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70035发布日期:2018-07-31 23:25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电梯技术,特别涉及一种电梯装置。



背景技术:

电梯系统中,轿厢与配重布置于升降通道之中,分别由轿厢导轨和配重导轨进行导向,由卷挂在驱动主机上的牵引绳悬挂,通过驱动主机的驱动力在升降通道内相互向相反方向沿垂直方向移动。

采用滚轮导靴可以提高运行电梯的乘坐舒适性。近年来,为了提高电梯乘坐的舒适性,采用滚轮导靴的电梯越来越多。可是,对于配置了滚轮导靴的电梯,轿厢处于平层开门状态,乘客进出时,轿厢会出现上下振动的情况。其主要原因为,乘客进出轿厢造成对轿厢施加的载荷变化,导致悬挂轿厢的牵引绳弹性地伸缩。一般而言,在电梯提升高度大,即牵引绳悬挂长度越大,且轿厢处于较低楼层时,所述的上下振动情况会更加明显。

如果轿厢上下振动,在轿厢中的乘客会因为轿厢摇晃不平稳而感到害怕,从而降低乘坐舒适感。另外,在轿厢平层静止状态下,乘客进出造成的偏载会逐渐导致滚轮导靴的滚轮产生永久变形,从而影响电梯乘坐的舒适性。

为了消除所述轿厢上下振动带来的不安全感,目前已有一些解决方案。

已经公开的一项专利中(公告号cn103261074b,公告日2015年9月9日),公开了一种用于在电梯系统中使用的示例性装置。包括至少一个摩擦构件,其可选择性地移入阻尼位置,在阻尼位置中,摩擦构件可用于阻尼与该装置相关联的电梯轿厢的移动。螺线管促动器具有定位成适合竖直移动的电枢。电枢在螺线管被激励时向上移动,以将摩擦构件移入阻尼位置。在螺线管未被激励时,电枢质量在向下的竖直方向上推动电枢,从而造成摩擦构件移出阻尼位置。

其原理是在滚轮导靴之外,加装一组摩擦减振装置,在轿厢平层开门,乘客进出轿厢期间,通过将该摩擦部件用电磁促动器的动力推压在轿厢用的导轨上而通过该摩擦力抑制轿厢的上下振动。

其主要问题是:需要在滚轮导靴之外,另外设置摩擦减振装置,包括用于驱动摩擦部件的电磁促动器和控制装置等,结构上很复杂,成本上明显上升;其次,加装的摩擦减振装置,普遍做法是和滚轮导靴在垂直方向上上下安装,需要在电梯结构上为摩擦减振装置检讨出安装及操作空间,还会增加对电梯升降通道顶层高度的要求;另外,由于摩擦减振装置和滚轮导靴并非一体式结构,需要分别安装,则分别涉及定位和调整等,安装、调试上难度加大。

已经公开的另一项专利中(公告号cn102730505b,公告日2015年3月11日),公开了一种电梯,具备用于抑制伴随着轿厢的轻量化的上下振动的衰减机构。具备:在设于建筑物的井道内进行升降的轿厢;可自由开闭地设置于轿厢的轿门;以及设于轿门的第一摩擦件;设于建筑物侧的第二摩擦件,第一摩擦件与第二摩擦件分别设在相对的位置,在轿门完全打开时,第一摩擦件和第二摩擦件被能够滑动地压接。

该电梯中设置了一个凸轮机构,在轿厢上具有转动中心,具备多个长形部。凸轮所具备的长形部中的、被配置在轿门的门开闭轨迹上的第一长形部;所具备的长形部中的、在端部具有第一摩擦件的第二长形部;以及第二摩擦件,设置于所述建筑物侧。通过所述轿门的开门而所述第一长形部被向开门方向推压,由此所述第一长形部与所述凸轮一起在水平面内转动,伴随着所述凸轮的转动而所述第二长形部在水平面内转动,从而设于所述第二长形部的端部的第一摩擦件与所述第二摩擦件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压接。进一步,所述第二摩擦件不是设置在导轨上而是直接设置在层站进出口的门套上。

这样的解决方案虽然结构比较简单,在滚轮导靴之外增配的减振装置,不涉及复杂的电磁促动器和控制装置,但存在较多问题,例如:

1.该凸轮机构设置在轿厢上,对应的第二摩擦件设置在层站进出口的门套上。首先,凸轮机构仅可设置在轿厢上,位置不够灵活;其次,凸轮机构转动到位后对层站进出口的门套产生摩擦力,而门套结构较薄弱,刚性较差,难以保证产生稳定、持续的摩擦力。

