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巷道式直角转弯装置及转弯方法、生产线与流程

文档序号:12633728阅读:324来源:国知局
一种巷道式直角转弯装置及转弯方法、生产线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流水生产线技术领域,特别是在流水生产线的直角转弯技术,具体地涉及一种巷道式直角转弯装置及转弯方法、生产线。



背景技术:

在现代复杂生产工艺中,需要实现流水作业以提高作业效率、节约生产成本,由于企业的流动性、厂房形状面积的固定性,使得生产线的布局需要适应不同生产厂房,因此生产线的转弯在生产线中非常常见,生产线大多使用传输带、链条、传送辊、轨道等作为传输载体,为了便于实现转弯,特别是在生产线需要实现封闭式循环中,直角转弯使用较多。现有的直角转弯大多采用两套传送系统实现,或存在动力死角,或存在冲击,实现平稳的直角转弯装置并不多见,且结构复杂。特别是在目前电镀生产线中,工件需要钩挂在工装挂架上进行传输并浸入电镀池中及挂在工装挂架上进行烘干,在电镀较重工件时,整个传输系统负荷较重,结构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巷道式直角转弯装置,包括:

第一行走巷道12,所述第一行走巷道包括第一行走内侧轨道16、第一行走外侧轨道15,所述第一行走巷道为所述第一行走内侧轨道16、第一行走外侧轨道15形成的通道;

第二行走巷道22,所述第二行走巷道包括第二行走内侧轨道26、第二行走外侧轨道25,所述第二行走巷道为所述第二行走内侧轨道26、第二行走外侧轨道25形成的通道;

所述第一行走巷道与所述第二行走巷道垂直相交形成第一直角转弯巷道;所述第一行走内侧轨道的末端与所述第二行走内侧轨道的首端相交;

工装挂架5,所述工装挂架可以在所述第一行走巷道或所述第二行走巷道移动;

第一驱动装置11,所述第一驱动装置推动所述工装挂架在所述第一行走巷道移动;

第一纵补充轨道14,所述第一纵补充轨道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行走内侧轨道末端的延长线上,当所述工装挂架在所述第一行走巷道移动时,所述第一纵补充轨道连接到所述第一行走内侧轨道末端作为所述第一行走内侧轨道在所述第二行走巷道内的补充轨道,使得所述工装挂架平稳地到达所述第二行走巷道;当所述工装挂架在所述第二行走巷道移动时,所述第一纵补充轨道撤离所述第二行走巷道使得所述第二行走巷道可以允许所述工装挂架正常通行。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纵补充轨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行走外侧轨道的末端平齐。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包括液压缸111、液压杆112,还包括铰接设置在所述液压杆上的多个活动推杆114、固定设置在所述活动推杆附近的止挡块113。

进一步地,所述活动推杆铰接在所述液压杆上的铰接点115处,所述止挡块设置在所述铰接点后,所述活动推杆绕铰接点旋转一定角度后止于所述止挡块。

进一步地,所述工装挂架包括平板51,所述平板可以在所述第一行走内侧轨道16、所述第一行走外侧轨道15、所述第二行走内侧轨道26、所述第二行走外侧轨道25上移动,所述平板下表面设置有滚珠52,所述平板下表面设置有挂钩53。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横补充轨道13,所述第一横补充轨道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二行走内侧轨道首端的延长线上,当所述工装挂架在所述第二行走巷道移动时,所述第一横补充轨道连接到所述第二行走内侧轨道首端作为所述第二行走内侧轨道在所述第一行走巷道内的补充轨道,使得所述工装挂架平稳地在所述第二行走巷道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横补充轨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行走外侧轨道的首端平齐。

另外,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巷道式直角转弯生产线,包括

如前所述的任一巷道式直角转弯装置,还包括第三行走巷道32,所述第三行走巷道为第三行走内侧轨道36、第三行走外侧轨道35形成的通道;

第四行走巷道42,所述第四行走巷道为第四行走内侧轨道46、第四行走外侧轨道45形成的通道;

所述第二行走巷道与所述第三行走巷道垂直相交形成第二直角转弯巷道;所述第二行走内侧轨道的末端与所述第三行走内侧轨道的首端相交;所述第三行走巷道与所述第四行走巷道垂直相交形成第三直角转弯巷道;所述第三行走内侧轨道的末端与所述第四行走内侧轨道的首端相交;所述第四行走巷道与所述第一行走巷道垂直相交形成第四直角转弯巷道;所述第四行走内侧轨道的末端与所述第一行走内侧轨道的首端相交;

