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胶带输送机胶带防撕裂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99187阅读:395来源:国知局
一种胶带输送机胶带防撕裂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胶带输送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胶带输送机胶带防撕裂装置。



背景技术:

胶带输送机广泛应用于家电、电子、电器、机械、烟草、注塑、邮电、印刷、食品等各行各业,物件的组装、检测、调试、包装及运输等。但是,胶带输送机的运输胶带很容易被尖锐物体穿透并造成纵向的长距离撕裂而影响生产甚至报废,从而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国内外有采用超声波扫描技术、改进的嵌入法、水耦合检测方式、X光探伤、摆动框架式检测装置、感应线圈检测器、导电橡胶检测器等非接触式方式进行胶带输送机胶带防撕裂的技术,但是,从现有的防撕裂设施应用情况来看,普遍存在误动作、动作不及时可靠等种种的问题,而且有的实际运行成本较高,不能达到广泛使用。实际生产中急需稳定、可靠的胶带输送机胶带防撕裂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胶带输送机胶带防撕裂装置,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实现方便且成本低,使用操作方便,工作可靠性高,误动作概率低,实用性强,使用效果好,便于推广使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胶带输送机胶带防撕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预埋在胶带输送机的胶带中的感应线和与感应线连接的射频标签,以及设置在胶带输送机旁侧且用于读取射频标签中的信息的射频读写器、与射频读写器连接的主控制器和与主控制器连接的上位计算机;所述感应线和射频标签的数量相等且均为多个,所述感应线横向预埋在胶带中,所述射频读写器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所述主控制器包括微控制器模块和供电电源,以及与微控制器模块相接的晶振电路、复位电路、数据存储电路、RS232通信电路、第一RS485通信电路和以太网通信电路;所述射频读写器通过RS485总线与第一RS485通信电路连接,所述上位计算机通过RS232总线与RS232通信电路连接,或者所述上位计算机通过以太网与以太网通信电路连接,所述微控制器模块的输入端接有按键操作电路,所述微控制器模块的输出端接有声音报警电路、闪光报警电路和交流接触器驱动电路,串联在胶带输送机的供电回路中的交流接触器与交流接触器驱动电路连接。

上述的一种胶带输送机胶带防撕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控制器模块包括ARM微控制器芯片STM32F103ZET6。

上述的一种胶带输送机胶带防撕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晶振电路包括三脚晶振X1、电容C1、电容C2和电阻R5,所述三脚晶振X1的第2引脚、电阻R5的一端和电容C1的一端均与所述ARM微控制器芯片STM32F103ZET6的第12引脚连接,所述三脚晶振X1的第1引脚、电阻R5的另一端和电容C2的一端均与所述ARM微控制器芯片STM32F103ZET6的第13引脚连接,所述三脚晶振X1的第3引脚、电容C1的另一端和电容C2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复位电路包括芯片ADM6315、复位按键SW1、电阻R6和电容C25,所述芯片ADM6315的第1引脚接地,所述芯片ADM6315的第2引脚与所述ARM微控制器芯片STM32F103ZET6的第14引脚连接,所述芯片ADM6315的第3引脚、复位按键SW1的一端和电容C25的一端均与供电电源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复位按键SW1的另一端和电容C25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芯片ADM6315的第4引脚通过电阻R6与供电电源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

上述的一种胶带输送机胶带防撕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存储电路包括芯片AT24C128、电阻R7、电阻R8和电容C26,所述芯片AT24C128的第1引脚、第2引脚、第3引脚和第4引脚均接地,所述芯片AT24C128的第5引脚与所述ARM微控制器芯片STM32F103ZET6的第93引脚连接,且通过电阻R7与供电电源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芯片AT24C128的第6引脚与所述ARM微控制器芯片STM32F103ZET6的第92引脚连接,且通过电阻R8与供电电源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芯片AT24C128的第7引脚接地,所述芯片AT24C128的第8引脚与供电电源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电容C26接在芯片AT24C128的第7引脚和第8引脚之间。

上述的一种胶带输送机胶带防撕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键操作电路包括四脚按键SW2、四脚按键SW3、电阻R13、电阻R14、电容C35和电容C36,所述四脚按键SW2的第2引脚与所述ARM微控制器芯片STM32F103ZET6的第29引脚连接,且通过电阻R13与供电电源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且通过电容C35接地;所述四脚按键SW3的第2引脚与所述ARM微控制器芯片STM32F103ZET6的第30引脚连接,且通过电阻R14与供电电源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且通过电容C36接地;所述四脚按键SW2的第1引脚和四脚按键SW3的第1引脚均接地。