2.通过轿门的开门,向开门方向推压凸轮机构,使其在水平面内转动,在轿门完全打开时,第一摩擦件和第二摩擦件能够滑动地压接。由于该凸轮机构为开门时推压其设置在轿门的门开闭轨迹上的第一长形部,则凸轮机构的位置只能设置在开门区域之外,即门装置完全打开时,在层站侧和轿厢内都不能直接观察到该凸轮机构,当然也就很难接触和操作,使得安装维修非常不方便。

3.在轿门完全打开时,第一摩擦件和第二摩擦件才能够滑动地压接,产生抑制轿厢上下振动的摩擦力。如果在门打开或关闭的过程中,有人员进出(实际经验表明,这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其产生的轿厢上下振动是该减振装置无法克服的。

4.该凸轮机构的结构难以调整,由于是轿门开门时推压其到位,凸轮机构对轿门开门产生阻力。如果凸轮机构设计或安装位置不准,可能影响开门到位,并对门装置开门产生较大阻力。更严重的是,可能造成门电机甚至整个门装置的损坏。

5.该凸轮机构的结构难以调整,适应性比较差,无法方便的应对不同地坎间隙,即轿门地坎与层门地坎间距不同的项目。

6.在轿门关闭时,该凸轮机构采用弹簧等方式进行复位,若弹簧老化或失效则可能产生凸轮机构复位不到位,使得轿厢运行时和井道内部件有碰撞风险。

7.该凸轮机构,在复位后,即处于存放位置时,在轿厢升降运行的方向上看,其主要部分仍位于轿厢范围之外,可能在轿厢运行时对井道内部件产生钩挂风险。

8.该凸轮机构设置在门装置开门方向的两个端部,所以只能设置1个或成对设置共2个,扩展性较差。

9.该凸轮机构的结构仍比较复杂,不够简洁,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梯装置,在轿厢平层开门阶段,乘客进出轿厢时,抑制轿厢的上下振动,提高乘坐舒适性。并且该电梯装置具有可靠性高、通用性强、结构简单、成本低、安装调整方便的特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电梯装置包括:

升降通道;轿厢,在升降通道内升降运行;门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轿厢上的轿门装置以及设置于所述升降通道壁上的层门装置;地坎,设置在所述门装置下部,所述门装置的门板沿地坎上的滑槽运动,所述地坎包括轿门地坎和层门地坎;在所述地坎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减振装置,该减振装置在门装置开门时释放,在所述减振装置自身驱动力作用下到达一工作位置并产生抑制所述轿厢上下振动的摩擦力;在门装置闭合时,门装置驱动所述减振装置到达一存放位置。

优选地,所述减振装置,包括:减振装置本体,所述减振装置本体为一杠杆,在所述杠杆上设有通孔;转动中心,设置于所述地坎上;摩擦端,设置于所述减振装置本体上,所述摩擦端包括用于产生摩擦力的摩擦体;驱动装置,用于在所述门装置开启后驱使所述杠杆绕转动中心转动并到达工作位置;自由端,设置于所述减震装置本体上相对于摩擦端的另一端,所述自由端在所述门装置关门后与门装置相抵接固定所述减振装置本体;所述减振装置本体通过通孔与驱动装置及转动中心套接。

优选地,所述摩擦端与摩擦体固定连接,或所述摩擦体设置在一转动杆上,所述转动杆通过第二转动中心与所述摩擦端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摩擦体为橡胶或聚氨酯。

优选地,所述驱动装置为与所述转动中心同心安装的扭簧、拉索或磁铁。

优选地,所述摩擦端以滑动的方式压接在轿门地坎或层门地坎上。

优选地,所述减振装置本体上设有调节杠杆比装置,用于调节所述转动中心的位置从而调节杠杆比。

优选地,所述调节杠杆比装置为:在减振装置本体上设置至少一个用于套接所述转动中心的圆孔。

优选地,所述调节杠杆比装置为:在减振装置本体上设置用于套接所述转动中心的长腰孔。

优选地,所述减振装置设置于轿门地坎或层门地坎上。

优选地,所述减振装置处于存放位置时,所述减振装置完全位于地坎结构之内。

本发明可以达到的技术效果是:

本发明的电梯装置,在地坎上设置有减振装置,其处于工作位置时,产生摩擦力的一端压接在相对侧的层门地坎或轿门地坎上,产生稳定、持续的摩擦力,抑制轿厢的上下振动,提高乘坐舒适性。减振装置在门装置打开的初始阶段就释放到位,达到工作位置,能有效克服门打开或关闭过程中人员进出产生的轿厢上下振动。

该减振装置可以设置在轿门地坎或层门地坎上,位置灵活。并可根据需要在电梯上单个或成对设置,或呈若干对设置,配置灵活。该减振装置通用性强,其主体杠杆结构的杠杆比可调整,现场调节方便,还可以方便的应对不同地坎间距的项目。该减振装置位于开门区域之内,可在轿厢内或层站侧直接观察和接触,安装、维保、检修非常方便。

