更加详细地描述本发明,其中,

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电梯系统的侧视图;

图2示出具有连接段的驱动梁的三维视图;

图3a示出连接段的第一侧视图;

图3b示出连接段的第二侧视图;

图4示出在第一连接区域中通过第一驱动梁和第一连接段的截面。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电梯系统11,电梯系统11包括能够在电梯井13中移动的轿厢15。在这种情况下,轿厢15包括框架17和舱体19。第一导轨21和第二导轨23位于电梯井13的相对侧上。轿厢15能够在电梯井13中沿着两个导轨21和23移动。在这种情况下,经由滚子16对轿厢15进行引导,滚子16连接到框架并在导轨21和23上滚动。轿厢15借助于两个线性电机25和31来驱动。第一线性电机25包括布置在第一导轨21上的第一初级部分27和布置在框架17上的第一次级部分29。相应地,第二线性电机31包括布置在第二导轨23上的第二初级部分33和布置在框架17上的第二次级部分35。

框架17自身具有模块化构造并且包括第一驱动梁37和第二驱动梁39,第一次级部分29布置在第一驱动梁37上,第二次级部分35布置在第二驱动梁39上。为了支撑舱体19,框架17包括第一下部梁41。而且,框架17包括第一连接段43,第一连接段43将第一下部梁41连接到第一驱动梁37。在这种情况下,第一连接段43被放置到驱动梁37上并且借助于紧固装置45来固定。参照图4来详细说明这种紧固。第一下部梁41基本垂直于第一驱动梁37延伸。与第一连接段43相对,第二连接段47布置在下部梁41上,该第二连接段将第一下部梁41连接到第二驱动梁39。在这种情况下,第二连接段43被放置到第二驱动梁39上并且借助于紧固装置45来固定。

在舱体19之上,框架17包括用于稳定框架17的第一上部梁49。第一上部梁49借助于第三连接段51连接到第一驱动梁37。类似地,第一上部梁49借助于第四连接段53连接到第二驱动梁39。在这种情况下,第三连接段51和第四连接段53相应地放置到第一驱动梁37和/或第二驱动梁39上并借助于紧固装置45来固定。

四个连接段43、47、51和53分别设计为具有相同的构造。类似地,两个驱动梁37和39以及下部梁41和上部梁49具有彼此相同的构造。这种由仅仅几个不同部件组成的模块化构造具有如下优点,即框架17的尺寸可以通过简单的方式来适于相应电梯系统的要求。例如,第一下部梁41和第一上部梁49设计为具有基本为矩形的横截面的简单空心型材。为了生产框架17,于是将这些空心型材以标准尺寸储存并切割为根据所需框架17的宽度的长度。类似地,还可以将驱动梁37和39以标准尺寸储存,然后在生产框架17期间相应地切割为根据高度的规格的长度。在布置在框架的转角处的连接段43、47、51和53中,在生产期间仅需要根据所需框架17的尺寸储存一种变体。无论所需框架17的尺寸如何,都可以使用相同的连接段。

在所示的优选变体中,第一驱动梁37、第二驱动梁39、第一下部梁41、第一上部梁49和所有的四个连接段43、47、51和53都至少部分地由纤维增强塑料来生产。在这种情况下,其可以为碳纤维塑料(cfp)、玻璃纤维塑料(gfp)或芳纶纤维塑料(afp)。包括天然纤维的纤维增强塑料也是可能的。塑料材料通常为聚氨酯、环氧树脂、聚酯、乙烯基酯或杂化树脂。塑料可以另外混合有添加剂,比如阻燃剂(例如基于氢氧化铝、水合氧化铝或磷的)、用于提高传导性的碳纳米管、用于硬化或活性稀释剂的核壳粒子。该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即该框架尤其轻量并且同时足够稳定,甚至可以在极端情况下(例如紧急制动)支撑舱体的负载。

图2示出具有第一连接段43和第三连接段51的第一驱动梁37的三维视图。连接段43和51二者都具有叉形的设计,并且具有叉基部55和两个叉端部57。第一连接段的叉基部55放置到驱动梁37上。第一连接段的两个叉端部57连接到第一下部梁41和第二下部梁59。为此,第一连接段43的两个叉端部57在第二连接区域69中分别具有u形凹部71。第一下部梁41和第二下部梁59分别容纳在u形凹部71中。两个下部梁41和59在其整个长度上具有矩形的横截面,u形横截面71的内轮廓适于该矩形横截面。第三连接段51具有类似的设计,使得第三连接段51的叉基部55连接到驱动梁37,并且第三连接段51的两个叉端部57在第二连接区域69中分别具有u形凹部71,u形凹部71具有相应的内轮廓以便容纳第一上部梁和第二上部梁。为了提高清晰性,两个上部梁未示出。然而,上部梁的整个设计与所示的下部梁41和59相同。具有两个上部梁和两个下部梁的变体为整个框架提供增加的稳定性。自然地,该设计可以通过设置在连接段上的不止两个叉端部而扩展为不止两个上部梁和下部梁。自然地,上部梁的数量不必与下部梁的数量相同。由于下部梁的数量对应于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的叉端部的数量,在这种情况下,连接到下部梁的第一连接段43和第二连接段47将具有彼此相同的构造。因此,相应地,第三连接段51和第四连接段53具有彼此相同的构造,其叉端部的数量对应于上部梁的数量。