上述的一种胶带输送机胶带防撕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声音报警电路包括蜂鸣器Speaker、三极管Q2、电阻R17和电阻R18,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通过电阻R17与所述ARM微控制器芯片STM32F103ZET6的第33引脚连接,且通过电阻R18接地;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蜂鸣器Speaker的负极连接,所述蜂鸣器Speaker的正极与供电电源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所述闪光报警电路包括发光二极管D4和发光二极管D5,所述发光二极管D4的阳极通过电阻R15与供电电源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发光二极管D4的阴极与所述ARM微控制器芯片STM32F103ZET6的第31引脚连接;所述发光二极管D5的阳极通过电阻R16与供电电源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发光二极管D5的阴极与所述ARM微控制器芯片STM32F103ZET6的第32引脚连接。

上述的一种胶带输送机胶带防撕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流接触器驱动电路包括芯片MOC3063、双向晶闸管KS、电阻R41、电阻R42、电阻R43、电阻R44和电容C62,所述芯片MOC3063的第1引脚通过电阻R41与供电电源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芯片MOC3063的第2引脚与所述ARM微控制器芯片STM32F103ZET6的第34引脚连接,所述双向晶闸管KS的G极与所述芯片MOC3063的第4引脚连接,所述双向晶闸管KS的T1极通过电阻R43与所述芯片MOC3063的第4引脚连接,所述双向晶闸管KS的T2极与220V交流电源的一个输出端连接,且通过电阻R42与所述芯片MOC3063的第6引脚连接;所述交流接触器的线圈C的一端与所述双向晶闸管KS的T1极连接,且通过串联的电容C62和电阻R44与220V交流电源的一个输出端连接,所述交流接触器的线圈C的另一端与220V交流电源的另一个输出端连接。

上述的一种胶带输送机胶带防撕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RS485通信电路包括型号为SPE3485的芯片U5、瞬态抑制二极管D1、瞬态抑制二极管D2、电阻R9、电阻R10、电阻R11、电阻R12、电容C27、电容C28、电容C29和RS485总线接口J4,所述芯片U5的第1引脚与所述ARM微控制器芯片STM32F103ZET6的第69引脚连接,所述芯片U5的第2引脚和第3引脚均与所述ARM微控制器芯片STM32F103ZET6的第70引脚连接,且通过电阻R9与供电电源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电阻R9与供电电源的3.3V电压输出端的连接端通过电容C27接地,所述芯片U5的第4引脚与所述ARM微控制器芯片STM32F103ZET6的第68引脚连接,所述芯片U5的第5引脚接地,所述芯片U5的第6引脚与RS485总线接口J4的第1接线端子连接,且通过电阻R12与供电电源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且通过电容C28接地;所述芯片U5的第7引脚与RS485总线接口J4的第2接线端子连接,且通过并联的电阻R11和电容C29接地;所述电阻R1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芯片U5的第6引脚和第7引脚连接,所述瞬态抑制二极管D1的阳极接地,所述瞬态抑制二极管D1的阴极与所述芯片U5的第6引脚连接,所述瞬态抑制二极管D2的阳极接地,所述瞬态抑制二极管D2的阴极与所述芯片U5的第7引脚连接;所述射频读写器包括射频读写器模块JRM2020和第二RS485通信电路,所述射频读写器模块JRM2020的第1引脚接地,所述射频读写器模块JRM2020的第2引脚上接有并联的电容C55、电容C56和电容C57,且与供电电源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射频读写器模块JRM2020的第8引脚和第10引脚均接地,所述射频读写器模块JRM2020的第9引脚上接有天线ANT,所述射频读写器模块JRM2020的第11引脚通过电阻R36与供电电源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射频读写器模块JRM2020的第12引脚通过电阻R35接地;所述射频读写器模块JRM2020的第13引脚与供电电源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且通过电容C58接地;所述射频读写器模块JRM2020的第14引脚接地;所述第二RS485通信电路包括型号为SPE3485的芯片U11、瞬态抑制二极管D6、瞬态抑制二极管D7、电阻R37、电阻R38、电阻R39、电阻R40、电容C59、电容C60、电容C61和RS485总线接口J19,所述芯片U11的第1引脚与所述射频读写器模块JRM2020的第6引脚连接,所述芯片U11的第2引脚和第3引脚均通过电阻R37与供电电源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电阻R37与供电电源的3.3V电压输出端的连接端通过电容C59接地,所述芯片U11的第4引脚与所述射频读写器模块JRM2020的第7引脚连接,所述芯片U11的第5引脚接地,所述芯片U11的第6引脚与RS485总线接口J19的第1接线端子连接,且通过电阻R40与供电电源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且通过电容C60接地;所述芯片U11的第7引脚与RS485总线接口J19的第2接线端子连接,且通过并联的电阻R39和电容C61接地;所述电阻R38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芯片U11的第6引脚和第7引脚连接,所述瞬态抑制二极管D6的阳极接地,所述瞬态抑制二极管D6的阴极与所述芯片U11的第6引脚连接,所述瞬态抑制二极管D7的阳极接地,所述瞬态抑制二极管D7的阴极与所述芯片U11的第7引脚连接。