该减振装置处于存放位置时,可以全部收纳进地坎结构之内。即在轿厢升降运行的方向上看,处于存放位置的所述减振装置,完全位于地坎范围之内。则在轿厢升降运行时,减振装置不会存在对井道内部件钩挂、碰撞的风险。而且其复位至存放位置是利用门装置关闭动作的驱动力,而电梯本身对门装置关门到位有检测保护功能,可以保证减振装置的复位到位。

并且,本发明的减振装置不涉及复杂的电磁促动器和控制装置,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体积小,可靠性高、通用性强、安装调整方便的特点。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电梯系统示意图;

图2为升降通道平面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减振装置位于存放位置);

图4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减振装置在位置切换过程中);

图5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减振装置位于工作位置);

图6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减振装置位于存放位置);

图7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减振装置在位置切换过程中);

图8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减振装置位于工作位置);

图9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减振装置位于存放位置);

图10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减振装置在位置切换过程中);

图11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减振装置位于工作位置);

图12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升降通道12机房

13轿厢导轨14配重导轨

21轿厢22轿厢侧滑轮

23配重24配重侧滑轮

25驱动主机26导向滑轮

31牵引绳32补偿索

33轿厢侧绳头34配重侧绳头

41轿门装置41a轿门门板

42层门装置42a层门门板

43轿门地坎44层门地坎

51减振装置52减振装置本体

53转动中心54驱动装置

55摩擦体56转动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以及附图做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为电梯系统示意图,本图所示为目前最为普遍的绕绳比2∶1的有机房电梯。电梯系统中,轿厢21与配重23布置于升降通道11之中,分别由轿厢导轨和配重导轨(本图未表示出)进行导向。在轿厢21上设置有轿厢侧滑轮22,在配重23上设置有配重侧滑轮24,牵引绳31绕过轿厢侧滑轮22、驱动主机25、导向滑轮26和配重侧滑轮24,两个端部分别固定在机房12中。牵引绳31通过布置于机房12中的驱动主机25的驱动力,在升降通道11内相互向相反方向沿垂直方向移动。

在轿厢21上设置有轿门装置41,其包括轿门门板41a,在轿门装置41下部设置有轿门地坎43;对应的,在升降通道壁上设置有层门装置42,其包括层门门板42a,在层门装置42下部设置有层门地坎44。层门装置42在轿门装置41的带动下开闭,以上门装置的门板沿地坎上的滑槽运动。

如图2所示,为升降通道平面示意图。轿厢21与配重23布置于升降通道11之中,分别由轿厢导轨13和配重导轨14进行导向。轿厢21上设置有轿门地坎43,升降通道壁上对应设置有层门地坎44,两者之间的距离称为“地坎间距”。在轿门地坎43和层门地坎44所示位置,还有本图未表示出的轿门装置41和层门装置42。门装置完全打开后的净开门空间称为“开门区域”,乘客通过开门区域进出轿厢。

如图3至图5所示,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在轿门地坎43上设置有减振装置51,其具有存放位置和工作位置两种状态。图3所示为减振装置51位于存放位置时;图4所示为减振装置在位置切换过程中;图5所示为减振装置位于工作位置。本实施例中,减振装置51在轿门地坎43上成对设置,在实际使用中还可以根据需要呈单个或若干对设置。

减振装置51包括减振装置本体52,其为一杠杆,在该本体52上设有通孔;所述轿门地坎43上设有转动中心53,所述减振装置本体52通过通孔套接在该转动中心53上。该杠杆机构还具备驱动装置54,驱使减振装置本体52绕转动中心53转动,到达工作位置。驱动装置54的原理可以为弹簧、拉索、磁铁等多种形式,本实施例中驱动装置54为和转动中心53同心安装的扭簧。减振装置本体52用于产生摩擦力的一端,设置有摩擦体55。该摩擦体可以为橡胶或聚氨酯等耐磨,且具有一定摩擦系数的材料,所述减振装置还具有自由端,其设置于所述减震装置本体上相对于摩擦端的另一端,所述自由端在所述门装置关门后与门装置相抵接固定所述减振装置本体。

如图3所示,减振装置51处于存放位置,其被处于闭合状态的轿门门板41a限制在存放位置。减振装置51处于存放位置时,可以全部收纳进轿门地坎43结构之内。即,在轿厢21升降运行的方向上看,处于存放位置的减振装置51,完全位于轿门地坎43范围之内。如图4所示,减振装置51在轿门装置41开门时得到释放,在驱动装置54的驱动力作用下,绕转动中心53转动,向工作位置切换。如图5所示,减振装置51已处于工作位置,其减振装置本体52用于产生摩擦力的一端,即摩擦体55,以滑动的方式压接在层门地坎44上,产生抑制轿厢21上下振动的摩擦力。