图3a示出具有两个叉端部57的第一连接段43的第一侧视图。这种情况下的视图是在第一驱动梁37的主长度方向上。从图3a的视图中清楚的是,驱动梁37插入第一连接段43中。下文中参照图4来描述这种紧固的准确方法。

图3b示出具有所连接的第一驱动梁37的第一连接段43的第二侧视图。从该视图中清楚的是,第一连接段43在第一连接区域61中连接到第一驱动梁37。图4中所示的指示横截面的位置的切割线由63来表示。

图4示出在第一连接区域61中通过第一驱动梁37和第一连接段43的截面。第一驱动梁37的横截面包括具有锥形外轮廓的紧固部分65。相应地,所示的第一连接段43在到第一驱动梁37的第一连接区域中的横截面包括凹部67,凹部67具有相应的内轮廓以便适配地容纳第一驱动梁37的紧固部分65。通过这种几何设计,第一驱动梁37和第一连接段43可以彼此插入,其中,产生垂直于插入方向的适配连接。在图4中,插入方向垂直于附图平面延伸。另外,为了在插入方向上将第一连接段43固定到第一驱动梁37,紧固装置45布置在第一连接段43的连接区域61中。由于第一驱动梁37和第一连接段43至少部分地由纤维增强塑料生产,紧固装置45优选地设计为具有插入式螺纹板的螺栓连接形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确保将力引入到大的表面区域上。

在与第一连接段43相对的侧部上,第一驱动梁37包括u形容纳器73,第一次级部分29布置在u形容纳器73中。第一次级部分29包括具有相邻的第一永磁体77的第一锚定板75和具有相邻的第二永磁体81的第二锚定板79。第一线性电机25的第一初级部分91布置在第一永磁体77与第二永磁体81之间。第一线性电机25的第一次级部分29因此至少部分地围绕第一线性电机25的第一初级部分91。第一锚定板75沿着u形容纳器73的第一臂83延伸。第二锚定板79沿着u形容纳器73的第二臂85延伸。第一锚定板75包括连接装置87,连接装置87作用在第一驱动梁37上以便适配地固定第一锚定板75以抵抗其在第二锚定板79方向上的移动。相应地,第二锚定板79包括连接装置87,连接装置87作用在第一驱动梁37上以便适配地固定第二锚定板79以抵抗其在第一锚定板75方向上的移动。在当前情况下,连接装置87设计为钩形部分,钩形部分接合在驱动梁之后并因此阻止在相应的另一锚定板方向上的移动。杆支架89布置在u形容纳器73的内部,所述杆支架对抗磁力以使第一锚定板75及第一永磁体与第二锚定板79及第二永磁体81保持分开。杆支架89可以设计为如图所示的分离的部件,或者甚至设计为第一驱动梁37的一体的部件。

在之前的实施例中,为了简明的目的,在许多情况下,仅仅详细描述了第一驱动梁及其相邻部件和第二连接段。因此,应当再次提及,驱动梁和连接段尤其具有彼此相同的构造,使得以上实施例也涉及其他的连接段和第二驱动梁以及彼此之间的连接。类似地,下部梁优选具有彼此相同的构造,并且还具有与上部梁相同的构造

而且,第一线性电机的第一次级部分和第二线性电机的次级部分尤其具有彼此相同的构造,并且同样地布置在其各自的驱动梁上。提及第一线性电机的第一次级部分的所有实施例还相应地适于第二线性电机的第二次级部分。

提及下部梁到连接段的连接的所有实施例相应地适于上部梁到连接段的连接,反之亦然。

附图标记列表

电梯系统11

电梯井13

轿厢15

滚子16

框架17

舱体19

第一导轨21

第二导轨23

第一线性电机25

第一初级部分27

第一次级部分29

第二线性电机31

第二初级部分33

第二次级部分35

第一驱动梁37

第二驱动梁39

第一下部梁41

第一连接段43

紧固装置45

第二连接段47

第一上部梁49

第三连接段51

第四连接段53

叉基部55

叉端部57

第二下部梁59

第一连接区域61

切割线63

紧固部分65

凹部67

第二连接区域69

凹部(u形)71

容纳器73

第一锚定板75

第一永磁体77

第二锚定板79

第二永磁体81

第一臂83

第二臂85

连接装置87

杆支架89

第一初级部分91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