上述的一种胶带输送机胶带防撕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RS232通信电路包括芯片SPE3232和九针串口J16,所述芯片SPE3232的第1引脚与第3引脚之间接有电容C32,所述芯片SPE3232的第2引脚通过电容C31接地,所述芯片SPE3232的第4引脚与第5引脚之间接有电容C33,所述芯片SPE3232的第6引脚通过电容C34接地,所述芯片SPE3232的第11引脚与所述ARM微控制器芯片STM32F103ZET6的第25引脚连接,所述芯片SPE3232的第12引脚与所述ARM微控制器芯片STM32F103ZET6的第26引脚连接,所述芯片SPE3232的第13引脚与所述九针串口J16的第3引脚连接,所述芯片SPE3232的第14引脚与所述九针串口J16的第2引脚连接,所述芯片SPE3232的第15引脚接地,所述芯片SPE3232的第16引脚与供电电源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且通过电容C30接地。

上述的一种胶带输送机胶带防撕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以太网通信电路包括以太网控制器DM9000A和HR911105A集成变压器RJ45接头,所述以太网控制器DM9000A的第1引脚通过电阻R20接地,所述以太网控制器DM9000A的第2引脚通过并联的电容C42和C43接地,所述以太网控制器DM9000A的第5引脚和第6引脚均接地,所述以太网控制器DM9000A的第10引脚与所述ARM微控制器芯片STM32F103ZET6的第41引脚连接,所述以太网控制器DM9000A的第11引脚与所述ARM微控制器芯片STM32F103ZET6的第40引脚连接,所述以太网控制器DM9000A的第12引脚与所述ARM微控制器芯片STM32F103ZET6的第39引脚连接,所述以太网控制器DM9000A的第13引脚与所述ARM微控制器芯片STM32F103ZET6的第38引脚连接,所述以太网控制器DM9000A的第14引脚与所述ARM微控制器芯片STM32F103ZET6的第82引脚连接,所述以太网控制器DM9000A的第15引脚接地,所述以太网控制器DM9000A的第16引脚与所述ARM微控制器芯片STM32F103ZET6的第81引脚连接,所述以太网控制器DM9000A的第17引脚与所述ARM微控制器芯片STM32F103ZET6的第62引脚连接,所述以太网控制器DM9000A的第18引脚与所述ARM微控制器芯片STM32F103ZET6的第61引脚连接,所述以太网控制器DM9000A的第20引脚通过电阻R24与供电电源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以太网控制器DM9000A的第21引脚通过电阻R23与供电电源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以太网控制器DM9000A的第22引脚与所述ARM微控制器芯片STM32F103ZET6的第57引脚连接,所述以太网控制器DM9000A的第23引脚与供电电源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以太网控制器DM9000A的第24引脚与所述ARM微控制器芯片STM32F103ZET6的第56引脚连接,所述以太网控制器DM9000A的第25引脚与所述ARM微控制器芯片STM32F103ZET6的第55引脚连接,所述以太网控制器DM9000A的第26引脚与所述ARM微控制器芯片STM32F103ZET6的第46引脚连接,所述以太网控制器DM9000A的第27引脚与所述ARM微控制器芯片STM32F103ZET6的第45引脚连接,所述以太网控制器DM9000A的第28引脚与所述ARM微控制器芯片STM32F103ZET6的第44引脚连接,所述以太网控制器DM9000A的第29引脚与所述ARM微控制器芯片STM32F103ZET6的第43引脚连接,所述以太网控制器DM9000A的第30引脚与供电电源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以太网控制器DM9000A的第31引脚与所述ARM微控制器芯片STM32F103ZET6的第42引脚连接,所述以太网控制器DM9000A的第32引脚与所述ARM微控制器芯片STM32F103ZET6的第60引脚连接,所述以太网控制器DM9000A的第33引脚接地,所述以太网控制器DM9000A的第34引脚通过电阻R22与供电电源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以太网控制器DM9000A的第35引脚与所述ARM微控制器芯片STM32F103ZET6的第85引脚连接,所述以太网控制器DM9000A的第36引脚与所述ARM微控制器芯片STM32F103ZET6的第86引脚连接,所述以太网控制器DM9000A的第37引脚与所述ARM微控制器芯片STM32F103ZET6的第88引脚连接,且通过电阻R21与供电电源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以太网控制器DM9000A的第40引脚与所述ARM微控制器芯片STM32F103ZET6的第14引脚连接,所述以太网控制器DM9000A的第41引脚、第45引脚、第47引脚和第48引脚均接地,所述以太网控制器DM9000A的第42引脚与供电电源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以太网控制器DM9000A的第43引脚与所述ARM微控制器芯片STM32F103ZET6的第12引脚连接,所述以太网控制器DM9000A的第44引脚与所述ARM微控制器芯片STM32F103ZET6的第13引脚连接;所述HR911105A集成变压器RJ45接头的第1引脚与所述以太网控制器DM9000A的第7引脚连接,且通过串联的电阻R28和电容C46接地;所述HR911105A集成变压器RJ45接头的第2引脚与所述以太网控制器DM9000A的第8引脚连接,且通过电阻R29与电阻R28和电容C46的连接端连接;所述HR911105A集成变压器RJ45接头的第3引脚与所述以太网控制器DM9000A的第3引脚连接,且通过串联的电阻R30和电容C47接地;所述HR911105A集成变压器RJ45接头的第4引脚和第5引脚均与所述以太网控制器DM9000A的第2引脚连接,且通过电容C48接地;所述HR911105A集成变压器RJ45接头的第6引脚与所述以太网控制器DM9000A的第4引脚连接,且通过电阻R31与电阻R30和电容C47的连接端连接;所述HR911105A集成变压器RJ45接头的第8引脚、第13引脚和第14引脚均接地,所述HR911105A集成变压器RJ45接头的第9引脚通过电阻R33与供电电源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HR911105A集成变压器RJ45接头的第10引脚与所述以太网控制器DM9000A的第38引脚连接,所述HR911105A集成变压器RJ45接头的第11引脚与所述以太网控制器DM9000A的第39引脚连接,所述HR911105A集成变压器RJ45接头的第12引脚通过电阻R32与供电电源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实现方便且成本低。

