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仓储叉车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80038发布日期:2018-06-26 20:06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衡器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仓储叉车称。



背景技术:

叉车是指对成件托盘货物进行装卸、堆垛和短距离运输、重物搬运作业的各种轮式搬运车辆,其中的仓储叉车在进行货物入库的时候,通常需要对搬运的货物进行称重。

现有技术中,对货物的称重,均是先将货物叉起,然后放在外面专门称货物的称上进行称重,然后再将货物从称体上叉起、入库,这种方式,首先叉车的动作繁多,效率低下,其次要求称体安装或放置在水平地面上,在一些坑洼地段或者室外就比较难以使用。且,使用完之后,还需要将称体搬运走,非常浪费人工和储存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在叉车叉物体时便能同时进行对物体称重的仓储叉车称。

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实现:一种仓储叉车称,包括固定在仓储叉车升降台上的固定板以及与固定板浮动连接的浮动板,所述浮动板上设置有叉牙,在浮动板和固定板的竖直侧面之间设置有弹性固定连接体,在浮动板和固定板的向对面之间设置有测力结构,所述测力结构以固定板的中心水平左右对称分布各一个,包括测力传感器,所述传感器呈竖直设置的S形,其上下两端分别配合有供力结构,所述供力结构包括设置与传感器上方且固定在固定板上的第一上固定块以及固定在传感器下方且固定在浮动板上的第一下固定块,所述第一上固定块水平设置且远离固定板中心位置的一端与传感器的上端通过第一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一上固定块靠近固定板中心位置的一端通过与第一连接件平行的第二连接件连接有第二上固定块,所述第二上固定块与浮动板固定设置,所述第一下固定块通过第三连接件与传感器的下端连接。

进一步优化为:所述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接均与第一上固定块垂直设置。

进一步优化为:所述第一下固定块水平设置,且远离固定板中心位置的一端与传感器的下端通过所述第三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一下固定块靠近固定板中心位置的一端通过与第三连接件平行的第四连接件连接有第二下固定块,所述第二下固定块与固定板固定。

进一步优化为:所述第三连接件和第四连接件均与第一下固定块垂直设置。

进一步优化为:所述固定板相对浮动板的另一面的上下两边分别设置有与叉车的升降台固定的扣爪,且所述扣爪设置于靠近固定板四个角的位置。

进一步优化为:所述扣爪包括设置于固定板上侧边与固定板焊接的固定爪和设置在固定板下侧边与固定板可拆卸连接的活动爪。

进一步优化为:所述浮动板的上侧边设置有多个水平间隔用于与叉牙配合卡接的卡槽。

进一步优化为:所述固定板和浮动板的面板均设置有减重槽,所述减重槽设置于固定板和浮动板的中心位置。

进一步优化为:所述弹性连接件在固定板和浮动板的竖直侧边每边个设置两个,该弹性连接件包括十字块以及设置在十字块对称两侧的连接块,所述连接块分别与固定板和浮动板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在于:可以直接将该称体安装在仓储叉车的升降平台上,当叉牙插入货物底部并通过升降平台将货物抬起之后,浮动板将受到向下的力,同时固定在固定板上的第一下固定块和第二上固定块将对传感器的下端和第一上固定块产生一个向下的拉力,并且由于固定板在靠近其四个角的位置设置有扣爪,将固定板固定在升降平台上,从而当浮动板通过第二上固定块将力作用到第一上固定块靠近固定板中心的一端时,固定板将产生一个中间下沉、两边固定不动的形变趋势,此趋势将使得第一上固定块远离固定板中心的一端产生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将通过第一连接件直接作用在传感器的上端,使得传感器的上端受到一个向上的拉力,最终使得传感器的上端受到向上的拉力、下端受到向下的拉力,此力将直接使得传感器产生形变位移量,进而通过现有的测力装置,换算为被叉车插起的物体重量,实现叉车在插物体的同时对物体进行计重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仓储叉车称的正向轴测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一仓储叉车称的背面轴测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一仓储叉车称隐藏浮动板之后的内部结构图;

图4为实施例一固定板部分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一浮动板部分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固定板;2、浮动板;21、卡槽;3、弹性连接件;31、十字块;32、连接块;4、叉牙;5、减重槽;61、固定爪;62、活动爪;71、第一上固定块;72、第二上固定块;73、第一下固定块;74、第二下固定块;8、传感器;91、第一连接件;92、第二连接件;93、第三连接件;94、第四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例对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以下实施例只是描述性的,不是限定性的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一

一种仓储叉车称,参见附图1-5,包括固定板1和浮动板2,固定板1和浮动板2的宽度一致,且在竖直侧边设置有使得它们连接起来的弹性连接件3,弹性连接件3包括十字块31和设置在十字块31对称两侧的连接块32,分别连接固定板1和浮动板2,使得当浮动板2受到向下力的时候,弹性连接件3能够的十字块31能够产生一定的形变,使得浮动板2下浮一定的距离。