在轿门装置41闭合时,减振装置51在轿门门板41a驱动之下回到存放位置,即和图4所示同理,方向相反。减振装置51的复位至存放位置是利用轿门装置41关闭动作的驱动力,而电梯本身对门装置关门到位有检测保护功能,故可以保证减振装置51的复位到位,确保电梯运行时减振装置51处于存放位置。

如图4所示,可知在轿门装置41开门时,只需要轿门门板41a打开很小的一个尺寸,减振装置51就可以到达工作位置,产生抑制轿厢21上下振动的摩擦力,有效防止门开闭过程中乘客进出造成的轿厢上下振动。

如图2和图4所示,减振装置51位于开门区域内,可在轿厢内或层站侧直接观察和接触,安装、维保、检修非常方便。

另外,容易想到的是,可以将减振装置51设置在层门地坎44上,其处于工作位置时,摩擦体55压接在轿门地坎43上,同样可以产生抑制轿厢上下振动的摩擦力。

如图6至图8所示,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减振装置本体52用于产生摩擦力的一端,变化为了带摩擦体55的转动杆56,转动杆56和减振装置本体52之间有第二转动中心,即转动杆56可以相对减振装置本体52转动。除了同第一实施例中提到的特点之外,如图8所示,在减振装置51位于工作位置时,摩擦体55相对于层门地坎44的接触面积加大了,能够更有效的增大摩擦力,提供稳定的摩擦力抑制轿厢21的上下振动。

如图9至图11所示,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减振装置本体52用于产生摩擦力的一端,变化为了外表面附有摩擦体55的圆形转动杆56,圆形转动杆56和减振装置本体52之间有第二转动中心,即转动杆56可以相对减振装置本体52转动。除了同第一实施例中提到的特点之外,在减振装置本体52在驱动装置54作用下绕转动中心53转动,其用于产生摩擦力的一端,以滑动的方式压接到对应的层门地坎44上时。由于减振装置本体52产生摩擦力的一端为圆形结构,且可以绕第二转动中心转动,这样的滑动压接过程将更加顺滑和平稳,有利于减小对于轿厢的冲击力,提高电梯乘坐舒适性。

如图12所示,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减振装置本体52和转动中心53之间位置可调节,即可调整杠杆比。具体的,在减振装置本体52上开有若干圆孔,转动中心53可安装在图示的圆孔a、b、c中的任何一个,则改变了杠杆比。这使得现场调节非常便利,还可以方便的应对不同地坎间距的项目,使得减振装置51的通用性更强。

如图13所示,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在减振装置本体52上开有长腰孔,则转动中心53和减振装置本体52的相对位置可以调节,即可调整杠杆比。这同样使得减振装置51通用性更强,现场调节非常便利,可以方便的应对不同地坎间距的项目。

以上的实施例具有如下的优点:

1.减振装置不涉及复杂的电磁促动器和控制装置,结构简单、成本低、体积小。

2.减振装置可以设置在轿门地坎或层门地坎上,位置灵活。

3.减振装置可以根据需要在电梯上单个或成对设置,或呈若干对设置,配置灵活。

4.减振装置在门装置打开的初始阶段就释放到位,达到工作位置,能有效克服门打开或关闭过程中人员进出产生的轿厢上下振动。

5.减振装置处于工作位置时,产生摩擦力的一端压接在相对侧的层门地坎或轿门地坎上,可以产生稳定、持续的摩擦力,抑制轿厢的上下振动,提高乘坐舒适性。

6.通用性强。其主体杠杆结构的杠杆比可调整,现场调节方便,还可以方便的应对不同地坎间距的项目。

7.减振装置位于开门区域之内,可在轿厢内或层站侧直接观察和接触,安装、维保、检修非常方便。

8.减振装置处于存放位置时,可以全部收纳进地坎结构之内。即在轿厢升降运行的方向上看,处于存放位置的减振装置,完全位于地坎范围之内。则在轿厢升降运行时,减振装置不会存在对井道内部件钩挂、碰撞的风险。

9.减振装置复位至存放位置是利用门装置关闭动作的驱动力,而电梯本身对门装置关门到位有检测保护功能,可以保证减振装置的复位到位。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文讨论的实施方式。以上对具体实施方式的描述旨在于为了描述和说明本发明涉及的技术方案。基于本发明启示的显而易见的变换或替代也应当被认为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上的具体实施方式用来揭示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法,以使得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应用本发明的多种实施方式以及多种替代方式来达到本发明的目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