2、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操作方便。

3、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可靠性高,误动作概率低,在胶带发生撕裂故障时能够及时可靠地发出声音和闪光提示信号,并能够紧急停机,防止了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4、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性强,使用效果好,便于推广使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实现方便且成本低,使用操作方便,工作可靠性高,误动作概率低,实用性强,使用效果好,便于推广使用。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主控制器、射频读写器和上位计算机的电路连接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主控制器、射频读写器和上位计算机的电路连接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微控制器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晶振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复位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数据存储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按键操作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声音报警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闪光报警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交流接触器驱动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第一RS485通信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射频读写器模块JRM2020的电路原理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第二RS485通信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RS232通信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以太网控制器DM9000A的电路原理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HR911105A集成变压器RJ45接头的电路原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感应线; 2—射频标签; 3—射频读写器;

4—主控制器; 5—上位计算机; 6—微控制器模块;

7—供电电源; 8—晶振电路; 9—复位电路;

10—数据存储电路; 11—RS232通信电路; 12—第一RS485通信电路;

13—以太网通信电路; 14—按键操作电路; 15—声音报警电路;

16—闪光报警电路; 17—交流接触器驱动电路; 18—胶带;

19—交流接触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胶带输送机胶带防撕裂装置,包括预埋在胶带输送机的胶带18中的感应线1和与感应线1连接的射频标签2,以及设置在胶带输送机旁侧且用于读取射频标签2中的信息的射频读写器3、与射频读写器3连接的主控制器4和与主控制器4连接的上位计算机5;所述感应线1和射频标签2的数量相等且均为多个,所述感应线1横向预埋在胶带18中,所述射频读写器3的数量为一个;结合图3,所述主控制器4包括微控制器模块6和供电电源7,以及与微控制器模块6相接的晶振电路8、复位电路9、数据存储电路10、RS232通信电路11、第一RS485通信电路12和以太网通信电路13;所述射频读写器3通过RS485总线与第一RS485通信电路12连接,所述上位计算机5通过RS232总线与RS232通信电路11连接,所述微控制器模块6的输入端接有按键操作电路14,所述微控制器模块6的输出端接有声音报警电路15、闪光报警电路16和交流接触器驱动电路17,串联在胶带输送机的供电回路中的交流接触器19与交流接触器驱动电路17连接。