其中,在固定板1和浮动板2的中心面板处均设置有减重槽5,从而减轻了整个称体的重量,减少叉车的载重负担,并且减重槽5的设置,又方便了工人的扳手之类的工具穿过称体,直接进行对称体的维修。在浮动板2的上侧边设置有卡槽21,且多个均匀间隔分布。从而叉牙4可以调节装配在浮动板2上的宽度,方便插不同宽度的物体,调节方便、灵活。固定板1相对浮动板2的背面设置有扣爪,在固定板1的上侧边设置有固定爪61,其中在装配的时候先通过螺丝进行锁紧,之后直接焊接,固定板1的下侧板设置有活动爪62,通过螺丝与固定板1可拆卸连接,在安装称体的时候,先通过固定爪61扣在叉车的升降台上,然后通过活动爪62将固定板1的下侧边也与升降台锁紧,实现全面固定。

参见附图3-5,在浮动板2和固定板1之间设置有测力结构,以固定板1的中心对称,各设置一个。测力结构包括S形的传感器8,在其上端设置有第一上固定块71,第一上固定块71水平设置且固定在固定板1上,靠近固定板1中心的一端通过第二连接件92连接有第二上固定块72,第二上固定块72则固定焊接在浮动板2上,第一上固定块71远离固定板1中心的一端通过第一连接件91与传感器8的上端连接,其中的第一连接件91和第二连接件92都可以是螺栓形式,且与第一上固定块71垂直设置;传感器8的下方设置有第一下固定块73,第一下固定块73水平设置且固定在浮动板2上,靠近固定板1中心的一端通过第四连接件94连接有第二下固定块74,第二下固定块74则固定焊接在固定板1上,第一下固定块73远离固定板1中心的一端通过第三连接件93与传感器8的下端连接,其中的第三连接件93和第四连接件94都可以是螺栓形式,且与第一下固定块73垂直设置。

通过上述设置,当叉牙4插入物体之后,浮动板2将受到向下的力,此力将通过浮动板2传递到与其焊接为一体的第一下固定块73和第二上固定块72上,使得第一下固定块73直接通过第三连接件93对传感器8的下端产生一个向下的拉力;于此同时,第二上固定块72将对第一上固定块71靠近固定板1中心位置的一端产生一个向下的拉力,由于固定板1在靠近其四个角的位置设置有扣爪,将固定板1固定在升降平台上,从而当浮动板2通过第二上固定块72将力作用到第一上固定块71靠近固定板1中心的一端时,固定板1将产生一个中间下沉、两边固定不动的形变趋势,此趋势将使得第一上固定块71远离固定板1中心的一端产生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将通过第一连接件91直接作用在传感器8的上端,使得传感器8的上端受到一个向上的拉力,最终使得传感器8的上端受到向上的拉力、下端受到向下的拉力,此力将直接使得传感器8产生形变位移量,进而通过现有的测力装置,换算为被叉车插起的物体重量,实现叉车在插物体的同时对物体进行计重目的。

在上述的测力过程中,为了减少传感器8下端受到过大的拉力或者说避免产生过大的形变,在第一下固定块73靠近固定板1中心的一端设置有第二下固定块74,通过第四连接件94的连接拉力,能够尽量减少浮动板2的下浮位移量,从而达到减少传感器8下端形变量的目的,而最终传感器8的形变量和力大小的参数关系,则可以通过现有技术的软件设定实现,并不会由于减少了传感器8下端的形变能力而导致无法测力的问题。

实施例二

一种仓储叉车称,图中未画出,但是可以参考附图3-5,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上固定块71和第二下固定块74固定焊接在浮动板2上,第一下固定块73和第二上固定块72固定焊接在固定板1上。

从而,当叉牙4插上物体之后,浮动板2将受到向下的力,此力将通过浮动板2传递到与其焊接为一体的第一上固定块71和第二下固定块74上,使得第一上固定块71直接通过第一连接件91对传感器8的上端产生一个向下的压力;于此同时,第二下固定块74将对第一下固定块73靠近固定板1中心位置的一端产生一个向下的压力,由于固定板1在靠近其四个角的位置设置有扣爪,将固定板1固定在升降平台上,从而当浮动板2通过第二下固定块74将力作用到第一下固定块73靠近固定板1中心的一端时,固定板1将产生一个中间下沉、两边固定不动的形变趋势,此趋势将使得第一下固定块73远离固定板1中心的一端产生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将通过第三连接件93直接作用在传感器8的下端,使得传感器8的下端受到一个向上的压力,最终使得传感器8的上端受到向下的压力、下端受到向上的压力,此力将直接使得传感器8产生形变位移量,进而通过现有的测力装置,换算为被叉车插起的物体重量,实现叉车在插物体的同时对物体进行计重目的。从而可见,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对于传感器8的不同之处在于,传感器8的受力方式变化,实施例一的传感器8两边受拉,实施例二的传感器8则两边受压,具体采用哪种方式,可以根据实际工况来选择。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