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浆储存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95636阅读:39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豆制品加工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豆浆储存罐。



背景技术:

豆浆是国人喜爱的一种饮品,又是一种老少皆宜的营养食品,享有“植物奶”的美誉。豆浆加工工艺包括烘干、脱皮、浸泡、水洗、磨浆、煮浆、浆渣分离、均质、杀菌和灌装工序。由于灌装速度非常快,通常先将加工好的豆浆暂存在储存罐中再进行统一灌装。普通的储存罐保温效果不好,豆浆很快冷却,浆液表面容易结皮,影响灌装品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豆浆在普通储存罐中容易结皮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豆浆储存罐,保温效果好,豆浆储存过程中不会结皮。

本实用新型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豆浆储存罐,包括罐体,所述罐体的外部设有夹套,夹套的下部设置进水口,上部设置出水口,夹套内设有螺旋形挡板,夹套、罐体与挡板形成螺旋形水流通道;夹套的外部设有保温层;罐体的开口处设有横板,横板的两端与罐体固定连接,横板的两侧分别设置半月形的盖板,横板上安装有搅拌桨和温度计套管。

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地,所述搅拌桨为多层桨叶搅拌桨。

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地,所述盖体上设有视镜。

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地,所述盖板与横板铰接。

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地,横板上设有豆浆进口,罐体的侧面下部设有豆浆出口。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豆浆储罐,设有外循环加热系统和搅拌装置,可以根据需求进行搅拌、加热,防止豆浆静止、冷却结皮;保温效果好,可以随时对豆浆温度进行监控,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豆浆储存罐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罐体;11、夹套;111、进水口;112、出水口;114、豆浆出口;115、支脚;113、螺旋形挡板2、盖体;21、横板;211、豆浆进口;22、盖板;221、把手;222、视镜;3、搅拌桨;4、温度计套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实施例1

图1提供了一种豆浆储存罐,包括罐体1和设置在罐体1的开口处的盖体2。

罐体1的外部设有夹套11,夹套11的下部设置进水口111,进水口111用于连接进水管,夹套11的上部设置出水口112,出水口112用于连接出水管,进水口111与进水管之间还安装循环泵,进水管中通热水,通过循环泵,热水自进水口111进入夹套,用于对罐体1内的豆浆进行加热,防止豆浆冷却后结皮,换热后从出水口112流出。

为了进一步增强换热效果,夹套11内设有螺旋形挡板113,夹套11、罐体1与挡板113形成螺旋形水流通道,热水进入夹套11后在螺旋水流通道内自下而上流动,保证热水与豆浆换热充分,节约能源。

夹套11的外部设有保温层,以减少热量损失。保温层可以是涂覆在夹套外壁上的保温涂料、包裹在夹套外部的聚苯乙烯泡沫或者聚氨酯泡沫保温材料。

罐体1的处设有盖体2,盖体2包括一横板21和两块盖体22。横板21设置在罐体1的开口处中间位置,横板21两端与罐体1固定连接,横板21的两侧分别设置半月形的盖板22,盖板22卡扣在罐体上,盖板22与横板铰接,盖板22上设置把手221,方便掀开和放下盖板。为了在不掀开盖板22的情况下也能观察罐体1内的情况,盖体2上设置视镜,视镜可以设置在横板21上,也可以设置在盖板22上。

为了防止豆浆长时间静止结皮,横板21上安装有搅拌桨3,搅拌桨3在电机的带动下旋转。当罐体1较深的情况下,搅拌桨3可以采用多层桨叶搅拌桨,即桨叶为多组,沿着搅拌轴径向设置,可以更好的搅拌,使豆浆上下温度一致,防止豆浆表面冷却较快。

横板21上还安装有温度计套管4,温度计套管4内插有温度计,用于测量罐体1内的温度。

横板21上设有豆浆进口211,罐体1的侧面下部设有豆浆出口114,豆浆自进口211进入罐体1,灌装时,豆浆自出口114进入灌装设备。

使用时,首先观察温度计显示的温度,当温度较高时,例如60°时,可以启动电机,带动搅拌桨转动,防止浆液表面静止结皮,当温度较低时,启动热水循环系统,对豆浆进行加热,防止豆浆冷却。

当豆浆的温度在37-40℃时,微生物繁殖最快,因此,豆浆的温度最好保持在45℃以上。可以在罐体上设置温度传感器,AD转换电路和报警器,AD转换电路根据温度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触发报警器发出报警信号,通知工人及时处理。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相连”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使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