第二驱动装置21、第三驱动装置31、第四驱动装置41;

第二纵补充轨道23、第二横补充轨道24、第三纵补充轨道34、第三横补充轨道33、第四横补充轨道44、第四纵补充轨道43,所述第二横补充轨道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二行走内侧轨道末端的延长线上,所述第二纵补充轨道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三行走内侧轨道首端的延长线上,所述第三纵补充轨道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三行走内侧轨道末端的延长线上,所述第三横补充轨道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四行走内侧轨道首端的延长线上,所述第四横补充轨道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四行走内侧轨道末端的延长线上,所述第四纵补充轨道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行走内侧轨道首端的延长线上。

另外,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巷道式直角转弯装置的转弯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在第一行走巷道与第二行走巷道垂直的转弯生产线中,停止第二行走巷道上工装挂架移动;

b、使用第一纵补充轨道补齐第一行走内侧轨道在转弯处的空缺,使得补齐后的轨道与第一行走外侧轨道末端平齐;

c、第一驱动装置推动工装挂架在第一行走巷道上前进;

d、当工装挂架到达第二行走巷道后,第一驱动装置停止向前推进并退回原位,第一纵补充轨道撤离第一行走内侧轨道的转弯空缺;

e、使用第一横补充轨道补齐第二行走内侧轨道在转弯处的空缺,使得补齐后的轨道与第二行走外侧轨道首端平齐;

f、第二驱动装置推动工装挂架在第二行走巷道上前进。

本发明采用活动补轨的原理对巷道转弯处的轨道进行补缺,特别适用于巷道式直角转弯传送工件,其结构简单,运行平稳可靠,可以承载较大负荷,适应性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巷道式直角转弯生产线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巷道式直角转弯装置的第一驱动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提供的工装挂架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提供的工装挂架结构示意图;

其中,11、第一驱动装置;111、液压缸;112、液压杆;113、止挡块;114、活动推杆;115、铰接点;12、第一行走巷道,13、第一横补充轨道;14、第一纵补充轨道,15、第一行走外侧轨道,16、第一行走内侧轨道,21、第二驱动装置;22、第二行走巷道,23、第二纵补充轨道;24、第二横补充轨道;25、第二行走外侧轨道;26、第二行走内侧轨道;31、第三驱动装置;32、第三行走巷道,33、第三横补充轨道;34、第三纵补充轨道;35、第三行走外侧轨道;36、第三行走内侧轨道;41、第四驱动装置;42、第四行走巷道,43、第四纵补充轨道;44、第四横补充轨道;45、第四行走外侧轨道;46、第四行走内侧轨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设置”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相连、设置,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设置,或一体地连接、设置。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所示,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巷道式直角转弯装置,包括:

第一行走巷道12,所述第一行走巷道包括第一行走内侧轨道16、第一行走外侧轨道15,所述第一行走巷道为所述第一行走内侧轨道16、第一行走外侧轨道15形成的通道;

第二行走巷道22,所述第二行走巷道包括第二行走内侧轨道26、第二行走外侧轨道25,所述第二行走巷道为所述第二行走内侧轨道26、第二行走外侧轨道25形成的通道;

所述第一行走巷道与所述第二行走巷道垂直相交形成第一直角转弯巷道;所述第一行走内侧轨道的末端与所述第二行走内侧轨道的首端相交;

工装挂架5,所述工装挂架安装在所述第一行走巷道或所述第二行走巷道移动;如图3、图4所示,所述工装挂架包括平板51,所述平板可以在所述第一行走内侧轨道16、所述第一行走外侧轨道15、所述第二行走内侧轨道26、所述第二行走外侧轨道25上移动,所述平板下表面设置有滚珠52,所述平板下表面设置有挂钩53,工件钩挂在挂钩53上随着工装挂架移动到需要的工位进行作业;

第一驱动装置11,所述第一驱动装置推动所述工装挂架在所述第一行走巷道移动;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包括液压缸111、液压杆112,还包括铰接设置在所述液压杆上的多个活动推杆114、固定设置在所述活动推杆附近的止挡块113。所述活动推杆铰接在所述液压杆上的铰接点115处,所述止挡块设置在所述铰接点后,所述活动推杆绕铰接点旋转一定角度后止于所述止挡块。

