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池自动扫码上料平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99189阅读:27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锂电池生产制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池自动扫码上料平台。



背景技术:

锂电池PACK车间装配前工序处,需安排电池扫码上线工位。目前该工位多采用人工搬运、扫码等手段实现电池上线,因而易造成电池装配效率低,电池排布混乱后期可追溯性差等问题,这种人工操作所带来的局限性也严重制约和影响电池规范性生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可提升锂电池生产效率的电池自动扫码上料平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包括横向传输装置、纵向传输扫码装置以及用于固定支撑两者的机架,所述的纵向传输扫码装置设置在横向传输装置的出料处,且纵向传输扫码装置由升降装置控制其升降。

所述的横向传输装置包括第一传动皮带、驱动第一传动皮带转动的横向驱动电机以及第一传感器,所述的横向驱动电机及第一传感器分别与控制器相连。

所述的第一传动皮带上设有多块垂直于第一传送皮带的隔板,所述的隔板与第一传动皮带之间形成容纳电池的传送格,所述传送格中的第一传动皮带上设有通槽,所述通槽的设置方向与第一传送皮带的宽度方向吻合。

所述的纵向传输扫码装置包括与通槽相配合的第二传动皮带、驱动第二传动皮带转动的纵向驱动电机、第二传感器以及扫码枪,所述的第二传动皮带与第一传动皮带的设置方向相垂直,且第二传动皮带与升降装置相连,所述的扫码枪位于纵向传输扫码装置的出料处,所述的升降装置、第二传感器及纵向驱动电机分别与控制器相连。

所述的第二传动皮带为双根窄皮带。

所述的第二传感器设在远离纵向传输扫码装置出料处的端部,所述的第一传感器与第二传感器同侧设置,且第一传感器与第二传感器分别位于所处位置传送格宽度方向的中间位置。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横向传输装置及纵向传输扫码装置,为锂电池模组扫码上线提供了一个智能上料平台,降低了劳动强度,减少了生产出错率,提高了劳动效率,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的一种电池自动扫码上料平台,包括横向传输装置1、纵向传输扫码装置2以及用于固定支撑两者的机架3,纵向传输扫码装置2设置在横向传输装置1的出料处,且纵向传输扫码装置2由升降装置4控制其升降。

进一步的,横向传输装置1包括第一传动皮带11、驱动第一传动皮带11转动的横向驱动电机12以及第一传感器13,横向驱动电机12及第一传感器13分别与控制器相连。

进一步的,第一传动皮带11上设有多块垂直于第一传送皮带11的隔板14,隔板14与第一传动皮带11之间形成容纳电池的传送格,也就是第一传动皮带11与其上设置的相邻两个隔板14之间形成一个传送格,设置传送格是为了将电池按模组分开并保证其有序的传送;传送格中的第一传动皮带11上设有通槽15,通槽15的设置方向与第一传送皮带11的宽度方向吻合。

进一步的,纵向传输扫码装置2包括与通槽15相配合的第二传动皮带21、驱动第二传动皮带21转动的纵向驱动电机22、第二传感器23以及扫码枪24,横向驱动电机12及纵向驱动电机22为步进电机,保证其在接受脉冲信号时按照一定角度传送;第二传动皮带21与第一传动皮带11的设置方向相垂直,且第二传动皮带21与升降装置4相连,扫码枪24位于纵向传输扫码装置2的出料处,用于电池扫码及检测此传送格内电池空置的情况;升降装置4、第二传感器23及纵向驱动电机22分别与控制器相连。

进一步的,第二传动皮带21为双根窄皮带。第二传动皮带21用于将传送格中的电池有序的传送,扫码枪是依次将出格的电池进行扫码建档,升降装置4是依据传送格的传送情况使纵向传输扫码装置2升起或降下。

进一步的,第二传感器23设在远离纵向传输扫码装置2出料处的端部,第一传感器13与第二传感器23同侧设置,且第一传感器13与第二传感器23分别位于所处位置传送格宽度方向的中间位置。第一传感器13用于检测该传送格电池组空置的情况并反馈信号给控制器。第二传感器23用于检测该传送格是否传动到位。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及工作原理如下:

操作人员将单模组电池依次放置于传送格中,第一传动皮带将模组电池从进料处传送到出料处;当出料处所在的传送格电池达到一定数量时,第一传动皮带停止传动,此时第二传感器检测到信息,并发送至控制器,控制器将指令发送到升降装置,升降装置使第二传动皮带上升至通槽内,并通过纵向驱动电机驱动第二传动皮带转动,使传送格中的电池有序出料,出料口处的扫码枪会自动有序的识别扫电池侧部的条码,操作人员按照扫码顺序将电池依次排放;当传送格中的电池出料结束,第一传感器检测进料处电池已装满,则升降装置带动第二传动皮带下降,第一传动皮带21恢复传送,进入下一轮电池传送。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