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微控制器模块6包括ARM微控制器芯片STM32F103ZET6。

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所述晶振电路8包括三脚晶振X1、电容C1、电容C2和电阻R5,所述三脚晶振X1的第2引脚、电阻R5的一端和电容C1的一端均与所述ARM微控制器芯片STM32F103ZET6的第12引脚连接,所述三脚晶振X1的第1引脚、电阻R5的另一端和电容C2的一端均与所述ARM微控制器芯片STM32F103ZET6的第13引脚连接,所述三脚晶振X1的第3引脚、电容C1的另一端和电容C2的另一端均接地;如图7所示,所述复位电路9包括芯片ADM6315、复位按键SW1、电阻R6和电容C25,所述芯片ADM6315的第1引脚接地,所述芯片ADM6315的第2引脚与所述ARM微控制器芯片STM32F103ZET6的第14引脚连接,所述芯片ADM6315的第3引脚、复位按键SW1的一端和电容C25的一端均与供电电源7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复位按键SW1的另一端和电容C25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芯片ADM6315的第4引脚通过电阻R6与供电电源7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复位电路9中芯片ADM6315的性能可靠,能够用于监控低至1.8%的电源电压压降,复位可靠性高。

本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所述数据存储电路10包括芯片AT24C128、电阻R7、电阻R8和电容C26,所述芯片AT24C128的第1引脚、第2引脚、第3引脚和第4引脚均接地,所述芯片AT24C128的第5引脚与所述ARM微控制器芯片STM32F103ZET6的第93引脚连接,且通过电阻R7与供电电源7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芯片AT24C128的第6引脚与所述ARM微控制器芯片STM32F103ZET6的第92引脚连接,且通过电阻R8与供电电源7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芯片AT24C128的第7引脚接地,所述芯片AT24C128的第8引脚与供电电源7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电容C26接在芯片AT24C128的第7引脚和第8引脚之间。芯片AT24C128采用了先进CMOS技术,减少了器件的功耗,有一个16字节的页写缓冲器,容量为16KB,存储容量较大。具体实施时,电阻R7和电阻R8用于上拉电阻,阻值均为2.2K欧姆,能够在功耗和速度之间找到平衡点,保证存储速率的同时,功耗较小。

本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所述按键操作电路14包括四脚按键SW2、四脚按键SW3、电阻R13、电阻R14、电容C35和电容C36,所述四脚按键SW2的第2引脚与所述ARM微控制器芯片STM32F103ZET6的第29引脚连接,且通过电阻R13与供电电源7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且通过电容C35接地;所述四脚按键SW3的第2引脚与所述ARM微控制器芯片STM32F103ZET6的第30引脚连接,且通过电阻R14与供电电源7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且通过电容C36接地;所述四脚按键SW2的第1引脚和四脚按键SW3的第1引脚均接地。电阻R13和电阻R14为上拉电阻,能够加强该按键操作电路14的可靠性;电容C35和电容C36用于滤波。

本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所述声音报警电路15包括蜂鸣器Speaker、三极管Q2、电阻R17和电阻R18,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通过电阻R17与所述ARM微控制器芯片STM32F103ZET6的第33引脚连接,且通过电阻R18接地;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蜂鸣器Speaker的负极连接,所述蜂鸣器Speaker的正极与供电电源7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如图11所示,所述闪光报警电路16包括发光二极管D4和发光二极管D5,所述发光二极管D4的阳极通过电阻R15与供电电源7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发光二极管D4的阴极与所述ARM微控制器芯片STM32F103ZET6的第31引脚连接;所述发光二极管D5的阳极通过电阻R16与供电电源7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发光二极管D5的阴极与所述ARM微控制器芯片STM32F103ZET6的第32引脚连接。