第一纵补充轨道14,所述第一纵补充轨道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行走内侧轨道末端的延长线上,当所述工装挂架在所述第一行走巷道移动时,所述第一纵补充轨道连接到所述第一行走内侧轨道末端作为所述第一行走内侧轨道在所述第二行走巷道内的补充轨道,且所述第一纵补充轨道的外端与所述第一行走外侧轨道的末端平齐,使得所述工装挂架平稳地到达所述第二行走巷道;当所述工装挂架在所述第二行走巷道移动时,所述第一纵补充轨道撤离所述第二行走巷道使得所述第二行走巷道可以允许所述工装挂架正常通行。

还包括第一横补充轨道13,所述第一横补充轨道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二行走内侧轨道首端的延长线上,当所述工装挂架在所述第二行走巷道移动时,所述第一横补充轨道连接到所述第二行走内侧轨道首端作为所述第二行走内侧轨道在所述第一行走巷道内的补充轨道,使得所述工装挂架平稳地在所述第二行走巷道移动。所述第一横补充轨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行走外侧轨道的首端平齐。

第一横补充轨道、第一纵补充轨道以及下面的其他补充轨道均为活动轨道,补充轨道也即是另一轨道的补充或延长,其可以是任何设置有自动进退装置或者旋转装置的轨道装置,比如将轨道连接到液压油缸上,液压油缸带动轨道前后移动,从而实现补充轨道与其他轨道的对接形成完整的轨道供工装挂架在上面平稳通行。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纵补充轨道可以设置在第二行走外侧轨道旁边,在第二行走外侧轨道上开设凹槽安放第一纵补充轨道,第二行走外侧轨道的上表面与第一纵补充轨道的上表面处于同一平面使得传输较为平稳,在第一纵补充轨道的后端连接液压油缸;在对应的第二行走内侧轨道内侧开设有容纳腔用于容纳第一纵补充轨道的端部或在第二行走轨道内侧设置有台阶以便于支撑第一纵补充轨道的端部,并保证第一纵补充轨道与第一行走内侧轨道紧密连接,以便于工装挂架的平稳运行。本发明中其他活动轨道均可以采用本段所述的类似结构。

另外,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巷道式直角转弯生产线,包括

如前所述的任一巷道式直角转弯装置,还包括第三行走巷道32,所述第三行走巷道为第三行走内侧轨道36、第三行走外侧轨道35形成的通道;

第四行走巷道42,所述第四行走巷道为第四行走内侧轨道46、第四行走外侧轨道45形成的通道;

所述第二行走巷道与所述第三行走巷道垂直相交形成第二直角转弯巷道;所述第二行走内侧轨道的末端与所述第三行走内侧轨道的首端相交;所述第三行走巷道与所述第四行走巷道垂直相交形成第三直角转弯巷道;所述第三行走内侧轨道的末端与所述第四行走内侧轨道的首端相交;所述第四行走巷道与所述第一行走巷道垂直相交形成第四直角转弯巷道;所述第四行走内侧轨道的末端与所述第一行走内侧轨道的首端相交;

第二驱动装置21、第三驱动装置31、第四驱动装置41;

第二纵补充轨道23、第二横补充轨道24、第三纵补充轨道34、第三横补充轨道33、第四横补充轨道44、第四纵补充轨道43,所述第二横补充轨道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二行走内侧轨道末端的延长线上,所述第二纵补充轨道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三行走内侧轨道首端的延长线上,所述第三纵补充轨道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三行走内侧轨道末端的延长线上,所述第三横补充轨道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四行走内侧轨道首端的延长线上,所述第四横补充轨道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四行走内侧轨道末端的延长线上,所述第四纵补充轨道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行走内侧轨道首端的延长线上。

另外,本发明还公开了前述的巷道式直角转弯装置的转弯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在第一行走巷道与第二行走巷道垂直的转弯生产线中,停止第二行走巷道上工装挂架移动;

b、使用第一纵补充轨道补齐第一行走内侧轨道在转弯处的空缺,使得补齐后的轨道与第一行走外侧轨道末端平齐;

c、第一驱动装置推动工装挂架在第一行走巷道上前进;

d、当工装挂架到达第二行走巷道后,第一驱动装置停止向前推进并退回原位,第一纵补充轨道撤离第一行走内侧轨道的转弯空缺;

e、使用第一横补充轨道补齐第二行走内侧轨道在转弯处的空缺,使得补齐后的轨道与第二行走外侧轨道首端平齐;

f、第二驱动装置推动工装挂架在第二行走巷道上前进。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