本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所述交流接触器驱动电路17包括芯片MOC3063、双向晶闸管KS、电阻R41、电阻R42、电阻R43、电阻R44和电容C62,所述芯片MOC3063的第1引脚通过电阻R41与供电电源7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芯片MOC3063的第2引脚与所述ARM微控制器芯片STM32F103ZET6的第34引脚连接,所述双向晶闸管KS的G极与所述芯片MOC3063的第4引脚连接,所述双向晶闸管KS的T1极通过电阻R43与所述芯片MOC3063的第4引脚连接,所述双向晶闸管KS的T2极与220V交流电源的一个输出端连接,且通过电阻R42与所述芯片MOC3063的第6引脚连接;所述交流接触器19的线圈C的一端与所述双向晶闸管KS的T1极连接,且通过串联的电容C62和电阻R44与220V交流电源的一个输出端连接,所述交流接触器19的线圈C的另一端与220V交流电源的另一个输出端连接。芯片MOC3063为光电耦合器,通过输入部分二极管的导通发光,可使输出部分的双向晶闸管KS双向导通;芯片MOC3063带有过零检测器,可保证电压为零或者接近零时才触发双向晶闸管KS导通。电阻R42为限流电阻,用来限制流过芯片MOC3063输出部分的电流,电阻R43为BCR门极电阻,可提高抗干扰能力,避免误触发。由于负载常常为感性,当接触器频繁开关时,会有电压上升率大,超过双向晶闸管KS的电压临界上升率导致双向晶闸管KS误导通的现象发生,通过加入由电阻R44和电容C62构成的阻容吸收电路可有效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本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所述第一RS485通信电路12包括型号为SPE3485的芯片U5、瞬态抑制二极管D1、瞬态抑制二极管D2、电阻R9、电阻R10、电阻R11、电阻R12、电容C27、电容C28、电容C29和RS485总线接口J4,所述芯片U5的第1引脚与所述ARM微控制器芯片STM32F103ZET6的第69引脚连接,所述芯片U5的第2引脚和第3引脚均与所述ARM微控制器芯片STM32F103ZET6的第70引脚连接,且通过电阻R9与供电电源7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电阻R9与供电电源7的3.3V电压输出端的连接端通过电容C27接地,所述芯片U5的第4引脚与所述ARM微控制器芯片STM32F103ZET6的第68引脚连接,所述芯片U5的第5引脚接地,所述芯片U5的第6引脚与RS485总线接口J4的第1接线端子连接,且通过电阻R12与供电电源7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且通过电容C28接地;所述芯片U5的第7引脚与RS485总线接口J4的第2接线端子连接,且通过并联的电阻R11和电容C29接地;所述电阻R1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芯片U5的第6引脚和第7引脚连接,所述瞬态抑制二极管D1的阳极接地,所述瞬态抑制二极管D1的阴极与所述芯片U5的第6引脚连接,所述瞬态抑制二极管D2的阳极接地,所述瞬态抑制二极管D2的阴极与所述芯片U5的第7引脚连接;所述射频读写器3包括射频读写器模块JRM2020和第二RS485通信电路,如图14所示,所述射频读写器模块JRM2020的第1引脚接地,所述射频读写器模块JRM2020的第2引脚上接有并联的电容C55、电容C56和电容C57,且与供电电源7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射频读写器模块JRM2020的第8引脚和第10引脚均接地,所述射频读写器模块JRM2020的第9引脚上接有天线ANT,所述射频读写器模块JRM2020的第11引脚通过电阻R36与供电电源7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射频读写器模块JRM2020的第12引脚通过电阻R35接地;所述射频读写器模块JRM2020的第13引脚与供电电源7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且通过电容C58接地;所述射频读写器模块JRM2020的第14引脚接地;如图15所示,所述第二RS485通信电路包括型号为SPE3485的芯片U11、瞬态抑制二极管D6、瞬态抑制二极管D7、电阻R37、电阻R38、电阻R39、电阻R40、电容C59、电容C60、电容C61和RS485总线接口J19,所述芯片U11的第1引脚与所述射频读写器模块JRM2020的第6引脚连接,所述芯片U11的第2引脚和第3引脚均通过电阻R37与供电电源7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电阻R37与供电电源7的3.3V电压输出端的连接端通过电容C59接地,所述芯片U11的第4引脚与所述射频读写器模块JRM2020的第7引脚连接,所述芯片U11的第5引脚接地,所述芯片U11的第6引脚与RS485总线接口J19的第1接线端子连接,且通过电阻R40与供电电源7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且通过电容C60接地;所述芯片U11的第7引脚与RS485总线接口J19的第2接线端子连接,且通过并联的电阻R39和电容C61接地;所述电阻R38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芯片U11的第6引脚和第7引脚连接,所述瞬态抑制二极管D6的阳极接地,所述瞬态抑制二极管D6的阴极与所述芯片U11的第6引脚连接,所述瞬态抑制二极管D7的阳极接地,所述瞬态抑制二极管D7的阴极与所述芯片U11的第7引脚连接。所述射频读写器3中的第二RS485通信电路通过RS485总线与第一RS485通信电路12连接,通信稳定性好,通信距离远,抗干扰能力强。芯片U5的输出A信号端(第6引脚)接入上拉电阻R12和滤波电容C28,芯片U5的输出B信号端(第7引脚)接入下拉电阻R11和滤波电容C29,能够减少干扰影响,同时,在芯片U5的输出A信号端(第6引脚)连接瞬态抑制二极管D1,在芯片U5的输出B信号端(第7引脚)连接瞬态抑制二极管D2,用以保护芯片U5,能够减少通信阻抗不匹配造成的干扰。

本实施例中,如图16所示,所述RS232通信电路11包括芯片SPE3232和九针串口J16,所述芯片SPE3232的第1引脚与第3引脚之间接有电容C32,所述芯片SPE3232的第2引脚通过电容C31接地,所述芯片SPE3232的第4引脚与第5引脚之间接有电容C33,所述芯片SPE3232的第6引脚通过电容C34接地,所述芯片SPE3232的第11引脚与所述ARM微控制器芯片STM32F103ZET6的第25引脚连接,所述芯片SPE3232的第12引脚与所述ARM微控制器芯片STM32F103ZET6的第26引脚连接,所述芯片SPE3232的第13引脚与所述九针串口J16的第3引脚连接,所述芯片SPE3232的第14引脚与所述九针串口J16的第2引脚连接,所述芯片SPE3232的第15引脚接地,所述芯片SPE3232的第16引脚与供电电源7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且通过电容C30接地。RS232通信电路11能够在15米的距离内甚至更远的距离进行数据传送,它是一种点到点的全双工通讯标准。

本实施例中,如图17所示,所述以太网通信电路13包括以太网控制器DM9000A和HR911105A集成变压器RJ45接头,所述以太网控制器DM9000A的第1引脚通过电阻R20接地,所述以太网控制器DM9000A的第2引脚通过并联的电容C42和C43接地,所述以太网控制器DM9000A的第5引脚和第6引脚均接地,所述以太网控制器DM9000A的第10引脚与所述ARM微控制器芯片STM32F103ZET6的第41引脚连接,所述以太网控制器DM9000A的第11引脚与所述ARM微控制器芯片STM32F103ZET6的第40引脚连接,所述以太网控制器DM9000A的第12引脚与所述ARM微控制器芯片STM32F103ZET6的第39引脚连接,所述以太网控制器DM9000A的第13引脚与所述ARM微控制器芯片STM32F103ZET6的第38引脚连接,所述以太网控制器DM9000A的第14引脚与所述ARM微控制器芯片STM32F103ZET6的第82引脚连接,所述以太网控制器DM9000A的第15引脚接地,所述以太网控制器DM9000A的第16引脚与所述ARM微控制器芯片STM32F103ZET6的第81引脚连接,所述以太网控制器DM9000A的第17引脚与所述ARM微控制器芯片STM32F103ZET6的第62引脚连接,所述以太网控制器DM9000A的第18引脚与所述ARM微控制器芯片STM32F103ZET6的第61引脚连接,所述以太网控制器DM9000A的第20引脚通过电阻R24与供电电源7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以太网控制器DM9000A的第21引脚通过电阻R23与供电电源7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以太网控制器DM9000A的第22引脚与所述ARM微控制器芯片STM32F103ZET6的第57引脚连接,所述以太网控制器DM9000A的第23引脚与供电电源7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以太网控制器DM9000A的第24引脚与所述ARM微控制器芯片STM32F103ZET6的第56引脚连接,所述以太网控制器DM9000A的第25引脚与所述ARM微控制器芯片STM32F103ZET6的第55引脚连接,所述以太网控制器DM9000A的第26引脚与所述ARM微控制器芯片STM32F103ZET6的第46引脚连接,所述以太网控制器DM9000A的第27引脚与所述ARM微控制器芯片STM32F103ZET6的第45引脚连接,所述以太网控制器DM9000A的第28引脚与所述ARM微控制器芯片STM32F103ZET6的第44引脚连接,所述以太网控制器DM9000A的第29引脚与所述ARM微控制器芯片STM32F103ZET6的第43引脚连接,所述以太网控制器DM9000A的第30引脚与供电电源7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以太网控制器DM9000A的第31引脚与所述ARM微控制器芯片STM32F103ZET6的第42引脚连接,所述以太网控制器DM9000A的第32引脚与所述ARM微控制器芯片STM32F103ZET6的第60引脚连接,所述以太网控制器DM9000A的第33引脚接地,所述以太网控制器DM9000A的第34引脚通过电阻R22与供电电源7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以太网控制器DM9000A的第35引脚与所述ARM微控制器芯片STM32F103ZET6的第85引脚连接,所述以太网控制器DM9000A的第36引脚与所述ARM微控制器芯片STM32F103ZET6的第86引脚连接,所述以太网控制器DM9000A的第37引脚与所述ARM微控制器芯片STM32F103ZET6的第88引脚连接,且通过电阻R21与供电电源7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以太网控制器DM9000A的第40引脚与所述ARM微控制器芯片STM32F103ZET6的第14引脚连接,所述以太网控制器DM9000A的第41引脚、第45引脚、第47引脚和第48引脚均接地,所述以太网控制器DM9000A的第42引脚与供电电源7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以太网控制器DM9000A的第43引脚与所述ARM微控制器芯片STM32F103ZET6的第12引脚连接,所述以太网控制器DM9000A的第44引脚与所述ARM微控制器芯片STM32F103ZET6的第13引脚连接;所述HR911105A集成变压器RJ45接头的第1引脚与所述以太网控制器DM9000A的第7引脚连接,且通过串联的电阻R28和电容C46接地;如图18所示,所述HR911105A集成变压器RJ45接头的第2引脚与所述以太网控制器DM9000A的第8引脚连接,且通过电阻R29与电阻R28和电容C46的连接端连接;所述HR911105A集成变压器RJ45接头的第3引脚与所述以太网控制器DM9000A的第3引脚连接,且通过串联的电阻R30和电容C47接地;所述HR911105A集成变压器RJ45接头的第4引脚和第5引脚均与所述以太网控制器DM9000A的第2引脚连接,且通过电容C48接地;所述HR911105A集成变压器RJ45接头的第6引脚与所述以太网控制器DM9000A的第4引脚连接,且通过电阻R31与电阻R30和电容C47的连接端连接;所述HR911105A集成变压器RJ45接头的第8引脚、第13引脚和第14引脚均接地,所述HR911105A集成变压器RJ45接头的第9引脚通过电阻R33与供电电源7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HR911105A集成变压器RJ45接头的第10引脚与所述以太网控制器DM9000A的第38引脚连接,所述HR911105A集成变压器RJ45接头的第11引脚与所述以太网控制器DM9000A的第39引脚连接,所述HR911105A集成变压器RJ45接头的第12引脚通过电阻R32与供电电源7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以太网控制器DM9000A具有引脚数目少、功耗低的优点;HR911105A集成变压器RJ45接头用于信号电平耦合,能够使信号增强,加大传输距离,同时对于阻抗匹配、波形修复、信号杂波抑制等有重要的作用。

本实施例的胶带输送机胶带防撕裂装置使用时,将多个感应线1和多个射频标签2一一对应连接后,均匀排列,预埋在胶带输送机的胶带18中;将射频读写器3放置在胶带输送机旁侧,并将射频读写器3中的第二RS485通信电路通过RS485总线与主控制器4中的第一RS485通信电路12连接,将上位计算机5通过RS232总线与主控制器4中的RS232通信电路11连接。胶带输送机的胶带运行过程中,当胶带未发生撕裂时,射频读写器3能够感应读取到射频标签2中的信息,当胶带发生撕裂事故时,预埋在胶带输送机的胶带18中的感应线1被扯断,射频读写器3读取不到射频标签2中的信息,或者读取到的信息发生错误,主控制器4中的微控制器模块6通过第一RS485通信电路12、RS485总线和第二RS485通信电路与射频读写器3中的射频读写器模块JRM2020通信,当微控制器模块6检测到射频读写器3读取不到射频标签2中的信息,或者读取到的信息发生错误时,微控制器模块6控制声音报警电路15发出声音报警信号,控制闪光报警电路16发出闪光报警信号,并控制交流接触器驱动电路17驱动交流接触器19断开胶带输送机的供电回路,胶带输送机停机。

实施例2

结合图2和图4,本实施例的胶带输送机胶带防撕裂装置,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所述上位计算机5通过以太网与以太网通信电路13连接,所述射频读写器3的数量为多个;其余结构均与实施例1相同。

本实施例的胶带输送机胶带防撕裂装置的使用方法,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多个射频读写器3均匀放置在胶带输送机旁侧,不需要连接上位计算机5和主控制器4,上位计算机5和主控制器4通过以太网进行无线通信。其余均与实施例1相同。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